首页 百科知识 财经新闻的写作

财经新闻的写作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掌握娴熟的写作技巧对财经记者来说非常重要。财经新闻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准确对财经新闻而言,准确是财经新闻存在的前提。彭博认为自己在这条新闻的处理上没有错。
财经新闻的写作_财经新闻概论

一、财经新闻的写作要求

很多媒体负责人在提到财经记者的素质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合格的财经记者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讲出优美的商业故事。财经报道专业性强,涉及的图表数字、专业术语较多,没有娴熟的写作技巧,这些图表数字和专业术语无形中就会给读者增加读者的阅读障碍。因此,掌握娴熟的写作技巧对财经记者来说非常重要。

财经新闻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

对财经新闻而言,准确是财经新闻存在的前提。财经新闻的准确比时效更为重要。如果记者采集的数据和事实不准确,或者对观点的描述有偏差,那么这条新闻就站不住脚,错误的信息很可能导致受众做出错误的决策,给受众带来经济或精神上的损失。

2005年5月12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则新闻——《蹩脚翻译引发全球外汇市场一日疯狂》,讲的是中国新闻社驻香港记者一篇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新闻引发了全球外汇市场的轩然大波。

蹩脚翻译引发全球外汇市场一日疯狂

对于中国新闻社(China News Service,简称:中新社)驻香港记者关向东而言,作旅游报道或许比作财经报道要得心应手得多。可上周六偏偏是她值班,而精于财经报道的同事却在休假,而那一天她偏偏就用从香港当地报刊的新闻报道和分析文章中东摘一点西摘一点凑成了一篇关于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的影响的文章。

四天后,她的这篇文章在日交易额上万亿美元的全球外汇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随着美元汇率的大幅下挫,从新加坡到斯德哥尔摩,一时间世界各地外汇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们恐慌的电话声响成一片,成堆的电子邮件几乎要挤爆他们的邮箱。不过,随着那篇因为蹩脚的翻译而产生误导的文字很快从互联网上消失,这场风暴也很快平息了下来,然而风暴虽平,它造成的损失却已无法弥补。

一家名望并不显赫的半官方新闻社的一名普通记者的一篇文章竟能引发如此大的市场风暴,同时也让措手不及的交易员蒙受了巨大损失,这一方面暴露出目前中国媒体差强人意的编辑水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当前美国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形势下外汇市场人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紧张状态。

关向东从中新社在香港的编辑部发出的是一篇中文报道,但是到昨天下午,这篇报道被翻译成文理不通的蹩脚英文登上了一向有中国共产党喉舌之称的《人民日报》的网站上。翻译的英文报道中赫然宣称中国将在下周中美经济官员会晤后宣布人民币升值。

接着,当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出的这篇英文报道出现在彭博资讯(Bloomberg)伦敦办公室的电脑屏幕上时,这条消息迅速以标题新闻的形式传向了全球各地。

“这着实让市场大吃一惊,”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Co.)的亚洲货币策略师克劳迪奥·派伦(Claudio Piron)如是说。消息传出时他正在新加坡。他说当时交易员们即刻开始抛售美元,同时买进一切可以染指的亚洲货币,主要是日圆、新加坡元和印度卢比。之后,当彭博及竞争对手路透(Reuters)开始对消息可信度表示怀疑时,交易员们又马上开始买回美元。派伦说,有些交易员因反应不及而就此被套,很多人为此而懊恼不已。

关向东说她对这一切也是异常惊讶。“我想不出怎么会产生这么大的轰动,”她说。她坚持认为她所做的就是从香港当地的报纸上搜罗关于人民币升值可能对香港产生的影响的观点——她在文章中引述观点时没有注明来自哪家报纸,而多将这些观点含糊地归于“观察人士”。从实际情况看,她所引述的观点的主要来源是左翼报纸《大公报》的一篇社论。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很难再说是关向东的错了。《人民日报》网络版拿到她的这篇报道后便派给了一位兼职翻译,而这位翻译交出的译稿中说,中国已决定在一个月内和一年后分别让人民币升值1.26%和6.03%。实际上关向东文章中引述自当日香港报纸的这两个数字所表示的只是不可交割人民币远期市场交易报价所反映出的市场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另外,《人民日报》网站上登出的这篇从中文翻译过来的英文报道既未标明记者姓名,也未注明消息来自中新社。

彭博的标题新闻出现在交易终端屏幕上时正值亚洲交易时段即将结束、欧洲交易时段即将开始之际。

在斯德哥尔摩,为瑞典经纪公司Hagstromer& Qviberg管理中国证券交易的赵炳浩(Frederic Cho)先是用公司内部扬声器系统向目瞪口呆的公司同仁报告了这条消息,随后便开始在互联网上搜索这篇报道,疯狂地给在亚洲的记者和金融界熟人打电话。“在我看来这没道理,”他说。哪国的中央银行会提前一周宣布对本币进行价值重估,而且还有确切的数字?

在上海,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也同样感到困惑。“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太奇怪了,”他说。他拿起电话开始联络中国的相关监管机构。最终,他的研究小组从互联网上挖出了这条翻译出来的英文消息以及原始的中文报道,并推断出了事情的原委。他立即给渣打所有人员发了一条电子短信,解释说问题在于翻译错误。

曾几何时,一篇文章或报道要想登在《人民日报》上须先得到政府部门的首肯。外国记者往往会在字里行间仔细推敲来搜寻可能暗示政策变化的蛛丝马迹。如今这已成为历史。处于激烈商业竞争压力下的中国官方媒体现在往往也需要抢新闻,新闻的基本准则——准确性——也不免因此受到影响。外部世界显然还没有跟上这种形势变化。

可毕竟“《人民日报》是中国政府的喉舌呀”,摩根大通的派伦说。

或许正是因此,全球外汇市场才会在彭博新闻见诸交易终端后几分钟内出现大约20亿美元左右(据派伦估计)的交易额。市场普遍相信,一旦人民币升值将会引发亚洲地区更大范围内的货币价值重估大潮。目前亚洲各国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一直都在大规模干预市场以便压低本币汇率从而使自己在出口上享受竞争优势。

彭博认为自己在这条新闻的处理上没有错。其长驻纽约的发言人朱迪斯·泽鲁斯尼亚克(Judith Czelusniak)说,如果中国政府的报纸刊登消息说中国将放松汇率控制的话,那是大新闻,彭博自然应予报道,不报才是失职。她说,在《人民日报》宣布这条消息翻译有误后,“我们也立即作了相应的报道。”

路透更是乱上添乱,发布消息说,彭博援引《人民日报》消息报道称,人民币将升值。该社地区主管编辑亚当·考克斯(Adam Cox)说:“市场开始出现波动时,我们便进行了追踪报道。”他说他的团队在搜寻市场波动的根源时从外汇市场交易员处听说那是彭博一篇关于人民币的报道引起的。而当他的手下最终找到这篇报道时,他说发一篇援引彭博报道的路透报道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这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延误,”他说。

《人民日报》网络版的编辑把那篇英文报道从网上撤下来之后公开就此表示了歉意,尽管其中多少带点为自己辩白的意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辑说:“我们很遗憾(这篇文章的)翻译不够准确,这是我们的错。”但这位编辑同时也使劲指责中新社,说中新社记者的文章中“含糊其词的地方太多,所以才导致误译”。

中国前一次于1994年调整汇率体制的时候,官方新闻机构新华社(Xinhua New s Agency)就此发布了一篇2,500字的报道,不辞辛劳地就调整细节作出了详尽的解释。消息是于元旦正式宣布的。顺便说一句,那一天恰好也是星期六。

高盛(Goldman Sachs)昨日晚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题为《在译文中迷失》,对昨日外汇市场发生的一切进行了分析,反映出了亚洲地区的投资银行业当前的无奈。

摩根大通的派伦说昨天在办公室真是“忙疯了”,现在就要收工去好好喝一杯。

从《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报道可以看出,这篇不实报道之所以出炉,并造成恶劣影响,原因有三。一是外行人报道财经新闻,信息来源单一,新闻报道不专业。二是蹩脚的英文翻译直接导致错误财经资讯的产生,“不可交割人民币远期市场交易报价所反映出的市场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在翻译后成为官方决策——“中国已决定在一个月内和一年后分别让人民币升值1.26%和6.03%”。三是人民网在转发翻译过的新闻稿件时没有标明消息来源,《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提升了假新闻的可信度,加快了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扩展了假新闻传播范围。这则错误财经报道的后果是给全球外汇市场带来了恐慌和危害——“在日交易额上万亿美元的全球外汇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全球外汇市场“在彭博新闻见诸交易终端后几分钟内出现大约20亿美元左右(据派伦估计)的交易额”。

财经活动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及受众对财经新闻价值的特殊诉求,要求财经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到准确客观。一方面财经记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经济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财经报道中,财经记者不能仅凭单一的新闻来源提供的信息写新闻,记者至少要从两个不同来源核实信息的真准度。

(二)简洁

除了准确,财经新闻写作还要做到清晰简洁、一目了然。如果一个句子读者需要两遍才能读懂,甚至还读不懂,这样的财经新闻作品就是不合格的作品。简洁清晰是财经新闻写作的重要原则。《华尔街日报》对于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力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复杂的问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叙述枯燥乏味的商业活动。在谈到美联社的财经报道时,美联社商业主编凯文·诺贝莱特(Kevin Noblet)也说,“我们强调简洁清晰的财经报道”。美国合众国际社曾就句子用词的长度问题拟了一个表格:

从上表可以看出,句子越长越难读。财经新闻要做到简洁清晰,记者在写作时要多使用短句子,多使用主动句式,行文注意多分段。这些都有助于文章的简洁,提升财经新闻的可读性。

(三)通俗

财经新闻还应通俗易懂。财经新闻面对的信息源大都是专业性、技术性强的信息,这些信息抽象,普通受众接受有一定的难度。从事财经报道的记者要做好“形象翻译”工作,把专业性和技术性变为通俗性和大众化。

前些年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中央提出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记者在进行相关报道时就要做好术语“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翻译。记者詹国枢是这样解读的。

什么叫积极的财政政策呢?有经济学家概括出了两句话,一句叫“百姓不买政府买”。一句叫“现在不买将来买”。

百姓不买政府买——老百姓不是不愿意掏钱买东西吗?那不要紧,你不买,好的,由政府掏钱买吧。买什么呢?当然不是买日用百货,而是修公路,拉电网,搞建设嘛。

现在不买将来买——如今政府哪里掏得出那么多钱呢?不要紧的,现在没钱,可以借呀,从哪里借?向银行借,发国债呀。也就是拿将来的钱,办现在的事嘛。[3]

短短两句话,把深奥的、学术性的术语,换成通俗的、大众化的语言,把“积极的财政政策”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财经新闻要写得通俗易懂,需要记者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及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具体而言,记者的财经报道要做到通俗,一要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弄清各种经济术语。只有成为内行,讲起“故事”来才更贴切,更生动。二要注重报道选题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尽量选取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才能更好地运用故事化的表现手法。三要重视写作方法的创新,可尝试多种写作方法,让财经新闻增加趣味性。

二、财经新闻的写作技巧

财经新闻由于其专业性等特性,往往可读性差。要想增强财经新闻的可读性,我们可以在财经新闻写作时采取一些技巧。

(一)做好“术语”翻译

财经新闻是对国内外社会经济生活及与经济有关领域的新闻报道,所报道领域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报道、区域经济报道、行业报道、资本市场报道、公司报道、消费市场报道等,这些领域都有自己的行业特点,有行业的专业术语,如“贴现债券”、“掉期利率”、“外汇储备额”等等。一般而言,这些专业术语只为多数业内人士了解,外行人不易看懂。但公众对财经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财经新闻受众范围越来越广是一个趋势。财经报道应尽可能让更多人看懂。记者在写财经新闻时,对专业术语一定要做好“翻译”工作。

《人民日报》记者马宏伟在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尔提出的“技术生理演变”概念时,通过形象的“翻译”,向读者清晰地说明了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复杂经济学问题。

为什么休闲多的人反而富有

劳动是财富之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懈努力,勤奋工作,是享受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然而,仅就自食其力者而言,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富裕国家的人们的劳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大大低于贫穷国家,休闲、旅游、度假是其重要的生活方式;富裕的人们的劳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也大大低于穷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大多贫穷,而那些经常享受阳光、海滩的人却反而富有呢?

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这是发展阶段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尔提出了“技术生理演变”概念,用以解释过去一个世纪中富裕国家经济发生的本质变化。所谓技术生理演变,是指快速技术发展和人类生理进步的协同作用。它克服了三个世纪前普遍的慢性营养不良,由此带来的人类生理改进又成为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生理演变的另一个表现是消费结构及工作与休闲时间分配的改变。一个世纪前,西欧和美国家庭一家之主的绝大部分自由支配时间用于谋生,而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还要多。也就是说,这些人已足够富有,谋生不再是主要的事情,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做事是为了事情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因而,休闲并不等于懒惰,而是一种使人惬意的生活方式。正如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所言:“劳动是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休闲是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休息是什么事情也不做,让我们的身体和心智消除疲劳。”

对于个人来说,这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不难发现,休闲时间较多者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从事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的收入差距扩大了一倍多,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上升得相当快。到20世纪末,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不同教育水平的人收入差距更大了。高收入以及生活无忧是享受休闲和创造的基础。

无论是发展阶段的结果,还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休闲多的人反而富有体现了知识和创新在经济增长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据报载,瑞典等北欧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都居于世界前列,但这些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生活最悠闲的国家,一个瑞典人一生只有8%的时间在工作。生活如此悠闲,为什么还能创造如此巨大的社会财富呢?答案除了认真、高效,还有创造;而高效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由于工作不紧张,北欧人乐于从事另一份工作——改良技术。瑞典是世界上专利申请数目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最有创造力的国家”排行榜中,北欧国家在创新能力方面正在赶超美国,瑞典已经超过美国而位居榜首。

为什么知识和创造具有如此大的魔力呢?这是由知识和创造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独特性质所决定的。从投入端来看,知识产品可以同时参加任意多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说,新的知识和技术被创造出来以后,就可以迅速复制、扩散和渗透,而不受资源稀缺规律的制约。从产出端来看,其他要素一般要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即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投入一种生产要素,超过临界点之后,其边际收益将出现递减的趋势。但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却可以产生递增收益,而且知识的扩散和渗透还会不断改进其他要素及其使用,从而使其他要素的收益以及总的规模收益递增。

可见,知识的增进、技术的进步带来财富的增长、人类生理状况的改善以及闲暇的增多,人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感兴趣的创造性活动,而这又加快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从而形成了休闲与财富同步增长的社会经济现象。当前,资本的主要形式正在从厂房、机器等转变为人力资本或知识资本。无论对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来说,市场竞争和个人生活的成功与否,正愈来愈由这些非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所决定。

(作者:马宏伟,来源:《现代商业银行》,2006年第9期)

“技术生理演变”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方面的一个复杂经济概念,其专业性和技术性会把多数受众排斥在外。为了让受众了解相关理论,作者用“为什么休闲多的人反而富有”这个公众关心的话题作为标题,拉近了经济学概念和普通读者的距离。而后又通过举例子等多种写作手法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知识,使公众了解了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性。“技术生理演变”这个复杂的术语,经过作者的“翻译”后,受众就很容易理解了。

做好“术语”翻译的关键在于真正理解“术语”,把“术语”吃透,弄明白,然后把它抽象出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等受众愿意接受的形式将信息传达给受众。

(二)灵活使用数字

数字是准确、简洁、有力、直观的新闻语言,在财经新闻的写作中代表说服力和可信度。财经新闻离不开数字,财经记者更是免不了要与数字打交道。数字运用得当,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失当,则会使读者厌烦。

重视数字,用好数字是财经记者的基本功。如何巧妙地运用数字,让数字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是财经新闻写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比较中用好数字。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单个数字毫无意义,只有比较,才能体现数字的价值。在财经报道中仅仅做这样的表述“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90.63亿美元”是不够的,还应该告诉读者“去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81.58亿美元”才更有价值。在比较中使用数字,要确保数字具有可比性。我们经常听到诸如此类的说法:“20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是300元,现在我每月的工资收入4500元,20年我工资长了4200元。”这种忽略利率变化和通胀因素的比较是不具可比性,没有意义的。

在比喻中使用数字。数字是抽象的概念,在比喻中使用数字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比如讲到四川乐山大佛的大小,可以直接描述为“大佛身高71米,头长14.7米,宽10米”,还可以进行形象的比喻,“乐山大佛有25层楼高,相当于32个篮球巨人穆铁柱的身高。……它的每个脚背上可以停放5辆解放牌汽车,脚的大拇指甲上,可以摆上一桌酒席”。两种表述方式相比,显然后者更胜一筹。借助比喻,把乐山大佛的高度、宽度转换为人们熟知的人、车、楼、酒席的高度、宽度,枯燥、抽象的数字顿时生动鲜活起来。

在折算中使用数字。单纯的数字放在报道中,受众很难对它产生兴趣。但如果对数字进行折算处理,把数字与人们普遍关注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数字中蕴涵的丰富内容就会形象地展现在受众面前,数字就会成为受众关注的对象。比如在提到上海洗车用水量时,单纯数字——“上海一年用在洗车上的自来水超过1500万立方米”,很难激起读者阅读兴趣,而折算后的表述——“相当于3个北京昆明湖水量”,不仅受众容易理解,而且深化了报道主题。

在安娜·谢芙琳和格雷海姆·瓦茨所著的《当代西方财经报道》一书中,将财经报道中数字图表运用的原则归纳为以下几条:让数据为报道服务,而不是让报道为数据服务;如果你认为数据对理解报道要表达的内容是很基础的很有必要的,那么你也不要在导语中使用超过两个数据;一般的新闻长度是400个字左右,不要用超过10个数据;让数据在你的文章里均匀分布,不要让它们挤在一起;把应该放在一起的数据放在一起;如果文章中已经有诸如长句子、专业术语等因素,就尽可能少用数据;可以考虑把一些数据制作成图表;不断核对数据。这些原则可供我们在财经新闻写作中借鉴。

(三)多些细节描写

文学作品的细节能具体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特征,刻画出人物的个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新闻作品也是一样,通过精心选择的细节来反映事物的特征,突出报道主题,起着以一当十的作用。

抓细节是财经新闻写作常用的手段。细节可以是财经新闻人物的典型语言或典型动作,也可以是财经新闻事件中的一个小插曲或一个场景。这样的细节往往是生动的,可以表现财经新闻主题。在财经新闻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让读者有置身事件中的感觉,使新闻更加生动、立体、易懂。如《财经》2004年的一篇调查性报道《成败陈久霖》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

12月5日,周日中午,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43岁的陈久霖跪在祖父的坟前,上了一炷香……

陈久霖12月1日抵京。当晚6点,他接到了来自新加坡《海峡时报》的电话,遂在电话中简短表示:“我对不起投资者。但我已经尽了力了。”在此之后,陈在几次有限地接受新加坡媒体电话问询时,“我已经尽了力”这句话,每常脱口而出……

12月3日清晨,中航油(新加坡)丑闻曝光后的第三天,《财经》记者来到了新加坡。

在Suntec大厦31楼的中航油(新加坡)总部,从外面的走廊,可以透过玻璃看到里面半透明玻璃区隔的会议室。气氛紧张,接待台前身穿蓝色制服的专业保安正在踱步。公司的发言人云大卫(Gerald Woon)客气地把记者带到楼下,连续抽了两支烟才说,由于还没设定公开的解决方案,公司和特派小组不能向媒体表态……

“纵有千千罪,我心坦然对,竭忠为大众,失误当自悔。”他给记者看了一首自作的诗,竭力显得镇定……

陈久霖的老家湖北黄冈浠水县,距武汉有两小时车程,而他出生的宝龙村,离县城又有30里路。从村口通往陈家是一条有些蜿蜒的水泥路,看去有些不起眼。几年前,陈久霖在新加坡出书挣了一笔稿酬,修了这条路,余下的捐给了民政部……

(作者:张帆、王晓冰、李箐、傅凯文,来源:《财经》,2004年第24期)

这些生动的场景、动作、语言描写将陈久霖这个人物鲜活展示在读者面前,为读者了解陈久霖的行为,解读中航油(新加坡)破产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材料。

(四)巧用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指记者掌握的和报道事件有关的历史性事实材料,它可以是记者长期积累的知识储备,也可以是临时搜集到的资料。财经报道往往涉及经济领域的多个方面,不交代必要的背景,很难彰显其新闻价值。财经报道中恰当地使用背景材料,有助于充分展示新闻内涵,深化报道主题,帮助受众完整理解新闻的内容和意义。

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可分为纵向背景材料和横向背景材料。

纵向背景材料有历史纵深感,能让受众对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了解,帮助受众理解报道内容。如《财经》杂志的《庄家吕梁》就是使用纵向背景材料的典型例子,通过回溯庄家吕梁的个人发展历程,揭示了吕梁从组织基金进入企业筹划重组,到在二级市场控盘指挥,再到直接通过新闻舆论为自己造势,坐庄“中科系”股票的过程。

吕梁本属文化人出身,早年间既画画又搞文学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河北进北京后一直是自由撰稿人。1988年,吕梁有中篇小说《国运》在巴金任主编的《收获》杂志发表,其实验性的写作手法在一些文学评论人士中颇受好评;次年,当时文坛相当活跃的大型文学双月刊《东方纪事》改版,一批著名作家主持各个栏目,老作家汪曾祺出任总顾问,《人民文学》杂志编辑朱伟出任特邀编辑,而“特邀美编”就是吕梁——事实上吕梁不仅是美编还是作者,在《东方纪事》上,他先后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龙年邪说》、《疯狂·理智——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印象》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吕梁从90年代初开始到深圳炒股。当时股票市场在报纸上声音微弱,而吕梁既做生意又写稿件,为一些有影响的报纸充当不拿薪水、只领酬金的记者,报道为什么要有股市和如何发展股市的大是大非。1992年5月2日,《中华工商时报》周末版从第一版开始,以三个整版的篇幅,刊出了他刚刚完成的长篇《1990—1991年中国“股市狂潮”实录》节选。1992年深圳“8·10事件”发生,吕梁在该报刊出了整版报道,题为《百万股民“炒深圳”》,因其痛快淋漓的描述、深刻的反思,很是轰动一时。

从90年代前中期开始,吕梁沉寂下来,不再以文人身份在媒体上曝光了。他自己的解释是从此下了海,从1996年正式算起,先是搞咨询,后来也直接指挥一些资金的投资运作。他在深圳、上海市场有动作,到1997年还曾在香港市场有动作。据说1996年12月《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发表之前,吕对此就曾有预言;1997年秋又组织资金适时撤出香港,躲过了此后红筹股的重创,也博得不少好评。

当然,这后来的“名气”主要是在证券投资界的圈子回旋撞击,吕梁活得很低调。直到1998年,他见到了老相识朱焕良,那位深圳著名的个体庄家。

(作者:胡舒立、李巧宁、李箐,来源:《财经》,2001年第2期)

使用纵向背景材料,需要记者对背景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和归纳,概括和归纳能力也是财经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横向背景材料的使用在财经报道中也很常见。在新闻报道中,通过提供背景材料进行横向比较,既可以提升财经新闻的价值,又可以让受众通过背景材料对新闻做出客观判断。

无论纵向背景材料还是横向背景材料,在财经新闻写作中始终都要把握为报道主题服务这一根本原则。背景材料是财经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说明、深化主题服务的。在财经新闻写作时,背景材料要精选、巧用,既不要喧宾夺主,又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

(五)灵活运用引语

引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财经新闻报道的专业难度,改变新闻稿的节奏,使新闻事件或人物鲜活生动,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没有引语的新闻稿是没有活力的。在错综复杂的财经报道中灵活运用引语,可以使财经报道更加平衡、全面、丰富、理性。

在财经新闻写作时,记者需要根据财经报道的需要来决定引语的形式、方式。

从形式看,引语可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直接引语直接引用语句、段落、短语、分句,可以原创性地再现人物的讲话,达到“同期声”的效果。在财经新闻写作中,适当地保留一些人物精彩、有特色的话语,可以使文章增色,增强可读性。

间接引语是记者在采访完成后,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用自己的语言对财经新闻人物的表述意思进行重新叙述。间接引语往往和记者叙述共同组成对一个句子的完整叙述,间接引语里在方便读者进行阅读的同时也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

那么,什么情况下用直接引语,什么情况下用间接引语呢?一般来讲,当值得引述的材料较多时,其中新闻价值较大的言论应该使用直接引语,新闻价值相对较小的可使用间接引语;记者希望一笔带过的内容、或记者出于过渡的需要不想详加引述的内容,宜使用间接引语。

在我国的财经新闻写作中,尤其要注意直接引语的运用。特别是在以下情况下尤其要重视直接引语的使用:新闻人物讲了一些非同一般的话,特别是重要人物讲了一些针对性很强、所表达的意思很重要的话;新闻人物讲了一些生动、幽默、寓意深邃、令人回味的话;直接引语使稿件具有现场感和信息源的权威性。

三、常见的财经新闻体裁

如同其他新闻类别一样,财经新闻分为消息、特写、深度报道等多种报道体裁。

(一)财经消息

财经消息是最常见的财经新闻体裁,被誉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在财经报道中,突发性新闻、数据信息、公司业绩、市场行情、市场收盘报道等多采用消息体裁进行报道。

财经消息具有时效性强、简明扼要、适应范围广等特点。同其他报道领域的消息相比,财经消息对信息的准确性要求格外严格,要求信息准确甚至精确,这样容易使消息报道流于枯燥。因此,在财经消息的写作中要注意增强消息的可读性。

一般来讲,财经消息的结构相对简单,常见的是“导语—解释—引语”或“导语—引语—解释”的“三段式”结构。如2004年12月7日《华尔街日报》关于中航油事件的报道。

中航油总裁返回新加坡接受调查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Singapore)Corp.,C47.SG)发言人称,已被暂时停职的公司总裁陈久霖将离开中国大陆,返回新加坡,接受新加坡当局对陈久霖在位期间中国航油出现巨额交易亏损而展开调查的询问。

中国航油新加坡发言人Gerald Woon周一在接受短暂的电话采访时表示,陈久霖已计划很快飞返新加坡。中国航油上周承认,公司因从事风险较高的衍生金融产品交易而亏损5.5亿美元左右。

Woon称,截至目前,陈久霖一直配合中国航油母公司和新加坡当局的调查。他补充说,中国航油将在周一晚些时候就陈久霖返回新加坡的安排发表声明。

陈久霖在1997年自中国大陆前往新加坡主管中国航油的运作。记者周一打通其手机时,陈久霖拒绝对记者提出的有关问题发表评论。

他对记者表示,记者应当致电公司发言人。

新加坡警方和证交所官员已针对中国航油从事衍生品交易亏损一事展开调查。中国航油是新加坡上市公司,垄断中国大陆的航空煤油进口业务。

中国航油上周公布其石油衍生品亏损,并称公司已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目前,陈久霖已被暂停中国航油总裁一职。

陈久霖上周返回中国大陆,新加坡证交所官员现已要求其返回新加坡。

陈久霖向新加坡法庭递交的一份书面陈述显示,中国航油的母公司已在10月份出售了其持有的15%的中国航油股份,并将出售持股的收入作为借款投入中国航油,以帮助后者弥补日益加大的亏损。

直至上周,中国航油一直没有就上述安排或衍生品出现巨额亏损一事向少数股东进行披露。中国航油称,公司正在制定债务重组计划。

在这篇财经消息中,“导语—引语—解释”的“三段式”结构体现得比较典型。导语部分先指出核心新闻内容——中航油总裁返回新加坡接受调查;紧接着是引语部分——通过对中国航油新加坡发言人Gerald Woon话语的间接引用展开“陈久霖飞返新加坡”的事实;然后是解释部分——简单介绍陈久霖接受调查以及采访Woon的原因。接下来报道次重要事实——中国航油从事衍生品交易亏损一事,仍采用解释、引语相互穿插的方式。

(二)财经特写

财经特写是描绘财经新闻事件或财经新闻人物中富有特征的一个片段或一个侧面的一种体裁。

财经特写可以分为新闻场景特写、财经人物特写以及花絮或侧记等。

1.新闻场景特写:不着重叙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是精心截取事件中的精彩场景片段。

中越河口口岸特写:边境闹市的繁华一天

(中新社河口1月1日电记者甘娜蒋晨)1月1日上午8点,在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中越南溪河公路大桥的一侧,伫立着中国河口口岸联检中心。与平常一样,边防武警战士正在举行开关前的升国旗仪式。放眼望去,在大桥的另一头越南老街省准备入关的越南商贩已排成长龙。

昨夜的河口悄然下了新年的第一场雨,南溪河两旁的亚热带植物被冲刷得青翠欲滴。老人们说,河口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下雨了,这是好兆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戴着斗笠、挑着蔬菜水果的越南妇女,戴着头盔、推着改装自行车的越南男人争先恐后地向关口涌去,为的是在市场占一席好位子,好赶快卖完带来的东西,然后再采购其他的商品回去。同时,也是为了抢一个好彩头——谁最先跑在市场里,谁今天就最顺利。

在中越南溪河公路大桥的下游不远处,正是河口通往越南老街的米轨铁路,每天一列列满载货物的国际列车从这里往返于中越铁路大桥。而在距此两公里的上游,就是著名的中越红河公路大桥,它于2009年9月1日建成试通车,大型货车和集装箱在这里通关。这也是这个边境小城的一大特色,一个口岸在不到五公里的范围内就拥有三座能连通两国的大桥。

在河口做边贸和物流生意的普腾飞说,随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全面建成,中国自东盟进口的产品中,将有超过九成产品实行零关税,这将为很多云南企业节省一大笔成本。同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河口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也将极大促进中越两国的经贸往来。

在当地著名的越南街,异国风情浓郁的越南商品让你眼花缭乱,有实木家具、吊床、刀具、绿豆糕、拖鞋、热带瓜果等。在这里,随时都能看到穿着各式花布衬衫、头戴斗笠的越南人快乐地行走着,他们的到来使得临近中越大桥的“越南街”人潮如涌、热闹非常。一位阮姓的越南商人操着不太标准的中国普通话告诉记者,在这里做实木家具生意已经五年了,这里环境好,人也友善,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从今天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河口县副县长万玉传说,河口作为昆河经济带中的桥头堡,将迎来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河口将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国东盟河口国际贸易中心及中国东盟边民互市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在优势农产品、电力、化工出口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河口精品国际口岸城市。

(作者:甘娜、蒋晨,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1月1日)

2.财经人物特写:与人物通讯的重在表现人物的先进性相比,人物特写重在表现能突出新闻人物的特点;通讯强调人物的全面,特写只要有代表性的片段。

失业潮下,一些美国人在挣扎

(新华社华盛顿1月3日专电记者刘洪)对南希·梅雷迪思来说,2008年12月无疑是她人生低谷的开始:在弗吉尼亚州一家软件公司工作17年后,她下岗了。

当时她几乎无法相信眼前这一切,“有段时间,我完全被沮丧笼罩着”。

随着时间的流逝,疑虑、悲伤逐渐淡去,继之而来的是另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她必须尽快找到新的工作,但找工作似乎比攀登高山更难。

“我已投了近百份简历,但只有两份回音,糟糕的是没有一家公司接受我面试,”她一脸沮丧地说。

梅雷迪思的遭遇也是许多美国人目前的处境。虽然美国经济近来出现转机,以至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都说,美国经济衰退“很可能已经结束”,但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很多美国人是在失业或可能失业的阴影下度过2010年新年的。

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0月、11月美国失业率达到或超过了10%,处于26年来最高水平。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失业率很可能在未来的几个月达到10.5%,甚至更高。

对梅雷迪思这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当前的状况无疑是一场灾难,“从头再来”短期内只是奢望;对许多刚走出大学的年轻人来说,眼前的就业环境,有如一场梦魇。

来自中国上海的留学生小王近来决定回国创业。他一年前毕业,过去一年中,一直努力寻找工作,但一直没有机会,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早点回国。

学法律的珍妮·史密斯也抱怨说,她毕业已有一年了,但根本找不到能接受她的律师事务所。无奈之下,她只能暂时放弃专业到一家银行打短工,现在的薪水只有律师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焦虑地寻找工作的同时,许多美国人在逐渐改变一些生活习惯,最明显的莫过于审慎消费。

梅雷迪思说,现在从买衣服到买日常用品,甚至到下馆子,她总会习惯性地寻找相关的折扣优惠券。日常休闲,她很少上商场,而是经常去图书馆;至于体育锻炼方面,她更习惯于骑自行车和跑步,因为这两项运动基本没有开支……

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储蓄率上升的原因。据美国官方统计,去年5月份美国储蓄率一度达到了5.9%。美国社会崇尚消费,往年美国储蓄率往往只有1%至2%,甚至更低。

美国人爱储蓄了,这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当前危机的一个很大根源,就是美国人消费过度,从而导致经济畸形发展。但储蓄上升、消费疲软,至少在当前,未必就是一个好消息。不少经济学家也在担忧,失业上升、消费不振将使经济复苏变得更加缓慢。

消费如果继续疲软,则会使美国失业率继续攀升。按照相关统计,现在美国一个工作岗位,往往有5个人在竞争。对梅雷迪思、史密斯等人来说,失业噩梦或许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来源:新华网,2010年1月4日)

3.花絮或侧记:配合主要新闻报道,作为组合报道的一部分。和主要新闻事实紧密相关,从侧面反映、突出、衬托主要新闻。

花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中国典故名句

(新华社华盛顿7月27日电 记者刘丽娜王湘江)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分别引用了中国的典故名句。

奥巴马在开幕式上引用中国先哲孟子的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他解释说,美中两国的任务就是要为后代共同探索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以防止彼此之间出现互不信任的情况。他说,双方都应注意随时维护这条道路,即便在双方发生分歧的时候,也不要让这条道路被荒草埋没。

希拉里在开幕式上称赞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表示美国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建立牢固的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希拉里引用了一句中国谚语“人心齐,泰山移”,强调加强美中合作的重要性。

盖特纳则在开幕式上说,美中采取的行动对共同成功应对金融危机、重塑信心起到了关键作用,美中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也有利于全球经济。他引用中国成语“风雨同舟”,来形容当前美中关系的现实,并表明加强双方合作的意愿。

美国政府领导人纷纷使用中国古语,可以说从一个侧面给当前的中美关系作了注脚。

为期两天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举行的。本次对话的战略对话部分将主要涉及中美关系、国际和地区问题、全球性问题等3个议题。经济对话将就反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经济可持续增长、金融体系改革、贸易投资合作等重大经济金融议题深入沟通,加强中美经济合作。

(作者:刘丽娜、王湘江,来源:新华社,2009年7月27日)

(三)财经深度报道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

从形式上看,财经深度报道可以分为解释性财经报道、调查性财经报道和预测性财经报道。

1.解释性财经报道

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是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解释性报道着重于对新闻事实的整理和分析,注重新闻的前因后果和其社会意义。

解释性报道最早是从西方的客观报道发展而来,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才在美国新闻界占统治地位。中国媒体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解释性报道。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解释性报道。

美国为什么又加息

就在美国经济指标忽好忽坏,布什和克里的总统大选局势扑朔迷离的时候,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对美元的利率又进行了调整。8月10日,该委员会中决定利率的决策机构——公开市场委员会一致决定,将美元的短期利率(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从原来的1.25%调升至1.5%。这是在今年6月底,美联储将美元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之后,在短短6个星期时间里,再次提高美元利率。美联储同时还将商业银行的贴现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即从2.25%提高到2.5%。普通商业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也随之增长到4.5%。

美联储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美联储在作出这一决定以后,发表了它对于美国经济形势的声明,为加息进行解释。声明认为,“最近几个月,美国经济增长有所减缓,劳动力市场的改善步伐也开始放慢,但这主要是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所致。美国经济看来正恢复强劲增长的势头,今年的通货膨胀率已经有所上升”,所以,美联储要对利率作出调整。

声明还认为,在今后的几个季度中,美国经济既可能会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又可能会面临挑战。“由于通货膨胀率预计还比较低,所以利率政策的调整也将会是可预期的,但如果经济发展情况发生变化,委员会将履行自己的职责,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持物价稳定”。

很明显,美联储对美国的经济前景看好,认为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虽有所放慢,但不足以扭转经济复苏的进程,其加息的着眼点在于防止通货膨胀,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带动欧洲三大股市全线走高

本来,按照一般的金融市场规律,美元利率提高,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银行,股市将会受到影响而下降。前几天,纽约的股市受近期几个经济发展指标不利的影响,已经接连下跌。但美联储加息的决定公布后,纽约股市不降反升。道·琼斯指数上扬130.01点,回到9944.67点,纳斯达克指数上涨34.06点,收于1808.70点,标准普尔指数上升13.82点,以1079点报收。这都是因为虽然加息对股市在短期内有不利影响,而且,人们从美联储的声明中感觉到,它有继续加息的意向,但由于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前景看好,长期而言,投资者对股市有信心,所以加息的决定仍推动股市上升。

同一天,欧洲三大股市也全线走高。伦敦《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36.5点,终盘收于4350.9点;法兰克福DAX指数上升30.31点,收于3720.64点;巴黎CAC40指数上升35.76点,报收3533.06点。

有经济学家认为,全球范围的加息潮不可避免

在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之后,香港金融管理局11日宣布,将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提高0.25至0.3个百分点。香港多家主要银行12日起,亦跟随上调了港元的存款利率。不过,利率仍处于历史上的较低水平,因此,经济分析师认为,加息不会对香港经济造成太大影响。

汇丰银行总经理柯清辉表示,上调储蓄存款利率不会令银行息差进一步缩小。有分析认为,即便今年以来美联储已两次上调利率,但香港各银行在利率上可能仍有部分空间,而不必完全追随美国未来的加息幅度。由于香港各银行在美联储下调利率时并未完全跟着作出相应的下调,所以,目前香港的商业信贷最优惠利率为5%,仍较美国4.5%的同类利率高出半个百分点。

除香港之外,有消息显示,欧洲各国及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央银行也许会跟随美国加息,全球由此会掀起一个小的加息潮。国际清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怀特认为,全球范围的加息浪潮“不可避免”,目前不能确定的只是各国加息的具体时间。

继8月5日,英国中央银行再次把基本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之后,8月11日,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暗示将继续加息,以遏制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给英国急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降温。澳大利亚财政部长科斯特洛表示,随着美联储调高利率,全球已经正式步入加息周期。他同时强调,在这个时候,澳大利亚会更审慎处理国家经济。

有分析师认为,继这次加息之后,美联储会在9月21日及11月10日和12月14日的会议中,继续加息。但也有分析师认为,如果美国经济发展放慢的趋势继续下去,美联储将不得不重新考虑加息问题,即在9月21日的会议上不加息,等总统大选后再恢复加息的进程。到那时,经济成长和通货膨胀的情况将会更加清楚。

(作者:何洪泽,来源:《环球时报》,2004年8月13日)

《环球时报》的这篇报道展示了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一是报道的侧重点放在财经事件的原因和影响上。这篇报道由三部分组成:事件、原因和影响,从篇幅分布可以看出,记者侧重点在后两者。这也是解释性报道与纯新闻报道区别的最大特色。

二是报道中大量运用并依赖解释性的背景材料。

三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以事实为基点的夹叙夹议报道。

2.调查性财经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报道形式,调查性报道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就已经出现,作为专业名词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美国进入了所谓的“镀金时代”。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种种黑幕和社会弊端。政商勾结、贪污受贿、血汗工厂、尔虞我诈、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矿难火灾、弱势群体利益受损……种种极端现象促使当时的一批有理想的新闻记者决定投身于揭黑运动中,通过对腐败事实的揭露,使得政府权力的运行受到监督和制约,使经济毒瘤得以清除。

在1903年至1912年十年间,揭黑记者发表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成就了美国财经新闻史的光辉篇章。

揭黑记者在报道的领域里各有侧重,有以撰写童工、政界和工业事故见长的威廉·哈德,有以揭露石油垄断企业为主的埃达·塔贝尔,有制药业黑幕的塞缪尔·霍普金斯·亚当斯,有揭露保险业欺诈的伯顿·亨德里克,有报道金融业内幕的托马斯·劳森,有揭露食品生产黑幕的默温、查尔斯·拉塞尔、阿尔吉·西蒙斯,有以揭露政商勾结的戴维·格雷厄姆·菲利普斯和林肯·斯蒂芬斯等。他们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公众和政府对社会、经济弊端的关注,促使政府出台一系列法律,改善政府管理、消除社会弊端、缓解社会矛盾。

揭黑运动是美国新闻史上一个规模宏大的运动,此后,美国财经新闻再也没有那么集中地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揭露报道。但财经新闻作为社会经济的监测器、作为社会正义的守护者的角色却始终没有放弃,而毋宁是更加强化了。揭黑运动的调查报道方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发展为调查性报道这一新闻样式,在新闻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2002年发生的“安然”事件丑闻最早是由《华尔街日报》披露的。2001年8月,《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安然公司的文章,写的是安然公司当时的CEO刚上任一个月就辞职之后不久,《华尔街日报》又刊登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安然100万美元不良投资,导致公司一个月蒙受了600万美元的损失,此后又报道安然公司股票缩水12亿美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官员说,“《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随后的系列报道加深了我们的怀疑”。实际上,正是媒体的报道引发了政府监管部门的关注,进而使得造假者安然公司受到法律惩处。

财经新闻作为社会公器的功能,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具有更为现实和重大的意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市场主体平等、法律体系完备、政府廉洁高效、企业与民众要有诚信的道德素质,而这些条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社会、企业、民众共同努力,长期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财经新闻作为社会公器,它起到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起到监测环境、守望价值的作用。

财经新闻作为社会公器的功能,在《财经》杂志上表现得十分突出。2000年,创刊仅两年的《财经》推出《基金黑幕》重磅报道,揭露基金公司的违规操作的事实,接着又推出《庄家吕梁》、《谁在操纵亿安科技》等颇具影响力的报道。2001年,《财经》独家推出《银广夏陷阱》报道,用确凿的证据、严密的逻辑揭露银广夏财务造假的行为,戳穿了当时股市最大的谎言。凭借《基金黑幕》及其后的一系列揭黑报道,《财经》剑指当时资本证券市场中的违规现象和不当操作,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被同行誉为“令人尊敬的媒体”,其主编胡舒立也被评为2001年《商业周刊》50位“亚洲之星”之一。《财经》不仅确立了其在行业里的头号地位,而且引起了上级相关部门的关注,《财经》的地位骤然上升。因其经常对上级部门决策产生相关影响作用,《财经》身价和影响力也逐渐为同行称道。

除了像《财经》这样的市场化运作的财经媒体外,政府背景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在发挥社会公器功能方面也做得很好,像新华社2000年10月30日的《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郑百文跌落发出的警示》、中央电视台2002年3月23日的《与神话较量的人》,以及改版后的央视财经频道的很多栏目,都在引导舆论,创造改革氛围、维护社会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做调查性财经报道,首先要选好题材。与其他调查性报道一样,重大、与公众利益相关、往往是企图被掩盖或隐瞒的事实是调查性财经报道选材的三个标准。请看《中国经营报》2005年刊登的一则报道。

人体试药命案调查 中国正成为跨国药企试药场

海宁一名普通农妇的死亡,使一项历时3年,涉及593名试药者的“跨国人体试药”活动浮出水面。而死者家属所雇律师在调查后得出结论称,此次人体实验未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属于非法试药。

随着本报记者深入实地的调查,一条由跨国医药企业、国内临床试验代理机构、基层卫生机构等利益群体结成的“跨国人体试药运作链”逐渐突显在人们面前。

当跨国医药巨头紧紧盯上价格低廉、风险极小的中国“试药人”,地域广阔、信息闭塞的中国农村,是否会沦为一个跨国药企的新药“试验场”?

多名试药农民先后死亡

5月12日,当记者见到了二审败诉后的叶沈明。虽然神情略显沮丧,叶沈明还是十分明确地告诉记者,对这样的判决结果他很难心服口服,如果能找到进一步的证据,他将继续提出审诉。

1998年至2001年,浙江省海宁市马桥镇农民沈新连参与了韩国癌症中心医院与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合作研究的,由海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主持的人参防治大肠癌的药物试验——每天服两粒人参丸。

2004年2月,沈新连患尿毒症去世。其子叶沈明怀疑母亲的死与试药后引起的血压升高有关,遂将负责药物试验的有关单位告上了法庭。没想到一审却以自己败诉告终。

今年4月15日,叶沈明接到了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再审判决书,他再一次败诉。法院的判决理由是:叶沈明的母亲沈新连与海宁市肿瘤研究所之间形成的并非医疗关系,该案不属医疗纠纷,沈新连的死亡与其服用的研究所提供的人参丸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也无法查清。

以农妇沈新连为代表的这批“试药人”参与的是1998年海宁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计划项目“人参预防大肠癌研究”,名为《朝鲜别直参防癌抗癌作用的研究》,由海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承担。海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隶属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每年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会有一笔资金划拨过来,资助海宁市的肿瘤研究。

海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主任沈高飞告诉记者,“这一项目,其实是韩国癌症中心医院与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合作研究项目,海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并没有承担任何的研究工作,也没有与韩国方面直接联络和交流研究情况,而是充当为浙江大学和韩国方面寻找人参丸服用者的角色。”

该所一名医生私下告诉记者,“我们明知这并不符合科研审批的程序,但‘上面’交代下来要协作。”他认为,真正承担责任的应该是韩国癌症中心医院与浙江大学方面。

但“上面”派下的寻找“试药人”的工作,如今却让海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成为众矢之的。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和沈新连症状相似的不止一人。陆利金的父亲和妻子同时参与了服用人参丸,其父陆金松于2000年6月脑溢血死亡,去世时68岁;妻子在服参后常常感到头晕,血压非常不稳定,海宁市人民医院医生诊断时说“高血压患者不能服人参”,于是向海宁市庆云卫生院申请“停服人参丸”。但该卫生院负责人竟然告之:“上面有规定,中途停服需要支付已经服过人参丸的费用(据韩方提供,免费服用的人参丸价值3900元)。”为了不去负担这笔昂贵的费用,陆利金妻子坚持服参到期满。

5月13日,从海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一位知情人手中,记者拿到了一份《海宁市服人参者名单》,上面记录了593名服用人参丸的试药者开始服用日期、停药时间、停药原因、死亡日期、死因等内容。从上面看,海宁市共有两批试药者,分别于1997年12月11日和1998年5月21日开始服用人参丸,在“死因”一栏的登记中,有3人因脑溢血死亡,11人因高血压停药,因肺癌、胃癌等癌症死亡多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些死者家属原本对试药的安全性也有所怀疑,但考虑到凭借自身力量,很难证明亲属的死亡与其服用人参丸有关,只好作罢。

海宁“人体试药”遭遇合法性质疑

记者了解到,在沈新连一案中,法庭始终认为沈新连试吃人参丸是在自愿参与医学研究活动,而海宁市所进行的《人参预防直肠癌研究项目》是经过有关部门立项审批的,其所进行的正常研究活动依法应当保护。

然而,叶沈明和他的律师则对此试验是否合法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此次人体实验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属于非法试药。

据了解,为了规范试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就制定了《药品临床试验规范指导原则》。1998年3月我国参照这一原则制定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并于1999年底正式公布,2003年9月1日又重新改版,更名为《药物临床试验治疗管理规范》,简称GCP。

按国家规定,任何新药物的临床试验必须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1999年前的项目经由卫生部批准),所有的研究资料,包括试验药品的成分、含量等必须在国家药监局备案,否则进行人体试药是非法的。

记者曾电话联系卫生部规划处,询问该项目是否经过批准。卫生部表示该项目并未备案。在法庭上,海宁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曾出示了一份由卫生部和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签署的“国家八五计划:结肠癌二级预防研究”批文。但叶沈明的律师陆波认为,它不是针对此次人体试药的审批件,并不能作为韩国方在海宁做药物试验的合法证明。记者也注意到,批文所指项目的实施应该是在“八五”期间,海宁1998年开始试吃人参丸时,该批文早已过期。

记者随即赶往杭州,赴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了解情况。据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蔡医生介绍,“试药”项目其实是由韩国癌症中心医院提供资金,所有试验用人参丸每月从韩国空运到海宁,由海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分发到海宁市各镇卫生院。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只是负责试药项目的具体实施,对人参丸的生产研制过程并未参与。而海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则是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的一个基地,属帮助对象。每年,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会有一笔资金划拨过来,资助海宁市的肿瘤研究。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郑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表态,“试吃人参丸”并不是“试药”。他强调说,在海宁进行人体试验的人参丸并非“药品”,而是“保健品”。

而保健品审批程序很简单,只需海宁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批准。而1998年4月20日,海宁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了海宁市1998年第一批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其中就有由海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承担的《朝鲜别直参防癌抗癌作用的研究》,起止时间为1998年至2001年。因此,“海宁试吃人参丸是经过合法审批的”。然而,在记者看到的试药者与海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签订的《直肠癌临床调查同意书》中,却白纸黑字地写明人参丸是一种“百癌全防”的“药物”。此外,在韩国抗癌协会会长尹铎俅发给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郑树的传真复印件(韩方自附有中文译文)中也反复提到人参丸是“药物”。

海宁市药监局的一位曾经调查过“人参丸”事件的官员,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这种“人参丸”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观察人参预防结肠癌的效果,根据药品“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定义,应该把它归为药品较为合适。

中国沦为国外新药“试验场”?

其实,海宁这样不明不白的“试药”事件并非个案。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800多种新药进行人体试验,大多是国外新药,直接参与试药的有数万人,至少50万人参与采样。

2003年9月我国开始实行的《药物临床试验治疗管理规范》规定,受试者应对有关临床试验的情况享有知情权;为保障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权益,必须成立独立的伦理委员会,并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必须“定期审查临床试验进行中受试者的风险程度”;规定“受试者参加试验应是自愿的,如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时,受试者可以获得治疗和相应的补偿”等等。

但在“海宁试药事件”中,不仅大量“试药人”根本不知道是在为外国药物做试验,而且当地组织试药的卫生和研究机构中也没有“伦理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更没有到相关管理部门去进行备案。“缺少的不是规范,而是规范的执行。”有专家指出。

据了解,新药人体试验是新药研制进入临床大规模实际应用前期必须完成的重要步骤,对于新药研发者了解掌握新药疗效和毒副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观测意义。然而,在发达国家进行试药成本极高。以美国为例,“新药的研制费用平均为9亿美元,而人体试验的开销就占了40%。”

这是因为,在美国进行新药人体试验有严格的法律条文来规范新药的人体试验程序,特别是在保障志愿参与新药人体试验的患者一块,法律权利是大大向志愿受试患者一方倾斜的。3.6亿美元人体试验费用中的大头是作为志愿患者的补偿理赔经费,使其不仅可以享受免费的新药治疗服务,而一旦遭遇毒副作用损害,获得的补偿理赔的数目更是大得惊人。

相比之下,北京地坛医院来自河南的艾滋病试药者的“要求”只是:10元人民币一天的误工补助,甚至是一只母鸡或一斤鸡蛋。而在韩方给沈新连的试药中,受试者完全没有酬劳。

近年来,跨国医药企业一方面觊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想方设法占领中国药品市场,但同时,也看中了在中国试验新药的低廉成本。相比欧美国家,在中国的很多落后闭塞地区非常容易招募到几乎没有成本的“试药人”,一旦发生事故补偿也很少,试药风险极小。“很多的‘试药’项目都是打着‘免费体检’、‘免费治疗’的旗号,不知情的农民当了多年的‘试药人’,连最终的结果都无法知道。”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跨国药企的新药“试验场”,在此形势下,严格审批和监控制度,保护好试药人权益必须成为重中之重。

(作者:林洁琛、杨利宏、赵刚,来源:《中国经营报》,2005年5月22日)

这则报道的题材兼具重大、与公共利益相关以及事实企图被掩盖或隐瞒三个特点。新药人体试验每年“直接参与试药的有数万人,至少50万人参与采样”,风险高,影响范围大,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重大事件。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试验新药多选在中国落后闭塞的农村,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试验,企图掩盖或隐瞒“试药”事实。

由于调查性财经报道是基于公众利益,揭露刻意被掩盖的事实真相的报道,这类报道难度较大,风险较高,在调查过程中通常会遇到重重障碍。做调查性财经报道,需要记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揭开事实真相的职业理念,有不畏艰险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还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3.预测性财经报道

预测性报道又称趋势性报道,指依据现在和过去的事实,对事物或事态前景所作的前瞻性报道,它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趋势或前景进行预测。预测性财经报道是体现财经记者综合素质和财经媒体报道水准的重要方面。

由于财经问题的复杂性,预测性财经报道是一种高难度的报道方式,报道风险较高,所预测结论一旦与事实结果不符,会大大影响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做预测性财经报道,不仅要求记者有深厚的财经功底,还要求记者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分析、揭示财经活动的发展趋势或结果。请看《楚天金报》2010年3月18日的一篇报道。

温州炒房团或将转战武汉 炒房背后实为民间融资

时下,楼市调控无疑是吸引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话题。

一年前的今天,楼市调控黑云压城,江城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在“寒冬”中苦熬近半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危急中,他们想到了组团去温州寻找民间融资。

如今,楼市调控似乎又要风雨欲来,银监局连下几道金牌,严令贷款不得轻易流向房地产。温州融资是否又会来到武汉?

记者近日获悉,确有房地产商力邀温州商人于近期来汉考察房地产项目。

“温州炒房团”转战武汉?

近日,有消息透露,三亚楼市风暴之后,“温州炒房团”又将蠢蠢欲动,似有转战国内二线城市的迹象。据传,重庆已经出现他们的身影,就在这两周,江城房地产市场也会迎来一批温州考察团。

据某温州投资客透露,2009年7~10月,山西煤改拉锯战,浙江商人完败,热炒山西煤矿的温州投资客陆续从山西撤退,辗转到杭州、上海,国外则进入迪拜。12月,热钱从杭州退出,聚集三亚,三亚房价“疯涨”。当下,已有部分投资客从三亚撤离,打算考虑重庆、武汉等二三线城市。“在我看来,三亚地产已经虚高,再去投资可能高位接盘,风险过大。但重庆、武汉等城市的房价仍然处于洼地。这周五(3月19日),我和助手将应邀去武汉考察房地产项目,若满意,可能到时候会带一批投资客过去。”该投资客说。

据武汉房地产业内人士介绍,去年武汉就来了一批温州“炒房团”,在武昌繁华地段的几个楼盘里,一出手就是半栋楼,并以现金付款,当时以均价4000元/平方米买下,几个月后,房价就涨了起来。到现在,该地段的二手房价格已经飙升到均价6000元/平方米,新房价格也突破8000元/平方米。据猜测,当时进入武汉楼市的游资保守估计也过了亿元。“当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武汉楼市风雨飘摇,繁华地段的房价都只在5000~6000元/平方米,开发商为了维持资金链,只好抱团去温州寻求投资客。”该人士说。

“短线炒房”实为民间融资

有人不禁问,温州炒房团怎么就能准确判断各地区楼盘价格的上涨下跌?他们怎么知道房价会在短期内从4000元/平方米涨到8000元/平方米?业内人士透露,炒房团的利润并不仅仅来源于房价的上涨。看准时机“抄底”的投资,犹如赌博,在其中获取暴利并不容易,而且风险巨大,这绝对不是大规模炒房团赚钱的手段。

业内人士透露,短线炒房团真正的利益来源,是给开发商民间融资的利息收入,这是一笔确定的、高比率的收益。银行信贷利率约为年息7%,加上各种手续费不超过10%,但民间融资利率最低年息15%,高一点的,年息可达36%~60%(月息3%~5%)。

他们到底是怎么操作的?据业内人士介绍,首先开发商以很大的折扣把房子卖给“炒房团”,与此同时,他们会签一个退房协议,在一定期限内,炒房团随时可以退房,开发商也随时可以将房屋出售。这个期限往往是一年或一年半,若过了期限,房子还没有售出,这些房就真正属于“炒房团”,他们可以再以二手房的名义出售。

在这个期限内,炒房团持有的房子和开发商还留有的房子会一起卖,进行混合销售。真正买房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购买的是炒房团的房子还是开发商的房子,挑中了一套炒房团的房子,炒房团就退这一套,在外人眼中,是与直接购买开发商的房子没有区别的。因此,业内曾猜测,去年北京房市伴随“小阳春”而来的“退房潮”就是炒房团的“功劳”。

在约定期限内,若房子销售得好,开发商的资金就能很快回笼,然后连本带息还给“炒房团”,炒房团得到利息,就“功成身退”了。在这个过程中,“炒房团”实际扮演的是“融资客”。

“各个地区的操作模式大致都一样,有的开发商为了避免‘退房潮’,也会先出售剩余的房子,之前出售给炒房团的那一栋相当于只是融资抵押物。”武汉某业内人士说,“去年房市低迷时,江城某城区湖景房,均价为每平方米6000元,炒房团以每平方米4000元买下一栋楼,并签订一年期协议。没想到,楼市迅速回暖,短短数月,资金回笼,开发商连本带息还给投资人,‘炒房团’短期内获利也达数百万。”“炒房团”参与民间融资是近几年房市震荡的产物。当宏观调控政策偏紧,开发商从银行求贷无门、面临资金链断裂时,“炒房团”往往会变身融资客。他们敢于在开发商困难时“伸出援手”,是基于对房市中长线看好。他们选择融资的楼盘也往往是地段具有稀缺性、升值潜力大的中高档楼盘,如此,即便真的接手该楼盘,等房市回暖后,同样可以高价卖出,博取价差,降低投资风险。

“真炒房团”重在长线

“炒房也有流派。”该业内人士介绍,“‘短炒离场’的多为温州人,他们常是先以极少的资金以订金的方式把看中的楼盘锁定,在短期内就把楼盘转手。快进快出,用最短时间赚取利润,一直是他们做生意的宗旨。他们大多抱团,台前的都是‘演员’,幕后的才是操盘手,在业内,这种方式称为索罗斯的方式,本质是一种金融投机。”

而山西人与温州人的投资方式就有着巨大的区别,山西人买房子是居住型的投资,多是长线。他们不太看重升值,更看重房子的保值,他们认为房子只有保值才能升值。

“山西人买了房子,就放在那,真正属于‘不动产’投资。”该人士说,“武昌城区某高档楼盘2004年底开盘,很快销售完毕,但至今入住率极低,业内盛传该楼盘多数房主为山西投资客。”

该人士戏说:“该小区物业就没见过他们,山西煤老板有钱,不急着套利变现,买了就搁着。”

这些年到武汉投资的还有深圳炒房团,也属于长线投资者。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大部分人来自内地,他们在深圳打拼奋斗后,希望在老家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买套房,既是投资,又可以自住,或者给父母住,有点衣锦还乡的意思。

比如深圳的四川、湖北、湖南人很多,所以重庆、成都、武汉、长沙成为深圳人内地置业的主要城市,在购房中也以个体为主,每人一般就买一到两套,深圳炒房团还因此得了一个“还乡团”的帽子。

(作者:邬红波,来源:《楚天金报》,2010年3月18日)

该报道是湖北《楚天金报》改版后的第一篇财经新闻作品,报道对武汉楼市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预测——“温州炒房团‘空降‘武汉”。接下来武汉楼市的发展验证了这篇报道预测的准确性。

要做好财经预测性报道,记者要对宏观经济以及所报道行业非常熟悉且勤于思考。这篇报道之所以能够对楼市发展前景做出准确判断,关键还是作者熟知宏观经济政策、熟悉房地产业并勤于思考。“理由有三:第一,从中央的调控口径看,这轮调控旨在‘维稳’,而不是希望房价大跌;第二,十年楼市调控历史规律中,数次调控并未挡住房价上涨的步伐;第三,从银行与楼市的关系中,我们观察到,银行被房地产‘绑架’,银行在执行政策时,恐怕会打折扣”[4]

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好预测性财经报道,记者了解的观点要尽可能全面、客观,不然十分容易出现偏差。

本章小结

1.财经新闻的采访特点:采访时间时效性强、采访内容专业性强、采访对象不易接近。

2.财经新闻的采访准备包括平时的积累和临时的准备。平时的积累包括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储备以经济学和新闻学为主的多学科知识、增强财经新闻采写技能和积累财经报道人脉资源;临时的准备包括准备采访资料、熟悉采访对象、拟订采访计划和其他准备。

3.财经新闻的写作要求准确、简洁和通俗。

4.财经新闻的写作技巧:做好“术语”翻译、灵活使用数字、多些细节描写、巧用背景材料、灵活运用引语。

5.常见的财经新闻体裁:财经消息、财经特写、财经深度报道。

6.财经深度报道可分为解释性财经报道、调查性财经报道和预测性财经报道。

思考题

1.请结合财经新闻的采访特点,谈谈如何进行财经新闻的采访准备。

2.开放式问题和闭合式问题各有什么特点?

3.如何理解财经新闻的写作要求。

4.举例说明财经新闻的写作技巧。

5.如何做好财经深度报道。

【注释】

[1]佚名:《京城媒介江湖大腕》,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4/42777.html。

[2]佚名:《关于胡舒立的几个花絮》,http://xiaosanzi.blog.hexun.com/828257_d.html。

[3]詹国枢:《詹国枢说新闻写作之五:通俗是一种境界》,《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9期。

[4]邬红波:《本报预测性财经报道大盘点》,《楚天金报》,2010年11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