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财经新闻的发展历程

中国财经新闻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以前,中国报纸上鲜见经济新闻,少之又少的经济新闻中又充满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但经济新闻的增多是不争的事实。直至中国证券市场诞生,财经新闻在中国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三大证券报与中国证券市场共同成长,成为了中国证券新闻乃至财经新闻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中国财经新闻的发展历程_财经新闻概论

一、从经济新闻到财经新闻

(一)从经济新闻到财经资讯

1.泛政治化的经济新闻

中国的财经新闻是从经济新闻起步的。1978年以前,中国报纸上鲜见经济新闻,少之又少的经济新闻中又充满了浓重的政治色彩。经济新闻主要是配合政治宣传,经济新闻中常常出现的是颇具时代特色的如“三反”、“五反”、“跃进”、“大干快上”等政治宣传口号。更有趣的是,当时“大跃进”时期,竟出现了“跃进”体。如《人民日报》1977年6月7日的一条经济新闻的标题是《抢时间争速度加快建设步伐》,《解放日报》1978年1月12日的一条经济新闻的标题是《千军万马大会战大干快上争上游》。

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成为国策,市场经济也得以逐渐发展起来,新闻报道中的经济话题也越来越多。现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曾回忆说,“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13]柳传志的记忆或许有些出入,财经作家吴晓波考证这篇报道应该是《群众创造了加快养猪事业的经验》。但经济新闻的增多是不争的事实。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宣部召开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会议,会上确立了新时期新闻工作以经济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迎来了经济类报纸创办的高潮。1978年7月,经济类报纸《财贸战线》以原《大公报》部分工作人员为主创刊,成为经济类报纸创刊高潮的前奏。1979年,人民日报社创办《市场报》。1981年新华社主办《经济参考》。1981年《财贸战线》改名《中国财贸报》。1983年1月1日,以《中国财贸报》为基础,《经济日报》横空出世,中国第一份以经济报道为主的全国性综合性报纸诞生了。在《经济日报》之后,《中国纺织报》、《金融时报》等机关报相继创刊。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新闻主要是宣传国家宏观的经济方针、政策及路线,预测宏观经济形势,介绍行业、部门的生产管理经验或成就等,核心是转变观念,制造舆论,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经济新闻的报道领域从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生产领域逐步拓展到流通、分配、消费等诸多领域,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文体逐渐多样化,篇幅由长变短,体裁上除了消息、通讯和社论外,还出现了短评、经济随笔、杂谈、记者来信、工作研究、调查报告、采访札记等多种形式。

2.从经济新闻到财经资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催生了以市场为依托的财经资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2年,中国报纸形成了一股扩版热潮,不仅各经济类报纸增加版面,综合类报纸也纷纷开辟经济专版、专栏或经济类周刊等。如《解放日报》1993年增加了“行情信息”版,《新民晚报》在1993年元旦春节前后开辟“浦江改革潮”、“改革开放新鲜事”专栏,同年,《中国青年报》创办“经济蓝讯”周刊等。

正如前文所述,被誉为中国财经新闻“黄埔”的《中华工商时报》以超前的办报理念在1989年面世,以其新潮的版式与密集的信息量给其他媒体带来很大的冲击,但在财经新闻市场极不成熟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行举步维艰。直至中国证券市场诞生,财经新闻在中国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1990年12月19日11时,上海外滩北侧黄浦路15号,一幢已有150年历史的欧式建筑浦江饭店一层的孔雀厅里,“当——!”一声锣响,宣告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营业,也标志着新中国证券市场的正式诞生。股市投资者对财经资讯的需要,形成了以证券新闻为核心的财经媒体,三大证券报应运而生。

1991年7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导刊》创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内部发行。1992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同意,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新华社上海分社合作创办《上海证券报》,1993年1月起公开发行。《上海证券报》是中国第一张以提供权威证券专业资讯为主的全国性财经类日报,是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和中国保监会指定披露保险信息的报纸。

深圳证券交易所开盘后于1993年11月28日创办《证券时报》,《证券时报》以报道证券市场为主,兼顾经济金融信息,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财经类专业日报。

由于《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各为其主,更多地为各自的交易所摇旗呐喊,有失公允,监管部门最后下令两份报纸脱离各自的交易所。1995年,《上海证券报》划给了提供刊号的新华社,《证券时报》则最终归属《人民日报》。

1993年1月,新华社主办的一张全国性证券日报《中国证券报》创刊,对开四版,周二刊;同年成为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报纸。《中国证券报》以证券、金融报道为中心,报道国内外经济大势、宏观经济政策;报道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等专业领域情况;关注货币、保险、基金、期货、房地产、外汇、黄金等相邻市场,并在更加广阔的财经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三大证券报与中国证券市场共同成长,成为了中国证券新闻乃至财经新闻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当时三大报的报道重点以证券类财经资讯为主,主要局限在证券、金融领域,视域比较狭窄。

(二)从财经资讯到财经新闻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如火如荼,一部分敢为天下先的人先富了起来,他们也成为消费的先头部队,但是媒体上关于消费类信息却十分匮乏。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手中有了多余的钱,投资信息需求也变得炙手可热,但以证券新闻为主的三大证券报对于市场上消费者与投资者的需要捕捉得并不灵敏,甚至有些迟钝。

三大证券报因其独特的创办背景而生,同时也因其体制内的背景而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在上世纪90年代,三大报的头版除了一些非常重大的政治、财经新闻外(如党的代表大会、‘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基本上是以证券新闻一统天下”。[14]同时,三大证券报为投资者提供的主要是财经资讯,而对于资讯的分析与解读不足,这与人们对财经新闻逐渐增多的需要是不匹配的。

在财经新闻市场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各经济类报纸掀起一股开辟财经新闻专版的热潮。如《经济日报》开辟财经新闻版,全面、深刻地报道财经界和产业界新闻事件,剖析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战略,预测市场走势;独家报道国际财经资讯,紧跟国际经贸市场发展趋势;跟踪企业经营典型案例,多角度挖掘,对经济界亮点、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度探讨。发布即时股市行情外汇牌价及相关的披露信息。

在各类报刊扩版的同时,还出现了大批财经类杂志。如1992年,人民日报社创办经济内参《中国经济快讯》。

二、财经新闻的飞速发展时期

2000年前后,一批市场化财经媒体应运而生。财经新闻也从“小财经”扩展到了“大财经”。

(一)从“小财经”到“大财经”

民营的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于1992年创办了《证券市场周刊》,月末版取名《财经》,主编胡舒立。和此前的体制内媒体不同,《财经》从投资到发行均实现了市场化运作。

三大证券报的证券新闻因其依附性办报立场而缺乏客观与独立。而市场化运作的《财经》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让读者眼前一亮,如沐春风。的确,《财经》一开始就露出了自己的锋芒,有人曾经评论1998年4月创刊的《财经》,“刚生下来就成熟地长着胡子”。

刊载于《财经》杂志2000年10月的《基金黑幕》是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份对机构交易行为有确切叙述的报告。该报告跟踪了1999年8月9日至2000年4月28日期间,国内1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22家证券投资基金在上海证券市场上的大宗股票交易记录,客观详尽地分析了它们的操作行为——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事实昭然其中。该报道一经刊出就引发了基金业内的强烈地震,十大基金公司联盟声讨,更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愤怒。证监会随后出台了各种要求信息披露的文件,同时加强了基金公司的内控管理,基金市场开始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基金黑幕》是《财经》杂志一举成名的标志性报道,奠定了它在财经报道领域权威、主流地位。

《庄家吕梁》是《财经》揭露证券市场黑幕的又一力作。初生的中国证券市场缺乏规范,庄家横行,暗流涌动。庄家利用中小股民证券知识的欠缺及证券市场监管的不完备,肆意操纵股价、操纵市场,堂而皇之地进行着各种违法操作。2001年2月,《财经》记者胡舒立、李巧宁、李箐将传奇人物吕梁坐庄操纵中科创业股票的内幕曝光于天下,震动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层。

《银广夏陷阱》一文再次成为《财经》震动整个国内证券市场的重磅炸弹。2001年的8月2日,《财经》记者凌华薇历经一年潜心采访的成果出炉了,财经网率先刊登出记者凌华薇和王烁采写的《银广夏陷阱》的一文摘要,认为绩优大蓝筹、超级大牛股、“世纪大黑马”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银广夏),过去两年股价暴涨的背后,“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银广夏的黄金面具应声脱落,此文迅即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全面介入,并引发了一场旨在肃清信息披露弊端的证券风暴。

公正、独立和权威的系列证券市场揭黑报道使《财经》赢得了“扒粪者”的声誉。胡舒立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证券界最难对付的女人”。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财经》推动了中国财经资讯向财经新闻的转变。逐渐壮大的《财经》将报道领域从证券拓展到了经济、金融、政治事件等,从以投资者为核心的小财经(包括证券新闻、金融新闻、公司新闻、产经新闻等)延伸到包括政经新闻在内的大财经领域。主编胡舒立也在这时提出了“大财经”的概念。而在证券新闻一统财经新闻天下的时期,胡舒立的理念并未被业内人士所接受。直至《财经》以《基金黑幕》、《庄家吕梁》、《银广夏陷阱》等一系列证券市场揭黑的报道震撼了证券新闻圈,“大财经”的概念才逐渐被人们承认。

(二)从“大财经”到“泛财经”

随着中国加入W TO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财经新闻的报道领域进一步扩展到广义的,足以影响经济的一切领域的“泛财经”层面。

1.《中国经营报》

1985年1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西城洪茂沟的一间木板房里,以5000元的家当创办了一份叫做《专业户经营报》的报纸。如今,这份报纸已经有25岁了。25年中,《中国经营报》是在市场与制度的双重压力下生存发展下来的,必须自负盈亏,又不得不在制度的缝隙中生存,每次政策层面的调整,都会给《中国经营报》带来生死考验。25年中,报纸二易其名(1986年8月,胡耀邦为报纸题字,改名为《中国农村经营报》;1989年1月,薄一波为报纸题字,改名为《中国经营报》)、五易其主,六次改版,八次搬家,常常深陷困境,每每绝处逢生。风风雨雨中,《中国经营报》终于锻造成为今天综合财经类报纸的旗舰、中国报业市场化发展的范本。中国经营报社社长、著名经济学家金碚将这段历程总结为:“在贫困年代诞生,在辉煌岁月成长,一路艰辛走来,呼吁改革开放,伸张发展权利。”

以企业报道见长的《中国经营报》是伴随着中国产业经济改革,与中国的企业一同成长壮大起来的。开创市场化运作先河的《中国经营报》早在《中国农村经营报》时,就强调文章要有“经营味”,后来改为《中国经营报》,又是最早组织报道商战的媒体,如河南郑州的商战,真假大战(打击假冒商品);最早报道市场微观层面的企业营销活动,如广告推广、营销手段等等。[15]在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中国经营报》一直恪守“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市场经济的实践者出谋划策”的办报宗旨,服务于中国的商务管理阶层。在刻录时代变迁的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曾被赞誉为“一个时代,一张报纸”。

2.《21世纪经济报道》

脱胎于《南方周末》经济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成立于2001年1月1日,由南方报业集团与民营企业复星集团旗下复星信息合资的“21世纪出版服务公司”创办,隶属南方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拥有庞大的记者网络,在工商界影响较大。

1999年,《南方周末》发行量高达130万份,而与《中国经营报》等财经媒体相比,年广告收入竟相差1000余万元。时任《南方周末》经济部主任的刘洲伟强烈地意识到:一个以财经为依托的购买力极强的消费群体正在形成。而当时国内只有《中国经营报》一家财经类媒体,财经报纸大有可为。于是,2000年,刘洲伟与其他同仁一道开始筹办《21世纪经济报道》。

从诞生之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就严格遵从国际化商业报纸的游戏规则,实行采编和经营完全分离的管理模式。在内容上,《21世纪经济报道》定位为资讯国际化运作的参与者,并与国际接轨。尊崇新闻创造价值的理念,秉承彻底新闻彻底领先的宗旨,初生牛犊《21世纪经济报道》与加入W TO的中国一起成长,迅速成为中国财经报纸的领导者。《21世纪经济报道》以全新的视角分析国际形势、透视中国经济、观察行业动态、引导良性发展,并在中国加入W TO的大环境下,立足于国际通行的经济法则,及时有效地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跟踪报道中国企业界的动态与发展。

3.《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和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三联集团投资,创刊于2001年4月16日。中国财经类的领军媒体中,《经济观察报》是属于“小”字辈的。但新生的《经济观察报》却还是以其新锐的力量和理性的建设者气质,平地而起,横空出世,从外观到理念完全超乎中国读者和传媒人的思维惯性之外,以异乎寻常的方式和速度在本土高端读者群中确立了声誉,在传媒市场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橙色风暴”。橙色新闻纸《经济观察报》有一连串响亮的称谓:“一家民营企业全额投资的报纸、一家从头到脚都是新人的报纸、一家纯粹市场意义上的报纸、一家打破垄断媒体投资坚冰的报纸、一家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报纸……”因其内容罕见的高质、大胆、丰富而充满生机和设计精美,创刊不久便被列为中国三大财经类报纸之一。

有趣的是,《经济观察报》创业之初并不被人看好。《经济观察报》的创业团队有七个人组成,人称“七君子”。“七君子”出身各异,有来自《中国经营报》的,有曾就职《中华工商时报》的,加上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认为文人相轻,认为文人在一起是很难默契的,合作起来会矛盾重重,“七君子到底能走多远”的质疑不断。但“七君子”竟以骄人的成果向国人展示了求同存异亦能创造神话的范本。

《经济观察报》以分析性报道为主,注重评论和宏观领域的解读。《经济观察报》在做分析性报道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第一是新闻事实,这个层面要求事实准确,并能全面描摹事实。第二要深入挖掘这个事实的背景。第三,要在背景的映衬下,从宏观背景出发分析经济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在第三个层面,主要凸显专家学者的作用,注重以专业眼光和行家手法鉴别、加工财经资讯,这也是它赢得读者的关键因素。

《经济观察报》以中国社会拥有财富、拥有权利、拥有思想、拥有未来的“四有新人”为读者对象,依靠专业的报道、规范的写作,有选择的信息,独到视角的专栏,着力打造全球商业分析、资讯领域第一的华文媒体集团,传达新兴的、行动能力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三、互联网时代财经新闻走向多元

经济全球化时代,作为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为世界所瞩目。世界关注中国,更多的是关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的崛起,为中国财经媒体成为国际一流媒体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财经媒体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转向网络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大量的传统媒体开办网站,商业化的网络财经媒体也纷纷涌现,并出现了新型的多媒体财经新闻集团,喧嚣的互联网时代,财经新闻走向多元。

(一)互联网时代的财经新闻:多元化与个性化

从1997年《上海证券报》开办电子版(www.ssnews.com.cn,现改为www.cnstock.com)以来,其他的财经媒体也相继触网。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开辟财经频道,财经新闻的市场竞争变得火热起来。新世纪以来,传统财经媒体经历了网络化的艰苦蜕变,新生的财经媒体也推出了独具个性的财经新闻服务,这些变化从以下财经媒体可窥见一斑:

1.和讯财经

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联办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Internet网络服务和金融资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和讯公司从中国早期金融证券资讯服务脱颖而出,建立了第一个财经资讯垂直网站和讯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讯网逐步确立了自己在业内的优势地位和品牌影响,成为国内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财经垂直门户网站之一,拥有“财经报道”、“和讯投资”、“和讯论坛”等诸多金牌栏目。

自2004年开始,和讯从一个提供金融理财服务的专业网站,向以个人门户为基础、社会化网络为组织、Web2.0技术为支撑的社区类门户网站过渡。和讯网创造性地提出了“财经世界、品质人生”的口号,倡导一种全新的财经服务理念,即“以财经服务为核心,建设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网络家园”,根据多年的客户资源积累,将服务对象定义为中产阶级。在和讯网上打造出中国第一个兼具财经资讯、投资理财、休闲消费功能,突显个性化服务特性的互动平台。为此,和讯网推出Web2.0个人门户服务,以个人门户为基本单元,集交流、理财、休闲、培训于一体,融专业化、个性化、交互性、娱乐性为一身,在不断丰富完善股票、基金、银行、外汇、期货、黄金、保险等财经资讯和理财服务的同时,围绕中高端客户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陆续推出房产、汽车、IT、商旅、商学院、读书、高尔夫等频道,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选择。

3G时代,和讯创办手机和讯网,用户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登录手机和讯网,自由自在看新闻、查股票、写博客,享受3G带来的乐趣。

2.第一财经

2003年8月成立的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第一财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上海电视台对于创建财经频道的努力由来已久。早在1999年,上海有线电视台就创办了财经频道。2001年,为了在上海锻造出强势的电视财经媒体,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三台合并成立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2003年7月,上海电视台和东方广播电台财经频率统一更改呼号为第一财经。这对中国的传媒业来讲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广播电视业来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因为这是中国传媒历史上第一次电视台与广播电台的整合。2004年,第一财经将《上海经济报》收归名下,11月15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三方投资的《第一财经日报》创刊,2008年2月,《第一财经周刊》创刊。这些媒体共享“第一财经”品牌,成为国内第一家跨广播、电视、报纸运营的多媒体平台。

第一财经致力于为中国广大投资者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高质的财经新闻,打造具有公信力和强大影响力的全媒体金融与商业信息服务集团。

第一财经诞生之前,就把“做一个多元化、多平台、多渠道的财经媒体集团”作为目标。在搭建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时候,第一财经把较有影响力的广播、电视和日报包括以后的杂志、研究院、财经通讯社等,统一集结在第一财经品牌之下。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高韵斐提出:“我们不是一个单独的报纸、频道、频率,复合效应将肯定达到1+1+1>3。”

目前第一财经控股旗下六大平台及一个“脑库”:第一财经电视、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广播、第一财经周刊、第一财经网站和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2007年,第一财经研究院成立,是孵化第一财经未来发展的“脑库”。第一财经还将建立通讯社和出版平台,打造成为真正的多媒体内容供应商。同时,第一财经还将提供资讯增值服务,生产财经资讯、宏观及行业研究报告、指数以及企业咨询业务等财经媒体衍生产品,并提供论坛、榜单、会展和培训等财经公共产品服务。第一财经研究院成立后,相继发布了中国私募基金排行榜(每月一次)、金融理财产品排行榜、企业社会责任排行榜,等等。这些数据分析,又成为第一财经最鲜活的财经新闻源。

第一财经跨媒体市场化运作主要是实现了三个共享,第一个是人力资源的共享,第二个是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是品牌资源的共享,品牌资源是更能够从成本上产生一个规模的经济效益,也是能够确保第一财经在市场上的主流地位和保持市场份额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一财经的远见与超前引发了业界的争议,2004年第一财经联合《北京青年报》和《广州日报》创办《第一财经日报》的时候,就有人说这份报纸是活不长的。对于第一财经跨媒体运作的宏伟蓝图,一些业内人士更是颇有微词,他们认为第一财经这样一种战略构架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状态下是没有市场空间的。作为中国第一家市场化运作的多媒体财经新闻提供商,第一财经任重而道远。

3.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

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建设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一项国家工程。经济全球化对金融信息服务提出新的需求,推动了新华社在金融信息服务领域迈出新的步伐。2006年,金融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

图2‐1

2007年9月20日正式运行的新华08是新华社采用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自主研发的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将实时资讯、行情报价、历史数据、研究工具、分析模型和在线交易融为一体,是一项堪与路透、彭博媲美的金融信息综合服务系统。新华08现已获批为国家扶持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

目前,新华08由十二个子系统构成:一是资讯系统。每天24小时播发全球资本市场以及50多个行业资讯。二是行情系统。实时同步展示全球主要交易所的行情,以及国内外主要商品价格。三是数据系统。系统提供中国宏观数据、中国行业数据、主要国家和地区宏观数据三大类结构化数据。四是债券系统。系统提供人民币债券综合分析服务。五是模型系统。能提供的17种金融模型,分析精确到小数点后8位。六是咨询系统。每天提供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采写的经济分析报告。七是交易系统。产权交易通道即将开通,债券、外汇交易方案已经专家论证。八是发布系统。不仅向用户提供资讯,还通过新华08发布用户的资讯。九是视频系统。视频系统节目可通过PC终端、手机、楼宇、大屏幕、列车等点播和收看。十是手机系统。可通过Symbian、W indow smobile、Blackberry三大手机平台提供服务。十一是英文系统。十二是个性化服务系统。用户提出角色需求,新华08提供个性化服务。

新华08视频终端通过新华08PC终端、数字电视、手机、流媒体等提供在线视频服务,主要栏目包括财经要闻、证券市场、每日价格播报、新华08金融讲堂等,是新华08终端全方位、多元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新华社的财经新闻服务囊括多种媒体渠道,背靠中国最雄厚的通讯社,一步步走向多元化、互动性与个性化。

4.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

中国网络电视台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域名为www.cntv.cn。中国网络电视台(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 TV)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

网罗全球最全面、最新鲜的经济视频资讯,以及全国最优秀的经济视频节目,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专注于为网民搭建一个经济视频资讯与互动相结合的功能性平台。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整合全国电视,包括中央电视台的财经视频,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专业经济视频资讯的互动服务平台,包括最新最全的经济视频资讯,专业深入的经济新闻调查与评论,最有价值的投资理财参考等经济视频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财智生活、消费调查频道、公司调查频道和经济视频数据库四部分。

与传统财经电视不同的是,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利用网络优势增加了原创频道,市民参与式新闻成为网络电视经济台的新宠。这一方面拓展了中央电视台的财经新闻的报道领域,另一方面整合了社会新闻资源,真正做到了互动与个性化。

经济视频数据库聚集中央电视台、地方台、媒体机构、原创视频,以来源、播出时间及内容逻辑为双主线,提供直播、点播、预告等功能,搭建业内最全的经济视频数据库。同时提供便捷的检索服务,让网民不超过3次点击即可找到自己想要看到的视频节目。

总之,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在多媒体时代为财经新闻用户提供的是一个多语种、多终端、互动分享的平台,用户享受的是个性化、全方位的财经新闻网络视听互动服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沟通一个世界,分享共同未来”成为现实。

5.财新传媒

2009年底,胡舒立带领原《财经》杂志的核心团队成员创办了财新传媒,继续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向公众提供有深度、高质量、可靠的财经新闻。胡舒立的这次重新创业,不仅仅是重复《财经》当年的辉煌,而是在重点打造纸质媒体《新世纪》周刊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提供财经新闻及资讯服务的全媒体集团。

在这样一个定位下,财新传媒包括了财经周刊《新世纪》、高端政经评论月刊《中国改革》、经济学连续出版物《比较》、财新会议、财新视频与财新电视、网络社交平台思享家、原创财经新闻和专业资讯客户端财新+(产品包括iPhone客户端、Android客户端、Wap站、Kindle等电子书及财新《新世纪》iPad版)、财经英文期刊《财新中国经济与金融》(Caixin‐China Economics& Finance)、财新培训等,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在财经新闻界成为领先的媒体集团。

在财新传媒的媒体版图中,视频是一个重要的新兴板块。财新视频以财新网视听频道为平台,推出多档精品节目,如实时报道、财新时讯、快评5分钟、宏观名家谈、财经大广角、海外特派员、记者采访录、影音纪事等,并在多家视频网站建立了展示专区。财新视频还与第一财经、阳光卫视等开展了深入合作,与第一财经传媒联合打造的日播电视节目《首席评论》亦同时在第一财经电视和宁夏卫视播出。

英文期刊《财新中国经济与金融》(Caixin‐China Economics& Finance)在2011年的创办,不仅对于财新传媒,对于我国的财经新闻“走出去”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来自中国的财经领域的声音必须能够有效地发出去,在世界财经新闻的“思想市场”中产生影响。胡舒立及其团队在此前创办《财经》时早已积累了良好的国际声誉,2009年底创办财新传媒后又很快建立公信力,这使得她们的英文期刊具有了坚实的基础。财新传媒的目标是在两年内将《财新英文周刊》的读者数量增加1.6万到2万,目标读者是香港地区的金融专业人士和引导舆论的领军人物。

(二)财经新闻的理财化趋势

近年来,投资理财类新闻逐渐成为财经新闻的一个重头戏,也是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这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富裕人士迅速增多紧密相关。据美林和凯捷集团在北京联合推出的2008年度《亚太区财富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中国内地富裕人士(《报告》所称富裕人士是指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产的个人,不包括自住的房地产)已达41.5万,较2006年增加20.3%,相比之下,印度富裕人士有12.3万人,英国有49.5万人,美国有300万人。中国这40多万富裕人士拥有的财富总值达2.12万亿美元,平均资产值为510万美元。仅次于日本,中国已稳坐亚太地区第二大富裕人士集中地。[16]不断增加的富裕阶层对于投资理财的需求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投资股市,据《北京晨报》报道,2007年5月,中国股民开户数已过亿。[17]从不断增加的股民数量、股民开户数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投资时代,丰富、及时、权威、可靠的财经资讯和专业的分析、评论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由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京、津、沪、穗四地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明确需要个人理财服务。[18]《2009—2012年中国个人理财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咨询报告》指出,预计中国富裕人士的年均资产在未来几年将以13%左右的比例增长,2009年中国(大陆)的管理资产已增长到2.63万亿美金,而整个大中国市场的管理资产在2009年已突破5万亿美金。未来10年里,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至2015年我国中高端消费者人数约为850万;到2012年,我国中等收入及富裕人群的寿险消费将占整个市场的35%,潜力巨大。[19]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极具潜力的市场。大众投资时代的中国百姓需要专业可靠的投资参谋。

表2‐1 2003—2008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

图2‐2 2004—2008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理财杂志迅速走俏。《理财周刊》、《投资有道》、《私人理财》、《卓越理财》、《钱经》等理财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浪、搜狐、网易、腾讯、TOM纷纷开辟理财频道。

创刊于2001年3月18日的《理财周刊》,是国内第一本实用型个人投资理财专业杂志,逢周一在上海出版,全国发行。理财行业的拓荒者《理财周刊》2001年提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理财”概念时,应者寥寥。如今秉承实用性、专业性、故事性统一理念的《理财周刊》已经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投资理财类专业杂志,拥有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平台、教育培训、会展服务、手机无线服务在内的专业、立体的传媒资源。《理财周刊》同时还围绕“理财”这条产业链办展览,开学院,搞网站,出图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杂志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地派有常驻记者。杂志内容主要包括股票、基金、保险、贷款、不动产投资、集藏、创业,以及各种经济趋势分析与理财规划方法等。

表2‐2 理财类杂志的基本状况

2004年,《私人理财》、《大众理财顾问》和《钱经》相继创刊,专业财经报纸《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日报》也专门开辟理财专版。2005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证券》推出理财板块,第一财经频道《理财金算盘》栏目开播。2008年,和讯与汤森路透集团合作开发投资理财产品。个人理财类财经新闻更加兴旺起来。

本章小结

1.国外财经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从商业情报信息到专业财经资讯,再从专业财经资讯到大众化财经新闻的过程。

2.国际财经新闻是从追求短平快的商情信息发展而来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下,财经新闻的报道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3.在过去的30年中,国际财经新闻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历着一次次历练,从边缘走向主流,并不断走向成熟。其中,美国财经新闻因美国世界第一经济体的地位始终引领着国际财经新闻的潮流。

4.新世纪互联网时代,财经新闻走向多媒体,从媒体形态上形成了平面、广播、电视、互联网共融共通的局面,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走向互动与个性化。彭博社是多媒体时代全球财经媒体的先锋。创建于1981年的彭博资讯(BloombergL.P.)是一家全球性的信息服务、新闻和传媒公司。彭博仅用了22年的时间,就将它的金融数据市场的销售收入超越了具有150年历史、世界上最大的资讯公司——路透集团。

5.在全世界范围内,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更自由地流动,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身资本市场。各种理财杂志应运而生,成为世界财经新闻的一个非常大的新动向。

6.中国财经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从经济新闻到财经资讯,从财经资讯到财经新闻,从“小财经”扩展到了“大财经”,从“大财经”到“泛财经”的过程。

7.经济全球化时代,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为世界所瞩目。中国经济的崛起,为中国财经媒体成为国际一流媒体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大量的传统媒体开办网站,商业化的网络财经媒体也纷纷涌现,并出现了新型的多媒体财经新闻集团,喧嚣的互联网时代,中国的财经新闻走向多元。

8.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富裕人士迅速增多。投资理财类新闻逐渐成为财经新闻的一个重头戏,也是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

思考题

1.国外财经新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试举例说明。

2.国际财经新闻是怎样从边缘走向主流的?

3.互联网时代的财经新闻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4.为什么理财类财经新闻成为世界财经新闻的新动向?

5.中国财经新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6.互联网时代中国财经新闻的特点?

7.近年来在中国为什么投资理财类新闻成为财经新闻发展的新趋势?

【注释】

[1]韩杰:《枙华尔街日报枛成长的启示》,《青年记者》,2005年第6期。

[2]刘燕:《枙华尔街日报枛三次改革的启示》,《新闻界》,2005年第1期。

[3]同上。

[4]韩杰:《枙华尔街日报枛成长的启示》,《青年记者》,2005年第6期。

[5][英]达雅·屠苏:《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董关鹏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0-31页。

[6]本节内容参考了www.bizjournalismhistory.org的资料。

[7]周乃蔆:《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8]周乃蔆:《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页。

[9]摘自米勒2009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见http://www.media.tsinghua.edu.cn:1081/2009/0703/314.html

[10]Securities Industry Fact Book 2002,转引自周乃蔆:《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页。

[11]郇公弟:《股民人数仅占7.1%:德国人为何不热衷于炒股》,中金在线www.cnfol.com,2007年5月21日。

[12]《到了牛市,美国股民为何反而操心少?》,新华每日电讯5版,2008年1月27日。

[13]吴晓波:《激荡三十年》,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第3页。

[14]杨宇东:《新竞争环境下证券报的财经新闻报道刍议》,《新闻记者》,2005年第8期。

[15]查国伟:《一张报纸与一个时代 中国经营报20年市场搏击之路》,《传媒》,2005年第2期。

[16]贺宛男:《财经报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0页。

[17]高翔:《中国股民开户数过亿》,《北京晨报》,2007年5月31日。

[18]贺宛男:《财经报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0页。

[19]数据摘自《2009—2012年中国个人理财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咨询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