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经新闻的功能

财经新闻的功能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相应的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为之提供信息传输、新闻报道职能。经济与财经新闻、财经媒体之间是互为促进、相互激荡的关系。这时,权威的财经新闻媒体通过其独到、独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就可以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
财经新闻的功能_财经新闻概论

一、传递各类财经信息,为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经济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基础,它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各领域、对人民生活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尤其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股票、债券、外汇、黄金等市场的发展繁荣,使得经济与国家宏观发展、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发生着更为紧密和直接的关联。在这个时期,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之间,必须要有默契的配合,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运行。世界证券史上早期的三大金融危机:荷兰“郁金香泡沫”(1637年)、法国“密西西比泡沫”(1719年)、英国“南海泡沫”(1719年),都是缺乏政府监控的结果。

此后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财经新闻的快速跟进,推动了政府对经济监控的力度,使市场经济同时朝向法制经济进发。

美国1903年至1912年间的揭黑运动,就是一批以财经记者为主体的新闻人通过其不懈的努力,促成了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监控。19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突飞猛进,美国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了垄断阶段。由于法律不健全,经济巨头们为所欲为,对内无视员工利益,对外以损害公众利益作为盈利手段,引发了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1903年至1912年,在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闻人的坚持与努力下,发表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新闻报道,形成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

著名记者埃达·塔贝尔花了5年时间,对美孚石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撰写了15期报道,揭露了美孚公司经营中的种种违规违法乃至犯罪活动,令人触目惊心,文章后来汇编成《美孚石油公司史》,促使美国政府根据1880年的反托拉斯法起诉美孚石油公司及其下属的70个相关企业,最高法院于1911年5月判决起诉有效,美孚石油帝国解体。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于1906年发表了纪实性小说《屠场》。小说揭露的芝加哥肉类加工厂恶劣的卫生条件下违法经营行为反映的是整个美国食品行业黑幕的普遍现象。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读完小说后大为震惊,促成了《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

我国内地的财经新闻报道在近十多年中,也在促成政府规范经济秩序、促进法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行的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0年10月,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谢登科在花了近两年时间,对上市公司郑百文做了大量的采访调查工作后,发表了《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郑百文跌落发现的警示》,该文全面揭露了郑百文作假包装上市、内部管理混乱、严重资不抵债的黑幕,触及了上市公司的监管和退出机制问题。该文发表后,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0年11月初,由国家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对郑百文巨额亏空问题展开彻查,开创了证券市场监管的先河。

在此前后,以《财经》杂志为代表的财经媒体对证券市场密集的调查性深度报道,促使了国家一系列监管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朝向法制化轨道迈进。

二、报道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引导社会经济活动

财经新闻特别是主流财经媒体的新闻传播承担着报道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引导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职责。我们回顾西方国家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的发展史,就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是与他们的经济成长同行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相应的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为之提供信息传输、新闻报道职能。经济与财经新闻、财经媒体之间是互为促进、相互激荡的关系。因此,我们看到,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就越是发达,影响力越大。

还是以《华尔街日报》为例,《华尔街日报》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上都具有极高的公信力。原因就是从其诞生之日起,其所提供的道琼斯指数等财经资讯,以及后来的财经新闻报道,都建立在信息确凿、分析精细、观点权威的基础上,这些资讯和新闻,对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学者都提供了进行经济活动、经济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而且它还能时刻跟随时代变化,贴近市场与受众的需求,对报纸的运营模式、报道方式进行自我更新。

2000年前后,中国内地出现了一批市场化导向的财经媒体,它们出现后很快取代了原来的体制内经济类媒体,成为财经媒体的主流。2009年底,中央政府直属的新华社创办了《财经国家周刊》,而其运营则完全使用市场化方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就是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化的财经新闻报道为之提供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经济问题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法律等会彼此纠结在一起,而中央、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来资本,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这些种种关系的组合与利益博弈,也会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因此,仅就中国内地而言,对任何一个经济现象的解读,都可能会众说纷纭、言人人殊。这时,权威的财经新闻媒体通过其独到、独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就可以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下面一篇财经新闻评论就有这种品质。

在“过度阐释”中保持冷静

就像刚刚过去的元宵节一样,一年一度的“两会”将如期来临。“两会”越来越像过节,因为居民的参与度、感知度和敏感度越来越高。

如果形势没有重大改变,“两会”期间往往不会出台重大政策,一般会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但市场依然高度关注甚至放大“两会”效应。

“从历届的经验来看,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指示总是寥寥数语,不过‘两会’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成为市场的热点。”申银万国近期的报告中如是说。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和随后的政策指向来看,“调结构”依然会成为“两会”的中心话题。工行投行部研究中心近期报告预计,保增长后的调结构和民生保障将成为此次两会中能为市场带来热点的重点话题。

对于投资者,尤其是股市投资者而言,关注的往往不仅仅是定调,更关注相关政策中对行业、板块和个股的影响。比如,由于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三农”的关注和投入,几乎在每次“两会”之前,都会有相当多的机构推荐农业股。

但要当心的是,“两会”的政策往往被“过度阐释”。“两会”期间,全世界的主要媒体、学者、评论人等等都会进行相关评论,参会的数千名代表和委员,除了是建言者,同样也是观察者和评论者。

也就是说,任何“蛛丝马迹”都会在“两会”期间被舆论放大,因为说的人太多,而且还会出现“阐释之阐释”,某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某部分的阐释会成为其他人的阐释对象,并可能产生多级阐释。

更容易产生“过度阐释”甚至影响市场波动的可能是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人民币升值依然是热点,近期的中美贸易纠纷已经为此埋下了充分的伏笔。相关的官员和代表在“两会”期间将被媒体穷追不放,境外媒体更会乐此不疲,任何有关言论会迅速以多种文字和语种传播、阐释,并产生市场波动,波动本身将被再度作为阐释的对象。事实上,即使不是在“两会”期间,一些信源并不可靠的谬传也能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这类案例屡见不鲜。

以今日中国之影响,“两会”期间将注定成为“过度阐释”的“黄金时期”。对于相关的种种言论,仔细倾听,并请保持冷静。

尤其是股市投资者,对于“‘两会’机会”,也要三思。工行投行部研究中心有这样的统计,“两会”期间股指上涨的概率要远大于下跌(12年内上涨8次、下跌4次,上涨概率66.7%、下跌概率33.3%),近3年来市场在“两会”时间段两涨一跌,从统计数字上看机会大于风险。“从概率上说,今年‘两会’期间上涨可能性较大。”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你总是碰上小概率事件。所以,与其琢磨这两个星期的涨涨跌跌,不妨仔细琢磨一下“两会”与中长期走势“在方向上”的关系。

工行投行部研究中心的报告统计,在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前,全年市场表现与“两会”期间的表现关联性不大,2006年后却呈现了高度一致性,“两会”期间市场走势、3月份市场走势、全年市场走势在方向上完全一致。

该报告如此解读2006年以来的“一致性”:“两会”作为当年各项工作定调的时间,对整年全国的经济具有非常明显的指导作用,“两会”期间及3月的市场反应与全年市场走势呈现一致性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作者:石仁坪,《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3月1日)

本文发表于2010年“两会”期间。作为一个新闻感觉敏锐的资深财经记者,《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柏亮(笔名石仁坪)观察到“两会”期间市场、媒体对“两会”议题的关注有“过度阐释”之弊,因而成文。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就应当有这种淡泊宁静的心智,才能透过喧嚣的滚滚红尘,观测到经济运行的真实面相与隐秘轨迹。

近年来,新闻网站也显示出捕捉新闻的能力。2010年9月,“网易科技”就第一个发现了阿里巴巴5年前融资协议中的条款可能引发股权争执,并率先用《阿里巴巴,十月围城》为题进行了报道。

三、守望经济环境,监测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

新闻从业者说到根本,他应当是一个观察者、思考者,而不应当是一个切身的参与者。这种观察者、思考者的身份可能导致某种失落,比如看着轰轰烈烈时代经济大潮波涛汹涌,可是自己却不是主角。但这种观察者、思考者的立场也可以使他保持一种情绪理智上的澄澈、清明,使他能够彻悟时代的玄机,民族命运轨迹的内在逻辑。我们认为,新闻从业者自始至终都应当是一个“守望者”、“监测员”。

我们先用一个美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美国南北战争(1861—1965)后,证券市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这种空前繁荣是以上市公司缺乏诚信、资本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为前提的,违规违法乃至金融诈骗事件屡见不鲜。1870年,华尔街《商务金融报》这样描述这个时代:“在这个充满阴谋的时代,保密成为了成功的一个条件。……公司的财务报表……它显示了公司收入的来源和数量、每一块钱的用途、财产的收益、运营、供应、建设和维修所花的成本、公司的负债情况以及整体资金的处置情况,所有这些信息都必须精心编造,以供每个季度公布出来。”但这种尔虞我诈的情况对整个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并且最终将损害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当时的《商业与金融周刊》建议建立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规则,上市公司应履行信息披露职责。1868年,美国华尔街最大的两个机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公开交易所开始合作,制定监管规则,要求在交易所交易的所有股票都进行登记,同时,发行新股必须提前30天通知交易所。1869年,这两个交易所合并,成为主导华尔街资本市场的交易所。美国资本市场肆无忌惮“野蛮生长”的时代开始淡出前台,规范运作的意识和行为将逐渐成为下一时期的主流。

前面讲到的美国20世纪初的新闻揭黑运动,将舆论监督的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现代意义的调查新闻模式,通过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守望经济环境,监测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转的目的。

在我国,以胡舒立为代表的前《财经》杂志采编团队也努力地实践着新闻的“守望”、“监测”职能。2000年,该刊发表了张志雄采写的《基金黑幕》,引致十家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证券报》等媒体发表《严正声明》,称《基金黑幕》一文“对基金的交易行为的判断与事实严重不符”。胡舒立在2000年10月15日《财经》杂志针锋相对地发表了《批评权、知情权,还有“新基金”使命》一文,指出:“媒体的批评权与公众的知情权作为公开性的保证,其重要地位必然地优于市场上某一利益集团自赋或他赋的‘历史使命’。如果一定要援引国际惯例或‘公理’,这才是无可置疑的公理。”胡舒立的这一表述,显示出中国经济社会与新闻报道观念同步成长的态势不可阻挡地涌现出来。

四、传播经济知识,培养市场经济意识

计划经济时代,经济类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各地政府的业绩,宣传各行各业的经济成果。由于不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问题,经济类新闻与各行业、各企业乃至普通百姓的生产经营、日常生活并无密切联系。但当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类新闻的报道就无法适应时代需要了。某地曾在数年前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情:该地是我国珍珠重要产地,当年该地珍珠丰收,当地媒体从宣传本地珍珠行业生产成果的角度出发,发了一条短讯。没想到当天就被珍珠行业的专业人士打电话到媒体,指责他们“瞎报道”,他们这条短讯直接导致该地珍珠价格猛跌。这个事件看上去似乎是小事,仅仅只是一条短讯,可是这条短讯在相关行业却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信息,甚至是经济情报。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很多从事经济报道的人连最基本的经济知识、市场经济意识都不具备,出这种纰漏几乎是必然的。

2009年6月,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鲁炜同志到中央财经大学作了题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话语权与信息安全”的学术报告,鲁炜指出,现在中国有三个“迫在眉睫”:向中国各级领导干部普及金融知识迫在眉睫;向中国大众普及金融知识迫在眉睫;向中国媒体从业者传播金融知识迫在眉睫。这个观点是十分精当的。

因此,一篇合格的财经新闻,应当具备传播经济知识、培养市场经济意识的功能。2000年前后,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化导向的财经媒体日益成为主流。这些财经媒体上播发的财经新闻作品,在承担着上文所述重要功能的同时,都承担着传播经济知识、培养市场经济意识的作用。央视财经频道的《经济半小时》、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财经五连发》栏目之所以声名鹊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媒体表现为他们赢得了巨大的人气,他们制作的节目较好地实现了传播经济知识、培养市场经济意识的目的。

本章小结

1.财经新闻概念在中国内地是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形成和凸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新闻是党和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其新闻报道往往直接听命于政府有关部门的指令,密切配合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财经新闻,则在遵守党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新闻宣传政策的前提下,报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未来趋势。

2.财经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经新闻就是对国内外社会经济生活及与经济有关领域的新闻报道,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报道、区域经济报道、行业报道、资本市场报道、公司报道、消费市场报道等。而狭义的财经新闻则是对金融与资本市场报道,关注“资本市场对公司运作、资源配置方面以及投资领域的影响”。

3.财经新闻可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报道、区域经济报道、行业报道、金融市场报道、公司报道等。

4.财经新闻的特征有专业性、实用性与时效性、前瞻性、可读性。

5.财经新闻的功能有:传递各类财经信息,为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报道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守望经济环境,监测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传播经济知识、培养市场经济意识。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财经新闻的专业性?举例说明。

2.谈谈财经资讯与财经新闻的异同。

3.如何理解财经新闻的可读性?谈谈你所读过的财经新闻报道的感受。

4.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记者,需要哪些知识储备和能力?

5.举例说明财经新闻的功能。

【注释】

[1]1950年4月23日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

[2]周乃蔆:《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3]周乃蔆:《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4]杨柏国:《公司产业报道之基本面探析》,《新闻记者》,201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