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的产业化

文化的产业化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的产业化,是后工业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被认为是文化产业的理论源头,并开启了现代文化产比理论研究的新纪元。张某给出的操作定义是“文化产业指通过工业化和商品化生产方式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和传播,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
文化的产业化_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从城市以及城市文化的演变史来看,世界城市文化重心的演变大体上呈现出“由宗教而政治,由政治而经济”的走向。文化的产业化,是后工业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张某等人在论述文化产业形成的理论语境时认为,正是由于工业社会所带来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泛化以及高产低耗的知识经济的推动才促成了文化产业的产生,文化产业正是文化由精英向大众发展嬗变的结果。胡某将文化经济运动的历史形态概括为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表现形态、符号形态、机器复制形态、数字信息形态等阶段,即文化的基本经济规律是由物质经济向非物质经济发展,有形经济向无形经济(版权经济)发展,表现经济向符号经济发展,手工作坊经济向文化工业经济发展,同时又是机器复制经济向数字信息形态发展,单项行为经济向互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正是文化经济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把由商品化和传播媒介技术化推动的面向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制造称为“文化工业”,认为文化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有违文化的本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被认为是文化产业的理论源头,并开启了现代文化产比理论研究的新纪元。

(一)文化产业的含义

由于国情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从范围上讲,文化产业可以被宽泛地定义为以有意义的产品内容为基础的工业生产(Koivunen),包括了现代资本主义中迎合消费者娱乐、装饰、自我肯定、社会展示等需要的所有部门(Scott)。从文化产业的意义或作用来看,文化产业是指那些使用同类生产和组织模式,如我们所知的工业化的大企业的社会机构,它们的生产与传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Garnham),是一种通过声音、精神想象、文字和图像给予社会生活以形式的工业(Sinclair)。从产业角度,O’connor认为文化产业是指那些经营符号性商品的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自于它们的文化价值;从文化方面,Lawrence T.B和Phillips N.认为文化产业是从事意义生产和销售的产业:此外,Luoma从创造性递减以及经济、技术、艺术的金字塔模型中构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Pratt构建了包含内容的创意、生产输入、再生产和交易4个环节的文化产业生产体系(CIPS)。

从官方角度来看,各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与划分也各不相同。英国是最早由政府倡导创意产业的国家,创意产业被定义为:“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法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传统文化事业中特别具有可大量复制性的产业”。在日本几乎所有与文化相关的产业都被视为文化产业,统称娱乐观光业;美国对文化产业没有严格的理论界定,而是将与文化和创意有关的产业称作版权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与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视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虽然国际上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但是就其统计范围的总体框架仍有较多共识,认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遗产古迹、文化艺术和休闲娱乐为主体而引发的一系列生产、销售和服务活动的产业群。

国内学者李某认为从本质上讲,文化产业是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产业。张某给出的操作定义是“文化产业指通过工业化和商品化生产方式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和传播,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1—2002)》给出理解文化产业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一系列活动”。金某认为当代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高科技传输手段之上,以文化内容为主体,高度依赖创新,具有娱乐性、休闲性和注重体验的产业。花某认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的创造为核心,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组织,大规模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形态,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意、高流通的特点。胡某认为文化产业的学理品格和逻辑基础,是建立在以机器复制为典型特征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大众文化消费的基础上的,文化产业是文化构成要素的综合形态;文化本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影响和决定文化产业本质属性的重要前提。虽然国内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很多基础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但国内学者对文化产业的商品属性认识较为统一,即大家一致认为“文化产业是使文化性因素与经济性因素既保持各自特殊性又把二者合为一体的产业”。

出于统计需要,2004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中提出的文化产业定义及其划分依据是目前国内官方公布的并且为大众所认可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该文件将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和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共9大类、24中类、80小类,9大类中又分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3层。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产业

1.城市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双向推动

国内学者在研究城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双向推动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的发展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能优化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城市与文化产业的产生发展。文化产业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的经济属性正是源于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文化需求的提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经济社会,文化作为一种高端资源供给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只能把持在少数统治以及贵族阶级手中。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对于传统生产方式的颠覆,使得原本工艺流程复杂的产品的生产变得简单、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如纸张、书籍),文化变成了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一般事物。生产技术的提高,一方面在最大限度上将人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了人们的休闲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分工细化,流水线式的单一重复作业使得人们需要足够的休闲娱乐活动来缓解身心的疲惫,文化的大众化正是迎合城市人需求的结果。另外,工业化的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文化产品实现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成为可能。

城市具有乡村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就当代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来看,主要是集中在洛杉矶、纽约、巴黎、米兰或东京这样的国际化城市,这些地方对文化活动的参与,都是以强烈依赖当地复杂的劳动力市场的生产者密集网络为基础的。城市与乡村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作为区域中心的集聚效应。城市不仅仅是人流的聚集地,而且还是资金流、科技、能源的集聚中心,城市在资金、物质以及人才方面的充沛供给是文化产业产生的前提条件以及必要基础。姜某认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区位优势,城市的人员流动与集聚,带来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需求、消费能力的提高;第二,智力优势,城市中聚集着的高等院校、文化科研团体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储备了优质、丰厚的智力资本;第三,文化资源优势,城市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往往拥有丰富的社会人文景观,为文化产业的创造与生产,特别是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城市促进文化的产业集群。胡某认为城市中文化消费群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造成了文化市场的细分,推动了文化产业形态的细分与升级换代,不断催生出新型的文化产业形态。这些文化产业形态往往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表现出相伴相生的产业聚集形态。例如,洛杉矶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王国的所在地,这里不仅聚集着哥伦比亚、环球、20世纪福克斯、梦工厂、华纳、迪士尼等国际知名的电影制作公司,而且还有中国戏院、日落台、星光大道、野外剧场、柯达剧院等有关美国电影工业的风景名胜。由于这里电影工业的发展、明星富豪的云集,洛杉矶不仅是全球音乐、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拥有着世界顶级的娱乐产业和奢侈品牌,而且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时尚的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的高度集聚性、精神体验性,决定了它必须立足在产业资源、文化资源和科教高度发达的大城市和都市圈空间,并依托大城市的辐射功能来构建产业链和消费链。可以说,没有现代城市与城市文化就不可能有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2)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文化产业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文化产业不仅能将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先进的科技知识转化为丰厚的经济回报,带动文化产业的直接就业,而且具有占用资源少、投资成本低、带动产业链条共同发展的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结构的转型。有研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文化产业影响城市经济的路径和方式:文化产业通过强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而文化产业自身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又成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活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产业以其特有的广泛性和渗透性提升着物质生产领域的文明程度,带动着科教、休闲、传媒、体育等继信息产业之后庞大的产业新群体蓬勃兴盛,推动着人类经济时代高级阶段的来临以及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它不仅对原有的包括服务在内的城市第三产业结构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催化作用,而且还促使传统的城市第三产业迅速裂变出产业群,由此将城市第三产业结构提升一个档次,推动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攀升到更高的境界,从而大大增强城市竞争力。可见,文化产业对于城市经济来说,主要影响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其次,文化产业表现出对于城市内部空间的功能再造。在工业城市中,市中心往往作为生产制作中心,一方面进行着大规模的生产制造活动,另一方面承担着物资集散工作,这种生产功能的典型景观表现为城市中心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以及集聚在市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厂房。然而随着交通以及通信技术的提高,逆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中心与边缘的界限逐渐模糊,大型生产企业纷纷外迁寻找更低廉的生产成本,城市居民也纷纷迁移到生活环境更加优越的郊区地带,以规避现代化城市所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城市中心逐渐向设计、研发、管理等软性生产创造活动转变。这一典型表现为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歌舞剧院以及影剧院、金融中心、文化产业等在城市中心的空间集聚,城市中心越来越成为休闲娱乐、文化以及旅游中心,而生产职能越来越弱化。

另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为城市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文化产业有助于城市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加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与城市自豪感,继而减少犯罪、恐怖主义活动等威胁城市安全的行为发生。同时,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文化活力为城市树立起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并构成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作为一个城市、地区甚至国家的软实力,以无形的方式对其他政治、经济等硬实力进行强大、持久的渗透影响。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和文化,而且还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制度和国家战略。当代全球城市竞争是基于文化的一种博弈,在一定的硬件基础上,“软实力”成为竞争的主要“筹码”。对于文化的产业化转变进行研究,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转型,而且影响着城市或区域的文化软实力战略发展以及文化安全的巩固。因此,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文化产业与城市旅游

文化与旅游关系非常密切,并为旅游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旅游又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有学者这样论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不一定就有发达的旅游业;而有发达的旅游业,势必要求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作为基础支撑,否则旅游业的长足稳定发展也难以为继”。

(1)城市旅游的文化资源优势。较之乡村地区而言,城市的集聚效应使之成为某一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人才中心。相对高素质的城市人口在形成文化市场广泛需求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及优越的文化资源优势不仅保障了本市人口的文化需求,而且还可以形成向外辐射的力量,城市文化的辐射力随着城市实力等级的提高而不断扩大范围。如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东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其文化辐射范围可能波及整个洲际区域乃至全世界,国内的香港、上海、北京、广州等则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区域或者全国的经济及文化的领军城市,而南京、武汉、厦门、成都、沈阳、长春、青岛等城市的文化辐射范围及影响力覆盖面积则恐怕要缩小到省以内了。除了个别历史文化资源造就的历史城市(如曲阜、平遥等地)外,一般而言当代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其集聚能力越强,富集的文化资本在城市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所表现出的优势地位也就越明显。

如前文所述,城市文化可分为感知文化、群体文化、城市精神3个层面,包括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时尚文化等多种表现形式。城市文化的差异性不但可以使其具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城市文化风貌,而且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还对众多旅游者形成了极大的吸引,使城市成为当代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城市在以文化形象招徕广大旅游者的同时,其提供的各种配合及衍生产品服务与基础设施保障了城市文化供给的持续性,使城市文化与旅游、文化生产与消费之间构成了一个正向良性循环,并且这种良性循环会像齿轮一样带动城市树立更优良的文化形象,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吸纳带动起更多的城市相关产业链条的共同发展。

(2)文化产业与城市旅游的融合。在城市文化产业所覆盖的范围中,有些企业直接与旅游活动产生联系,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有些则是间接作用于旅游业,如出版旅游报纸书刊、地图的出版社、报社,生产旅游纪念品的企业等。在直接与旅游活动产生联系的文化产业单位中,有些属于以旅游行为目标市场的营利企业,如游乐园、主题公园、景区内的文化歌舞表演团体等;有些则是以服务公众的同时发挥旅游功能的公共机构,如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公园等。因此在城市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之间有着很大的交集,这些行业或单位,或倚赖相同的目标市场或凭借相似的文化资源。只有打破原有的行业隔阂,将文化产业与旅游结合起来,才能挖掘出旅游活动应有的文化内涵。正如余某所说,“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发达与否是旅游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支持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可以成为地方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长期的可持续性阶段”。

杨某从产业内涵、价值传递、影响方式、空间布局、产业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等6方面对旅游业和创意产业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旅游与创意产业融合实质上是创意促进旅游增值的过程,是创意对旅游吸引力增强的过程,同时也是旅游从单纯依赖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转型进入主动创造文化价值的过程。融合不一定会有新生体或新行政管辖对象诞生,更可能的是理念的转变、流程的改造或是展现方式的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