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用品产业化与雕版印刷技术

文化用品产业化与雕版印刷技术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用品产业化与雕版印刷技术文化用品产业化与雕版印刷技术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读书识字的人多了,著书立说的人也多了,文化用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用品的生产和销售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产业。雕版印刷术流行于川、淮、江、浙各地,成都、洛阳、淮南成为当时三大印刷中心。“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刷术进一步发挥了文化传播功能。雕版印刷术还随着海陆交通的发展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化用品产业化与雕版印刷技术

文化用品产业化与雕版印刷技术

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读书识字的人多了,著书立说的人也多了,文化用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用品的生产和销售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产业。文化产业主要是生产纸、墨、笔、砚,被称为“文房四宝”,不仅数量需求激增,而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进了行业创名牌的竞争。纸是文档的载体,成为“文房四宝”之首,在许多城市的手工业中,多有独树一帜的纸坊。唐代的名牌纸有:益州(在今四川成都)的麻纸,杭州、婺州(今浙江金华)、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地的藤纸,蒲州(今山西永济)的薄白纸,宣州(今安徽宣城)以“宣纸”闻名的绘画纸。名墨的重要产地有绛、潞、易等州;名笔有宣州漂水产的兔毫笔;名砚有虢州(今河南灵宝)的虢砚。

文化需要交流,书籍需要传播。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是怎样传播文化的?在没有印刷书籍之前,只能采取最笨拙的手抄方式,许多古籍以手抄本得以保存和流传。如汉赋深受民众喜爱,人们竞相传抄,有“洛阳纸贵”的记载。但这种传播方式,一是扩散太慢,二是常以讹传讹,很难适应人们渴求好书的需要,因此,印刷术应运而生,雕版印刷术就成为隋末唐初的一大发明。所谓雕版印刷,就是在书籍大小的木版上用刀刻字刻画,再涂上墨汁和其他颜料,将其刻版印在纸上,然后装订成册。这种印刷品在隋末唐初已经出现,唐玄奘曾用来刻印佛像,唐太宗曾下令刻印长孙皇后的《女则》。但这种印刷品印刷费时费力,在唐初并没有得到推广。直到唐代后期,才广泛用于家庭必备的历书印刷。据《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中说:“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奏书的本意是要禁止私人刻印历书,管天文历书的部门要经过上奏、批准、下发等烦琐过程,远远落后于满天飞的私人刻印历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雕版印刷已在民间普遍流传,作为印刷品的历书已成为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了。当时白居易的诗也被印刷成书,在街头大量发售。

从宪宗元和、穆宗长庆年间(806—824)到唐代末,全国印刷业已相当发达,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雕版印刷术流行于川、淮、江、浙各地,成都、洛阳、淮南成为当时三大印刷中心。但是,我国现存的雕版印刷品极少,已是凤毛麟角的珍品了。最早的版印书籍是懿宗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卷首有刻画,画后有经文,图文均清晰精美,惜被斯坦因盗出国外,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末的《陀罗尼经》,由成都龙池坊卞家印刷出版,这也证明在当时的印刷中心之一的成都已有专业的印刷厂,尽管那时不叫“厂”而叫“坊”罢了。

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刷术进一步发挥了文化传播功能。据史籍记载,后唐国子监刻印了《贞观政要》、《九经》等书籍,后蜀也印了《九经》、《昭明文选》等书籍,吴、蜀地区为满足市场需要而刻印的书籍更是种类繁多。雕版印刷术还随着海陆交通的发展传播到世界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