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年成就回顾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年成就回顾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10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掀起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热潮。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年成就回顾_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专题数据手册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成就回顾

1.政治

①西部

●1999年9月,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0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步设想的汇报〉的通知》。这一文件成为指导西部大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2000年1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成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决定》。同年1月19日,国务院在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同年7月26日,国务院召开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工作座谈会。同年10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这一年,西部地区开启了发展的新进程。国家政策、投入向西部倾斜,创业者进军西部热土,西部广大干部群众涌动热情,全国鼎力相助,西部大开发战略隆重拉开了序幕。

●2003年1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农业部召开退牧还草工作电话会议,全面启动退牧还草工作。

●2004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召开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政策。200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

●2005年,在西部大开发迎来5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就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指示。

●2010年5月28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2010年6月,西部大开发10周年的庆祝大会在北京召开,1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欣喜。进一步掀起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热潮。

●2010年7月5日至6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对新一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全面部署。

②宁夏

●2008年8月20日,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今后宁夏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从主要成就和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以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13个方面提出了57条具体意见,其中有10多处涉及我区发展的重大规划和项目。

●2010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区时明确指出:“宁夏要从自身资源条件、区域特点、产业状况出发,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兼顾当前与长远,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经济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讲话都涉及了很多事关宁夏发展的重大事项,包括“呼包银”经济带、“陕甘宁”革命老区、能源化工“金三角”、宁夏沿黄经济区、大六盘集中扶贫、生态补偿、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今后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确保全区投资增速逐年保持在25%以上,力争30%,从而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国务院《关于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宁夏要构建内陆开放的新格局。2010年,国务院批准宁夏承办中国与阿盟国家的经贸论坛,充分体现了对民族地区的关心和支持,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对外开放新机遇。

●加快改善宁夏民生状况,还需要突出抓好两件大事:一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二是千方百计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宁夏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之一,承担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我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历史重任。

2.经济

①西部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7万亿元增加到6.69万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624元增加到18257元,年均增长11.4%。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7.1%提高到2009年的18.5%。2009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本级收入由2000年的112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055亿元,年均增长近20%。与此同时,国家增加了对西部的转移支付,地方财政本级支出由2601亿元增加到17549亿元,年均增长23.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611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9662亿元,年均增长24.8%,占各地区加总比重由19.2%提高到22.1%。

●截至2009年年底,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20项,投资总规模达2.2万亿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超过3万亿元。

●交通建设成就空前。“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1.6万公里已经全线贯通,八条总长1.8万公里的省际干线公路大部分建成。1999年年底,西部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只有53.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仅2529公里,到2009年年底,已分别达到了150.45万公里和1.86万公里。2007年1月,终南山公路隧道建成通车,穿过秦岭仅需要15分钟。这条隧道单洞全长18.02公里,世界第二;双洞全长36.04公里,世界第一。

●1999年,西部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是2.13万公里,到2009年年底,西部地区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3.28万公里。2008年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23.2%和38.8%。全长1100多公里的青藏铁路格拉段通车,填补了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省(区)的空白。

●西部地区民用航空事业有了很大突破。航线网络覆盖率大大提高,其中改扩建干支线机场48个,新建机场23个。到2009年年底,西部地区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81个,占全国机场总数的48.8%。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2009年1~11月,西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717亿元,比2000年的394亿元增长8.4倍,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加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微观基础。

●2009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已达915亿美元。1999~2009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1.1个百分点。

②宁夏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速连续10年超过10%,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3.31亿元,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1999年264.5亿元的5.11倍,翻了两番多。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6倍,年均增长1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宏观经济总体增长速度连续9年运行在两位数以上的高位平台上。

●2009年,宁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777元,在1999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实现稳产增产,2009年,达到340.7万吨,比1999年增长4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达到548公斤,是全国5个人均占有粮食超过500公斤的省(区)之一。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1119.1亿元,比1999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160.8亿元增长了6倍。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关系由1999年的18.2:39.2:42.6调整为2009年的9.52:50.97:39.51。

●200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523.2亿元,比1999年的80.07亿元增长5.53倍。

●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27.2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4%。

●2006年1月,神华宁煤集团成立。2006年7月,世界超大型能源化工公司壳牌公司和电力开发有限公司与神华宁煤集团签署了联合研究协议,共同在宁夏开发煤炭间接液化项目。

●2007年1月,神华宁煤集团与西门子集团签署了83万吨煤基二甲醚项目GSP气化技术专有设备采购合同,开始了世界上最大的煤基烯烃项目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电力装机总容量720万千瓦(其中,火电700万千瓦,风电20万千瓦),外送电400万千瓦的国家“西电东送”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产品产能达到470万吨/年,其中煤制烯烃60万吨/年、煤制二甲醚120万吨/年、煤制化肥90万吨/年、甲醇90万吨/年、焦炭300万吨/年的国家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镁及镁合金生产能力达7万吨/年~10万吨/年,镁渣水泥150万吨/年的新材料基地。

●原煤产量达到5509万吨,比1999年增长2.6倍,人均产煤量居全国第三。

●发电量479亿千瓦时,比1999年增长3.3倍,人均发电量位居全国第一。

●2009年,宁夏财政总收入213.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1.54亿元,比1999年的18.8亿元增长了4.9倍。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25元,是2000年4912.4元的2.86倍,位居西部地区12省(区)、市第6位,比1999年的第12位提高了6个位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48.3元,比1999年增长1.26倍,位居西部12省(区)、市第4位。

●2009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1万公里,比1999年增加了1.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1999年的54公里增加到100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跻身西部地区前列。实现所有市、县(区)在1小时内均可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每万人拥有1.62公里,是全国唯一每万人超过1公里的省(区)。

●宁夏公路桥梁建设成绩十分显著。建成4座横跨黄河的公路大桥,在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的河道上,公路大桥就达到了10座,桥梁密度居黄河、长江流经省份之冠。

●2009年,全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83公里(延展里程)。其中,太中银铁路是目前我区境内唯一的准高速铁路。另外还有地方铁路104公里。开始启动银川、石嘴山火车站改建项目。总投资24亿元的银川火车站改造工程,车站设计10台18线,是枢纽内唯一的客运站。

●目前已开通民用航空线达29条,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南京、杭州、长沙、郑州、济南、青岛、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沈阳、大连、石家庄合肥、武汉、昆明、天津、海口、敦煌、烟台、重庆、贵阳、香港、鄂尔多斯榆林等大、中城市和重点城市。2009年年末,区内通航里程达到62968公里。

●2009年年末,进出口总额由1999年的3.9亿美元增加到12.02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14.2%。其中,出口总额从1999年的2.48亿美元增加到7.43亿美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6%;进口总额4.59亿美元,增长5.56倍,年均增长20.7%。目前,宁夏已与123个国家(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关系,2009年,签约国家(地区)达到15个,是1999年的3倍。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成为宁夏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

●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42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2.6倍。截至2009年年底,全区累计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达到304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占70%,外商独资企业占30%。

●2009年,宁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91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41亿元,分别比西部大开发初期的1999年增长3.2倍和7.2倍。

3.文化

①西部

文化事业快速发展。2000~2008年,西部地区新增博物馆179个、文化馆151个、综合文化站1421个,基本实现了每个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每个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群众的文化生活场所明显增多。

●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面推进,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在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大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处著名景观、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名录。

●西部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效十分明显。譬如,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古建筑,气势恢弘,历史悠久,民族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投资3.8亿元,重点对布达拉宫地垄(基础)灌浆加固,对红宫、白宫两大主体建筑结构进行加固维修,对罗布林卡几个大的宫殿和萨迦寺主殿保护维修。2009年,维修工程顺利竣工,三大建筑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秦始皇陵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对皇陵外城以内的土地实施征地保护,将皇陵的绿化美化纳入退耕还林工程,杜绝了陵区内的盗挖现象。截至2009年,公园遗址建设已经完成投资4亿多元,其中国家投入1.5亿元,建立了秦俑博物馆。

②宁夏

●截至2009年,全区有公共图书馆21个,文化馆25个,各类博物馆47个。其中,行业专题博物馆达到42个。乡镇文化站6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05个,群众性的文化生活场所明显增多。

●2009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2.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3%,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655142户。农村电影放映、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送书下乡等文化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民族民间文化整理和保护中,宁夏回族服饰、宁夏回族民俗器乐、宁夏回族“山花儿”艺术、固原市隆德县杨氏泥塑传统技艺等,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近20件作品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4.社会

①西部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专利技术明显增加,2008年,专利申请授权量为3.34万件,比1999年增加2.24万件。

●教育事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了优先发展。200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1856.2亿元,与2000年的580.7亿元相比,增加了2.2倍。成效最明显的是“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西部地区410个县基本通过了验收,截至2007年,人口覆盖率达到99.5%,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87%。10年累计扫除文盲600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降到了5%以下。2009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为677.2万人,比1998年增加457.4万人。

●西藏大学投入5.3亿元改善教学条件,四川大学建设了崭新的校区。大量现代化教学设施投入到西部高校。普通高校数量几乎翻了一番,招生数增加2.9倍,2009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到630.6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约474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127.2万人,研究生在校生为29.4万人。民族地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新疆、西藏地区全面开展了“双语”教学。

●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8年,西部地区卫生机构床位总数达108万张,卫生机构人员数达150万人,分别比1999年增长32.1%、6.4%。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全面建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建成乡镇卫生院16440个,村卫生室近18万个。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稳步推进。

●国家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了对西部地区领导干部和各类管理人才的培训,人才开发力度持续加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设立了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在西部地区主要省会城市创建了“全球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融资平台”,为培养各类人才、鼓励留学归国人员到西部地区创业创造了条件。通过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乡镇医师培训、西部引智工程等项目,为西部地区特别是基层培训了数以百万计的实用型人才。同时,加强了东西部地区干部交流,到2008年年底,共选派3528名西部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地区挂职锻炼,从中央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选派573名党政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共选派9批博士服务团1151人赴西部地区挂职锻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共选派9.8万人赴西部地区提供智力支持。

●2009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13元,比1999年增长168%,年均增长10.4%,内蒙古、宁夏、陕西、重庆、广西、甘肃、青海和贵州等省(区)、市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收入也出现快速增长势头。2009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17元,比1999年增长133%,年均增长8.9%,西藏、重庆、内蒙古、四川、云南和陕西等省(区)、市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消费情况看,2009年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039亿元,比2000年的5997亿元增长2.84倍。

●通过实施一系列消除贫困的政策与措施,西部地区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农村贫困人口由1998年年底的5731万人减少到2008年年底的2649万人,减少3082万人。低收入人口规模逐年稳定下降,2000~2006年,西部农村地区低收入人口从3490万减少到2196万,减少幅度达到了37.1%。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西部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2008年,西部12省(区)、市就业人口达到2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2229万人,增长12.2%。由于西部老国有企业比较多,包袱较重,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再就业的支持力度。2003~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就业补助资金388亿元。截至2008年年底,西部99.9%的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形成,参合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累计救助困难群众5696万人次。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从西部的广袤草原、偏远山区到边疆地区,数千辆卫生、医疗和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健康和温暖。

●西部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在西部大开发中,政府角色也在发生着转变,从过去对微观经济的过多参与,转到主要考虑宏观调控,研究战略,提出思路上来,从过多的行政审批转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来。通过改善软硬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西部大开发。

●大、中城市大都进行了旧城道路改造,完善了公共交通系统。截至2009年,西部地区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244亿元,通过廉租房制度改善了170万户家庭住房条件。2009年西部地区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1.8%,较2000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

●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03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为67.4%,较1999年提高了约44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6%,高于全国66.7%的平均水平,较1998年提高了15.3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2.6%。2008年人均道路面积10.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7.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7.45平方米。可以说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发挥效益,解决了8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油气管道里程18630公里。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6607万千瓦。新增长途光缆线路23万多公里、长途光缆纤芯498万公里。

●截至2009年6月,国家有关部委和全国对口支援省(区)、市政府,先后组织1.3万多人次赴重庆库区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对口支援到位各类资金360亿元,实施经济合作项目1437个,无偿援助社会公益事业项目资金22亿元。

●广大农村地区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建成贫困县通达外部的道路1.6万公里,通县油路2.6万公里,户用沼气池600万口。“送电到乡”工程基本解决了西部地区无电乡镇的通电问题。“广播电视到村”工程基本解决西部地区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

●有3689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面也不断扩大。

②宁夏

●截至2009年年底,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28.61亿元。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56万人,其中县以上国有独立R&D(科研与开发)科技活动人员就有5253人,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达到1024人,已初步建立起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人才队伍。

●建成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8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19个,自治区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37个。

●2009年,登记的区级科技成果达到206项,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基础理论成果44项,应用技术成果144项,软科学成果18项。

●2009年,申请专利量1277件,是2002年申请专利503件的2.54倍;2009年专利授权量达到910件,是2002年专利授权量15件的60倍。

●2009年,全区城镇人口达288.22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07.84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23平方公里,而在2000年时,除银川市外,其他市、县的城市建成区都不足10平方公里。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00公里,解决了26.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区35%的村通自来水,30万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塞上农民新居”和“危窑危房改造”工程使12.83万户农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2008年,宁夏平原与成都平原、苏北平原等10个地区被评为“十大新天府”。

●2009年年底,全区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6.1%,位居西部前列。短短10年间,宁夏城市化率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优先发展。“两基”攻坚目标率先在西部省、市(区)以县为单位实现。

●2009年年底,全区拥有普通高中355所,其中新建、改(扩)建优质示范高中34所,评估认定自治区一级示范高中9所,自治区二级示范高中18所,自治区三级示范高中7所,初步形成了全区普通高中教育骨干办学体系。

●2009年,拥有职业教育学校(院)39所,其中通过转制、合并、共建、组建集团等多种形式,升格组建了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区中职招生连续6年呈两位数增长,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90%以上。普通高中招生与中职招生比例达到了5.6:4.4,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趋于合理。2009年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达到57869人,比2000年增加了37989人。

●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发展机制。2009年,全区已拥有普通高校15所,其中宁夏大学进入“211工程”第三期建设计划。宁夏大学民族预科部扩建为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成为3个教育部直属民族预科培养基地之一。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医学院更名为宁夏医科大学,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宁夏师范学院。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

●全区高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87个。2009年在校研究生达到2836人。

●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和宁夏育才学校,办学规模分别达到6000人和10000人。

●建成标准化回民中、小学100所。全区有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小学217所,民族职业学校2所。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达到38%,达到了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自然比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办学体系。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迅速建立,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到2009年,全区拥有卫生机构1602个,比2000年增加了241个。

●卫生机构床位总数达22852张,比2000年增加了9027张,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从2000年的2.35张增加到2009年的3.66张。

●卫生机构人员数达28318人,比2000年增加9147人,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生也从2000年的1.61人增加到2009年的1.92人。

●2009年年底,建成疾病防控中心25个,妇幼保健机构22个,乡镇卫生院236个,新建、改(扩)建农村卫生室155个。

●全区22个市、县(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加农民人数364.58万人,参合率达到94.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形成。

●2009年,移动电话普及率63.2部/百人,居西部第一位。全区行政村都建立了互联网,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村村通互联网的省区。2009年,互联网用户数达41.82万户。

●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建成了扶贫扬黄灌溉、沙坡头水利枢纽、宁东供水、长城塬饮水、东山坡饮水、桃山饮水等一大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工程;宁夏新增灌溉面积70万亩,解决了上百万人口的饮水困难,增加和恢复水库库容1.8亿立方米;启动建设了以“三山工程”(贺兰山、太阳山、六盘山)为重点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保工程建设,使宁夏水资源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蓄水的水资源调控体系。

●2009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7.17%,比2001年提高了45.47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6%,比2001年提高31.79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6.67亿元,比2006年增加4.32亿元。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2.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71.2%,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020吨/日。2009年,宁夏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除固原市彭堡水源地个别项目为较好水质外,其他各水源地均为良好水质,达标率为100%。

●宁夏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达到1.79,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0天,在西北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石嘴山市达到270天,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城市空气质量均超过三级。

●2009年,宁夏城乡低收入人口减少到51.46万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99年的30.5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不足5万人。

●2009年,农村、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3347.9元和10280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1.52倍和1.90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7平方米,比1999年提高1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5平方米,比1999年增加34.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5576元,比西部大开发初期的1999年增长2.9倍。

●农村居民人均用于食品消费支出达到1395.42元,比1999年的675.86元增加了719.56元。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7%。

●2009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穿着消费支出达1261元,农村居民人均全年穿着消费支出达256.3元。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28.66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3.8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9年的18.18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4.5平方米,增加了6.32平方米。

●截至2010年6月底,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9万人,与2000年相比,参保人数净增42万人,增长73.7%;全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164.1万人,是2000年参保5.4万人的30倍。

●2000~2010年11年间,先后8次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从556元提高到1515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连续11年保持100%。

●2009年,全区就业人口达328.5万人,比2000年275.5万人增加了53万人,增长19.4%。

●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比1999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2000~2009年,全区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46.39亿元,年均增长24.1%。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9.14亿元,比1999年增长7.6倍。

5.生态

①西部

●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在退耕还林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西部13亿亩集体林地,917个县、1.5万个村,2亿农民。

●东中西互动取得新进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有20万家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额1.5万多亿元。

●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场)。截至2008年年底,国家累计投资945亿元,完成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木材减少砍伐目标,实际管护森林面积达到15.3亿亩,累计完成生态公益林1586万公顷,67.5万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分流安置。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累计造林5516.9万公顷,其中西部地区造林占同期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7%。

●草原保护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09年年底,退牧还草工程累计安排草原围栏建设任务6.76亿亩,其中禁牧3.32亿亩,休牧3.30亿亩,轮牧0.13亿亩,岩溶地区草地治理120万亩,安排重度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任务1.46亿亩。2008年,工程区内草原植被覆盖度平均增长14个百分点,牧草高度平均高出60%。

②宁夏

●截至2009年,全区完成造林面积8.95万公顷。其中,完成防护林6.29万公顷,经济林2.55万公顷,用材林0.11万公顷。义务植树495.5万株。新增特色经济林基地1.87万公顷。

●林地面积达220.24万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6%,比2000年的8.4%提高了4.2个百分点,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宁夏成为在全国率先实现“人进沙退”的省区。由于植被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物类型、种类明显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由2000年的19.96提高到2007年的42.57,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二位。

●封山禁牧成就巨大。2003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区范围内的封山禁牧工作。7年过去了,草场植被覆盖度已由“九五”期间的30%提高到60%,生态改善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湖泊湿地资源保护成效显著。2008年,全区拥有湿地25.6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0%。其中,保护与恢复湿地面积5万多公顷,恢复湖泊水面积达460多公顷。

●截至2009年,共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13个,总面积达54.75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8.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比2001年增加了2个;区级自然保护区7个,比2001年增加了3个。

●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个天然林区被国务院确定为黄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城乡环境状况显著改善。在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沿黄城市带战略带动下,以“塞上湖城”银川为中心,“山水园林之城”石嘴山、“滨河水韵之城”吴忠、山城固原、“浪漫沙都”中卫为主干,以县(市)城和若干特色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市集群初具规模,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