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矛盾的复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矛盾的复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换句话说,在那一时期,经验论和唯理论围绕着感性和理性关系问题的论争,是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交织在一起而表现出来的。在这一时期,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除了各有其唯物或唯心的基本形态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形态的哲学。它们的出现,进一步表现了这一时期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矛盾的复杂性。还应指出,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西欧各国与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相对立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唯物主义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 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矛盾的复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前已指出,16世纪末,在积累有自古希腊以来所提供的认识论自身丰富的思想资料的前提下,主要通过总结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哲学上开始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学派。它们在自身的发展中主要围绕着知识形成的途径即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但是这一论争,其内容和表现并不是单纯的和惟一的,而是错综复杂的。

毫无疑问,在那个时期,不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作为资产阶级的哲学都是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传统的。它们或注重人的感觉经验,或注重人的理性思维,从不同角度颂扬人的认识,强调认识的价值,因而都具有进步的意义。在它们看来,只有开展对传统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批判,才能解放人们的思想,从而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推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在考察知识如何形成,阐述感性和理性关系问题时,都不能避免知识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不能不回答认识的对象或源泉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于是它们又各有唯物的和唯心的之分。我们知道,认识论有“两个重要前提”。第一个重要前提无疑地就是:感觉是否是我们知识的惟一泉源;第二个重要前提,即客观实在是否是我们感觉的泉源。从感觉出发,可以遵循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遵循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心主义(13)。前者如洛克,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还主张感觉经验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唯物的经验论者;后者如贝克莱,也承认知识起源于感觉,但主张存在即被感知,否认感觉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唯心的经验论者。就唯理论方面说,斯宾诺莎强调实体即神或自然,否认超自然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并认为这神或自然就是理性直观的对象,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莱布尼茨以单子论为基础,认为单子是特种灵魂,没有“窗子”可供别的东西出入,所以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是唯心的唯理论者。换句话说,在那一时期,经验论和唯理论围绕着感性和理性关系问题的论争,是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交织在一起而表现出来的。

在这一时期,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除了各有其唯物或唯心的基本形态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形态的哲学。如在唯理论方面,笛卡尔哲学是二元论的典型形态;在经验论方面,休谟哲学是不可知论的典型形态。这类哲学在哲学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其客观存在毋庸置疑。就休谟哲学来说,它的本质就在于不超出感觉,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关于这些物本身,我们是根本不能确实知道的。这就是说,它既没有进一步唯物地承认我们感觉是外部世界的反映,也没有进一步唯心地承认外部世界是我们的感觉,而回避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这一哲学最高问题作明确的回答。正因为这样,所以“恩格斯把哲学体系基本上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把近代哲学中的休谟路线看作是介于两者之间、动摇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派,称这条路线为不可知论……”(14)当然,承认哲学上中间派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就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或能取消哲学最高问题,否认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实际上,正由于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阵营,才出现了介于这两大阵营之间的诸如二元论、不可知论一类的哲学上的中间形态、过渡形态或综合形态。它们的出现,进一步表现了这一时期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矛盾的复杂性。

不仅如此,在哪一时期的哲学论争中,不论是经验论或唯理论哲学,其本身都不是绝对的、纯粹的。如经验论者贝克莱把知识分为“世俗的”和“神圣的”,认为关于自然的知识起源于感觉,但在谈论精神知识时就认为它起源于“意念”,容纳有唯理论的因素。在唯理论方面,莱布尼茨在论述普遍性和必然性知识的形成时,则容纳了与之相对立的经验论因素,把感觉看作使天赋观念由潜在变为现实的诱发因素或条件,在承认“推理的真理”之外又承认“事实的真理”。就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方面来说,它们也都不是纯粹的、彻底的。如所周知,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促使唯心主义发生演变,使唯心主义体系也愈来愈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可以说都没有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如洛克唯物主义哲学在承认灵魂可能是物质之外,又容忍了灵魂的非物质性,主张在精神方面的“无形实体”的存在;提出著名的“两重经验”学说,把感觉和反省看作我们知识和观念的两个独立的来源,具有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的因素。斯宾诺莎哲学在本体论上主张实体即神或自然,坚持泛神论观点,具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重性和含混性。它们中有的还以自然神论的方式表达和宣传唯物主义观点,如托兰德哲学。这一切表明,在这一时期经验论和唯理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之间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渗透的。

上述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情况当然不是偶然的。恩格斯曾就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往往具有唯心主义和神学不彻底性的特点指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所以它在希腊哲学家中间从一开始就是不言而喻的东西。但是,在古希腊人和我们之间存在着两千多年的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要返回到不言而喻的东西上去,也并不是像初看起来那样容易。”(15)不过,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如前所述,最终在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即使在同一国家,资产阶级在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或处于同一阶段,由于阶层不同,其哲学的性质也是不同的。

还应指出,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西欧各国与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相对立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唯物主义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英国,唯物主义哲学是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前哲学思想的主要形式;在西欧大陆,它也有广泛影响,荷兰的斯宾诺莎和法国的伽桑狄均是著名的唯物主义者,笛卡尔建立的虽是二元论哲学体系,其《物理学》也是唯物主义的。但是,近代西欧各国唯物主义哲学是在总结近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来,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与唯物主义一致的,它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那一时期,真正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唯物主义哲学不同,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如恩格斯所说,“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16)

首先,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形而上学性。如前所述,自16世纪以来,自然科学虽然获得重大进展,但毕竟处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初期,注重经验的考察,尚处于搜集和初步整理材料的阶段,采用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然后加以归类整理的方法。这是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自然科学的这种单纯的分析方法即是把自然界分解为动物、植物、矿物各个部分,又把其中的无机界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加以研究,把其中的有机体也进行解剖的研究,尽力寻找和描绘最单纯的要素。这种方法曾经是近代自然科学“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至今仍然是科学方法论的必要环节。但是,那时的科学家却形成了一种习惯,往往以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而不能以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林耐的“物种的绝对不变”的观点和牛顿的“天体的绝对不变”的观点便是这种习惯的典型表现。“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7)概括地说,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形而上学性,既是其优点,也是其弱点。一方面,形而上学的产生是有其历史理由的;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因其是科学研究和哲学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对自然界的“细节”的描述中,“比希腊人要正确些”,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另一方面,就其本身而言,它终究违背了事物的辩证法,在对世界的总的观点上是一种倒退,“希腊人就比形而上学更正确些”;它还限制了唯物主义,使其不能贯彻到底而陷入唯心主义,如牛顿在说明行星运动时就因其形而上学而得出了“第一推动力”的神学结论。当然,这一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也同样是形而上学的。

其次,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如前所述,处于发展初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还在于,它仅仅在对最简单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的研究,即关于地球上物体和天体的力学以及数学的研究上达到了较完善的地步,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和高级的运动形式方面的研究则很缺乏,甚至还没有开始。如本来意义上的物理学在当时还未超出最初的阶段,光学得到例外的进步仅由于天文学的实际需要;化学刚刚借燃素说炼金术中解放出来;地质学还没有超出矿物学的胚胎阶段,因此古生物学还完全不能存在;生物学尚在襁褓中,只是林耐关于植物和动物的分类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还谈不到(18)。这种状况就使得当时的一些哲学家拜倒在力学—数学这门科学面前,只能以用数学方式表达的机械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和说明一切,包括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例如把世界看作“大钟表”,把动物看作“机器”,甚至把人的心脏、神经和关节也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游丝和齿轮。概括地说,他们把物质的特性归结为机械的、力学的、数量的特性,把物质的运动归结为机械的运动,只承认机械运动一种运动形式。这也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带上了机械论的特征。这一方面,当然是符合人类科学认识的进程的,从最低级、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开始,才能进而对更高级、更复杂的运动形式有所阐明;另一方面,毕竟抹煞了无机界与有机界的本质区别,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本质区别。

有鉴于近代早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着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反对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斗争,并影响着它在形式上的改变,使它具有形而上学性和机械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就被称为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又因为机械性本质上是形而上学性的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又被看作整个唯物主义发展中的形而上学阶段。但是,终究这种形而上学性和机械性限制了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本身,使它对于许多哲学问题不能作出圆满的解决。例如它把广延看作物质的惟一属性,这样,仅具有量的规定性的物质如何能够有感觉和有思维,成为我们认识的主体呢?本身是迟钝的不具有能动性的物质又如何能够作用于我们,成为我们心中观念的原因呢?然而这种弱点被唯心主义窥见和意识到了,唯心主义便藉此起来反对唯物主义,并企图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时期的唯心主义唯理论者笛卡尔、莱布尼茨等的哲学体系包含有令人注目的辩证法因素,成为这一时期“辩证法的卓越代表”,也并非偶然。这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中,还交织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总之,把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放在近代整个西欧的经济、政治、自然科学和文化思潮以及哲学斗争的历史环境下作整体的考察,我们就能了解,这两大学派自它们形成之时起就以反对经院哲学为共同的目标,但彼此又有角度上的差异性,其矛盾充满着错综复杂的性质。正是这种矛盾,使该哲学的存在表现为一个过程,并显现出它的发展的阶段性来。如前所述,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论争涉及许多认识论问题,不是狭窄的;但主要是围绕着感性和理性关系即知识的起源和途径问题而展开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之成为当时认识论上公认的两大学派,其划分标准亦鉴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因此,这个问题是否明确提出、是否完备系统有论证和是否极端发展,也就应当被看作区分该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概括地说,该哲学在其矛盾进展的过程中显现为创立阶段、发展阶段和终结阶段。

在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的创立阶段,主要涉及弗·培根、霍布斯和笛卡尔、伽桑狄等哲学家。培根是英国经验论的创始者。他推崇和提倡实验科学,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这就使他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最早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感觉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的基本原则;同时十分注重方法论的探讨,率先制定了著名的经验归纳法。这些原则和方法的明确提出和制定就标志着英国经验论的创立。培根的经验论是以唯物主义形态出现的。在他那里作为知识起源的感觉的形成和经验归纳法的制定都是以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不过,培根的经验论只是处于明确提出其基本原则的阶段,远没有系统地说明和详尽地论证这一原则;尤其是他的唯物主义只是“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尚不具有与近代自然科学总观点相适应的机械论的性质,并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比培根稍后的是霍布斯。霍布斯在明确提出和坚持知识和观念起源于对外物感觉的基本原则方面,与培根无有不同。其特殊之点在于,他最早提出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是“第一个”18世纪意义上的近代唯物主义者;他以此近代观点为基础企图把培根的唯物主义和经验论思想“系统化”,并消灭了他的有神论的偏见。基于这些,他也与培根并列被视为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创始者。

笛卡尔是西欧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他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与培根相对立,强调人的理性思维的可靠性和重要性,认为人心中有所谓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我们以此为前提和基础,经过理性演绎,就能获得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可以说,他最早规定了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基本原则;也十分注重方法论的探讨,制定了著名的理性演绎法。当然,他不完全否认人的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尚未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他在世界观上持二元论观点,包括主张身心二元论和交感论,在“物理学”范围内则持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他是近代辩证法的卓越代表之一。不过,笛卡尔唯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遭到了学者们的反驳和诘难,其中主要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法国的伽桑狄。伽桑狄是西欧大陆罕见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者,他通过复兴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哲学,和霍布斯一起在反对经院哲学的同时,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笛卡尔唯理论的论争。这是近代西欧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创立阶段的著名论争,也是整个西欧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最初交锋。他们最早地阐发和论证了唯物主义感觉论思想,暴露了唯心主义唯理论的片面性,开始了往后人们对笛卡尔主义的批判;另一方面,他们也受到了笛卡尔唯理论的影响。如霍布斯的认识论在谈论理性认识时主张概念是名称,推理是计算,就明显地容纳有唯理论的因素;他宣布几何学为主要科学,在方法论上企图结合分析法和综合法,但比较起来要更加注重后者,亦即理性演绎法。

在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的发展阶段,主要涉及斯宾诺莎、马勒伯朗士和洛克、托兰德等哲学家。在西欧大陆,笛卡尔唯理论虽然遭到了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反驳和诘难,但其实际的社会影响远比唯物主义经验论要广泛和深刻,甚至在许多国家里占据支配地位,有其众多的信徒。在荷兰,有斯宾诺莎。斯宾诺莎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从笛卡尔的实体概念出发,以实体、神、自然和属性、样式等一系列范畴和命题,表达了他的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实体一元论体系;他的物心、身心平行论把笛卡尔的二元论从实体推向属性。在此基础上他又以其知识种类和真观念的学说,把笛卡尔的唯理论推进到了系统完备的程度,对经验论作了深入的否定;比笛卡尔更推崇理性演绎法,以至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论证格式严格地书写其哲学著作。他是近代辩证法的卓越代表之一,也是西欧大陆唯理论的完备者。在法国则有马勒伯朗士。马勒伯朗士认为神是惟一的实体,“宇宙处在神中,而不是神处在宇宙中”,神也是身心相互作用的真正根源(“偶因论”);并主张认识是人的心灵对于万物的观念,神就是这种观念的源泉。在唯理论者中间,如果说,斯宾诺莎从唯物主义方向发展了笛卡尔的唯理论,那么马勒伯朗士就是从宗教唯心主义的角度来发展笛卡尔的唯理论的。而他们的唯理论又都是围绕着如何消除笛卡尔的二元对峙的观点而展开的。

在这个阶段,洛克则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把研究人类理解力和确定知识的性质、等级和范围作为哲学的中心内容,并“详尽地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于对外物的感觉的基本原则,系统地说明了哲学要是不同于健全人的感觉和以这种感觉为依据的理智,就不可能存在,从而使唯物主义经验论第一次成为一个较严密的理论体系。洛克是在和笛卡尔唯理论的论争中推进和发展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他特别批判了笛卡尔提出的天赋观念说,强调人心如白板,概括知识和抽象观念是心灵在比较、抽象和概括后天获得的感性材料的过程中形成的,没有什么天赋的观念。洛克对笛卡尔唯理论的批判要比霍布斯、伽桑狄的反驳和诘难内容更全面、深刻,影响更广泛、深远,是这一阶段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的著名论争。当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其中的形而上学性相当突出,并包含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等因素,这些因素为贝克莱和休谟哲学的出现提供了理论渊源。在洛克稍后,还有托兰德。托兰德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自然神论的著名代表。他从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也批判了笛卡尔哲学。他的贡献在于提出物质本身具有客观的质的多样性,运动是物质的特性,与物质不可分等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当时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铲除了洛克感觉论的最后的神学藩篱。从一定意义上说,托兰德是近代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完成者。

在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的终结阶段,主要涉及莱布尼茨、沃尔夫和贝克莱、休谟等哲学家。莱布尼茨是近代西欧大陆唯理论的高峰和完成。他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将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转变为单子多元论,在世界图景和身心关系等问题上主张“前定和谐”的学说,从而用唯心主义一元论真正克服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他之能作这种克服,与他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吸取自然科学成果,针对和利用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赋予精神性的单子以能动性有关;可以说,他是这一时期辩证法的最卓越的代表。尤其是,他在认识论上和洛克针锋相对地展开了全面性的论争,称洛克的学说比较接近亚里士多德,并和伽桑狄大体相同,称自己的学说比较接近柏拉图。这一论争是该阶段唯心主义唯理论反驳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著名论争。在论争中他捍卫了笛卡尔的唯理论原则,并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认识乃是天赋观念由潜在到现实的神秘过程;在这过程中单靠理性不行,感觉终究起有诱发和唤醒的作用。这表明他把笛卡尔的唯理论已推至极端,并直接预示了唯理论的否定。在莱布尼茨之后是沃尔夫。沃尔夫是莱布尼茨哲学的直接继承者。他的思想本身无新颖之处,仅在于把莱布尼茨的唯理论系统化和浅薄化;但其社会影响很广泛。“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西欧大陆唯理论哲学发展的终结。

在这个阶段,在英国,贝克莱和休谟在反对经院哲学的同时,一方面坚持经验论、反对唯理论;另一方面又起来批判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贝克莱和休谟对洛克的批判是这个阶段经验论内部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反对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著名论争。先是贝克莱,他利用洛克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把“感觉和官能”确定为人类知识的第一原则,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的唯心主义观点,企图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否定洛克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性质。他是英国经验论由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转变的实现环节。但是,贝克莱毕竟同时承认了关于精神的知识起源于意念的观点,并没有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于是便有休谟对贝克莱经验论的修正和对洛克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进一步批评。休谟从彻底的经验论出发,提出“观念起源于印象”的原则;强调认识不超出感觉,在感觉之外无论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其是否存在均不可知;也把因果性观念归结为习惯性的联想。休谟的不可知论是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必然归宿。它的出现,表明英国经验论在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获得普遍性和必然性知识的问题上已走入死胡同,是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宣告终结的标志。

在欧洲近代,当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在其错综复杂的矛盾进程中经历了创立、发展和终结等阶段之后,哲学家们所围绕的中心问题就不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即普遍性和必然性知识的起源和途径问题了,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了。最早开始突出这个问题的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认识论。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康德认识论乃是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的综合,也是哲学史上企图克服两者片面性的重大尝试。在这里,我们仅把它看作是整个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历史发展的真正的结束。

【注释】

(1)雅·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3)《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页。

(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页。

(7)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61页。

(8)《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2页。

(9)按照列宁的说法,“我们用来作为认识论的标准的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2页。

(12)参阅汤用彤:《关于英国经验主义》,载《外国哲学》第4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0年版,第117页。

(1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0年版,第1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1页。

(1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