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城市群与区域创新中心

国际城市群与区域创新中心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群是多城市的集合,是不同创新主体以城市为单位在一个比较密集的空间范围内有机联动,优势互补,从而达到一体化发展目标的结果。区域创新中心,就是集中了城市群内的优势资源,依托较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员,以创新的思维寻求经济增长的城市群区域。城市群概念不只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主要地还是一个经济区域概念。

城市群是多城市的集合,是不同创新主体以城市为单位在一个比较密集的空间范围内有机联动,优势互补,从而达到一体化发展目标的结果。在世界范围内,产业分工布局最完善的是以纽约为中心的城市群、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创意产业闻名的伦敦城市群、在人口与土地规划上极具合理性的巴黎城市群、交通港口一体化的日本东海岸东京城市群等区域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国外成功经验看,城市群一方面依靠其区域创新中心城市便利发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通讯条件,依托深厚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基础,充分发挥周边大小城市的协同作用,使创新活动合理分工、产业结构适时转移;另一方面,城市群是一个敞开的经济环境,它凭借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强大影响以及自身的协调发展,建立起广泛的国内国际联系,使国内外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聚散于此,城市群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集群内的城市经济互补、产业相互支持,增强了区域的竞争力。同时,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个创新、改革的时代序幕正在开启,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要想继续保持区域内原有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创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区域创新中心的概念随之产生。区域创新中心,就是集中了城市群内的优势资源,依托较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员,以创新的思维寻求经济增长的城市群区域。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群的发展,增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活力以及动力,从而促进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城市群的结构与功能

(一)城市群的内涵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是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以其强大的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和城镇集聚优势直接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流、合作与竞争,是国家竞争力的表现。城市间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是否具有几个能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国家竞争力则依赖于它是否有几个强有力的城市群。

城市群是在某一经济区域空间内,以某一特大城市或者大城市为核心,与其周围的区位优势相近、地理位置相邻、空间形态相连的较小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交通信息网络、商品与生产网络、人才与技术网络、文化网络等为纽带,通过与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开展配套合作、实现协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网络发展特征的经济实体。一定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或是多个规模相当的中小城市以网络形式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聚集,共享资源的同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以产业体系作为支撑体系,依托发达的城市网络,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优势。

城市群概念不只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主要地还是一个经济区域概念。城市群作为一个类似于经济空间共同体的地域集合体,其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就是群内城市之间紧密的产业联系,各城市在相同或相近产业链上展开分工合作或在不同产业链上进行错位发展,对产业资源协同利用,从而提高产业相对竞争力。充分利用群内城市之间的比较优势,进行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产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城市群的经济功能。

(二)城市群的特征

城市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域空间组织形式,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不同的城市群由于所处自然、地理、社会环境不同,其特征千差万别。城市群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空间形态特征、经济发展模式和内在有机性上。

1.城市群空间形态网络化

城市群的空间形态描述了组成城市群各城市的总体布局和相对位置,直接影响城市群发展的综合效果。城市群空间形态对群内道路交通体系有重要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群内城市之间及城市与广大腹地之间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和程度。城市群复杂的空间形态表现出非线性、不规则等特征。

2.城市群集聚经济扩散化

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增长到相对平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不平衡增长是市场经济要求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初期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快速发展经济,就需要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平衡增长成为必然。同样,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体现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的这一周期性特征。城市群形成之初,是一个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因此,城市群的形成和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共同作用、交替表现的过程。

3.城市群资源配置系统化

城市群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要求群内具有不同规模、结构、等级的各个城市相互之间形成有机的社会、经济等联系,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产生单个城市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同时,作为区域竞争力的基本单位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城市群资源配置系统化是城市群形成的内在要求。

(三)城市群的功能

城市群的功能强调城市群内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突出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集聚与扩散机制以及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速经济增长

城市群的形成有利于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选择不同的发展定位,实现通力合作,实现经济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区域的竞争力。由于现代城市群庞大的产业集聚、经济规模和吸引与辐射能力,以及城市群内众多的城市功能的发挥,使得城市群的现代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成为具有协调、控制国际经济发展的城市群体系。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2.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群的建立弱化了分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模式,形成了彼此联系和合作的网状经济发展模式。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资源和要素的共享,这样避免了以往各自为政的城市发展中“小而全”造成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浪费,在核心城市的主导作用的点状拉动模式下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形成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网络体系,体现出以城城互动、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化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两者之间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

3.产业结构高级化

城市群避免了产业结构单一性和重复性,依据不同个体城市的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等特征,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既实现了规模经济又实现了全面发展前提下发展特设经济的要求。城市群的发展除了共享各个城市已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而且要考虑到不同个体间的产业结构是互补的。这将为城市化的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城市化的发展又能加速城市群的建设。产业结构的协调化确保其产业优化布局、分工协作和健康协调的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则确保产业拥有高技术含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4.社会形态融合化

城市群的发展,除了要融合各种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资源外,还要融合城市群中的社会文化,这种融合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巨大的推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群内文化的发展体现在人们意识形态的融合上,这种融合促使了人们发展观、价值观的统一,是城市群经济发展所离不开的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一脉相承,世代相传,往往造就类似的文化品质、人文景观和城市精神,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培育出的地缘经济一旦形成特色就将产生出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二、世界著名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比较

(一)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1.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纽约为核心城市,又称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简称波士华(Boswah),是世界上公认的目前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它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10州,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5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这个城市群的层级结构以金字塔型存在。该城市群几乎囊括美国东北部所有的大城市以及部分南部城市,绵延600多公里,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城市化水平达90%。该区面积虽只占美国国土面积不到1.5%,但却集中了20%左右的美国人口,是美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城市群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被视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该城市群各城市都有各自的个性特征,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在城市群内发挥着各自的特定的功能,使整个城市群构成了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波士顿城市群发展经历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年以前的各城市孤立分散阶段,这一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各城市均独立发展,众多小城市呈松散分布状态。第二阶段是1870~1920年的区域性城市体系形成阶段,以纽约、费城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城市发展轴线形成。第三阶段是1920~1950年的大都市带雏形阶段,这一阶段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中心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城市发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线,向周边郊区扩展,逐渐形成大都市区。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带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科技迅猛发展,交通和通讯发生革命,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导致都市区空间范围扩大,并沿着发展轴紧密相连,大都市带自身的形态演化和枢纽功能逐渐走向成熟,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四大都市群横向蔓延,相互连接,最后发展为跨越数州的波士顿城市群。

2.城市分工与布局

(1)纽约

波士顿城市群在世界城市中的地位以及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能力,来自于大城市群内的区域分工格局。纽约在整个城市群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美国的第一大城市,其城市职能是综合型的。虽非首都,但却是国际政治中心,发挥着全国甚至全球性的影响。联合国6个主要机构中的5个设在这里,12个常设辅助机构中,也有5个在纽约。纽约的经济功能则突出地表现在金融、贸易和管理等方面。早在20世纪初,纽约就是全美的“银行之都”,在世界金融、证券和外汇市场上有着重要影响。同时,纽约又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的集中地,全美500家最大的公司,约有30%其总部设在纽约,与之相关的广告、法律、税收、房地产、数据处理等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也云集于此,形成了一个控制国内、影响世界的服务和管理的中心。

(2)费城

费城是波士顿—纽约城市带中第二大城市,它是一个多样化的城市,重化工业发达,是美国东海岸主要的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同时也是美国的主要港口之一和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全市2/5的就业人口从事制造业。

(3)波士顿

波士顿的工业比较发达,原来的支柱产业是纺织、造船等传统工业,现在则以高科技行业为主要产业,是全美仅次于硅谷的微电子技术中心。另外,波士顿也是一座文化名城,拥有全球闻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16所大学以及国家航空与宇航电子中心等重要科研机构。

(4)华盛顿

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仅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是一个典型的以政治为中心的城市。城市中没有发展工业,这也是政府所禁止的,但为行政和文化机构服务的印刷出版业、食品工业、高级化妆品业则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由于市区多为纪念性建筑及公园草地,旅游业相当发达。

(5)巴尔的摩

巴尔的摩也是美国东海岸重要的海港和工商业中心。依靠进口原料,巴尔的摩发展了钢铁、造船和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波士顿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职能,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流动,促使人口和经济活动更大规模地集聚,形成了城市群巨大的整体效应。纽约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先导创新作用。通过合理的调整,既成功地加强了中心城市的实力和核心地位,又使周边地区获得了发展的契机。

(二)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1.概况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从东京湾的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直达北九州的长崎,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0%,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二战以后,日本的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原有的工业区急剧膨胀,外延扩大,形成了著名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工业的集中带来了人口的集聚,加剧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应运而生。

东京—大阪城市群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集中了全国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这里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全国80%以上的金融、出版、信息、教育和研究开发机构分布在该区内。区内又包括了三大城市群:东京—横滨城市群、大阪—神户—京都城市群、名古屋城市群。

2.城市分工与布局

(1)东京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虽然其面积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的25.4%,但其城市职能却是综合性的。第一,它是全国的金融、管理中心。全国30%以上的银行总部、50%的销售额超过100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设在东京,另外,日本的外资企业有2/3在东京设有办事处,总数达2000多家,其辐射范围已经超过国界而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第二,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其制造业销售额占全国的l/4,超过了大阪和名古屋。第三,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其商品销售额占全国的29.7%,批发销售额占全国的35.3%,均占全国首位,其服务范围延伸至全国。第四,东京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中心。东京湾港口群是国内最大的港口群体,以东京和成田两大国际机场为核心,组成了联系国内外的航空基地,陆路交通也四通八达。第五,东京还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拥有几十所大学,并拥有占全国1/3的国家级文化机构,日本电视台和三大报纸的总部均设在这里。因此东京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城市。

(2)大阪

大阪是日本的第二大经济中心,一向以其商业资本雄厚著称,神户是大阪的外港。以大阪和神户为核心构成的工业区仅次于东京工业区,是日本第二大工业中心,轻重工业都很发达,重化工业产值约占日本总产值的1/3。其次为机械、食品等部门。京都曾为古都,有“西京”之称,是日本的文化名城,轻纺工业、旅游业比较发达。

(3)名古屋

名古屋位于东京和京都之间,有“中京”之称。以名古屋为核心的工业区是日本第三大工业地带,汽车工业是其突出的专业化部门,占本区产值的40%和全国的35%,其次为钢铁、机械、石化等,另外名古屋也是日本著名的港口。

日本的新干线、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网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同的城市依据各自的优势,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实现了更广泛的规模经济和社会分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如同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一样,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各主要城市也各有特色,大大提高了整个城市群和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城市在加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强化地域职能分工与合作。

(三)巴黎城市群

1.概况

巴黎城市群由巴黎市和埃松、上塞纳、塞纳(马恩、塞纳)圣德尼、瓦尔德马恩、瓦尔德兹、伊夫林7个省组成。全区面积12072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人,分别占法国总面积和人口的21.2%和18.18%。19世纪末,在工业加速发展的推动下,巴黎的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展。为了对其实行统一有效的规划管理,1955年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巴黎大区(即巴黎大城市群)计划区。1956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提出降低巴黎中心区密度,在近郊区和城市建成区边缘建设大型住宅区和卫星城。从空间形态上看,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黎是以市区为中心,呈同心圆向外扩展的,曾导致城市中心过度集中和拥挤。1965年的城市规划和地区整治战略规划提出,在巴黎外围塞纳河两边轴线上建设8座新城,总规模将是当时巴黎建成区的2倍。这是国际上首次提出新城概念和卫星城计划,并都已付诸实施。1976年和1994年的巴黎大区总体规划虽将8个新城调整为5个,但都坚持多中心和卫星新城的空间组织思路和原则。

2.城市分工与布局

一是郊区工业在巴黎大区的地位已相对稳定,成为巴黎工业集聚区。远郊还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分工,如西郊的汽车工业,南郊的航空、电子工业,东郊的基础化学、制药工业等。二是适应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南部形成高新技术开发中心,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三是第三产业虽是巴黎市区经济的主体,但在郊区特别是近郊金融保险业、商业性服务业和运输业也相当发达。四是工业部门中非生产人员(指行政、管理、工业贸易、工业服务等)的比重从市区向郊区降低,郊区工业中直接生产人员一般不超过五分之二,近郊和新工业区的比重就更低,而参与工业研究和创新工作人员则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非生产性人员主要集中于巴黎市区的中部和西部、西部近郊,其次是西南近郊和东北郊及西北郊新城。

三、世界著名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发展模式

创新中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含着众多因素的创新,各因素之间相互整合,相互影响,由于各国的经济基础不同,历史文化各异,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创新中心城市发展模式。

(一)依据规模和地位的不同,可以把创新中心城市发展模式分为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模式、区域创新中心城市模式和非中心创新城市群模式。

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通常在金融、商业、服务、娱乐等产业具备国际优势地位,是全球知识和学习的中心,拥有开放和多样化的环境。其主导产业为那些与创新相关的服务业,如金融、媒体与软件设计、创新服务业、创意产业等;一些高科技产业如生命科学、医药产业也是发展的重点。这类城市主要通过整合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培育创新型文化,推动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等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代表城市包括:伦敦、纽约、巴黎等。

区域创新中心城市通常是本国或地区的首都和重要城市,在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经济科技实力相对较强,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它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大学、政府、企业联合的创新网络,注重合作,形成高效的技术扩散和产业化机制。代表城市为: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墨尔本等。

非核心创新城市群是由经济区内若干中小型城市组成,通过联合产生协同创新效应。城市群整体产业发展多元化,注重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多样化、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凸显群体创新特性。代表地区为英国非核心城市群(伯明翰、布里斯特尔、利兹、利物浦、曼彻斯特、纽卡斯尔、诺丁汉和谢菲尔德)和日本关西创新城市群(滋贺、京都、兵库、奈良、和歌山)。

(二)依据主导产业的不同,可以把创新中心城市发展模式分为高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城市模式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中心城市模式。

高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城市通常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这些城市中,与高科技产业相关的服务业较为发达,融资方便,科技园区或创业园成为创新的主要载体,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同时高校往往扮演了高层次人才和技术的提供者角色,而政府则通过对某些产业的支持间接实现对城市发展的支持。目前这类城市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硅谷—圣何塞地区、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中心城市以创新型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创意产业等知识密集的产业为主导,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显著的品牌效应,传统产业相对萎缩,政府与私人机构共同投资建设完善与上述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以达到共享资源和宣传城市的目的。目前这类城市的代表是:美国西雅图和日本大阪。

(三)依据文化背景的不同,可以将创新中心城市分为单元文化下的创新中心城市和文化交融下的创新中心城市。

单元文化下的创新中心城市通常处于某种较强的文化氛围之中,它们科技实力雄厚,创新活力强,但外来人口有限,无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来文化环境。从产业上看,这类城市产业结构较为复杂,高技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意产业等均发展较快,虽然城市的主导文化氛围浓厚,但十分重视与外界在合作交流中实现创新。代表城市为日本东京。

文化交融下的创新中心城市外来人口众多,因此文化多样性显著,它们通常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和商业网络节点,是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首选总部设立地点。同样,这类城市的产业也呈现多样化,高技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意产业均得到发展,而外来企业是其创新活动的主要从事者。目前代表城市为新加坡和香港。

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事实上,各城市发展模式往往存在很多重叠,很难用单一标准界定其具体属于哪个模式,往往一个城市具有若干发展模式的特点,而不同的城市又有其创新发展的特色。首先,一个城市的基础及其在国内外的地位往往决定了它未来发展的方向,创新中心城市的建设是在已有基础上的拓展,良好的城市基础建设是创新中心城市发展的前提。其次,政府作用显著,创新中心城市的建设往往是在政府有意识的推动下进行的。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公共部门的引导下开展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这一点在那些金融业不发达,风险投资不足的城市更加显著。虽然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是个例外,它们的兴起最初是由于临近著名高校而产生的自发创新行为,但在随后的发展中,正是得益于掌握了大量政府订单,才使得这两个地区得以迅速壮大。因此,公共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是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的各项政策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的支持上,高校则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成为创新的源头,为创新活动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第四,培育独具特色的创新型文化,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促进多种文化交融,加强合作,开放竞争,是创新中心城市共有的文化特点。可以说,创新文化决定了城市创新的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从主要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实践来看,高技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意产业三大产业是创新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主要包括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知识密集性服务业则包括研发、法律服务、管理咨询、IT服务等基于智力和知识的服务业,它为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创意产业包括广告设计、时尚设计、出版、音乐、电影、戏剧、手工艺、摄影及绘画等,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产业,一些地区如新加坡等将其看作一种提升文化认同、民族信心和加强城市宣传的软力量。目前创意产业在全球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许多创新中心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

四、经验与启示

(一)从城市群空间布局看,都经过了由一极向多极转变

当前世界著名的几大城市群内部都云集着众多著名城市,形成了以多核为中心的城市群结构。如果孤立地看待每个城市,其功能大多为单一的,但是其整体效应却是巨大的。整个城市群具备与国际市场联系的各种通道,所聚集的产业、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等力量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北京目前仍然是一极的空间布局结构,未来必然由一核向多中心转变,城市功能必然进一步分化,周边城市的分工进一步明确,河北省环首都圈将有多个城市成为其卫星城,并且将有城市成为以科技创新和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城市。

(二)从城市群内部结构看,产业整合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是关键

中心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先导创新作用,通过合理的调整,既成功地加强了中心城市的实力和地位,又使周围地区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在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纽约是核心城市,它是全美甚至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一直左右着世界的金融、证券和外汇市场。纽约还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的集中地,同时又是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的聚集地。费城是该城市群的第二大城市,重工业发达,它是美国东海岸的主要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波士顿是有名的文化中心,全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就在这里。以波士顿为中心的128公路环形科技园区已形成一个高技术工业群,是仅仅次于硅谷的全美微电子技术中心。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这一城市群内有多个港口,各港口在发展中有了合理的分工:纽约港是商港,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费城港主要从事近海货运;巴尔的摩港作为矿石、煤和谷物的转运港;波士顿以转运地方产品为主,同时兼有海港的性质。在日本东京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也十分明确:千叶为原料输入港,横滨专攻对外贸易,东京主营内贸,川崎为企业输送原材料和制成品。从以上各主要城市、各港口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而且彼此间又紧紧相联,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流动,促使人口和经济活动更大规模地集聚,形成了城市群巨大的整体效应。

(三)从区域竞争看,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的核心

世界上竞争力强的城市群,都具备较高创新能力。如前分析的几大城市群,都是在国际上著名的城市群,也都存在着以科技创新和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城区或卫星城。

(四)从技术转移路径看,成果转移跳跃性和梯度性并存

技术水平越高、越复杂或越先进时,越倾向于在高技术水平的主体之间流动,这类转移往往是跨空间区域,具有跳跃性特征。而成熟或低端技术转移具有梯度性,因为其对产业配套和环境要求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