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创新中心发展模式

区域创新中心发展模式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创新中心城市的演进历程创新活动永无止境,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主要受到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制约。

一、创新中心城市的演进历程

创新活动永无止境,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由于城市发展在不同阶段所具备的基础条件、创新要素和创新方式是不同的,发展的路径也是不同的。创新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以工业化初期为起点,其演进发展基本遵循萌芽、起步、成长和成熟四个阶段的演进历程。见图7.2。

图7.2 创新中心城市演进历程图

图7.3 创新中心城市演进驱动图

在萌芽阶段,城市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驱动,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始兴起,但是产业基础仍较为薄弱,城市化水平不高,政府对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开始关注。在起步阶段,城市发展主要转向政策与投资驱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迅速推进,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商业环境得到改善,集聚资源的能力加强,城市对转变经济方式需求较高。在成长阶段技术与市场驱动效应明显,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开始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对人才吸引力较强,创新具备持续性,城市演变成为创新中心。

应该看到,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处于不断变化的全球和区域环境之中,通常在达到成熟阶段(即创新中心城市)之后,城市发展可能将经历一个分化的阶段:一些城市创新能力停滞,竞争优势渐失;一些则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继续发展;极少数城市逐渐衰退,丧失城市竞争力。表7-1对创新中心城市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表7-1 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

续表

应该指出,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并非每个城市在发展成为创新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都逐一经历上面提到的前四个阶段,而各个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也因地而异。例如:由于经济科技基础较好,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都没有经过积累阶段,它们在短暂的起步期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成长期,这与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在国防领域对高科技产品的强烈需求刺激密不可分;而赫尔辛基与瑞典斯德哥尔摩以及韩国的一些城市则相反,它们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跨入创新中心城市难度较大,必须有一个相当长的积累期,因此这些城市基本遵循上述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成长后期阶段;以新加坡、香港为代表的城市则表现出另一种情况,由于长时间处于殖民统治之下,这些地区文化多元性较强,积累阶段已经度过,但是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原因在于,这些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外部技术,这一策略虽然有助于城市的快速积累,但当进入成长期之后,外来技术往往对自主技术产生挤出效应,形成知识产权垄断,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的创新活力,难以形成内生发展模式,仍处于快速成长向成熟期过渡的发展阶段。

上述创新型城市演进的四个阶段仅仅概括了当前各国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一般历程,但是可以预见,目前公认的创新型城市不一定在未来仍然继续保持创新能力。由于创新活动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自身能否保持持续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环境,进入成熟阶段后的创新型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创新型城市继续保持了自身创新的活力,因此能够逐渐进入更高水平的稳步发展,保持城市竞争优势;而另一部分创新型城市有可能逐渐丧失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尽管在某些产业上仍然保持先进,但整体竞争优势不再,蜕化为仅仅依靠原有创新的惯性和积累的财富维持现有发展水平的境地;而还有一些原本不被看好的城市通过不懈的努力形成后天禀赋优势,可能会最终跻身于创新型城市的行列。

二、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

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历史、政治、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主要受到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制约。从政府与市场的不同组合上看,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建设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和混合型发展模式。

(一)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城市政府制定明确的创新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和颁布促进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际、国内的创新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网络关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全社会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此模式。

(二)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

市场导向型的创新中心城市发展模式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围绕营造城市发展的创新环境间接引导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向城市集中,创新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地在城市地区形成产业创新集群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种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来自自下而上的力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此模式。

(三)混合型发展模式

混合型发展模式就是在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中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还需要利用政府的推动力促进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特别是增大对城市科技和知识竞争力的基础投入。城市作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统一体,城市的创新发展需要市场与政府、自发性与目标性等综合力量的推进。从历史实践看,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越来越重视有目的的城市规划的制定,以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说明政府导向的城市发展因素在增加;同时,政府导向比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则越来越重视市场导向的因素,以克服政府主导的弊端。因此,长远意义的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混合型发展模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三、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

依据国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经验,鉴于我国历史和国情的差异,考虑到城市基础和条件的差异,我国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特色也将更加凸现,城市发展也会产生分化,那些经济最为发达,科研资源最为密集,位于科技中心第一集团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将最先进入创新中心城市的成长期;而其他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或得到国家特别支持的城市,如天津、南京、西安、大连、宁波、苏州等将成为国内“次创新极”,由创新中心城市的起步阶段进入成长阶段;还有一些城市整体优势不是很突出,但是在某些产业和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虽然整体上无法与前述两类城市相比,可能会发展成为如同印度班加罗尔、韩国大田等城市的特色创新型城市;还有一些相邻的中小城市,通过区域内多个城市的联合,有可能发展成为非核心创新城市集群。

结合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模式和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我国未来创新中心城市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可能会形成如下四种模式:单核心发展模式、双核心发展模式、多核心网状发展模式和非核心创新城市群发展模式。见表7-2。

表7-2 中国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预测

四、国内主要区域创新中心城市比较

在国内最早提出建设创新中心城市的是深圳,随后合肥、北京、天津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创新中心城市的目标。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国内众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创新中心型城市的远景目标。见表7-3。

表7-3 国内典型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比较

续表

从基础条件上看,以上五个中心城市各具特色,但是具有共同的特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智力资源、区域创新体系相对完善。从发展目标来看,六个城市都提出了以创新型城市为中长期发展目标,但其定位各有不同。深圳在其定位中更加强调自主性和国家级两个概念;北京则更加强调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注重本身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天津立足本地实际,更加强调基于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上海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提出在知识竞争力方面进入世界级大都市的行列;南京将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个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以科技对产业的引领显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特色。从任务上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不同,五个城市均提出整合现有资源、培育创新能力的核心任务。从主要政策走向上看,五个城市都提出了吸引人才、营造环境、扶持企业、集聚资源、开展合作等。

但是,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合建设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创新中心城市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首先,我国的创新中心城市建设是在政府较强的目标意志和强力推动下进行的,那些政府治理效率较高的城市更有条件建设创新中心城市;其次,由于科技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而我国的创新中心城市更加重视科技的创新,因此,通常科技资源聚集地才更有条件建立创新中心城市;第三,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具备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城市必须是一个地区的中心或次中心城市;第四,根据国外的经验,创新中心城市需要具备相对完善的创新网络和创新价值链,而在我国,只有那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才具备相对优良的创新网络和成果转化条件,才能较快实现创新的价值;第五,创新中心城市需要人才的高度集聚,中心城市天然具备吸纳人才的能力;第六,创新文化的交融是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石,我国只有部分经济中心城市才具备这一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