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开创城市群区域合作新局面

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开创城市群区域合作新局面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深化区域合作交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梯次推进、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是江苏城市群融入和参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而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区域合作整体优势和协同效应,有利于江苏城市群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构建协同联动的社会治理和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应对事故灾难、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跨区域突发事件,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开创城市群区域合作新局面_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 国内智库纵论长江经济带建设

深化区域合作交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梯次推进、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是江苏城市群融入和参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而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区域合作整体优势和协同效应,有利于江苏城市群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

1.建立城市群区域台作组织领导机制

根据区域合作实际情况,建立起不同行政层级的组织领导与工作协调体制机制,如联席会议制度等,统筹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和上下级政府之间行政资源,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合作重大事项,打造多种形式、多方参与的问题协商解决平台,为推动区域深度合作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建立引导城市群科学发展的绩效考评机制、动态调整和高效反馈机制,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

2.建立城市群区域台作政策沟通机制

建立规范引导城市群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区域发展规划编制中的沟通、协调与衔接,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规划层面对接。建立政策协调沟通机制,保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资源保障、能源安全、食品监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等关系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各种突出问题的协同机制,协作开展相关工作,协调出台相关政策,协同实施相关项目,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完善城市群区域台作协调发展机制

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重点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4.优化城市群区域台作产业转移机制

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主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推动的灵活高效的区域合作产业转移机制。大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深化产业链、供应链整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同合作、联动发展。防止出现污染转移和环境风险聚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5.强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同机制

加强和完善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联动实施环境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对环境突出问题的联合治理力度,探索开展环保统一执法行动。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强信息共享与应用平台建设,提升环境污染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区域危废转移跟踪和监督管理,确保危废安全利用处置。协同实施生态恢复与修复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红线区管控和保护水平。

6.建立区域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协调机制

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劳动力转移流动趋势,加强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和劳务对接,推进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资格认证和跨区域教育培训等就业服务制度。加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的落实力度。构建协同联动的社会治理和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应对事故灾难、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跨区域突发事件,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完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7.构建区域对外开放大通关体制

推动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加快构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口岸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提升口岸管理工作水平,完善口岸工作机制,提高通关效率,确保国门安全。加强口岸管理相关部门监管协作,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推进口岸执法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打造更加高效的口岸通关模式。

8.推进区域台作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清除阻碍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打破区域性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一体化服务水平。

【注释】

[1]课题组组长:沈和。课题组成员:刘俊、王自华、王玉婷、许刚。

[2]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苏发〔2014〕8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2014年5月20日。

[3]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苏发〔2015〕14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2015年8月。

[4]《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苏政发〔2007〕91号),江苏省人民政府,2007年8月17日。

[5]《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2〕65号),江苏省人民政府,2012年5月26日。

[6]《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见》(苏政发〔2013〕1号),江苏省人民政府,2013年1月31日。

[7]《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见》(苏政发〔2013〕1号),江苏省人民政府,2013年1月31日

[8]《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淮安市人民政府,2011年。

[9]《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苏发〔2015〕14号),2015年8月。

[10]《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3—202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7月11日。

[11]《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3—202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7月11日。

[12]《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苏发(2015)5号),2015年2月。

[13]《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8月27日印发。

[14]《201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李学勇,2015年1月27日。

[15]《201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李学勇,2015年1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