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人的学习

职业人的学习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职业人的学习一、准职业人的学习问题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相对来讲也是在高中阶段学习比较优秀的同学。这“六基”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当牢固掌握的。校内外学习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自觉性、积极性。

第一节 职业人的学习

一、准职业人的学习问题

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相对来讲也是在高中阶段学习比较优秀的同学。他们和进入一般高校的同学一样,经过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经历了数不清的考场锤炼,闯过了千军万马竞渡高考的关口,才进入了大学院校。一般认为他们的学习不应该有太大的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入大学时的基础就参差不齐,加上大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学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深度、广度、难度加大,学习方法上独立性、分析性增强,并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首先具有与一般高校学生学习特点的相同性。同时,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又使大学生的学习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

大学教育是有目的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某种职业活动的一种教育类型。因此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表现如下。

1.学习内容的特点:职业方向明确,专业性较强

大学生的学习既区别于中学生的学习,又不同于一般高校的学习活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质上既是一种专业学习,又是一种职业活动。它一方面在较高层次上积累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带有较强的职业方向。也就是说,大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同他毕业后准备从事的职业紧密相连,密切相关。

大学生进入学院后,就要分系、分专业,按照国家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地进行专业学习、技能学习,为今后从事的职业做准备。因此,大学院校开设的课程,一般都含有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的基本操作理论、基本操作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这六个方面的基础课程。这“六基”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当牢固掌握的。

2.学习方法的特点:把握差异,掌握方法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除了具有一般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

首先,自学能力要不断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感受到自学的重要性。他们认识到如果总是一味地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把获取知识局限在课堂上,这样不仅难以顺利完成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于从事未来的职业以及一生的继续学习都是极为不利的。因而许多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已经把自学变成学习的重要形式。

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积累和思维水平看,他们已具备了主动学习的强烈动机和独立学习的主观条件。同时,学校也为大学生的自学创造了必要条件。

其次,大学院校是一个宽松、开放的亚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相对优越而特殊的学习、实践的条件。

许多大学生没有把自己禁锢在校园里死读书、读死书。他们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在学院学习期间就有意识地把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他们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服务,而且还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进而对校内学习做及时调整和补充,使自己的知识更加完善。校内外学习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自觉性、积极性。

3.学习性的自我意识有所发展

自觉性、批判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反映,也是大学生比高中生思想更成熟、思维水平更高的表现。

(1)自控性的增强和提高

自控性是大学生对自我进行控制、调节的能力。它包含着大学生对自我、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认识、评价和调节。能不能有效地控制自我,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能否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正确认识自己实际的学习能力并凭借意志力去克服学习障碍,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在我国,学生从高中毕业到升入大学,这中间相隔的时间很短,但二者之间的跨度却很大: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高中和大学之间差别很大。学生在高中几年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依赖老师的详细讲解和具体指导的心理定式,陡然转入教师“大撒手”、学习安排由自己做主的大学生活,常常有种失控的感觉,甚至惶然不知所措。客观现实逼着他们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认真分析学习中新出现的问题,寻找克服学习障碍的办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经过一段痛苦的反省和艰苦的努力,许多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会得到较明显的提高。

(2)批判性的增强和提高

处于青年晚期的大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他们的记忆方式也由机械记忆为主过渡到意义记忆为主;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已基本形成,因而在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批判性、独立性和探索性。对于教师的讲课内容、教材中已有的结论、实训课中的操作技能,他们总爱投以探询的目光,抱以审慎的态度。他们愿意独立思考,通过与他人的辩论,争得别人的认同。当然,他们的观点难免偏激,这正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

(3)自觉性的增强和提高

多数大学生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将要肩负的职业责任和学习重任。他们不仅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同时,还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做进一步的社会调查,他们向教师、朋友、高年级同学咨询今后的发展趋向,是考研、就业、还是……因此,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钻图书馆,听各种讲座,参与社团活动,开拓知识面。还有的学生不满足于本专业学习,本学院的教学水平,力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听外系、外校的课程。一部分同学在一年级就为升本做准备,有的同学甚至大学学习与自考本科同时并举,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

竞争意识更加增强,21世纪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已不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体与同班、同系、同校的学生在书本知识、考试分数高低上的较量,而逐步把眼光朝向社会、朝向世纪、朝向未来。他们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这种竞争意识的增强与当前大经济形势、大就业形势是分不开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大学校园,撞击着大学生的心扉。大学教育也被逐步卷入这场经济变革之中,许多大学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训设施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强烈的人才竞争中,劣者就有被淘汰的可能,或者勉强去从事自己不愿干的工作。面对这种现实,学生必须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校学习期间就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自己的能力,经历与兴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积累“资本”,以求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能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动机不当

(1)学习动机不当表现

学习动机不当包括学习动机不足和学习动机过强,这二者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学习动机不足的主要表现为:无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习而学习甚至厌倦学习和逃避学习;学习动机过强的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过强,奖励动机过强,学习强度过大。

(2)学习动机不当的原因

学习动机不当主要是学习动机不正确,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观念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毅力不强,对专业不感兴趣,对自我的学业期望不足,学业自我效能感低。

学习动机过强的原因是:个体学业期望过高,自尊心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恰当的估计,因而造成学业自我效能感下降,因而心理压力大;渴望学业成功而又担心学业失败,受表面的学业动机的驱使,渴望外在的奖励与肯定,特别是由于学业优秀带来的心理满足使学生更看重自己的学业优势,因此造成学习强度过大,引起心理疲劳。

(3)学习动机不当的自我调节

学习动机不足的自我调整。一是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与大学的目标,重新规划学业与人生;二是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特别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用自身的意志战胜惰性;三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业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学习动机过强的自我调节。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质,制订恰当的学业目标与学业期望,调整成就动机,与此同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二是转换表面的学习动机为深层学习动机,淡化外在奖励特别是学业成就的诱因,正确对待荣誉与学业成绩;三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坚持不懈,便会取得预期效果。

2. 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具有指向性、选择性和集中性。注意是人类学习的前提,没有注意,就没有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在大学生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表现

一是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大脑常常开小差,盯着黑板却心猿意马,自己不能控制思维飘逸;二是易受环境的干扰,教室外的小小动静都能引起注意力的转移,而且长时间不能静心;三是参加活动如体育运动或看一场电影后,久久沉浸在情节的回忆之中。

(2)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青年时期发展任务多,因而导致压力与心理冲突加剧,特别是由于恋爱、性幻想等更容易引发注意力问题;二是生活事件导致心理应激,如重要丧失、考试失败、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经济困难、评优失败、失恋、宿舍关系失和等造成的思想负担重,精力分散;三是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焦虑过低,缺少压力与紧迫感。

(3)注意力不集中的自我调节

首先是学会注意力转移,遇到生活应激事件与挫折,能够尽快从中解脱出来;二是适当强化学习动机,保持适当的学习压力与学习焦虑,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三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保持旺盛的精力;四是选择理想的学习环境,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自我监控。

3. 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及其表现。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是一种非常状态,要求考生的头脑清醒、情绪稳定。考试焦虑是一种严重影响考试水平发挥的情绪反应。考试是滋生紧张情绪的土壤,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主要是由于求胜心切,加重了心理负担。

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一是情绪上表现出担忧、焦虑、烦躁不安;二是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三是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四是身体上表现为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具有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如: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等。

(2)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考试只是检验学习结果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大学生更看重考试的外在价值,如获得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各种荣誉,对其内在价值掌握知识却重视不够。造成考试焦虑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造成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一是考试本身。如考试的重要性、难易程度、竞争程度等。越是重要的考试,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题目越难,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竞争程度越激烈,越容易引发考试焦虑。二是学生的学业期望。一般而言,学业期望越高的学生,对学习投入的精力越多,越看重学业成绩,因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而那些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满足于六十分,一般不会产生考试焦虑;而当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面临学业失败时,也可能会激发其考试焦虑。三是知识掌握程度。我们经常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考试的难易是相对的,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下课不复习,推崇考前一周效应,平时学习不努力,临阵磨枪,匆忙上阵,面对考题,感到任务太难,便产生考试焦虑。四是考试压力的传递。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也会造成考试焦虑。如一些学生将考研当做重要的人生目标,考前以发誓言、写战书等方式激励自己的斗志,人为制造紧张空气,使部分学生感到考研失败可耻,整天笼罩在失败的恐惧之中。

造成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五方面:一是个性气质特点。那些敏感、易焦虑、过于内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做事追求美的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现考试焦虑。二是考试经验。大学生多数在中学时代都有考试成功的经验,而进入大学后,偶然的考试失败会加剧这部分学生的考试焦虑,将过去考试成功归于题目容易、运气好,而将大学的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面临考试就会紧张焦虑。三是知识掌握与复习准备。如果复习准备不足,对考试没把握,自然会产生考试焦虑。四是对考试外在价值的过分重视,考试成绩与大学生学业荣誉如奖学金、政治前途如入党、学业前途如研究生保送等密切相关。因而,大学生会对考试成绩看重,特别是学业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恐惧考试失败的心理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考试焦虑的症状。

(3)考试焦虑的调节

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牢固掌握知识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

正确评价自我,确立恰当的学业期望,培养自信心。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学会放松。放松有许多方法,我们介绍几种。

A.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

B.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

C.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脚、双腿、背部、颈、手心。

想象放松时,可以放轻音乐,自己想象在轻柔的海滩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赤脚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听海浪拍打海岸,将头脑倒空,达到放松的目的。

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对一些敏感、焦虑、抗挫折能力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考试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对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提高考试技巧,有效地化解外来压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4. 考试作弊

学生作弊(Cheating)作为一种特定和普遍的现象,被称为“大学流行病”。考试作弊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并带来学业不公平的行为。这是一项关于在2300名大学生中开展的关于考试作弊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大学生作弊的原因

大学生作弊的原因:课程材料太难,无法掌握;恐怕丢掉学位或得不到奖学金;时间紧迫;担心失败;提高分数;环境的压力;同学之间的竞争;监考人员不注意;人人都这样做;教室里其他人看起来都在作弊;偷懒;朋友请他帮忙;作弊对其他同学并不构成伤害;邻座未看好自己的考卷;监考老师离开教室。通过认真细致、深入广泛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学生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变量情形下形成的,对大学生群体而言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个体而言,又有各不相同的原因。

(2)原因分析

从直接原因看,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考试纪律松懈及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等客观原因。从学生方面看:一是学位的压力,在作弊问题上,学位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学生不作弊的主要原因,“担心被抓,丢掉学位”,也是作弊的主要原因。成绩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当面临丢掉学位的现实压力时,可能铤而走险;而更多的无个人明确作弊动机的学生易受小团体氛围的影响,如果在一个都寻求考试捷径的环境中学习,如果个体不作弊,学生会认为,别人作弊对他自身不公平,也就随大流了。二是追求高分的愿望,成绩较好的学生希望在考试中获得成功,保持学业上的优势,而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可能会找到“捷径”;很多学生认为,分数仍然是学生的命根,凡与学生切身利益有关的都与成绩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与侥幸心理。与此同时,作弊也是两难的,如果自己作弊而其他同学不作弊对其他同学不公平,自己不作弊而别人作弊又对自己不公平,因此,作弊加剧了学生竞争的不公平;三是课程的重要程度。学生对哪些自认为不重要或“学过以后没有什么大用或学了就忘”的课程易产生心理上的轻视,如体育课替考就是明显的例证。

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因素都是外部控制,从学生心理因素看,存在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个体心理不成熟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容易作弊;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内心道德观念的弱化,学生总在寻找作弊的“合理化解释”,如监考不严、课程太难、作弊的普遍存在等,很少有学生从自身找原因。

从社会环境看,大学的作弊存在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大学生的许多欺骗行为并不仅仅发生在考试中,如作业的抄袭、笔记的拷贝、就业中隐瞒不良成绩都不是个别现象,甚至发生在高等学校中的科学舞弊都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在一直被教育如何鉴别真伪的环境下成长,必然对不诚实产生心理上的宽容,具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可能会铤而走险。大学生自身的成才动机受市场机制的影响出现了学业的短期行为,学生更热衷于技能类知识的学习而对基础理论有所忽视。

(3)作弊的防治

从根本上杜绝作弊,从源头治理就是提高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内在学习动机不足与匮乏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深层动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是防治作弊的核心手段。切实转变教育体制与教育观念,逐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传授知识为知识创新,强化教师的人格影响力。博学敬业、严谨求实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力;与此相关,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考试制度的相应变革势在必行。由单一的考试向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创造性运用知识转变,有的课程可以实行课程论文、单独考试、考查等。这也包括衡量学生个性教育的开展与完善,不用一种固定不变的“好学生”标准衡量学生,真正将学生从沉重的考试中解放出来。

加强学风建设,良好学风对学生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对待考试与荣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风好的班级学生作弊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则大。

(三)调整心态,以健康的心理面对大学学习

1.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

由于造成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具体到每一位大学学生来说,应根据自身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试。具体讲,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浓厚的专业兴趣。

(2)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成就动机。

2.调整学习动机

要避免学习动机过强,尤其是成就动机过强。大学生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使自己的抱负与期望切合自己的能力发展。淡化自己的名利得失,把关注点聚焦在学习活动中,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3.克服焦虑情绪

(1)首先要冷静分析造成心理焦虑的主客观原因。

(2)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

(3)要增强自信心与毅力。

(4)要调整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教育。

4.合理安排学习,避免过度疲劳

(1)不要用脑过度。

(2)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5.注意开发个人潜能

(1)发挥智力潜能。智力潜能的开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做: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行探索性学习;给大脑提供适当的负荷;发挥整个大脑的机能;保持良好的情绪。

(2)挖掘创造潜能。创造力的培养,一方面靠客观条件,另一方面要靠学生的主观努力,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积极从事探索性的活动;注重加强问题意识;努力掌握创造技法;不怕挫折、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职业人学习问题

(一)职业人的学习特点

1. 继续学习

职业人是在学校书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生活、社会需求继续学习。

说到学习,人们往往把它与学校的教育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离开学校后在工作、生活、社会中的学习。其实学校的教育只是一种特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从时间上看,人的一生中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只占20%,而从事工作的时间、退休之后的晚年约占70%多。这个生命时间分布的简单数字说明了在工作、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从内容上讲,学校教育传授的知识主要是基础性的,而且是非常有限的。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不可能涵盖和满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应有的知识结构。

2. 质的飞跃

如果我们都同意离开学校后的学习对人的一生更为主要也更为重要,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学习、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从认识论来讲,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3. 系统整合

学校的教育是将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前人或别人完成的。离开学校之后人们的学习环境、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它与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所面对的信息环境是一个分布离散、附着于形形色色的载体之上,远离稳态的结构。在这种条件下,知识的获取实际上要靠自己完成系统化、形成整体概念。从方法论来讲,学习即是把离散的信息通过演绎和归纳系统化,形成框架概念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学习方法就是要解决如何有效地完成这个过程,从系统论来看整体概念是一个系统,系统的边界是其外延,系统内部的结构、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是其内涵。人们在工作中、生活中都会碰到大量的信息,其传播的方式包括交谈、会议、电视、报刊。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应该能够从中捕捉信息,积累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寻找各种相关信息的内在联系,加之适当的阅读逐步形成整体的概念,并在实践中验证,使他对这个事物的认识更为准确、深刻。所以自觉地认识知识系统化、概念化的重要性,注重培训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习的成功和成效是十分关键的。

(二)职业人的学习目的

1. 提升综合能力

(1)工作能力:职业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书本知识只可以代表学到了一门学问。在工作中的继续学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歌德曾经说过:“并不是有水的地方都有青蛙,但是青蛙叫的地方必定有水。”如果把知识比作水,那么青蛙便指的是能力。并不是有了知识就有能力,但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的。古人云,“才以学为本”“非学无以成才”。歌德也曾说过:“一切才能都要靠知识营养,这样才有施展才能的力量。”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能力犹如人的生命一样重要。人没有血液,便会失去生命;没有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抽象的、空洞的能力是没有的,只有具体的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总是随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没有知识,能力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是不会有大作为的。比如一个只懂得很少几味药材药性的医生,是不会开出好处方的。能力和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般说来,知识储备越丰富,可供调用的知识越多,运用起来就可能越灵活,产生新的思想的可能性就越大,能力就越大。纵观古今,大凡杰出的人才都必定是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而且正是渊博的知识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人才。

为什么很多知识丰富的职业人常自陷于自己知识的格局内,以至于无法成大功立大业?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越好的技术人员,越不敢活用知识。”福特是在企业经营上屡次发现增产方法的人。他为了增产和技术人员研究时,技师往往说:“董事长,那太难了,没有办法的,从理论上着眼,也是行不通的。”而且技术越好的人,越有这种消极的个性,这令福特大伤脑筋。在日本,常听人说“白领阶级是弱者”这句话。其实仔细想一下,所谓“白领阶层是弱者”这句话是可笑的,学历良好,有丰富知识的人,不可能是弱者。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准的话,办不了的事着实很多。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说知识阶级是弱者呢?这是由于白领们陷于自己的知识格局内,而不能活用的关系。

在面对一项工作时,一个人如果对有关知识了解不深,他会说:“做做看。”然后着手埋头苦干,拼命地下工夫,结果往往能完成相当困难的工作。但是有知识的人,常会一开头就说:“这是困难的,看起来无法做。”这实在是画地为牢,且不能自拔。所以有“白领阶层是弱者”的说法。

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的,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我们的能力。如果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是受知识的束缚,那么对知识的学习将影响我们能力的发挥,结果会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这就有一个职业人怎样在实践中学习的问题。

(2)提升发展能力

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重要,知识管理也应运而生。在知识管理中,管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大知识的概念。大知识可以分为四类:know-what(事实知识)、know-why(原理知识)、know-who(人际知识)和know-how(技能知识)四类。其中,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又称为编码信息类知识,人际知识和技能知识又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平时从书本上所获得的知识属于编码信息类知识的范畴,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主要靠的是隐含经验类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将编码信息类知识转变为隐含经验类知识,不但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样去取得和怎样去做,进而形成工作的能力。唯有如此,知识才会成为价值创造的要素,为我们所在的组织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职业人的主要职责就是解决各种各样的企业问题,只有具备了关键的问题解决能力,职业人才能成为职业的行家里手。

(3)提升职业能力

据专家分析职业人的终身学习主要是不断提升以下几种能力。

第一,目标关注能力: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职业人首先是能够迅速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并能够集中精力关注目标的人。有的人一天做很多事情,整天忙得焦头烂额,但效果却极差。为什么?目标分散。可以称之为“目标分散症”。有的人则只关注工作本身,常常为了做某件事而做某件事,甚至仅仅是为了完成你交给的任务而完成,忘记了这个任务的真正目的。因此,部门经理以及其他同事,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首先想到做这件事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想不明白就不要做。

第二,计划管理能力:职业人的工作效率首先来自于出色的计划管理能力。计划就像梯子上的横档,既是你的立足之地,也是你前进的目标。计划阶段就是起步阶段,是成功的真正关键阶段。巴顿将军说过:“要花大量的时间为进攻做准备。一个步兵营进行一次配合很好的进攻,至少需要花两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匆忙上阵只会造成无谓的伤亡。在战争中,没有什么不是通过计算实现的,任何缺乏细致、合理计划的行动都不会取得好的结果。”

第三,观察预见能力:良好的观察预见力让我们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寻找到很好的生存发展机遇,同样的也可以预防一些即将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对于我们事业有所阻碍的事情。可以说,成功源于拥有一双会观察、会发现的眼睛。

第四,系统思考能力:《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第五项修炼就是一个系统思考的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智慧,特别是《易经》中的核心思想也是一个系统思考问题,强调了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考虑,而不仅仅就事论事。只有这样,职业人才能形成大局观。

第五,深度沟通能力:美国著名企业家卡内基先生曾指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因素,只有15%是由他的专业技术决定的,另外的85%则要靠人际关系。在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要想使自己成功就应该强化自身的沟通能力。企业管理过程的大量问题也是沟通问题,甚至有的企业家称:“企业中99%的问题都是沟通造成的。”可谓“管理即沟通”。具备强大的沟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第六,适应矛盾的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有大量相互矛盾的事情,很难找到十分绝对的问题,更是很少存在唯一的最佳答案。如果总是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问题往往难以解决,甚至可能把问题引向死胡同。因此,职业人要善于适应矛盾,避免绝对化地看问题,拥有开阔的思维,不固守成功经验,既能这样又能那样,追求解决问题方案的开放性,不钻牛角尖。

第七,全神贯注与遗忘的能力:“未来不迎,既过不恋,当时不杂”,曾国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过于留恋;现在做的事情要清晰、有条理;那些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还没有到眼前,不要着急处理。这可以说是曾国藩一生的职业总结。职业人要善于选择最重要的事情投入全部精力解决,有些事情则需要快速遗忘。

第八,执行到位能力:就个人而言,执行到位能力就是将事情做到位的能力,这是一切职业人的基本能力。如果不能说到做到,做到不能做到位,职业人也就缺少了立身之本,一切设想就会沦为梦想,一切问题仍然会是问题,甚至成为更加严重的问题。

这8种能力,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努力地去培养这些能力。当问题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泰然处之,灵活地去处理它们。处理问题、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我们职业人的根本目的。培养能力也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的一切行为都要指向解决问题。

2. 提升创新能力

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周围的信息,去发现问题,进而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恰恰就是这样在发挥着作用,如果固守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往往会成为问题的牺牲品,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

第一,跳出常规发现问题。“常规”是指事物的一般规律性。遵循常规就是遵循一般规律性。但是,事物中除了存在一般规律性,还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发展到极点,就成为例外。面对例外,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例外当做不正常而加以抛弃或置之不理,只想守着常规,这就不能发现问题;另一种是不受一般规律性约束,紧抓例外不放,甚至还要主动去发现例外和创造例外,这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引发人们的创新活动。

对于传统的玻璃罐头,打开盖子要用剪刀、螺丝起子,非常不方便。但几十年也没有哪个企业想改变这种不方便的方法。后来,一个小女孩在吃罐头时,从这种不方便产生创意,并经过努力发明出侧拉环启式玻璃罐头。她的做法是:在罐头瓶的侧部加一个拉环,吃罐头时,将拉环一拉,罐头瓶子就进去了空气,因此,不再有负压,不再那么密封,用手轻轻一扭,就可以打开。这种产品受到千万消费者的欢迎,也使许多企业受益。而且由此引发出来的更方便、更简单的易拉罐,更是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一事物都存在于特定环境条件之中,每一项工作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中进行。客观的环境条件是经常变化的。我们要主动去思考,一旦环境条件变化了,将会导致什么结果。事物总是要发展前进的,所以在思考问题时,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当某一情况发生后,其发展趋势会是怎样,这样也有可能产生新观念、新设想、新创造。

1975年1月,比尔·盖茨还是哈佛大学法律系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从“大众电子学”封面上看到MITS公司研制的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的照片。该计算机使用了Intel 8080CPU芯片(8位机),他马上意识到,这种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低,可以进入家庭,甚至人手一台,因而有可能引起一场深刻的革命,不仅是计算机领域的革命,而且是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革命。他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他下定决心要紧紧把握住这个机遇。比尔·盖茨的这个想法在当时是异乎寻常的,是与当时计算机界的主导思想背道而驰的。当时统治计算机王国的是IBM公司,他们的看法是微型的个人电脑不过是小玩意,只能玩玩游戏,简单应用,不能登大雅之堂,领导计算机的发展潮流只能靠大型机、巨大型机。正是比尔·盖茨奇特的求异思维,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的精神才导致他巨大的成功。他对自己说,必须抓住这个一生中最宝贵的机遇。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主动写信给MITS公司老板,要为他的个人电脑配BASIC解释程序(他知道若没有便于用户掌握的计算机程序语言,个人电脑难以普及)。他和好友艾伦花了5个星期时间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为个人电脑的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接着他从哈佛中途退学并和艾伦创办了自己的公司“Microsoft”,这就是现在名闻遐迩的“微软”。

第二,变换思考角度来解决问题。有些问题,站在原来的角度上不是问题,或者没有问题,而站在新的角度上来看,则可以发现问题。

广西东南地区一位农民在公路旁开了一家饭店,名厨主理,饭热菜香,但川流不息的车辆就是不停靠不帮衬,结果生意清淡,门可罗雀。后来,农民请教了个司机,方知长途司机最需要的是什么。他随后在饭店旁搭建了一间新厕,并写了大大的招牌。此招果然有效,南来北往的车到此便着魔般停下“方便”,之后总是到店里解决“肚子”问题,生意因此有大的改观。这位农民正是变换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发现了问题,进而解决了问题。

他的一位朋友在美国开了一家保健品直销店,雇佣了不少留学生帮他推销保健品。其中一个小女孩×连续工作了5天,一直都在碰壁,不仅一件产品也没有卖出去,而且招惹了不少白眼和漫骂。公司规定,5天以内没有任何业绩的将被淘汰出局。第5天下午5点多,×走到了一户人家门口,精疲力竭,心想:“如果这家拒绝了,今天我的业绩是零,也就意味着连续5天的业绩也是零,我将被淘汰。”想到这里,她鼓足勇气敲开了这家的门。开门的是位老太太,当听说是推销保健品的,二话未说,马上把门关上了。×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竟大哭了起来。这时门又开了,那位老太太出现在门口,焦急而关切地问×:“你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说:“不是,只是感到委屈。”老太太问:“究竟怎么回事?”×一一倾诉了出来,说自己如果不能完成一单生意,回到公司将被淘汰。老太太一听,恻隐之心动了:“要不这样吧,你把保健品给我留下,多少钱呀?”就这样,×成功地拿到了第一单生意。回到公司后,×的故事赢得了大家的欢快笑声,大家也为×的意外成功感到新奇。而老板则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营销不一定都是微笑,哭也是很重要的营销手段。于是,这家公司的“哭营销战略”出台了。

第三,界定真问题。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提到解决问题,有的人就会问:“能否告诉我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可是问题往往并非如此,我们应该用这样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首先,我们要把事情摸清楚;其次,我们要弄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它出在什么地方;再次,我们要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再接下来,我们就要把这些方案进行对比,选出最好的方案;最后,运用最好的方案来解决问题。这些步骤都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处理重大问题时更是缺一不可。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是对问题的界定,即弄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要发现真问题,不要被表象迷惑。只有正确地界定了问题,我们才能找准我们应该瞄准的“靶子”,后面的几个步骤才能正确地去执行,否则找不准靶子,就可能劳而无获,甚至南辕北辙。

在美国底特律的汽车行业,有一个出色的主管,他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他的能力也挺不错,但有一个问题,就是与上司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最后闹得不可开交了,他没有办法,决定跳槽,离开那个上司,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资料送到猎头公司,请他们为自己另找工作。这个主管回家对太太颇有信心地说:“应该会找到新的工作。”他的太太想了想,对老公说:“不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只是你与他分开。既然是只要你和他分开就可以,那么,不一定是你走,让他走也行。”于是,他们将解决问题的方式颠倒过来,他们又为他的上司准备了一套资料,送到了猎头公司。过了不久,上司接到一个电话,请他去别的公司高就。想不到的是,上司也厌倦了他目前的工作,而且新工作待遇更好,他考虑一下后,就欣然接受了这份新的工作。上司很好奇,就问猎头公司的人:“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啊?”再一问,原来是自己的下属为自己找到这么好的机遇。上司想,自己走后,位置就空下来了,想想以前跟这个下属关系不好,心里也过意不去,想着这个人能力不错,就向高层推荐了他。于是,这个主管没有离开原来的公司,就解决了与同事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还加官晋级。这当然得感谢他太太对问题的正确界定。在这个例子中,问题的关键是主管和上司有矛盾,他们要分开,所以问题落实在“分”上,不一定他走,上司走也是分。

所以,正确的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发现真问题的基础上的。著名思想家杜威说:“一个良好的问题界定,已经将问题解决了一半。”在著名管理学家西蒙的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蚂蚁的比喻。一只蚂蚁在海边布满大大小小石块的沙滩上爬行,它要回家。蚂蚁爬行留下了弯弯曲曲的轨迹,忽左忽右,忽前忽后,非常复杂。西蒙认为,这种复杂性决不表明蚂蚁认知能力的复杂性,而只表示着海岸岩石分布的复杂性。蚂蚁在海边爬行,它虽然能感知蚁巢的大致方向,但它不能预测途中可能会出现的障碍物,视野也是很有限的。由于这种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所以每当蚂蚁遇到一块石头或者其他障碍时,就不得不改变前进的方向,这就造成了复杂的爬行轨迹。因此,蚂蚁行为表象的复杂性是由于海岸的复杂性引起的。其实,西蒙是用蚂蚁来比喻人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会像蚂蚁一样,受到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外部世界是复杂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在内。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只能以相对满意原则为标准,而不能以最优化为标准。最优的方式是很难发现的,即使动用大量的数学模型苦苦追寻,恐怕只会贻误了处理问题的时机,最后反而不能解决问题。

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苏格拉底让学生摘果子的故事。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你们是否都选择到了自己满意的果子?”苏格拉底问。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在做事情的时候,如果一味地去追求最优的、最好的,我们很可能就贻误了时机。如果有比较满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就要立刻付诸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