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高等职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能力必须作为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重点培养,这是因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并非是终结教育,而只能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解决这一矛盾,教育家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教育,而只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能力是指组织、协调职业活动中个人与生产、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组之间关系的能力。

第二节 高等职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社会职业岗位由原来的单一性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因此,高职培养的人才为了能不断地适应社会形势及市场的变化,需要获得适合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才干、经验等各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要提高学校对外部劳动力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和能力,缩小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和能力缺口,大幅提高在校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可分为硬能力和软能力,其中,软能力受到广泛关注。”硬能力为专业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与岗位迁移能力;软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

一、职业核心能力

(一)自我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创新和衰退速度加快,职业岗位所要学习掌握的新知识也快速发展变化,掌握新知识成了每个人的生存基础,因此,学会自我学习就成为所有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高职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未来社会的必要条件。所谓学会自我学习,不单表现为不断扩大知识和寻找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还表现为运用知识,实现卓越目标的能力。更确切地讲,自我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在工作活动中对学习技术的自主掌握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能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技术的掌握能力即运用各种先进的媒体技术不断获得知识的能力,比如对互联网、学习软件和在线服务的应用等;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是指灵活运用有效的方法,学习并应用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特点及系统的自我认识,能够找到适合个人条件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自觉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形成并应用学习能力的不竭动力。

学习能力必须作为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重点培养,这是因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并非是终结教育,而只能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高职毕业生来说,只有具有系统、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今后才能掌握各种新技术,才会具有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要学会学习,即在高职教育中必须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态度。高职学生只有具有学习能力,能学习、会学习,并能够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自如地、及时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为自己职业能力的迁移以适应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也日益缩短。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使得职业种类变更速度大大加快;除了职业种类,职业工作内容也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这一点已成为现代职业的重要特征,它决定了一次职业教育无法满足一个人终身就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这一矛盾,教育家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教育,而只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即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理念的最深刻体现。高职高专学生在短短两三年内不可能具备踏入社会工作岗位所需的全部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我学习能力即是以终身学习为主要特点,以学会学习为最终目标,是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首要核心能力。

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品质是学会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再次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学教材、查阅资料、调查、实践、思考、讨论等多途径获取知识与技能,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是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判断、选择、整合、获取、使用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学生,能够高效地存取信息;能够批判地、适当地评价信息;能够准确地和创造性地使用和展示信息;也能够创造性地开发信息。对信息能力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和信息迅猛发展的结果。在当今社会,一个人如果不能及时收集和甄别信息、快速传达和展示信息,不能有效利用和创新信息,必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体系中,信息能力是必需的,它使高职学生能够在有限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获取更广博的信息,并获得采集、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能随时应用信息处理能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信息处理能力是逐渐养成的,必须不断有意识地运用批判的思维能力,去抽象、推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熟练地与知识和信息交往,自如地驾驭自己的知识,学会选择信息,明确自己想要的和必须掌握的信息,学会面对不同性质的信息,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确定有意义的信息,摒弃多余的信息,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人际关系能力

人际关系能力是指组织、协调职业活动中个人与生产、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组之间关系的能力。其包括劳动者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群组行为,还包括对更换职业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对不断变化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的适应,如上司的领导方式、同事的工作方式、具体的生产操作方式变化等。这就要求不仅要有较强的适应、协调能力和角色转换意识,还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乐观、稳定的心态和较强的耐受性。[2]

人际关系能力对高职学生毕业后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产中去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要具备人际关系能力,必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乐于同他人合作,具体地说就是具备团队精神,作为团队的一员,对团队负责,能与之共同努力并为之作出贡献;必须具有宽容性,能够主动地承担责任,周密地考虑问题,自觉地进行自己的工作;同时,还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合作者,从而使团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对于从事服务行业的高职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意味着为顾客服务并使顾客满意。日本日产技术学院提出要造就“尖端技术与圆熟心性兼备的人才”,他们认为,正因为处在技术革新时代,才不应单单地重视尖端技术教育,同时应注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懂得尊重和爱护他人的圆熟心性的教育,否则再有本事,也将一事无成。

(四)与人交流与表达能力

与人交流与表达能力就是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从而达到与他人分享信息资源的目的,具体包括口头交流表达和书面交流表达两种。口头交流表达能力即说的能力,要求能思路清晰,并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实现成功沟通;书面交流表达能力主要是指写作能力,要求能用书面形式传达意见、观点和信息。两种能力同等重要,是推销自己、表现自己、获得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高职学生的与人交流表达的能力主要是应用在求职和生产操作过程中,在求职中,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展示个人的风貌,诚恳的求职信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能书写报告、信件、指示、说明书,制作图表及流程图,使整个生产过程有条不紊,提高效率,还表现在善于把自己的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实际研究成果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因此,与人交流能力作为一种核心能力,在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中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与人交流能力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培养。要训练听的能力,即接受和理解语言、信息,及时做出反应,要经常锻炼自己说出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勇敢地表达出来,让别人倾听并说服听众,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思维的敏捷性;要经常阅读大量的书刊、杂志,累积点滴知识作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基础;要训练自己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固化成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思路要清晰,质量要高。通过不断的训练,使自己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善于与人沟通,既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又要学会如何使人们理解、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使自己善于与人合作共事,懂得关心、尊重、爱护别人,学会和各种年龄、思想的人群相处,取得别人的理解和协助。

(五)外语和计算机能力

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被认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两把金钥匙,而不懂外语和计算机的人则将成为21世纪信息时代的文盲。所谓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是指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进行工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高职学生应将外语和计算机作为基本的劳动工具来使用,因此,这两方面的能力应该讲求实用性,而不必精深。具体地说,在外语方面,高职学生应对自己专业的专业英语具有一定的熟悉度,懂得行业相关外文技术术语,能读懂相应的外文技术说明书;应具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够与外国客户进行简单的交流,能够欣赏外来的文化和技术;应该有较好的视听能力,捕捉一闪即逝的外文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信息能力。在计算机方面,应该懂得家用、商用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资讯互通、图文制作、图文展示等,应该具备现代化的办公能力和电子商务能力,应该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信息海洋中捕捉或发布技术和商业信息,能够利用计算机熟练地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等等。

高职学生从基础教育开始就接受到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训练,期间也都参加国家相应等级的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认证,因此,在高职生毕业时,其外语和计算机能力都应达到一定的水平,从而将两种能力作为基本工具应用于职业活动之中。又由于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速,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日新月异,高职生毕业时必须能够通过不断自我学习,随时更新自己外语和计算机的知识和能力系统,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六)解决问题能力

生活实践和职业活动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无处不在,能准确诊断问题,利用各种办法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人,才是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当今企业的用人观念非常实际而明确,学历和文凭只是入门通行证,能力才是实用的许可证。能有效解决各类问题的人才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因此,解决问题能力也是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一种职业核心能力。它是指能够把握事物发生发展规律,准确分析诊断问题发生关键,运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手段,提出解决方法、方案和计划,有效实施并善于及时调整和改进,从而完满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分为一般性的简单问题和综合性的复杂问题两类,其中,一般性的简单问题解决能力是每个合格的高职学生在踏出校门时必须掌握和具备的能力,就像解决一道简单的生活数学问题,通过校园生活和学习实践,能够很好地培养此项能力;而综合性的复杂问题,则一般发生在职业岗位上的要求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这种任务解决的过程中可能要涉及多个群体、多层关系,分几个阶段,有几项分目标,需要动用多个能力系统综合考虑。此类问题的解决能力只能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磨砺才能逐渐掌握。初涉岗位的高职学生必须能够善于向有经验的长辈、同事虚心求教,加强自我学习,勇于向各种问题和矛盾挑战,以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渐渐达到触类旁通,使之不断提高和完善。

(七)创业能力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能力定义为未来世界的“第三本护照”。同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则进一步强调:“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发达国家,大学生是高技术创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普遍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诸如微软、苹果、英特尔等知名企业,其创办人都是当年学生创业的佼佼者。根据2004年全球创业观察报告,创业对就业有非常大的作用,据调查,过去5年,在中国创业活动不活跃的国有和城镇集体领域减少了5000万个工作机会,相反在创业活动非常活跃的股份制经济和民营经济领域则增加了1500万个就业机会。在同年的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官员指出,目前中国的创业机会比较多,但是创业能力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多数人缺乏创业技能和经验,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增加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是时代的呼唤;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能就业的人,而且要培养能创造就业机会的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应作为新时期高职教育人才重要的质量指标。

创业教育应以创业知识为基础,创业能力为主线,即通过学习创业的有关基础知识,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创业是一种复杂的劳动,需要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具有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专业能力是指企业中与经营方向密切相关的主要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创业的前提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是创业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联想能力、迁移和创造能力、申办企业的能力、确定企业布局的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财能力、控制和调节能力等各方面。社会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与情商的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是创业成功的主要保证,是创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有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能力等。

创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相互作用而成,是一项对劳动者各方面要求较高的综合能力。显然,要求每个高职毕业生都具备较高的创业能力是不现实的,但创业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不是只在创业过程中才显现出来,在工作岗位上,具备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高职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处理日常工作问题,驾驭工作任务。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高职生具备自主创业的意识,掌握创业必备的基本能力,则对将来的就业和岗位工作不无裨益。

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形成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创业教育应当由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理论课程和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型活动组成。

1.开设创业教育理论课程

创业理论课程可以为学生形成创业能力提供创业理性的启迪和指导,使学生了解理性创业的本质和特征,激发学生创业自信、热情和潜能,了解创业的内在素质要求,掌握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懂得把握机遇并利用内外部条件进行创业活动,提高创业活动的自觉性和质量。创业教育课程介绍的市场经营和生产管理知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弥补政治理论课程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兴趣,拉近社会常识与学生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教育仅仅靠少量的几节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是很难奏效的,必须拓展理念,树立大课程观,将创业教育课程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一切教学活动中去。

2.开展创业型实践活动

创业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转化,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启发和支持,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活动机会。一般学校是通过设置第二课堂的做法,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以创业竞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去,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还有的学校通过加大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给学生提供参与创业的机会和场所。另外,还可以开展学生到企业挂职,体验创业实践的活动。通过公开职位、自由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选取综合素质好、具有一定专长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经营规范、效益良好、科技含量高的实践示范性创业基地挂职锻炼,体验创业的实践,不仅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了解社会、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展示风采的机会,还可以为企业建立优秀人才储备库。

(八)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语)。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第五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发展战略,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更是将“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主创新”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措施。而学校作为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和造就人才的摇篮,应把创新教育作为深入促进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竞争、企业竞争已发展为主要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设了《创造性开发》课,此后,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教育活动逐渐推广普及中小学。1955年,日本开始由美国引进创造学业,并在全国普及了创新活动。1982年一份普查报告表明,当时日本已有大约40%的企业对职工进行了关于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教育。纵观美国和日本的创新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创新教育具有广泛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日本进行的职业岗位创新教育,向我们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即职业教育如何开展创新活动,职业学校学生如何进行创新学习,或者说,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进而改革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工作活动中,为改进、完善事物现状,运用个人的创造能力,以创新的思维和手段,提出改进的方法或革新的方案,勇于付诸实践,从而产生出新的、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产物的能力。毫无疑问,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也表现为对新思路、新技术的发明,还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和环境的应变能力。总之,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

面对多变的、多样的世界,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的职业,都不可缺少创新能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而是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尖锐地指出: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信息社会里,不创造,就死亡。富有成效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新。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样也是如此。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无穷创造力是推动技术革新的关键动力,因此,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永恒课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举足轻重的一环。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与后天的开发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流畅力、变通力、精致力、敏觉力和独创力,要遵循个性化、自主性、探索性、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的原则,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建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是从自身认识经验中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教授等三位老师先后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发表三论“创新之根在于实践”。其核心观点就是强调学离不开做,认识离不开实践,只有把做与学通过思考紧密结合起来,高职学生才能更灵活、更本质、更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所掌握的专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涌流创新之水”。

二是由教师给予方法指导而培养高职生的创造性人格。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暨基地建设研讨会上提出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才能迸发出神奇的力量去进行伟大的创新。高职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突出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针对新事物和新理论进行预测、讨论,发展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格。

三是从教育教学中的训练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最近推出了“创业能力培训体系”,通过观察比较法、智力激励法、缺点列举法等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掌握创新方法,使高职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中高级人才。

其中,以教育教学中的训练为最有效的方法,所以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有以下几种:

1.基础策略

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支撑点,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基点和起点。实施创新教育要通过对传统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造和发展,以及运用有效方式向学生传授有效知识来实现。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在实施这一策略时,除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意志力和注意力之外,应着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大胆质疑。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各科教学中都应注重训练和培养。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这一过程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环境策略

这里的环境是指学校应多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激情澎湃地说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不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甚至于被扼杀。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教学和学习等途径去培养,使其创造个性逐步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我们应鼓励学生多“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

3.行为策略

创新能力的获得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如果说上述两种策略是创新能力的间接培养策略的话,那么行为策略就是创新能力直接的现实的培养策略。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发展问题教学法”和“多角度解决问题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利用课堂以外的其他各种途径,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这样,学生的应变素质、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二、专业基本能力

专业基本能力是指从事某特定职业活动和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门技术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是任职顶岗所需要的实用性职业能力,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和知识,是完成特定职业岗位简单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例如,从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工作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应具备掌握服装设计基本原理与技能、分析预测流行趋势的能力,掌握纸样绘制方法和工业样板的推板放码技能、机缝手缝各种针法及熨烫技巧、服装生产与经营管理能力和基本知识。电子专业的基本能力包括安全用电常识、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配线安装技术、常用元件的检测方法、焊机技术和电子产品组装技术、简单设备的维修技术等。在现代社会生产中,专业基本能力还包括对新技术的理解能力、职业的适应能力、职业过程优化、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等,这是专业基本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专业基本能力是完成具体任务需要的针对性非常强的技能和经验,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技艺

专业技艺是顶岗任职所需要的直接的实用性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是能够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上主要操作工具(专用手工工具、计算机等)的能力,是基本的实验和设计能力,是理解掌握本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操作程序。如餐饮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煎炒切烹炸等技能,秘书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公文处理、调查研究和办公工具运用等能力。

(二)简单的任务及活动设计能力

这是将具体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的能力,包括组织活动、设计模型和实验等。

(三)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获取知识和信息、观察和应变的能力,还包括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机操作、数字运算能力等。这些是当今社会发展要求每个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四)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劳动者能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思想认识的能力。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许多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变换施工地点,这就需要劳动者对周围工作环境和组织管理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此外,有些职业岗位还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专业基本能力的针对性极强,任职不同的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实用性专业基本能力。

三、专业综合能力

技术的全球化和工艺的进步,必然导致工作组织的变化,在职业教育中只进行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已经远远不够。而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并胜任复杂变化的新工作任务、新工作环境,必须让学生获得一种超价值的、与人的素质有关的能力,即专业综合能力。

专业综合能力是指在特定的职业岗位,完成某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的技术、熟练的操作技能、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基本能力的综合来设计性地进行某些职业性强的活动。综合能力的综合性不是将专业基本能力简单的相加,而是将其综合运用,并注意与职业核心能力的融合,掌握自我处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需求等,将职业方法能力、职业社会能力、专业基本能力等综合在一起,胜任专业领域、专业岗位的综合性任务。

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专业设计了“被服工程”能力模块,包括调查、设计、制作、展示、销售等一切与服饰有关的实践活动,开设讲座,利用社会实践和毕业实践、毕业答辩等形式综合运用简单的专业基本能力和理论知识,解决这类活动的任务。事实表明,凡是在学校接受过综合能力训练的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拥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具体来讲,专业综合能力是运用有效途径和手段解决专业岗位各类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实际工作中会在复杂的任务中碰到综合性的复杂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涉及多个群体、多层关系、多个阶段、多个分目标,需要动用多个能力系统综合考虑。这种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磨砺才能逐渐掌握。

(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工作中,为改进、完善事物现状,运用个人的创造能力,以创新的思维和手段,提出改进的方法或革新的方案,勇于付诸实践,从而产生出新的、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产物的能力。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路、新技术的发明,还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和环境的应变能力。总之,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

(三)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由专业基本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相互作用而成,是一项对劳动者各方面要求较高的综合能力。显然,要求每个高职毕业生都具备较高的创业能力是不现实的,但创业能力作为一种专业综合能力,不是只在创业过程中才显现出来。在工作岗位上,具备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高职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处理工作问题,驾驭工作任务。

(四)设计、研究能力

设计、研究能力主要是指生产服务在第一、二产业中的高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多项能力的综合。

(五)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指为完成特定的生产任务,有效地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起来,一般是计划、决策、指挥、协调、交往、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综合。

四、岗位迁移能力

岗位迁移是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程度的加剧,人们不再一生只静态地维系与一次性职业岗位保持不变,而是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岗位迁移能力就是指应对职业迁移的能力,在大环境的改变下,能顺应时代发展,改变原选择的职业岗位,重新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社会发展趋势跨入新的职业岗位。

由于当今社会向高度综合化方向发展,社会职业结构不断出现动态变化,职业岗位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高职院校仅仅培养大批对口岗位工作要求的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即基础扎实、适应性强、专博结合、迁移能力强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中职业岗位迁移的需要,高职院校工作要强化高职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专业基本技能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高职学生也要自觉学习以培养自身的各种基本能力,包括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各种相关的专业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各种基本通用能力,还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从容面对职业岗位迁移的现实挑战和困惑,增加自身参与就业竞争的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