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人的社会化问题

职业人的社会化问题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职业人的社会化问题一、社会化的概念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个人自出生后就接受社会的影响,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一个人经过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基本上掌握了作为社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

第一节 职业人的社会化问题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概念: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你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从家庭、学校的教育谈起,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人认同(identify)并接受(accept)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internalize)至个人心里,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此一过程谓之“社会化”。

一个人自出生后就接受社会的影响,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实质是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从心理学来看,就是社会现实内部化的过程。社会化的目的不仅是使人学习和接受社会文化,获得人的语言、思想、感情,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一定的生产技能,懂得社会规范,明确生活目标,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而且使上一代人的思想、技能、经验能传给下一代,使人能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维持代际关系,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二、个体社会化过程

(一)个体社会化过程特点

1. 主动性。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社会化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2. 贯穿于人的一生。由于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和一个人一生经历中地位、职责的变化,个体社会化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3. 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各人特点和所处具体环境不同,个体社会化也不完全一样。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对于社会化,社会学侧重研究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个体社会化的历程。

(二)个体社会化进程三个因素

1. 自然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的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这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

2. 社会基础,指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和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这些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促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

3. 实践活动,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赖于个人生理上的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有赖于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如果一个人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即使他具有个体社会化的自然基础,具有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

(三)个体社会化过程表现

1. 政治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它体现在如何对待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方式、政策以及个体政治观念的发展等问题上。

2. 民族社会化

指热爱和忠于所属民族的优良传统、风尚、风俗,

3. 道德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和阶级中,道德社会化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向。

4. 法律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的行为的过程。

5. 性的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符合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过程。在社会主义中国,性的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性的解剖生理知识、性的心理卫生知识、性疾病的防治知识、计划生育、性道德、性犯罪的预防等方面的教育。

6. 性别角色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

7. 职业社会化

指个体按社会需要选择职业、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后进行知识、技能更新的再训练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一般经历儿童社会化、青年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对职业人来说还要经历不断再社会化的过程。

三、再社会化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一)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

1.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再社会化是指个人原来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不协调,甚至发生了冲突,必须断然改变,形成对他本人来说是完全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

再社会化基本类型:

(1)主动再社会化。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参与新的社会生活。一般出现在社会急剧变动或移民生活中。

(2)强制再社会化。是一种社会性的强迫教化,对背离当时社会规范的人,通过特别机构在强制的条件下进行社会化。再社会化不同于继续社会化,后者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常在不知不觉间进行。

2. 继续社会化continuous socialization

继续社会化是指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一个人经过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基本上掌握了作为社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青年人步入成年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必须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与规范,参与新的生活。从人的生理或生活经历的角度,可将继续社会化分为中年社会化与老年社会化两个阶段。

(二)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

1. 再社会化是抛弃原先形成的错误的社会化,形成新的正确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则是在原先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使之更加完善。

2. 再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与原先的不一致,而继续社会化的基本方向和内容则与原先的相一致。

3. 再社会化过程是一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向另一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基本的、急剧的、迅速的改变,不适应感很强烈;而继续社会化过程是逐渐的、部分的变化,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四、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与作用

(一)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首先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继而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的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指点生活目标——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明确生活目的,树立人生理想。

(四)提供角色人选——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让个体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社会规范。

社会化的作用: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没有社会化,我们几乎无法形成个性,而且连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应付。我们只能靠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和完全的人。

一般来讲职业人生活阅历渐深,性格特征定型,思想比较成熟,有既定的生活目标与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对职业人来说,继续接受社会化教育,首先是为了适应变化中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社会发生的急剧变化,包括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条件的改变、居住环境的变迁等,都迫使职业人不得不重新学习新的东西。其次,职业人一般要经历结婚、生儿育女与就业等,需要扮演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与工作人员等多种角色,承担多方面的社会责任,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必须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步熟悉和胜任自己的角色。继续社会化不仅可以帮助职业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且对减少变革时期的社会动荡,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