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化的主体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学把这些因素称为社会化的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如果剥夺了某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必然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因此,工作单位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化的主体_社会学概论

现实生活中,那些被发现的“狼孩”、“猪孩”和“熊孩”,也具备人类的生物条件,为什么却像动物一样爬行和嚎叫,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呢?这说明,社会化过程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即社会化过程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社会学把这些因素称为社会化的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对于一个健康、正常的儿童来说,其社会化过程的完成有赖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是否具备这些主体和条件。如果剥夺了某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必然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

1.家庭

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对于个体早期社会化来说,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例如,家庭在种族、阶层、宗教等方面的社会特征,父母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和文化教养等,都通过日常的家庭生活和交往活动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人一出生就接受母亲的哺乳,接受父母及其他亲人的搂抱、亲吻、爱抚、逗乐和安慰,这一切活动都伴随有丰富的感情交流,让儿童体验到亲人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他能否理解爱,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

再次,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儿童的依赖生活期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度过的。由于儿童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很容易使父母成为儿童心目中全知全能的权威。而父母借助于这种权威形象对子女所进行的社会化指导,是子女所无法抗拒的,这种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感情交流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2.学校

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如果说家庭的社会化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实现的,那么学校阶段的社会化则强调专门的学习,带有半强制性。学校教育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系统性,它一方面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在学校里,儿童第一次面对校长、老师等社会权威,要遵守那些带有强制性的行为准则;儿童不再像在家庭中那样被视为宠儿,而要在更大的群体中作为一个普通的成员去努力培养自己与他人交往的合作性和独立性,学会参照他人的评价来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3.同龄群体

所谓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从人际互动的角度来说,那些在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当做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从而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当儿童逐渐长大,发现自己的一些兴趣和爱好在家庭和学校中不能得到满足时,便开始寻找同龄伙伴。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东西。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这种活动可以使儿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由于在同龄群体中个体可以摆脱像家庭或学校环境中的那些社会权威的约束,因此他们可以自由地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使个体某些朦胧的感受在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中发生共鸣,形成较为明晰的群体亚文化意识。在年轻人组成的同龄群体中,往往有着独特的亚文化,包括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服饰发型、隐语、符号等。

4.工作单位

当一个人结束自己的学校生活后,就要走入社会,在工作单位里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个人社会化的结束,而是社会化在工作单位这一新的社会环境中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要在工作单位的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取得职业成就,确立社会地位,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能力、品格、气质、性格等。因此,工作单位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一个人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单位,意味着他开始真正地走入社会,他在家庭和学校里所受的社会化训练能否使他适应这个社会,需要在工作单位这一社会生活环境中加以检验。人们会在工作单位中发现许多书本上没有或与书本上不相符合的文化因素,这些新的因素甚至会冲击和威胁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这种新的社会环境必然促使个人开始一轮新的社会化活动,调整和发展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达到真正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目的。

5.大众传播媒介

所谓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例如,在社会生活中,报纸杂志特别是电视上的商品广告,实际上在引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电视和电影中所描写的生活历程和塑造的人物形象,经常被年轻人当做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和直接模仿的对象。在西方国家,电视被社会学家称为儿童的“主要社会化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