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再社会化与反社会化的区别

再社会化与反社会化的区别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种是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在现代社会中,造成社会成员人格病态的原因很多,社会失范[20]是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失范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21]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施教者提供新的知识、信息和新的生活方式。
社会化_社会学教程新编

三、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个体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急剧转变的过程。“在再社会化的背景中,社会化的过程一般更加集中、更加紧张,其目标是人的改造,而不是人的形成。”[18]因此,这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化过程,与继续社会化存在着不同之处,一是继续社会化着眼于人的继续发展,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二是再社会化的程度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

再社会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的再社会化,即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或变迁,个体积极主动地转变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来看,主动的再社会化作为一般的社会现象,几乎涉及每个社会成员,主要原因有个体难以适应社会变迁、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变化等。比如,当前世界范围内正经历的现代高科技、信息网络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变革,使得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迫使人们不断进行再社会化,以接受新思想,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另一种是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它特指对青少年越轨、罪犯所施行的半强制性或强制性教育改造过程,对象特殊,手段也特殊,一般是在与社会隔离或半隔离的场所进行,旨在强迫越轨、犯罪的个体成为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成员。[19]强制性再社会化的主要目的在于调适个体的人格和克服人格病态。在现代社会中,造成社会成员人格病态的原因很多,社会失范[20]是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失范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所以,社会在调适人格、克服病态现象的同时,还应该积极调整社会价值取向和建立社会规范体系,使之更加积极、合理。

随着时代发展,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的现象,也已经成为再社会化研究的新内容。反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和冲突的亚文化的过程,是对一定社会的社会化总目标的背离。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无理性型,即个体在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是与社会公认的规范相对立的,并且其行为也直接危害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另一种是有理性型。它是一种不利于社会上少数人而利于社会上多数人,或者表面看对现在不利,却有利于整个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反社会化,比如,在阶级社会中,接受革命道理,就是与主文化对立的有理性型反社会化。[21]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施教者提供新的知识、信息和新的生活方式。反向社会化充分反映了时代急剧变化的多向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