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化与儿童发展

社会化与儿童发展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指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所包括的内容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6个方面。社会情感是指学前儿童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情感表达与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学前儿童身上的反映,是学前儿童内化了道德规范所养成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学导读

陶陶的爸爸去美国出差时买了一袋糖果,让陶陶分给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尝一尝。陶陶早晨来到幼儿园,很高兴地请大家吃爸爸带来的美国糖果,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老师对全班小朋友说:“好东西就应该大家分享。”几天以后,陶陶的同桌红红在自由活动时拿出一块巧克力。陶陶看见了就说:“给我吃一口。”红红不给,陶陶说:“老师说了,好东西要大家分着吃。上回你还吃我带来的美国糖果了呢。”红红还是坚持不给,陶陶说:“你不给,我去告诉老师。”红红一下子把巧克力塞进嘴里,并边吃边向陶陶示威。陶陶更生气了,立刻去找老师告状。

1.陶陶的说法正确吗?陶陶和红红的行为有什么问题?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3.学前儿童教育中,该如何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性、社会化的含义,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

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基本原则。

3.掌握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能在教育过程中实施。

(一)什么是社会性

1.社会性的含义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特性。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学习社会技能,形成社会角色,获得社会价值和培养社会态度,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它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地与他人交往,接受他人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他人,在自我完善过程中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

★拓展阅读

一位西方教育家给三名不同年龄的儿童出示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放了三个球,分别用线系好,瓶口大小正好和球的大小一样。教育家把系着三个球的三根线分别交给三个孩子,并告诉他们:“现在你们都掉在井里了,10秒钟内必须出来,否则,10秒钟后井水就会把你们淹没,但是你们每次只能出来一个。”教育家刚说完,三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女孩指挥年龄最小的女孩先出来,年龄居中的小男孩第二个出来,年龄最大的女孩最后出来,只用了7秒钟。教育家很意外,就问小男孩:“你为什么不想办法先出来?”男孩指着年龄最小的女孩说:“她最小,应该让她先出去。”教育家又问年龄最大的女孩:“那你呢?”女孩回答:“我最大,应该让弟弟妹妹先出去。”教育家感动地说:“我在许多地方都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没有一次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出来的,因为他们都争着让自己先出来,结果就挤成了一团,谁也出不来了。只有你们不到10秒钟就出来了,因为你们不仅有秩序,而且懂得年龄大的孩子让年龄小的孩子。”

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指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所包括的内容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6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

(1)社会认知是指学前儿童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包括对自身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2)社会情感是指学前儿童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情感表达与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3)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学前儿童在与他人交往及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的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技能、合作的技能、遵守规则的技能、解决冲突的技能等。

(4)自我意识是指学前儿童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5)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学前儿童身上的反映,是学前儿童内化了道德规范所养成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6)社会适应是指学前儿童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并初步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初步形成的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难、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等。[1]

★知识链接

社会性往往用社会性成熟来衡量。社会性成熟是指个人所学得的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典型的行为方式。其特点为:能公正、健康地与他人合作,对他人的权利和行为予以适当的关怀;能从远大的目标对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做出成熟的判断;对自己采取客观的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从集体利益出发评价、判断事物。社会性成熟与身体成熟、心理成熟都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性成熟水平一般用“社会性成熟量表”来测量,用社会商数表示。社会商数=社会年龄÷实际年龄。影响较大的是凡兰“社会成熟自然量表”。[2]

社会性也可用社会能力来衡量。社会能力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之间形成所希望的关系并能维持这种关系的整体能力,它是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交换形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控制能力的总和。社会能力一般采用社会生活能力测验来测量,主要对个体社会生活的必要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及社会生活能力成熟度(社会成熟度)进行测定。

(二)什么是社会化

1.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了解社会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由自然人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对个体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是个体得以在社会上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化延续的需要。通过社会化,社会以其特有的文化将新的社会成员不断教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成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文化也得以保存和延续。

★拓展阅读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抚养,人们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的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3]

2.社会化的特点

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3个特点。

(1)社会强制性。孩子出生后,就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也就开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发展。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别是年幼的儿童,他们几乎没有选择环境的权利和能力,不得不强制性地接受来自社会的影响。但随着个体年龄的不断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和能力的增强,个体的社会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能动性。

(2)个体能动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不仅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作用于环境,进而影响着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和方向。

(3)终身持续性。个体自出生开始,就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开始了其社会化的过程,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止。因此,可以说,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贯穿其一生、持续终身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人的社会化的内容、要求、进程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而已。

3.社会化的内容

个体社会化,主要是让个体掌握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从而适应社会生活,这是确立社会化内容的基础。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政治社会化、认知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职业社会化等。

(1)政治社会化是让学前儿童获得为一定社会制度所认可和倡导的政治观点、信念、价值观等,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很重视自幼培养忠于自己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公民。

(2)认知社会化是学前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获得认知方式,提高认知能力。

(3)道德社会化就是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按社会的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4)性别角色社会化是让学前儿童将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

(5)职业社会化即让学前儿童获得一定的与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规范和价值观。

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影响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智的发展,并为其未来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

1.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内容上看,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结构上看,是认知、情感、意志的完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是终身的完整发展。[4]

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共同构成了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21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完整发展。人们越来越认为,拥有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学会做人,远比知识和智能教育更为重要。而要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就必须开展相应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通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向幼儿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可以更好地对儿童进行情感的陶冶,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拓展阅读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出版了《情商》一书。在书中,他通过科学论证得出如下结论:EQ(情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个人今生的成就至多20%可归属IQ(智商),另外80%则要受其他因素尤其是EQ(情商)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戴尔·卡耐基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所学的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却占85%。”

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

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复杂的社会中,积极的社会化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它需要教育者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对环境中的消极面加以利用以降低其不利影响,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有利的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实现积极的社会化,让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有助于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国内外无数的研究成果证明,幼儿期社会性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其今后的成长。如果儿童早期能得到成人的积极关注与照料,容易形成温和、友爱的性格,形成对世界的信任感,反之则会出现不合群、攻击性强等性格特点。幼儿期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秩序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关键期,5岁是幼儿由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关键期。[5]所以,在学前时期,对学前儿童开展恰当的社会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从而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的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社会教育在五大领域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健康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健康问题是社会教育所关注的内容。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健康包括身体健康、情绪情感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这正是社会领域所关注的问题。反过来,体育活动可以磨炼幼儿的意志,培养幼儿勇敢、坚强、进取的品质。

语言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语言教育的灵魂。语言既是人们思维的工具,也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语言教育中的故事、寓言等,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常识和深刻的生活哲理,是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有效方式。在语言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会故事、儿歌、寓言里的美与丑,领悟其中的道理和内涵,从而丰富自己的心灵。所以,语言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教育的过程,在语言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的社会性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反之,如果抽掉了语言教育中的这些思想内涵,语言教育就变得空洞和苍白。

科学教育需要社会教育给予价值上的引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孩子探索和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但是,科学本身是客观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在科学教育中,在让儿童了解周围的客观世界,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科学知识。所以,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儿童获得知识,而且更要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有了这些,科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反之,科学则会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利剑。

艺术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目标高度统一。艺术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其教育的核心是让儿童感受美、领悟美、表现美、创造美。而这同时也是社会教育的真谛。所以,艺术教育与社会教育息息相关,艺术教育需要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也需要艺术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在学前儿童教育的五大领域中,社会教育是一根主线,贯穿其中,把五大领域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社会教育处于核心的地位,是学前儿童教育的思想和灵魂,为其他领域的教育提供价值上的引导,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学前儿童教育的方向。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在我国学前教育中提出是在20世纪。其实,在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自古就有。我国古代的慈幼教育、胎教及家庭教育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

(一)古代慈幼观

慈幼观念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特定组成部分。慈幼就是慈爱幼小的意思。根据生物学原理,动物都有保护和延续自身物种的本能,人类也具有这种本能。但人类对生育后代的重视,对年幼一代的保护和慈爱,不仅仅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自觉,体现了强烈的教育意图。我国古代的慈幼观念中,对幼儿的慈爱既体现在对幼儿身体的养育上,也体现在对幼儿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上,强调“爱而有教”、“爱而会教”,极其重视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和礼仪的养成。为了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对幼儿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可以从胎儿开始。女人怀孕后,就要“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这样生出的婴儿才会中正不邪。“凡生男女,自赤子以至长大,皆当承时教训,而教从母始,乳母之教,所系尤切。盖乳母有贤否,所饲之子,性行多似之。故生子必择乳母,取其宽而德量有容,裕而临事不迫,慈而仁爱有恩,惠而性顺不拗,温而言动和蔼,良而平易无伪,恭而容貌端庄,敬而存心不二。有此八者,加之以谨慎寡言,此妇人之全德。使为子师,教以善道焉。自能食能言,而应对之声,般带之用,为之分别刚柔,顺其天性而导之。”[6]意思是说,儿童从小到大,都要对其施以合适的教育。对儿童的教育,从胎教就要开始了,其中乳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要精心选择乳母,使儿童在乳母的精心照料下,身心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古代礼仪伦常教育

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的童蒙教育,都非常注重对儿童进行礼仪伦常教育。礼仪指各种行为礼仪,即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伦常指人伦之常,即仁、义、礼、智、信。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的要求,而“礼”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教育来贯彻,所以,对儿童自幼进行礼仪伦常教育就成为古代教育重要的一个方面。

对儿童进行“礼”的教育,首先是生活常规的培养,即“幼仪”或“童子礼”,尊长敬上是对儿童进行常规训练最重要的内容。在幼儿手足能自主活动时,就要教他作揖拱手,每日清晨和黄昏向父母请安,逢年过节及长辈寿诞时叩头行礼也是在幼儿能走动时就要开始训练。其次,养成卫生的习惯也是古代培养儿童家庭生活常规的重要内容。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除注重个人卫生之外,还要求保持环境卫生,“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

(三)古代道德教育

我国古代的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儿童教育也不例外。我国古代儿童道德教育主要是立志、孝悌、崇俭、诚信、为善等方面。立志就是教育儿童树立远大的志向,以时时鼓励和鞭策孩子,使其有奋斗的动力。孝悌是指敬重长辈、友爱兄弟。孔子主张父子之间讲孝,君臣之间要忠,兄弟之间要悌,朋友之间要信,从而建立起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正常的关系。孟子则指出,教育就是要“明人伦”。崇俭是指提倡节俭,让儿童自幼养成勤俭的习惯。诚信是要求孩子从小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错误,以老实的态度对待人和事,不欺骗别人。为善是教育孩子为人处世要心眼好,多做善事,不做有害之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四)古代社会文化常识教育

我国古代对幼儿的社会教育也包括丰富的社会文化常识。如:秦汉时编写的《急就篇》收纳了关于自然、社会、人自身的各种常识,其中有100多个姓氏,400多种器物名称,100多种动植物,60多种人体部分、器官,70多种疾病所用的药物,还有官名、地理知识等。明朝成书的《幼学琼林》涉及天文地理、身体、服饰、日用品、鸟兽、花木等34门内容。《三字经》中也广泛涉及自然常识、文化常识和社会常识的内容,如“三才”、“三光”、“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等内容。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的幼儿社会教育是以礼仪伦常教育、道德教育为主,辅之以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

(一)清朝末年至五四运动时期

1903年创办的我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开设的科目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戏等7项,其中行仪和训话与社会教育直接相关。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其第一章明确规定了关于儿童体、智、德、美等方面的保教目标及蒙养院的课程设置等问题。《章程》也规定了蒙养院应设立与小学不同的课程,具体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这些活动应围绕学前儿童爱众乐群、涵养德性的宗旨进行,特别应以游戏和谈话为主。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章程》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视程度。[7]

1905年创办的湖南蒙养院则将社会教育的内容命名为谈话和行仪,谈话分修身话和庶物话两种,前者示“为人之道”,后者示“事物之名称”;行仪即选择自然合度而不枯燥的规矩仪节进行练习,这是对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直接表述。

★拓展阅读

《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幼稚园因家庭教育之不完全而设,专辅小儿自然智能、开导事理、涵养德性,以备小学堂之基础为宗旨。”该园“重养不重学”,“设园旨趣有三:一、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此;二、教养天赋之美材,智育发达基此;三、习惯善良之言行,德育发达基此”,要求保证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等方面均衡发展。

章程中提出的保育教导要旨有4条。

一、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心,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规范。

二、保育教导儿童,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断不可强授心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为疲乏过度之业。

三、保育教导儿童,务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仪容,使趋端正。

四、儿童性情极好模仿,务专意示以善良之事物,使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意也。[8]

这四条保教要旨,既注意到儿童身心的健康发育,又重视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和行为习惯,也提出了教育应量力而行及运用榜样的力量等。

(二)五四运动时期至20世纪30年代

五四运动之后,受蒙台梭利、杜威等西方教育思想家儿童教育思想的影响,社会生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被列入幼儿课程中。1919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附小幼稚园将“使幼儿渐渐习惯于社会生活,并练习幼儿建设本能和自发的活动”作为教育目的。其课程有音乐修身、社会生活、自然研究等。音乐修身主要是养性训练。社会生活的内容可以使儿童明白社会生活里互助、协力团结的责任,即公民的责任,明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其内容涉及团体和家庭生活、职业的活动,还有各种公共机关的活动。课程教学是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进行种种社会研究,以发展新的经验。[9]

1925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程的中心,专门设有常识课,其中的社会常识是专门的社会教育内容。此外,鼓楼幼稚园还非常重视儿童卫生习惯、做人的习惯及社会习惯的养成,规定了不用手指挖鼻孔、耳朵及天天刷牙等15条卫生习惯和准时到幼稚园、不扰乱他人工作等30条好习惯。陈鹤琴先生非常关注社会教育,提出了著名的“五指活动”课程,即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五个方面。张宗麟先生也倡导实施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他指出:“幼稚园各种活动都应倾向于社会性”,教育的灵魂在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他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这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而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著作。

(三)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

1936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正式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确立的幼稚园教育的总目标为:①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②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③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④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它设置的课程范围有7项: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10]其中与社会教育相关的是社会和常识这一科目,该科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的观察和欣赏,增进利用自然、满足生活、组织团体等的最初步的经验;引导对于人和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养成爱护自然物和卫生、乐群、互助、合作等好习惯。内容包括环境的了解,日常礼仪的演习,纪念日和节日的研究,集会的演习,党旗、国旗等的认识,自然现象的认识与研究,身体的认识与卫生习惯的养成。同时,在其他活动中也渗透着丰富的社会教育内容,如音乐中有社会内容的歌谣,故事中有历史、生活和爱国故事,游戏中有社会角色的表演,工作中有自信、自重、坚韧、专心、勤奋、互助、热心服务、不浪费、守秩序、爱护公物等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培养。

总之,这一时期,社会教育、社会课程作为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渐得到确立,社会课程的结构、目标、内容、方法等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领域课程在幼儿园的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新中国幼教发展的大部分历程中,社会领域课程是与德育课程画等号的。从幼儿德育到幼儿社会教育,从最初融合、散见于其他课程领域,到如今成为课程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对社会领域课程的深刻影响和幼教工作者对社会领域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入。

1951年,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以下简称《暂行纲要》),规定幼儿园教育项目有6项: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其中,认识环境包括日常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增加了对简单时事的了解,认为通过爱国主义和国民公德等教育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老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思想和以爱劳动为中心的国民公德。其主要内容有: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认识本班和园内环境,认识幼儿园附近地区和街道,节日教育,热爱领袖和军队,英雄教育,时事教育,观察普通人的劳动,学习文明礼貌用语,等等。与1936年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相比,《暂行纲要》在幼儿社会教育方面的变化主要是:突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反对以儿童为本,否定以活动为中心的单元教学;偏重幼儿社会认知的内容,对儿童生活经验的关注不及以前,教学更多具有成人化的特点。[12]

1954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编写《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956年,《指南》初稿完成,由教育部下发全国各地征求意见。《指南》对德育的任务做了一些调整,明确提出幼儿园“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是全部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础”,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幼儿互助友好的关系、热爱劳动的意识以及热爱祖国的品质,其中“热爱祖国”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中心环节。《指南》还强调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儿童愉快、诚实、勇敢、自信及坚韧、顽强等良好意志品质。这些德育目标与《暂行纲要》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德育目标的政治色彩有所减弱,对儿童道德行为和良好性格培养的重视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德育框架,符合幼儿品德发展的要求。《指南》还阐述了德育与其他教育的密切关系,强调不能脱离其他教育任务和内容孤立地谈德育。遗憾的是,1958年教育领域受当时极“左”政治路线的影响,《指南》受到无端的错误的批判,使幼儿德育课程发展的良好趋势未能延续下去。

(二)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

1981年10月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分析了幼儿的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特点之后,提出了德育的具体任务:“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克服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同时,《纲要》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班级的特点把这一总目标进行了具体化。如“五爱教育”在小班的要求是“培养幼儿喜爱家庭,爱父母和其他成员。喜爱幼儿园和小朋友。尊敬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尊敬长辈,听他们的话。”中班的要求是:“爱家乡,爱劳动人民,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尊敬国旗。”大班的要求是:“学习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敬爱他们;尊敬和爱护国旗、国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幼儿德育目标做出如此系统、具体的规定。《纲要》特别将思想品德独立为一个科目,并对各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积极健康的情绪、人际关系、文明礼貌、“五爱教育”、遵守规则、自我服务等。此外,在语言、常识等科目上还有少量的德育内容。在德育方法上,《纲要》强调德育要渗透于游戏、体育活动、课堂、观察、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纲要》的要求比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成人道德的影响依然存在。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89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1996年正式施行。《规程》确定了德育的总体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在德育途径和方法方面,《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这些规定以遵循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纠正了幼儿德育服务于政治形势的错误导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幼儿德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步。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研究,这使幼教界的德育理念开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德育的内涵向社会性方向缓慢延伸。经过10年的学习和研究,幼教界认同了个性、社会性等概念在幼儿德育领域的地位,以及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与品德发展的基本渊源和关系。90年代中后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率先使用社会领域,代替了品德领域。可以说,整个90年代幼教界和心理学界的共同努力,为社会领域课程在新世纪幼儿园课程标准中的诞生做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三)21世纪以来

2001年7月,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试行)》)。这是新世纪第一个幼儿园课程文件,它延续并发展了《规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从此,社会领域课程正式成为幼儿园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这一目标的提出主要是从两个维度出发的:一是社会关系的维度,内容包括幼儿与自身的关系(自信、主动、自决、坚持等)、幼儿与他人的关系(乐群、互助、合作、分享、同情)、幼儿与群体或集体的关系(遵守规则、爱护公物和环境)、幼儿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职业、家乡、祖国、世界文化)。二是心理结构的维度,内容包括认识、情感和行为技能。两个维度的结合,构成了幼儿社会学习的内容及其社会性、个性发展的目标。同时,该目标的提出也体现了幼儿社会生活关系圈不断扩大的特点,即从幼儿自己逐渐扩展到他人、集体及社会。[13]

2012年,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目标包括: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和尊重他人。在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包括: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发展指南》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反复修订,制定了3—6岁各个年龄段幼儿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各个方面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的常模。因此,也提供了各年龄段幼儿的社会发展目标。

1.3—4岁幼儿社会发展目标

(1)愿意和小朋友、熟悉的长辈一起游戏、活动。

(2)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在成人的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

(3)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4)长辈讲话时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辈的要求;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在成人的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

(5)对群体活动有兴趣。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

(6)在成人的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在成人的提醒下,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

(7)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爱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能说出自己家所在街道、小区(乡镇、村)的名称。认识国旗,知道国歌。

2.4—5岁幼儿社会发展目标

(1)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

(2)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不欺负弱小。

(3)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知道自己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并对此感到满意。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愿意依赖别人。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4)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5)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体活动。

(6)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知道说谎是不对的。

(7)知道接受了的任务要努力完成。在他人的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8)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奏国歌、升国旗时能自动站好。

3.5—6岁幼儿社会发展目标

(1)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2)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3)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4)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5)在群体活动中积极、快乐,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心和向往。

(6)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爱护物品,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护。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7)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知道国家一些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发展指南》主要是从儿童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确立的,幼儿通过人际交往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同时也通过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提出了8条纲领性的要求。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和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具体分类

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5个方面。

1.自我意识

(1)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2)帮助幼儿认识、理解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3)帮助幼儿学习自由选择、自我决断,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和责任感;

(4)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想法。

2.人际交往

(1)引导、鼓励幼儿积极地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

(2)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

(3)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

(4)帮助幼儿学习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3.社会环境

幼儿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必要了解周围环境中的特定物质设施,了解各种社会机构,了解不同的职业角色及行为准则,了解周围发生的社会事件。如掌握家庭的住址、电话、成员及其关系,幼儿园的名称、地址、环境设施等,社区的名称及设施,周围公共场所的名称、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等等。同时,要培养幼儿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引导他们逐步关注、参与社会生活。

4.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两大方面。如让幼儿使用文明用语、学会做事不妨碍别人、能与人分享、懂得感恩、爱惜公物、遵守交通规则、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5.多元文化

(1)了解民族文化,如对中国的文字、民俗、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感受文化的魅力,进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世界文化。如了解世界上的不同人种、主要国家、典型的文化风俗、主要的人文景观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理与规则。社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会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专门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之一,有自己专门的教育活动。为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教师会专门设计一些社会教育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系统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但是,幼儿社会性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强的随机性和无意性,相当一部分学习过程不是发生在专门的教育活动中,不是在教师的直接引导下进行的。所以,在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时,社会教育领域要与其他教育领域密切配合,把社会教育渗透于其他教育领域及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比如: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除可以设计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团结力量大”以外,还可以在语言教育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让幼儿体会互相帮助的力量;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合作进行一些活动,让他们体验合作可以带来成功;在美工课上,引导幼儿合作完成一幅画;等等。

(二)综合性原则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所以,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方法等方面。

(1)就教育目标来说,社会教育要兼顾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综合培养与发展。社会认知是基础,社会情感是动力,社会行为是根本,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三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说一个人的社会性真正获得了发展。

(2)从教育内容来看,社会教育要培养幼儿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各方面关系的认识,要理解和掌握各种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对孩子们进行的是全方位的教育。

(3)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社会教育也要运用诸如参观、游戏、表演、家园合作等各种方法和途径,以提高教育的效果,使孩子们的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通俗地说,正面教育就是告诉儿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是由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体现了对学前儿童的尊重,符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规律。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缺乏,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语言理解能力有限,他们通常对反话、隐晦的话理解不了,所以,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时,简洁的方式就是告诉他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例如:老师看到小朋友乱扔垃圾,可以直接告诉他:“不要把垃圾扔在地上,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这要比老师说“你怎么可以把垃圾扔地上呢”效果好得多,既可以纠正幼儿的不恰当行为,又可以避免师生间的对抗情绪,还为幼儿采取正确的行为指明了方向。

(四)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是指要借助于日常生活来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借助于生活的过程才能培养,离开了真实的生活,社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方面,幼儿的社会学习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只有在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对幼儿进行有关的社会教育,才会使幼儿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发展。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契机,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可以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强化教育的效果。贯彻生活性原则,一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细节,把握教育契机;二要长期坚持。

(五)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时,教育者要给学前儿童提供一个连续、统一的影响环境。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加之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性,这些特征使得幼儿很容易受到身边人们言行的影响,所以,稳定的、一致性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如果周围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不稳定甚至充满了矛盾,幼儿就会无所适从,从而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贯彻一致性原则,首先,教育者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要求要一致,教育者自身也要做到言行一致。比如,如果一个老师今天心情好就对孩子偶尔犯的小错误不当回事;一旦明天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同样的行为大声训斥,结果就会让孩子产生混乱,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其次,要协调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力量,使三者对幼儿的要求统一。幼儿生活在社会中,受到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共同影响,社会教育不是单靠一个方面就能完成的,必须将社会教育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协调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案例分析

一名小班教师带领4名小朋友到厨房取本班消过毒的水杯。回班时,教师手捧着装满水杯的大托盘走在前面,4名小朋友紧跟在她的身后。来到教室门口时,这名教师看到教室门是关着的,自己又腾不出手开门,又不好在门外大声喊人帮助,就在小朋友面前一脚踢开门,带领小朋友进去。过了一段时间,有其他教师发现,这个班的很多小朋友都经常踢门。[14]可见,教师言行不一,带给孩子更多的是负面影响。

(一)开展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

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按照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的社会经验的过程,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正规的教育活动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明确的教育目标的指导下,精心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恰当的方法,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学效果更明确,教育更有针对性。如:有目的地开展国庆节、重阳节、劳动节、教师节等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父母、长辈、老师的工作,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爱劳动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开展“交通规则”“安全标识”等活动,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则;开展“给生病的小朋友写信”之类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关心他人的积极情感;等等。还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如争抢玩具、攻击小朋友等),开展“做个文明礼貌的好孩子”“我们都是好朋友”等活动,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学习礼貌待人,以及互助、合作和分享。

★案例分析

大班社会教案:城市美容师[15]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懂得尊重环卫工人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有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重点: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难点:懂得尊重环卫工人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活动准备

1.课前可与环卫工人联系好,约定参观的时间和地点。(尽可能与幼儿园靠近一些,且能确保安全)

2.小抹布(与幼儿人手相等)。

3.幼儿用书:《城市美容师》。

三、活动过程

1.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

(1)教师:小朋友,你知道我们的城市为什么清洁、漂亮吗?(有环卫工人)环卫工人经常做什么事呢?我们今天就去看看环卫工人在干些什么。

(2)教师带领幼儿在环卫工人工作的马路对面观察,引导幼儿注意环卫工人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工具,经过环卫工人的工作,马路有什么变化。

2.讨论环卫工人的工作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1)教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环卫工人?他们在干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如果没有环卫工人城市会怎样?

3.尊重、珍惜环卫工人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师:环卫工人很辛苦,不管刮风、下雨、下雪都在认真地工作。那么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呢?看看书上这些小朋友谁对、谁不对呢?

(二)在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中进行社会教育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要求也最易为幼儿所接受,因此,游戏也就成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游戏中,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角色意识都会得到发展和强化,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另外,游戏还可以给学前儿童提供一个模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满足学前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和兴趣,给幼儿提供体验别人的情感及学习社会规则的机会,从而有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角色游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好的效果。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能了解不同角色的身份及行为;能够了解人际关系,学会与不同的角色协商、互助、分享、合作等交往技能;学会与不同的角色沟通;学会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绪。例如,幼儿扮演教师,可以体验教师对学生的爱;幼儿扮演妈妈,可以体验妈妈对孩子的细心照顾;扮演解放军,可以体验解放军的勇敢;等等。

区域活动是通过创设的一个个区角,如表演区、种植区、阅读区、科学区、美工区、饲养区、积木区、娃娃家等,给儿童提供可以自主选择、自由交往、共同合作、探索发现的空间。一个个区角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社会,给幼儿营造了轻松的活动氛围,在活动区内,幼儿通过与环境、教师和同伴的交往,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培养了社会情感,形成了特定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了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下面以小班通过“娃娃家”的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社会性为例。

(1)幼儿进入游戏区。(培养幼儿轮流意识)

(2)能自定角色,学习角色行为。(提高幼儿社会角色扮演能力,去自我中心化)

(3)不独占、不争抢玩具,能共享玩具。(培养幼儿谦让与共享行为)

(4)爱护玩具,不乱扔乱丢。(培养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的意识)

(5)会用语言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愿望,用语言与伙伴交流,商量主题情节。(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培养幼儿的协商能力)

(6)活动中不大声吵闹,有礼貌地接待“客人”。(引导幼儿礼貌待人,培养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的意识)

(7)游戏结束时,能收纳和整理玩具,按类放回原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分析

小雨拿着漂亮的花篮子来到月儿蔬果店,她伸着脖子往水果摊上瞧了瞧,然后抓抓头发对老板说:“老板,我想要买一个西瓜。”小哲老板刚刚招呼好一个客人,正在和客人说“再见”呢,他回过头来看见小雨,笑嘻嘻地说:“哈哈,正好还有一个西瓜,刚刚好多人都来买西瓜啊,我都忙不过来了。”小雨说:“这个西瓜多少钱啊?”小哲说:“两块钱卖给你吧,这是最后一个了,又大又甜。”小哲把西瓜放到小雨的花篮子里,小雨给他五元钱说:“我没有两块钱,只有五块钱。”小哲说:“哎呀,那怎么办啊?”小雨说:“我也不知道啊。”小雨抓抓头,突然笑起来:“你找三块钱给我就行了呀。”小哲也笑起来:“对呀。”

小雨和小哲在活动中语言交流了很多,表现也是很友好的,小哲表现得很有礼貌,小雨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对数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最后一起解决了找钱的问题。

瞧!佳佳抱着宝宝来找小雨了,原来小雨是月儿之家的妈妈,佳佳是月儿之家的姐姐,佳佳着急地说:“妈妈,宝宝生病了,要马上去医院。”小雨说:“啊?生病啦?那我们赶紧去医院吧,坐出租车很快就能到的。”小雨拉着佳佳来到出租车休息站,宇看见客人来了很开心,从休息的椅子上站起来,他还没来得及问,小雨和佳佳就已经异口同声地叫起来:“出租车,出租车,我们的宝宝生病了,快带我们去医院吧。”宇说:“去医院要两块钱一个人。”小雨给了宇两块钱,两个人坐上出租车,宇说:“一个人两块钱,还缺两块钱。”小雨又拿出一块钱说:“我身上只有一块钱了,刚刚买西瓜用掉了,没钱啦。”佳佳说:“我忘记去银行取钱了,怎么办?你先送我们到医院,宝宝要先看病,一会儿我到银行取钱给你好不好?”宇说:“看病要紧,要不然宝宝会死的,我们走吧。”宇一边开车一边说:“坐稳了,我要加速前进了。”到了医院门口另一位客人要坐车,于是宇又开走了,他回头大声说:“一块钱不要了,我做生意去了。”小雨说了一声“谢谢”,佳佳也跟着说了一声“谢谢”。

在这段情境中,小雨知道运用交通工具去医院,速度比较快。从佳佳的话中可以看出她们能够辨别事情的重要性,把病人送到医院是首要任务,钱不够可以事后补。司机也乐意帮助她们,没有为了一块钱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小雨懂得受人帮助以后感谢别人,她懂得感谢的行为同时也影响了佳佳,佳佳也跟着感谢了司机。

从这段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会相互影响,能够从不同程度上得到经验的提升。[16]

(三)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社会教育

《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幼儿的日常生活看似平常、简单、琐碎,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契机,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培养和教育,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1)要让幼儿建立一日生活常规,从而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建立合理的常规,有助于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1)早晨来园:幼儿向老师问好,和爸妈说“再见”,培养幼儿的礼貌习惯。

2)晨间劳动:让幼儿擦拭椅子、给花浇水、给小动物喂食等,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和做事认真负责、乐于服务等品质。

3)洗手:培养幼儿讲卫生、排队、节约用水等意识。

4)值日生劳动:值日生擦桌椅、摆碗筷时,可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等良好品质。

5)进餐:引导幼儿尊重别人劳动,爱惜粮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养成文明进餐的习惯。

6)如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及文明如厕等习惯。

7)午睡:教幼儿穿脱衣服的正确方法和顺序,引导幼儿以正确的姿势入睡,不打扰他人等。

(2)生活当中偶发事情,处理得当,也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例如:有的幼儿情绪不好或哭闹时,让其他幼儿安慰他,跟他一起玩,讲有趣的事,可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幼儿过生日时,请小朋友一起给他唱《生日快乐》歌,或者画画、做小礼物送给他,可以培养同伴之间关心和友爱的情感。

可见,每一个生活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教育内容,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把儿童社会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社会能力。

★案例分析

幼儿爱集体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幼儿自身的体验以及教师和家长良好的情感的感染方能形成。因此,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前后活动要有一定的联系,让幼儿通过多次感知,获得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首先,我们设立了组长、值日生轮流制度,每周轮值一次,每次都把他们的照片贴在墙上,他们知道要记录气象,要做值日生,要管理好一组幼儿。慢慢地,当有的幼儿破坏环境时,他们就会及时阻止;当墙纸有破损时,他们就会拿来胶带纸把它粘好,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其次,我们还设立“好人好事栏”,公布一周关心班级的幼儿名单。下学期我们将改为“争做小雷锋栏”,把自己看到的“小雷锋”说出来,把他们的照片贴上去,让大家学习。慢慢地,孩子们把集体看成了自己的家,大家都去关心它,为集体着想。玩具有人整理了,椅子再也不乱七八糟了,图书破了有人补好……最后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懂得了“集体力量大”这一道理。新年时,我们开展了“过大年,吃饺子”活动,幼儿通过合作包饺子、做游戏等活动,体验到合作、互助的乐趣。我们还开展了“穿鞋穿衣”竞赛活动、“迎六一、一家亲”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孩子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理解,明白了要做好班级的事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我们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循循善诱,用爱的雨露点点滴滴浇灌孩子的心田,激发起孩子们爱集体的情感。[17]

(四)在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各领域应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诗歌等生动、典型的事例和人物形象来影响幼儿,促进其良好品质的形成。例如,通过故事《小黄莺唱歌》教育幼儿树立自信心,通过故事《两只笨狗熊》教育幼儿学会分享。

在科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认识火车”的活动,让幼儿了解火车工作人员的劳动,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通过认识国旗、国歌等,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在计算活动中,通过学习排序、分类等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还可以让幼儿帮助分发卡片、雪花片等,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主动性和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一些体育游戏如“小兔过小桥”“冻人”等,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执行规则的能力。

艺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协作能力及爱的情感等。教师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幼儿提出相应的规则要求,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学会自律,并肯定活动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幼儿,使其获得成功感,以培养幼儿的成就动机。[18]

★案例分析

这学期,幼儿园新来了一位小朋友,叫刘子烁。我发现小烁烁的兜里总装着糖果,来幼儿园的时候嘴里含着糖,别的孩子在课间加点心的时候,他也会拿出一颗糖放进嘴里。我和家长沟通,家长说他在家里也爱吃糖,不给吃就发脾气,家长也拿他没办法。我决定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有一次,孩子们上完厕所回来,几个孩子围在我身边,要我给他们讲故事。我看到小烁烁也围到我的身边来了。我灵机一动,指着教室后墙上《荡秋千的小熊》说:“宝贝们,你们看小熊玩得多开心啊。可是前些天小熊可苦恼了,它的牙齿老是钻心地疼,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接着,我给孩子们讲了《小熊拔牙》的故事。当我讲到兔大夫要给小熊拔掉蛀牙的时候,我注意到小烁烁的手捂住了自己的牙齿。讲完后,我问小朋友们:谁喜欢吃糖啊?糖吃多了会怎样啊?小朋友们七嘴八舌,说得可热闹了。过了几天,我和小烁烁的妈妈交流,他妈妈说小烁烁近来吃糖少了,还说吃多了会牙疼,要让兔大夫把牙给拔掉。[19]

(五)通过家、园、社区合作进行社会教育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社会场所,父母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任教师,在学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所起的作用是最大的。有研究者指出,在学前儿童发展中,家庭所起的作用占54%。[20]在儿童入幼儿园之前,幼儿的社会性已经有所发展。而幼儿园所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也只有得到家长的配合,才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家长信任教师,才会接受教师教育建议和做法。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对幼儿有更好的了解,也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最后,要让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上与教师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社区是学前儿童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另外一个重要环境。《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社区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社区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情感、态度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育者要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进一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社区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组织孩子们参观社区的超市、医院等公共设施和场所,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社会认知,也能让孩子学会与各种不同职业的人打交道。社区里的一些表演活动、传统习俗,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强烈的乡土文化气息,从而让他们萌发爱家乡的情感。其次,让幼儿参与社区服务,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孩子经常性地走进社区,参与各种社区服务,如给社区的小树、小花浇水,打扫社区,保护社区的环境,为社区的老人讲故事、唱歌等,让孩子们力所能及地为社区做些事情,孩子会更开朗、活泼,敢于表现,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而且也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知不觉中,他们的社会性也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案例分析

昀昀是个有个性的女孩子。进幼儿园第一天起,她从来没哭过,但总会与同伴发生冲突。入园第二天,昀昀和澄澄因为都要玩一个玩具,两人互不相让。最终,昀昀在澄澄的手臂上狠狠地咬了一口。入园第三天,昀昀又因为抢积木而将积木扔在了同伴的头上……

面对昀昀的愤怒情绪,我们及时分析昀昀产生这些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我们从昀昀的家人处了解到:孩子在家也经常有攻击性行为,不高兴就摔东西、打人。在幼儿园里,昀昀还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了解幼儿园的一些规则。当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的昀昀便用这种攻击性的行为来表达她的愤怒。

在与昀昀的家人进行沟通后,老师引导昀昀面对自己的错误。当看到同伴手上的一圈牙印及另一同伴额头上的包,昀昀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第四天,昀昀没有出现愤怒情绪,也没出现攻击性行为,在离园前,我及时表扬了她,夸她今天是乖宝宝,并奖励了她一颗五角星。

此后,昀昀变成了一名与同伴友爱相处的好孩子。[21]

本章小结

(1)社会性的发展,不仅受到个体生理、心理因素的制约,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价值和培养社会态度,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

(2)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了解社会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由自然人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政治社会化、认知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职业社会化等。

(3)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学前儿童完整地发展,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有助于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的课程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在学前儿童教育的五大领域中,社会教育处于核心的地位,是学前儿童教育的思想和灵魂,为其他领域的教育提供价值的引导,从根本上保证了学前儿童教育的方向。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虽然近年才成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但其思想自古有之。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经历了以礼仪伦常为本的古代的发展、以社会生活为本的民国的发展、以道德教育为重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到现在以儿童社会性发展为重点的发展历程。

(6)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的重要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当前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指导。

(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现实生活、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体现生活性、适宜性、基础性、活动性、统一性的原则。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社会规范、多元文化。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完成,主要有:开展正规的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在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中进行社会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社会教育,在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通过家、园、社区合作进行儿童社会教育。

(9)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必须坚持专门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综合性的原则、正面教育的原则、生活性的原则、一致性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资料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曹中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施晶晖.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4.杨丽珠,吴文菊,等.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唐淑.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甘剑梅.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8.李叶兰.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9.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但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2]曹中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3]曹中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4]施晶晖.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13.

[5]杨丽珠,吴文菊,等.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6]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7.

[7]唐淑.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8-59.

[8]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7.

[9]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44.

[10]唐淑.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3.

[11]本部分内容参考了《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见http://new.060s.com/article/2008/10/21/135056.2.htm.

[12]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22.

[13]于开莲.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目标的国际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3): 48-51.

[14]李叶兰.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17-18.

[15]见http://y.3edu.net/dbsh/93934.html.

[16]关于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报告.见http://wenku.baidu.com/view/ de7057d426fff705cc170a52.htm l.

[17]见http://www.youjiao.com/e/20090819/4b8bce22855ed.shtm l.

[18]见http://wenku.baidu.com/view/04e0371ac5da50e2524d7fbf.html.

[19]见http://wenku.baidu.com/view/39af65baf121dd36a32d8294.html.

[20]甘剑梅.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160.

[21]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积极情绪.见http://my.pcbaby.com.cn/d/681167.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