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过度社会化

过度社会化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极容易出现“过度社会化”和与其相对应的“低度社会化”两种的极端形态。“过度社会化”是指个人社会化程度大大超过社会化的标准而形成社会化畸形发展,也就是说,社会化任务的完成在量上或质上超过了社会成员心理和生理年龄可承受的程度。与“过度社会化”相对应的是“低度社会化”。
过度社会化_社会学教程新编

四、过度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社会的客观因素或者个体的主观因素可能导致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呈现不一致性。当然,这种社会化过程并不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会经历的,一旦出现类似情况,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化失当”。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极容易出现“过度社会化”和与其相对应的“低度社会化”两种的极端形态。无论是“过度社会化”还是“低度社会化”最终都体现为“社会性孤立”,它们都忽视了当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现实。

“过度社会化”是指个人社会化程度大大超过社会化的标准而形成社会化畸形发展,也就是说,社会化任务的完成在量上或质上超过了社会成员心理和生理年龄可承受的程度。“过度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一种偏差现象,过度强调了社会性的培养,而忽视了独立自主的个性的发展;过度强调了社会的要求,而压制了个体的愿望、要求,个体就像机器一样按照既定的规范、法则行动。从这个角度说,“过度社会化”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而不是社会化的一种类型或阶段。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过度社会化”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形:一是长期在家长制统治下的政治与伦理高度结合的社会生活,如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来一直过分强调对整体的服从而忽略了个体。与这类社会化现象相对立的是“过度个性化”。二是个人由于过分社会化而出现的一种现象或状态,比如本来只有五岁的孩子经过社会化,却像25岁的成人那样成熟,这种“少年老成”现象也被人称为超社会化。过度社会化往往会压抑个体的不同想法和行动,追求高度的一致性,社会成员像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差异,缺乏自信、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群体和社会缺乏活力。同时,个体在“过度社会化”中最容易表现出抗拒社会、反叛社会或者做出一些试图打破社会约束和社会压制从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行为。

与“过度社会化”相对应的是“低度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行为过程中过分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价值、社会规范的影响,没有达到正常社会化的要求标准,表现为社会化的不足。社会化不足的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一般表现为性格孤僻、不大合群、不谙世事、善闹矛盾、难于合作共事。[22]最常见的是那些在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或者病态发展的个体。

“过度社会化”和“低度社会化”都是指社会化超过了一定的度,实质上是个“过”与“不足”的问题。因此,学者们就提出“适度社会化”的设想,即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所经历的被动接受社会塑造和主动适应社会环境能达到统一,最终实现适度的社会性与生动的个性的和谐统一。问题是什么样的度才是合适的。社会化的度,通常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整体状况来确定的,通过教育尺度、人才标准、组织成员资格等一系列更为直观、具体的标准体现出来。一个合适的度最重要的是不能忽略个人的需要。埃里克森指出,个性发展每个阶段上都会出现“认同危机”,而解决“认同危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父母充分满足儿童的要求,在引导中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则有利于他们个性的成熟。因此,提出“适度社会化”构想,对于完善社会化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