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银行扩张的信用通过资本家的投资回收成货币收入之后,消费者将恢复原先的消费量,进而引起消费品的进一步供不应求和价格继续上涨。第二种观点是以斯庇京夫为代表的“非货币投资论”。“非货币投资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卡塞尔则认为,经济周期的显著特征是固定资产的生产在高涨时增加幅度很大,在萧条阶段减少幅度最大,并且,资本品工业的就业数量波动加剧,制造固定资本货物的原料的价格波动最大。

投资过度理论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以新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Fried Rich August Von Hayek)和米塞斯(Ludwing von Miess)为代表的“货币投资过度论”。他们指出,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膨胀政策是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引发经济扩张并导致危机和萧条的根本原因。经济危机的出现,完全是因为货币因素引起的物质生产领域两大部门之间的结构比例失衡,即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与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不平衡扩张。一旦银行扩张信贷规模引致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对资本投资的需求就会增加。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由信贷规模扩张引发投资和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把本该用于生产消费品的资源却转移到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从而引发消费品的减产和其价格提高,消费者将因价格的提高而减少消费。这种人为的信用膨胀政策带来的经济扩张不能永久持续下去,最终会导致危机和衰退。当银行扩张的信用通过资本家的投资回收成货币收入之后,消费者将恢复原先的消费量,进而引起消费品的进一步供不应求和价格继续上涨。另外,银行由于受法律制度和行业习惯的影响,不可能无限地扩张信贷规模。这两个因素交叉作用,表现为货币资本供应紧缺。引发的后果要么是工商企业在繁荣阶段进行的投资半途而废,要么是已经生产出的资本品因需求不足而囤积跌价。因此,当企业的投资活动超出了货币资本的供给,就会导致经济危机。如果消费者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进而增加货币资本的供给,就可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任何人为的信用膨胀所引起的经济扩张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经济危机。

第二种观点是以斯庇京夫为代表的“非货币投资论”。在他看来,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是由消费品生产相对不足引起的。引起经济高涨的动因则是新技术发明、新市场开拓及萧条时的低利率。这些有利条件引起投资的增加,进而导致资本品和耐用消费品生产的大量增加。投资扩张所需的货币资本,首先依靠限制资本,然后是来自银行的信用借款和企业的未分配利润转用于投资。“非货币投资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卡塞尔则认为,经济周期的显著特征是固定资产的生产在高涨时增加幅度很大,在萧条阶段减少幅度最大,并且,资本品工业的就业数量波动加剧,制造固定资本货物的原料的价格波动最大。如果储蓄等于资本供给,实物资本则代表对资本品的需求。在经济扩张的前期,由于新技术发明等因素带来的成本低、利润高,储蓄增长率大于资本生产增长率,引起利率的下降而资本物价格的增加,进一步刺激资本品的扩大生产。到高涨后期,利润和储蓄率随成本上升而下降,同时利率上升,资本品价格下跌。由于资本品生产周期较长,一时难以调整,就会出现固定资本物品生产过剩,过剩积累最后走向经济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