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市场定价的基本影响因素

年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市场定价的基本影响因素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金融危机前后,影响我国市场定价的基本因素颇多,其中政策因素、信用风险因素、人民币汇率因素、金融衍生产品因素等影响比较大。这是一个很大的背景,也是分析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市场定价基本因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在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发展迅速。

在金融危机前后,影响我国市场定价的基本因素颇多,其中政策因素、信用风险因素、人民币汇率因素、金融衍生产品因素等影响比较大。

一、政策因素

要想弄清楚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就必须认识到一点,那就是中国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几乎是计划经济的天下,也就是,在中国一切商品的销售和生产,其定价主导权完全掌握在政府的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背景,也是分析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市场定价基本因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内的市场定价权力逐步放开,先是一些普通的商品开始由市场自由定价,但是每年中央有关部门还是会出台价格指导管理目录,防止价格偏离轨道过多。这一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大部分商品都基本上实现了市场自由定价。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更是促使中国政府加快了将定价权交还给市场的步伐,从政府层面深化价格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在近年来陆续放开部分电信、药品、交通运输等价格的基础上,通过修订中央定价目录,将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从13个种类精简为天然气、电力水利工程供水、重要邮政业务等7个种类,具体定价项目从约100项减至20项,同时对保留的项目也要改进定价方法,规范定价行为,根据价格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改革进展,定期修订定价目录。

中国毕竟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上国家注重经济调控,国资部门更是掌握着巨大的经济资源,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力特别巨大。因此,在国内市场定价方面,政策因素影响相当大。就以尚未放开的成品油定价来说,虽然其定价受国际油价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的影响,但是基本上还是发改委说了算。

虽然政府也在努力淡化成品油定价中的行政色彩,让成品油定价的市场化意味更加浓。政府通过正式放开液化石油气这个对民生影响较小的产品定价,进一步缩减政府定价的范围,推动油价市场化。并且简化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未来不再印发调价文件,而是以信息稿形式公布调价信息,淡化调价中的政府作用;同时增大地方政府在油价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性,加大调价信息公开力度,为以后下放定价权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可以肯定成品油未来肯定是由企业自主定价,当前国家所公布的最高零售价,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行政色彩较浓,实践中为加油站制定最高价提供了依据,是一个风向标。在未来条件具备时,国家不再公布最高限价文件后,社会不再存在一个由政府规定的标杆价格,加油站只能自行寻找。在资源充沛、竞争主体形成的市场格局下,这个标杆价格只能在竞争中形成。

成品油定价机制,还有水电天然气等影响国计民生的产品的市场定价,目前还受政策的影响较大,甚至可以说政策因素对其定价有决定性影响。

不过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其定价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虽然国家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其定价产生影响,但基本上是间接性影响,而不是直接管理和指导。

按照国家的发展要求,未来中国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基本会实现市场化定价,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政策因素的影响力目前还很大,但是未来政策的影响力会逐渐弱化,只会在特定时间和情况下发挥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在价格机制改革方面的步伐大大加快了,这就是代表一个态度。

二、信用风险因素

我国正在试图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金融大国,这也是现在政府大力发展和健全金融市场,推进金融改革的原因。然而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信用风险因素凸显,几乎每一次的金融危机,信用风险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2008年的金融危机,实际上也是信用危机深层次的爆发。因此,在市场定价中,信用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因素,这既是2008年金融危机留下的教训,也是我国市场定价必须注重的因素。如果不考虑信用因素,市场定价就会留下很大的隐患。

所谓信用风险,就是银行贷款或投资债券中发生的一种风险,也即为借款者违约的风险。在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发展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也重视信用因素,然而重视程度并不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对信用因素开始高度重视企业,不仅重视企业信用,而且对个人信用也开始前所未有的重视,通过央行不断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就可以看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信用违约的案例也有,但都是个案居多,规模也不算大。但是随着我国金融的发展,信用风险因素的影响力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深入,信用风险因素几乎可以涉及到大部分的国民。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敲响了信用风险因素的警钟,我国未来在市场定价的问题上,必须注重信用风险因素。

国际上,测量公司信用风险指标中最为常用的是该公司的信用评级。这个指标简单并易于理解。例如,穆迪公司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即被广为公认。该公司利用被评级公司的财务和历史情况分析,对公司信用进行从 AAA到CCC信用等级的划分。AAA为信用等级最高,最不可能违约。CCC为信用等级最低,很可能违约。另外一个对信用风险度量的更为定量的指标是信用风险的贴水。信用风险的贴水不同于公司偿债的利率和无违约风险的债券的利率(如美国长期国债)。

信用风险的贴水为债权人(或投资的金融机构)因为违约发生的可能性对放出的贷款(或对投资的债券)要求的额外补偿。对于一个需要利用发行债券筹资的公司来说,随着该公司信用风险的增加,投资者或投资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信用风险贴水也就更高。某种级别债券的风险贴水是该类债券的平均利率减去十年期长期国债利率(无风险利率)。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贴水有很强的关联。公司的信用评级越高,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低,所要求公司付出的信用风险贴水越低;而公司信用评级的降低,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高,则在高风险的情况下,投资者或金融机构要求公司付出信用风险贴水越高,则公司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融资成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一信用级别的债券,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筹资所要求的风险贴水也不同。是依据无风险利率和该类债券平均利率的变化而确定的。

毫无疑问,信用风险的高低,对于市场定价是有着深刻的影响的,这种影响虽然不一定直接表现在市场定价上,但是潜在的影响不可小觑。尤其是2008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大力推行资产证券化,并且试图将金融市场的定价主导权交还给市场,实现由市场机制主导的自由定价,比如说在股票证券市场,正在预备推出的注册制就是这一思维的体现。如果要想在金融领域实现市场自由定价,信用因素就是核心因素之一。因为金融领域,资产多为虚拟,而且可以通过不断衍生变异,产生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如果不能对信用风险这一核心因素进行把控,是很容易出现金融危机的。

三、人民币汇率因素

我国要想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必须拥有强势的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是必然趋势。只有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之一,并且最好成为某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货币,人民币才能在国际经济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人民币才能影响国际市场定价。过去,人民币汇率是紧跟美元的,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正在自由化的道路上发展。

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外贸进出口大国,国际货币的汇率变动,对国内的定价市场影响是非常大的。

以纺织业为例:中国纺织业出口型企业居多,当人民币升值时,纺织业这种低附加值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短期内大幅升值,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测算,在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每升值1%,企业利润也将减少1%,出口企业消化人民币升值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在这种倒闭的形势下,自然会影响国内纺织业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定价。当然,要是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的话,以美元结算的纺织业出口产业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这同样会影响该行业的市场定价。

我国是一个资源需要大量进口的国度,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开采、钢铁、石化、航空、电力设备等,在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以进口原油为例,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口原油平均价格为689/吨,同比上涨了24.3%。面对疯涨的国际原材料价格,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改善相关行业的盈利。以造纸为例,我国造纸业原材料平均35%来自国外,原材料进口比重最高的可达到60%到70%,人民币升值将直接促进造纸业成本下降。但是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来说是雪上加霜。人民币持续升值的2008年—2011年,也是国内通货膨胀显现并持续的时期。受国内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企业灵活定价能力大打折扣,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价格协调机制,出口议价能力并未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而提高,成本的上升很难通过产品价格的提高得到转嫁,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我国出口的不断增长和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人民币汇率问题一度成为政治问题。我国凭借出口价格优势已经占领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低端市场,近年来,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案件急剧增加。实际上,从深层次来讲,也就是一个国内市场定价与国际市场定价合理性的问题。

2005年,法国政府认为大量涌入的中国纺织品使欧洲面临严重的挑战,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因此法国政府对我国和欧盟施压,认为中国和欧盟应该就保护欧洲本土纺织品行业达成协议。

欧盟在2006年开始就对我国出口彩电征收44.6%的反倾销关税

美国从2009年开始对我国钢格板征收高额反倾销。

2010年韩国、巴西、印尼先后对我国出口的陶瓷展开反倾销调查,等等。

因此,人民币的汇率因素,不仅仅是影响国内的市场定价,更是影响国际市场定价,汇率自由化可以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定价上的主动权,也能够让国内市场定价合理进行波动。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人民币汇率自由化程度很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汇率自由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对市场定价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四、金融衍生产品因素

回顾2008年那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尽管背后有诸如全球贸易失衡、资产价格泡沫严重等诸多原因,但直接导火索无疑是站在金融产品金字塔尖的结构化金融衍生品的崩盘。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大量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困境,牵涉结构化金融衍生品较深的公司如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纷纷破产,进而使得市场流动性瞬间冻结、金融资产价格大幅跳水,与此同时实体经济也受到巨大冲击,经济增长停顿、失业率不断攀升,迫使各国央行与政府采取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救市措施拯救经济,一时间市场对过度金融创新与政府监管缺位谴责不断。

但反观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尤其是商品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中实现的跳跃式增长令人叹为观止。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初,衍生品市场与股票市场就一起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始出现。自1990年后,我国开始逐步引入期货市场与包括商品期货、外汇期货、国债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期货公司与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当时由于监管层对金融衍生品的定位不够清晰、监管缺位,市场参与主体层次较低、投机盛行导致大量违规行为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大部分金融衍生品交易被迫中断试点,只有少数商品期货品种保留了下来,与此同时大量期货公司倒闭,交易所被取缔,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陷入了低潮。

中国衍生品市场的重新崛起,一方面是监管层逐步认识到衍生品在理顺资产价格形成机制、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定价权的重要作用后,逐步完善衍生品监管制度、规范衍生品市场。另一方面,一大批有实力的期货公司通过产业客户套期保值业务的开发与教育,逐步为期货行业引进产业客户与机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期货市场参与者结构并大大拓展了市场容量,而这些投资者的进入也进一步抚平了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与此同时,三大期货交易所不断完善交易规则、丰富交易品种,大量符合国内需求的新品种上市也进一步促进了相关需求者的入场。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使得不少本来没有进入期货市场意愿的中小企业认识到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对其经营业绩造成的损害,使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意愿大大增强。对于全球市场来说,本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的危机,但对中国的衍生品市场而言实则是“机”大于“危”。

2015年6月,中国股市崩盘,股灾肆虐。在这其中,金融衍生产品股指期货的影响非常巨大,通过对股票现货市场的冲击,股指期货获得巨额盈利。反过来,通过股指期货,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证券股票现货市场的定价。此外,还有各种商品期货,也对现货市场定价形成巨大的冲击。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上市品种较少、起步较晚,对国内国际市场定价的影响也较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会越来越多,其对我国市场定价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不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敲响了警钟,既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还应该加强其监管,防止其对我国市场定价造成巨大的冲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