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贸区建设具有深化开放战略意义

自贸区建设具有深化开放战略意义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中国国际化阶段的重要标志。建立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就是打破壁垒,实施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过程。广义自由贸易区是在更大范围实施自由贸易的区划,需要经过国家之间的贸易谈判,彼此降低进入对方市场的条件,降低贸易壁垒,相互之间给予准入资格,最终形成经济共同体。

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中国国际化阶段的重要标志。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自由化已经逐步演变成基本趋势,自由贸易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先由自由贸易园区试水,再逐步扩大领域,最后演变成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演变成大区域之间的自由贸易,深刻影响世界贸易格局。

5.1.1 自由贸易区的含义

贸易是国家之间或者实施不同管制制度的地区之间进行商品买卖和服务交流,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制度,由于管制制度不同才有“允许”或者“不允许”的界定,才有了“自由”或者“不自由”的界定。什么叫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自由贸易”的概念,具有相对某些领域的投资与贸易准入便利;另一层含义是“区”的概念,是指“一块地方”,是空间上一个地方相对于另一个地方有所区分,管制制度有所差异或者有所不同。

“自由贸易区”是相对于“非自由贸易区”而言的概念,管制制度的差异是“自由”与“非自由”的“分水岭”,采取措施弥合区域之间管制制度的差异,或者兼容区域之间管制制度的差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区域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区域交往自由化的过程,包括人员流、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自由流动”。区域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两个国家之间,可以是多个国家之间,也可以是两座城市之间,也可以是两个管辖区之间,按照实行自由贸易规则的区域大小,就可以划分为小范围的自由贸易区、中等范围自由贸易区、大范围自由贸易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就是打破壁垒,实施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过程。

狭义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s,FTZs)(简称自贸区),是在一国海关境内以外划出的,对进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关税,允许区内进行商品自由加工、制造、储存、展览等业务活动,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区域。一般情况下自由贸易区建立在一个港口区(水港或空港)或邻近港口的地区,实际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因此又称为“对外贸易区”(Foreign Trade Zone)或“免税贸易区”(Tax-Free Trade Zone),狭义自贸区实际上是“自贸园区”,主要特点是在该区内对货物贸易给予“境内关外”待遇。

广义自由贸易区(亦简称自贸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或者地区之间通过签署相关协定,相互更进一步开放市场,相互取消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服务领域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广义自由贸易区是在更大范围实施自由贸易的区划,需要经过国家之间的贸易谈判,彼此降低进入对方市场的条件,降低贸易壁垒,相互之间给予准入资格,最终形成经济共同体。

5.1.2 国际贸易管制力量博弈

社会经济管理总是在矛盾对立统一之间协调的,在壁垒与反壁垒、规制与反规制、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协调的。国际政治力量、经济力量、贸易力量彼此博弈更加激烈。

1.古典国际贸易力量博弈取决于技术实力

世界上由于资源分布非均衡,各个国家资源禀赋不同,生产某些商品的技能不同,生产成本不同,生产效率不同,劳动产品需要量不同,消费偏好不同,需要通过交换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形成了国家之间通过国际贸易方式来解决各自需要的愿望和动因。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催生了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了国际贸易。人类历史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三次大分工:第一次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促进了畜牧业发展;第二次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促进了手工业发展;第三次分工是商业与制造业的分离,促进了商业发展。人类由自给自足的生产演变为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社会由此诞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扩大,商品流通超越了国界,国际贸易由此产生。贸易力量之间为利益之争开始博弈,取决于技术实力大小,优势的技术采用会获得更多、更廉价的产品,在交换中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回报,彼此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彼此博弈。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贸易结构演变的历史,也是贸易方式演变的历史,也是国家之间壁垒与反壁垒的历史、规制与反规制的历史、依赖与竞争的历史。

早期的国际贸易是以货物贸易为主要形式的,交换的对象简单,交换的意图大多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取长补短,促进交流。由于生产技术手段简单,人工动力,人们的体力大小决定生产能力大小。

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为主要经济方式,交换的物品仅仅限于很少的稀缺物品,如宝石、香料、织物、粮食,等等。交换活动范围局限于很小的空间内,局限于原始交通方式所及之处,参与交换的人群很少,奴隶主占有交换的权利。国际贸易活动范围受制于自然条件。技术手段有了简单的工具,体力与技能结合,生产效率提高取决于工具的使用和体力大小,技术手段开始发挥效用。

人类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劳动工具进步,生产手段进化,生产效率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有了更多的劳动剩余,有了更多的加工产品出现。例如:纺织品、地毯、瓷器、酒类等,商品生产日益活跃起来,交换的对象增多,交换的范围扩大,交换的人群扩增,区域贸易逐步繁荣起来,带动了国际贸易逐步繁荣起来。劳动工具大范围使用,并不断更新,更加有效高效,劳动产出率进一步依赖工具,依赖机械设备的水平,体力、智力和工具结合更加紧密。

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制造出能在海上长时间航行的大船,刺激了人们走出大陆探险海洋的欲望。十五世纪末期至十六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促进了航海业发展,也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无论是贸易内容、贸易数量、贸易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认识到贸易可以带来巨大财富。冒险家们开始躁动,唯利是图的本性暴露出来,开始了掠夺性贸易,甚至付出战争代价,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的就是争夺地区霸权,争夺殖民地,争夺海上霸权,争夺国际贸易霸权。当时的航海大国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都成为世界上富有的国家。例如: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等等。十八世纪中期,爆发产业革命,蒸汽机、电动机纷纷出现,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更多的优质产品涌现,科技产业创新反过来又刺激了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

2.现代国际贸易力量博弈取决于综合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形势出现技术与经济融合、政治与经济融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等新特征,国际贸易力量博弈取决于综合实力。

一是国际贸易物理平台现代化。通讯现代化和交通现代化托举了现代国际贸易,电子信息系统出现,电话、电视、移动通讯、卫星系统、互联网系统出现,信息交流更加通畅、便捷,现代高速交通系统出现,高速公路网形成、高速铁路网出现、跨大洲航空网出现、载量几百吨的洲际飞行大飞机出现、几十万吨远洋巨轮出现,使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更加频繁,更加方便,贸易数量更多,贸易速度更快,贸易关系更紧密。

二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增长,促使服务贸易大幅度增长,服务业急剧发展,产出增长、就业增长、收入增长、比重增长。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上升到60%以上,美国已经达到了75%以上,发展中国家比重也已经上升到了50%。发达国家就业人数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60%以上,发展中国家就业人数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也上升到了30%以上,而且这一比重还在继续上升。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超过5,2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当年增幅超过11%,成为自美国、德国之后第三大服务贸易国。中国服务贸易总量还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长幅度将继续高于货物贸易。可以预计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规模将超过6,000亿美元,到2020年将超过10,000亿美元以上。

三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主体组织形态。国际贸易中绝大部分贸易是由跨国公司操作的,出现了跨国企业,以及世界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并重,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人才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企业将自己的组织功能分解,企业内部组织实行专业化,企业外部组织实行联合化,搭建产业链,形成了总部经济、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研发中心、经营中心等新型国际性组织形态。国际贸易的行业垄断性更加突出。

四是发达国家群体及新兴经济群体引领世界贸易走势。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群体一直是世界贸易游戏规则的引领者和制定者,发达国家既是国际贸易商品生产的主群体,也是国际贸易商品消费的主群体,“八国集团”(Group of Eight),成员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以往被称为“富人俱乐部”。“二十国集团”(Group of 20)是一个新型国际经济合作论坛,由原“八国集团”以及新兴经济体(12个)组成。成员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和澳大利亚、中国,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南非、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及发达国家韩国。二十国集团经济总量(GDP)占全球经济总量90%,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量80%,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的主要力量。(见表5-1-1国际贸易货物进口额前10位国家,表5-1-2国际贸易货物出口额前10位国家,表5-1-3外汇储备额前10位国家)。

表5-1-1 国际贸易货物进口额前10位国家(地区)(2011年度)

续表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要,2012年度。

表5-1-2 国际贸易货物出口额前10位国家(地区)(2011年度)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要,2012年度。

表5-1-3 外汇储备额前10位国家(地区)(2011年度)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要,2012年度。

五是区域性自由贸易组织成长。地区性自由贸易政策成为主流趋势,形成以双边、多边、区域性自由贸易政策安排,“小国”抱团取暖,出现了“东盟”“阿盟”“非盟”“欧盟”等经济联盟组织,“大国”撑旗拢群,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组织、以欧盟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组织、以中国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组织。出现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经济共同体”“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欧盟命运共同体”,等等。区域性自由贸易安排大幅度成长。这些区域性自由贸易组织的出现,大有超过世界贸易组织(WTO)制度范畴的态势,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安排促进区域经济和贸易发展。

5.1.3 积极参与世界贸易新秩序建设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如何担纲这个角色?怎样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过去长时间以来中国是国际贸易的参与者,但不是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是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开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在多哈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143个成员,开始由国际贸易参与者身份转为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国际贸易规则过去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中国参与进来肯定在一些方面还不够熟悉,需要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达到3.87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3.8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更应当深度参与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深度参与世界贸易。

5.1.4 经济区管理制度创新

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实际上分成了两大内容体系。一个是“境内自由贸易区”,一个是“跨境自由贸易区”。

境内自由贸易区是以上海自由贸易区为代表,采用“国内境外化”管理方式。

跨境自由贸易区是以中国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自由贸易制度安排,实施对等自由贸易政策安排。有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安排,中国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安排,中国与韩国的自由贸易安排,潜在的东北亚自由贸易安排等,这是更大范围的自贸区。

中国的开放事业是渐进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时间点,都记录了开放的脉络。建立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建立191个经济技术开放区,建立6个沿边改革开放试验区,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等等。一次又一次地创新制度安排,一次又一次地大胆探索,由“摸石头过河”,进步为“撑杆过河”,跨激流、越险滩,由“改革促开放”进步为“开放促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