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贸区金融改革措施

自贸区金融改革措施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探索的重要方面,也是上海自贸区建设和试验的重要突破口。上海市的“一行三局”也相应出台了实施细则,这些规定构建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开启了自贸区金改“1.0版”阶段。[67]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改革的重点领域,上海自贸区希望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从而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

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探索的重要方面,也是上海自贸区建设和试验的重要突破口。2013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同意印发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明确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截至2015年4月,涉及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的法律文件共出台30部(见图31)(其中两部已失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于2013年12月和2016年1月出台两部部门规章,即《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的通知》。

图31 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相关法律文件

在上述30部法律文件中,上海市人民政府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简称“一行三会”)出台了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51条意见”,支持自贸区在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以及外汇管理体制等方面开展金融改革。上海市的“一行三局”也相应出台了实施细则,这些规定构建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开启了自贸区金改“1.0版”阶段。此后,伴随着自由贸易账户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在此基础上全面放开境外融资,自贸区金改先后迎来“2.0版”和“3.0版”时代。在此期间,上海自贸区密集出台了金融改革相关规定,在较短时间内丰富和完善已初步搭建起来的金改法律框架。2015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自贸区金改由此跨入“4.0版”时代。

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和扩大开放,需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2014年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印发《关于上海市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开办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的主体、开办条件、开办内容、备付金管理、风险管理和申请备案等程序性事项。两天后又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进一步简化了区内经常和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流程,明确了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人民币境外借款、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以及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等创新业务,这一通知的出台标志着央行30条意见中关于跨境人民币扩大使用的相关政策在上海自贸区正式落地。事实上,早在2013年12月5日,人民币跨境使用业务已率先启动,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和跨境人民币借款两项新兴业务最先落地实施。2014年1月,汇丰、花旗两家银行相继宣布,正式在上海自贸区内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60]

截至2014年8月,自贸区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1 938亿元。截至当年10月底,这一数字上升至2 000亿元,人民币境外借款达191亿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达387.9亿元。根据上海市2014年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为3 226亿元,其中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累计金额达197.28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收支总额达783亿元。[61]

2015年6月,上海自贸区扩大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累计有68家企业参与试点,165家企业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资金池收支总额为1 922亿元。[62]到2015年底,保税区域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几乎占了上海市总额的一半,达到12 026.40亿元,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金额达69.82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收支总额达3 392.07亿元。[63]以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为例,该行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客户数近百家,市场占比超过30%,办理相应的跨境结算业务达417亿元。

就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而言,随着全球电子支付市场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快速增长,第三方跨境支付正逐渐成为第三方支付的新增长点。开通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这有助于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2014年2月,由5家支付机构、5家商业银行和5家特约商户代表签约启动上海自贸区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并由上海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现场发起了一笔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64]截至2014年8月,自贸区内支付结算机构已达17家,而上海市2014年上海市支付系统直接参与方有51家,间接参与方有3 043家。[65]

事实上,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不仅在自贸区效果明显,就上海市整体而言,近年来人民银行为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了许多政策红利,极大地激发了企业使用跨境人民币的意愿。数据显示,2009—2015年,上海市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从3 312亿元增长至2.7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70%,已跃居全国首位。其中,2015年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额同比增长57%,占同期人民币在国际收支中的比重已达37%,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量超过了9 000亿元,同比增长15%;服务贸易结算量是1 527亿元,同比增长26%。与此同时,市场主体参与度不断提高,数据显示,上海市已经有92家银行共535个分支机构、35 580家企业单位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显著提升。[66]

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扩大,无疑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中国金融改革部署中具有全局意义,有助于上海发展成为全球性人民币产品的定价和清算中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的币种。根据德意志银行最新发布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报告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金额占中国全球贸易结算总额的27%;人民币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 880亿元,同比增长49%,在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额中的份额由2014年的13.78%上升至15%。[67]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改革的重点领域,上海自贸区希望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从而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人民币跨境使用业务启动后,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开始取得成效。2014年2月25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出台了《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的实施意见》,决定自2014年3月1日起放开自贸试验区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上海自贸区在市场定价机制增强的同时,实现了“利率不上升、存款不搬家”的平稳过渡。2014年12月,自贸试验区美元存款活期和3个月以内档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0.05%和0.48%,与试点实施前基本持平。同时,试点取得了“议价门槛降、一揽子定价”的实在收益。试点以来,自贸区主要银行的外币业务议价门槛从300万美元下调至50万美元,部分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在试点中明显受益。小额外币存款上限的打开,也为金融机构探索存贷款一揽子报价、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供了更大空间。[68]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海外资金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的力度逐渐增大,自贸区可以充当连接境内外投资者的重要桥梁。继上海清算所推出了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业务后,2016年4月8日,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与星展银行上海分行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贸区交易系统在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内达成首笔自贸区利率互换交易,这标志着中国利率互换交易在上海自贸区正式破冰。[69]自贸区利率衍生品市场的破冰给海外投资者参与国内市场提供了更丰富的产品和更直接的渠道,同时也使境内机构进一步掌握人民币利率市场的定价权。

上海自贸区挂牌后,在一行(中国人民银行)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积极推动下,金融市场发展开始显现成效。截至2014年2月,共有43家持牌金融机构,80多家金融租赁公司和超过120家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在自贸区内注册成立,自贸区内本外币存款余额已达到48亿美元。[70]至2014年9月自贸区挂牌一周年之际,自贸区内已有银证持牌机构87家,其中中资银行分行15家,外资银行支行23家,非银行金融机构2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13家;证监会审批的金融机构再投资项目15家;支付结算机构17家;类金融机构453家(融资租赁企业296家,股权投资企业157家)(见图32)。[71]保险市场,截至2014年末,上海市共有50家法人保险机构(其中保险集团公司1家,财产险公司18家,人身险公司22家),较上年同期新增1家,即为2014年12月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的首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太保安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图32 截至2014年9月,上海自贸区金融机构数量

资料来源:《2014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

截至2014年10月,上海自贸区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2 000亿元,人民币境外借款发生191亿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发生387.9亿元。上海银监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底,自贸区内客户各项贷款余额951.74亿元,占其全辖区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其中自贸区区内贸易融资占比为17%,比整个辖区高12个百分点;自贸区区内客户各项存款1 712.62亿元,占全辖区各项存款比重的2.5%(见图33)。[72]

2014年,个人小额外币存款业务、区内中资企业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私募股权投资等业务在自贸区内相继开展,其中包括办理了首笔个人小额外币存款业务和首笔区内中资企业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完成2单私募股权投资,形成私募股权企业“出海”的标准化流程。[73]所有这一切都标志上海自贸区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正在逐渐增加。与此同时,自贸区支持境外机构和自贸区注册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2014年3月15日,梅赛德斯奔驰公司作为首家境外非金融企业成功发行5亿元“熊猫债券”。[74]紧接着,2014年5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这意味自贸区金融政策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分账核算系统以及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正式落地实施。

图33 跨境人民币使用情况(亿元)

资料来源:上海市2014年、2015年统计公报

上海市2014年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自由贸易账户、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和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等试点稳步实施。通过分账核算系统验收的10家银行共开立了9 741个自由贸易账户;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3 226亿元,其中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累计金额197.28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收支总额783亿元。[75]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管理改革试点扩大至全国其他16个国家级经济、金融改革试验区。[76]

伴随着自贸区业务的快速扩张,上海自贸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聚集程度不断上升。2015年上半年,浦东新区新增各类金融机构超过2 100家(其中90%设立在自贸区),累计达到7 343家,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超过2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左右。[77]截至当年8月,区内共设有21家法人银行(含4家中资银行和17家外资银行)、95家分行(含44家中资银行和51家外资银行)、11家专营机构(含4家信用卡、2家票据、2家资金运营、2家中小企业、1家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和295家支行级网点(含274家中资银行和21家外资银行)。此外,自贸区还设有六大类26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4家资产管理公司(含3家自贸区分公司和1家上海代表处),其中法人机构和分行级机构占全辖区的比重分别为57%和64%,区内机构的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5.89万亿元和4.25万亿元,占全辖区的比重分别为77.5%和81.4%。到当年年底时,自贸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上升至21家法人银行、99家分行、13家专营机构、301家支行级网点以及六大类27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4家资产管理公司(见图34)。[78]

图34 2015年8月至年底,上海自贸区各类金融机构增长变化(家)[79]

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会在全球设两到三个资金结算中心。这些跨国公司以往在中国的运作模式常常是在中国制造和运输货物,下单与结算则在海外进行。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上海自贸区的成立,除了推动贸易便利化外,其金融改革也对这些跨国公司带来利好,尤以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最为跨国公司关心。2014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出台了《关于印发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外汇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整合前期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营运管理、外币资金池和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账户的功能,形成“三合一”账户体系,开始进行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业务。截止到2015年6月,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内共有包括营运中心、地区总部、亚太营运商等多种形态的各种总部经济企业260家,完成了自贸区成立之初预定的3年培育100家亚太营运总部的目标,涵盖贸易、物流、加工、航运、国际采购、融资租赁、服务贸易七大类型,其中37家开展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推动了自贸区从业务运营总部逐步升级为资金运营总部。[80]此外,上海自贸区还启动了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截至2015年6月,共有28家金融机构通过分账核算系统验收,开立了19 979个自由贸易账户,账户收支总额6 357.5亿元;累计有68家企业参与扩大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165家企业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资金池收支总额1 922亿元。[81]至2016年2月,42家金融机构开立的自由贸易账户数量已高达4.8万个,累积办理跨境结算折合达5万亿元(见图35)。[82]

上海市2015年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42家机构接入分账核算单元体系(这一数字至2016年4月尚未增加),[83]其中中外资银行34家,财务公司4家,证券公司2家,市场基础设施机构2家,开设自由贸易账户44 186个(8月底时,这一数字还是2.2万个)。全年各类主体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实现的本外币跨境收支额超过4万亿元,保税区域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12 026.40亿元,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金额69.82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收支总额3 392.07亿元。为充分利用自贸区优势,上海黄金交易所将其在自贸区推出的国际黄金业务结算纳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黄金国际版正式运行,累计成交4 795吨,占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量的14.1%。[84]截至2015年末,上海自贸区内9家银行以“投贷联动”模式为105户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融资10.2亿元。[85]

图35 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的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上海市2014年、2015年统计公报

自贸区的建立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有颇多利好。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对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租赁公司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从境外购买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并租赁给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飞机,享受相关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为了促进融资租赁企业实现持续规范的发展,自贸区融资租赁产权交易平台于2014年5月启动,这是国内首个标准化、面向境内外的融资租赁产权交易专业平台。自贸区挂牌后,区内融资租赁试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截至2014年2月,自贸区内新设融资租赁企业38家,占同期全市新设融资租赁企业总数的比重高达81%。一大批境内外企业投资设立母公司、子公司和项目公司,例如,交银租赁、上海电气、中航租赁都纷纷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了子公司或SPV(specialpurposevehicle,特殊目的公司),积极开拓创新境内外租赁业务。[86]到了当年8月底,区内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已达296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2013年10月交银航空航运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起,至2015年8月第二家金融租赁专业子公司——华融航运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获批,间隔时间长达近两年。[87]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并不如其他行业活跃。2015年9月,商务部发布通知,把上海自贸区融资租赁行业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中包括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沃尔沃集团成立的沃尔沃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是上海自贸区扩区以后成立的第一家融资租赁兼商业保理业务的外商独资企业。[88]

2015年2月,央行发布了自由贸易账户境外融资细则,扩大了境外融资的规模和渠道,并于4月启动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打通了自贸区与离岸市场之间的通道,为区内企业跨境投融资提供了便利。例如,2015年4月30日,浦发银行通过为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开立的FTE账户发放1亿元贷款,成本较境内一般融资降低20%。[89]截至2015年8月,张江片区内累计有400余家企业开设了自由贸易账户,部分企业利用自贸区政策实现了低成本贷款及海外并购,其中张江高科股份公司通过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融资成本降低了60%,微创医疗公司通过中国银行的并购贷款置换项目顺利完成了对美国骨科公司的海外并购。[90]

经过不断扩大开放,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宏观审慎的本外币境外融资制度,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建立了以资本约束机制为基础、通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管理手段,实现了简政放权和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机结合,这些都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缓解了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难题。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已有超过3万家企业开展了跨境人民币业务,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的融资额超过3 000亿元。[91]

除了向境外融资外,上海银行业投向境外的贷款也快速增长,利用自贸区账户跨境并购融资成为主要的业务增长点。截至2016年1月,上海银行业投向境外的贷款达747.32亿元,环比增长11.52%,远超自贸区其他各项贷款3.01%的增速。在这中间,跨境直接投资项下的贷款达383.17亿元,环比增幅9%,跨境并购贷款138.64亿元,环比增幅20%。自贸区辖区内银行利用自贸区FTN账户直接开展跨境并购贷款,替代原来的内保外贷等海外联动方式,以更好地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92]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发达国家都认识到,大规模快进快出的资本跨境流动不利于金融稳定,纷纷收紧了对资本自由流动的管制。自贸区内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不意味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不会冲击国内金融市场。2015年6月,上海自贸区推出资本项目可兑换的6项具体改革举措,这也是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重点,具体包括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试点、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取消大多数外汇管理的事前审批事项、为海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和紧急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手段防控风险。

目前,上海自贸区正在有序推进实体经济有迫切需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根据最新评估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管制的40个子项中,中国已有37个子项达到了部分可兑换及以上水平,达标率为92.5%,较2015年初提高了5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2月,仅剩3项不可兑换子项目,主要集中在境内资本市场一级发行交易环节,包括非居民境内发行股票、货币市场工具和衍生品业务。[93]

为了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保证金融创新发展与风险整体管控良性互动,上海自贸区不断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见图36)。上海自贸区建立了开放环境下具备实时逐笔监控功能的自由贸易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先后成立了利率市场秩序自律委员会,建立符合自贸区内银行业实际的相对独立的银行业监管体系,初步形成了区内支行级及以下的机构和高管准入事后报告制度(该举措已推广至上海市辖区约六成的分行及以上的机构),构建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网。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于2014年5月12日颁发了《关于试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的通知》,明确提出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的总体原则和底线,强调经营试验区业务的上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遵守中国银监会现行各项审慎监管要求,另有规定的除外。

图36 上海自贸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近年来,上海银监局及时发现、提示和处置了一些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苗头,成功化解了钢贸信贷风险,有效防范了铜贸等大宗商品贸易风险,前瞻性提示了商业地产风险、异地信用风险和各类跨境跨业风险等,为下一步上海银行业金融创新奠定了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发展空间。截至2015年11月底,上海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0.9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4]

上海自贸区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截至2016年5月,围绕或参与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成立了一批重要的服务协会或平台,这些机构有的专注于金融市场研究,有的服务于金融公司发展,部分详见表17。

表17 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部分服务协会或平台

根据上海市2014年统计年鉴第44项“上海金融消费环境调查”显示,2013年底,随着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开始推进,有近一半(具体数字为48.3%)的消费者表示愿意在自贸区金融创新中有所收益,34.4%表示说不清,而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的人数比重占到17.3%(见图37)。[95]

图37 截至2013年底,上海金融消费是否愿意从自贸区金改获益?

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在自贸区金改的带动下,上海市金融市场2015年的交易额达到1 463万亿元,相当于五年前的3.5倍;上海市金融业增长值同比增长了22.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其中浦东新区的比重更是达到26%(见图38)。[96]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6.30万亿元,较2014年底的13.9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0%,而信托业自此也跨入“16万亿元时代”。[97]上海市金融类单位数量与发展情况如表18和表19所示。

图38 上海市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万亿元)

表18 2013—2015年上海市金融类单位数量(单位:家)

资料来源:上海市2013—2015年统计公报

表19 2013—2015年上海市金融业发展概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2013—2015年统计公报

为了宣传上海自贸区取得的金融创新成果,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见表20),让自贸区金改效应惠及更多人群和领域,自挂牌成立到2016年6月,上海自贸区先后分五批发布了65个创新案例,在金改的不同阶段,所涉类别也有所变化。

表20 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