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升宁波产业对港口支撑能力的战略与思路

提升宁波产业对港口支撑能力的战略与思路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产业要不断提升竞争力,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为宁波港口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和具体措施来支撑。

宁波产业要不断提升竞争力,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为宁波港口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和具体措施来支撑。在上一节中,本书分析了宁波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宁波产业今后主要的发展目标。本节将从宁波产业发展的战略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展开。

一、提升宁波产业对港口支撑能力的战略选择

在发展战略上,宁波产业发展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融合,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生产方式,进一步推进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来实现。

(一)调整产业结构

在资源和环境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今天,宁波的产业选择必须立足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促进产业高级化。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壮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产业为导向,优先发展支柱产业,促进资源和资金向效率高、污染少、市场广、效益好的产业转移;着重发展低耗能、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引导高新技术成果向传统产业渗透,从而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优化发展石化工业,并引导相关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使其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发展。积极鼓励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会展、咨询、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智力和创意的传播,推动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中的研发、设计、销售等高增值环节,推动产业链从工艺型向价值型转变,促进企业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研发型转变。下大力气吸引顶尖企业如跨国公司在宁波设立分支机构甚至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投资公司等,提升产业链中企业的总体素质。推动相关行业的重组和重构,鼓励企业并购和跨区域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大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企业的龙头企业。

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导向上,加快产业政策的转变,实行鼓励和限制相结合,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生产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对符合现代产业方向且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增加值、高辐射效应的产业,创造宽松的准入环境。对不符合新兴工业化方向、能耗高、污染大、占地多、产出低的产业,实行紧缩政策,加速产业发展的高进低出。在引进外资上,也要注重方式和质量,加快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益。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引导低层次产业有序外移,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转变生产方式

优化生产方式,特别是改善资源利用方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关系到宁波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污染的力度,在产业准入环节,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依法淘汰工艺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不具有安全生产条件的产业、产品和企业,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准入关。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在重化工业等领域实行GDP核算,对排污企业按等级和行业类别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加快绿色产业示范园建设,为宁波产业快速转变生产方式提供技术保障和示范效应。

构筑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把生态企业建设作为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增加环保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实行绿色采购制度,强化绿色生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支柱性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支持生态工业园建设,加强对老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构筑产品和废物利用加工链,努力提高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和实现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着力发展绿色经济,重点扶持现代生态农业、资源再生回收业等产业,逐步推进宁波城市产业体系的生态化、集约化、低碳化。

为更好地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还应推进土地的集约化使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采取灵活变通的土地政策和物业用地的灵活转换制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鼓励绿色设计,在产品和工艺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过度化包装,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从源头降低和减少产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通过多种途径优化生产方式,为宁波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提供更大的空间。

(三)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城市级差地租规律和交通分布,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理念,遵循现代产业分布的一般规律,按照“地理集中、功能集成、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思路,弱化产业功能区建设,提高产业的空间组织效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按照产业分布的一般规律,结合宁波城市的地理特征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在企业总部集中、消费群体庞大、交通设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发展金融、商务、信息、高端零售等产业;在城郊接合部的交通枢纽地带,建设大型的批发市场;在科研力量集中区域或大型产业基地周围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在中心城区工业旧厂房及一些历史建筑区重点布局创意产业;在港口、空港、开发区、公铁枢纽场站发展现代物流业;正在远离中心城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生态承载力较强的远郊和产业新城发展工业制造业;在山林密集的生态涵养区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现代生态农业等。

为了更好地突出产业功能的区位特征,应运用主体功能区理念规划建设战略性产业功能区,在规划市域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具体产业功能区,并根据各产业功能区的特点,实施不同的区域产业政策,使之成为支撑宁波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在产业功能区规划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建设空间更小、功能集成、资源集约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并根据集聚区发展需要,构筑产业集聚区的政策促进体系,逐步完善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为主导产业的集群化集聚化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

(四)强化自主创新

本书已经在前面得出具体数据,证明了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论是临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是如此。可以说,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城市在区域分工和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关系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效率,也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等高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破除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改进政府科技管理方式,改变公共科技资源的分配使用方式,提高科技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科研院所的产权制,优化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促进有效的科研竞争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提高原始创新及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深化企业改革,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做长线技术投资,强化企业家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打破科研资源相对封闭的格局,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共享,进一步增强全市的产学研合力

加强自主创新,离不开品牌、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的实施。要加强对本地商标特别是驰名著名商标和各类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奖励力度,致力于在多领域开创出更多的富有影响力的本地品牌。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法规,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管理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技术市场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中介服务。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积极制订并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支持计划和自主品牌国际化推广计划。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在战略新兴领域推进标准化建设,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要进一步明确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积极培育高成长性、高集聚性、高辐射性的行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对有一定高新技术基础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给予充分的财政资金支持。加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指导企业做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具有领先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增强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推动产业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及产业链的延伸,现代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各产业间的融合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也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推动产业间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以新技术渗透的方式推进产业融合,提高企业生产力,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推进企业的信息化步伐,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工业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鼓励生产制造业企业将技术中心、技术平台组建专业化的科技研发、设计、技术成果推广的服务型企业,鼓励有仓储库房、运输车辆的企业组建物流配送中心,鼓励企业盘活闲置的厂房、设施,吸引外部有实力的文化创意企业落户,通过灵活变通的重组或转型,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地和工业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和功能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促进各行业间的资源整合和要素流动,发挥集成优势,促进新的业态形成。在政策层面上,要逐步放宽行业管制,鼓励金融、商务、文化等行业开展综合经营,取消或减少行业壁垒,为产业融合创造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加快产业融合的速度,提高产业链的产出效率。

(六)拓展区域合作

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加强宁波与周边地区的市场互通、产业互补、设施共建、信息共享、环境共保,促进区域资源整合与产业对接,更好地发挥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宁波港口的腹地范围,构建服务周边区域、具有区域产业链协作关系的高效开放性现代产业体系。

发挥宁波的商贸优势,拓展大型批发市场,推进物流产业对周边区域的服务,发挥大型展会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拓展会展和外贸业务,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对周边城市和地区形成辐射作用。制造业方面,在充分重视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尽量将周边区域的相关产业纳入对应的产业链,比如汽车、石化、造船等产业,以宁波主导整体生产和技术支撑,周边地区提供零部件配套和物流配送服务,促进区域产业的紧密性发展。

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构建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宁波作为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建立和拓展与周边地区的定期协商制度,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在基础设施方面形成统一规划建设、联合经营的体制,为进一步拓展产业区域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积极推动不同区域同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的建设,以行业民间组织为依托,促进区域间多领域、多途径的交流合作,为区域产业合作和企业跨区域经营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提升宁波产业对港口支撑能力的具体措施

为推动宁波产业快速转型升级,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在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宁波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一)完善产业法规与政策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围绕“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加快制修订节能环保、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地方性法规,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行业准入、市场监管等方面地方性法规,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行业监管能力;重点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适合宁波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促进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制定有利于扩大开放的政策体系。

明确产业导向。建立并完善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汽车及零部件、石化等产业振兴规划,在“十二五”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升级路径;根据战略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制定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明确重点领域的发展导向,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加强产业引导。根据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由市工业主管部门会同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涉及产业、规模、效益、节能、环保等具体准入条件,建立新型的工业项目审批机制;研究制定重点产业自主创新产品采购政策,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推动作用,促进宁波重点产业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围绕节能降耗重点任务,加快建立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二)加强财税扶持力度

加强财政扶持。进一步整合相关财政性资金,并加大工业转型升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集中力量支持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大平台、以“4+4+4”产业为基础的大产业、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强劲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大项目、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重点企业发展,提升财政资金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节能降耗工作、品牌创建、行业协会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企业重组整合等重要领域的扶持力度和效率。积极利用财政政策推动“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新的经济业态发展。落实相关财政配套政策,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

强化税收引导。进一步强化税收引导,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认真落实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真落实减收企业所得税和减免房产税等政策,积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税收减免;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设备投资额抵扣应纳所得税额,企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政策;探索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税收政策,对企业兼并重组所产生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新增财力部分给予适当返还;认真落实关于企业节能减排和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三)创新投资融资体制机制

优化重点产业领域的投资环境,精心办好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切实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促进产业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优化。通过采用直接投资、联合投资、股权投资、并购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加强对符合政策、程序完备、技术先进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地方性投资公司和资产经营公司开展风险投资业务,鼓励天使基金、风投、私募等各类资金加大对宁波重点项目的支持,引导该类资金投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等。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支持担保机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各类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积极开展村镇银行试点,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运作,进一步扶持民营投资机构发展,加快形成渠道多样化的融资格局。重点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积极向银行推荐重点项目库,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吸引多元化资本进入担保市场,壮大担保资金规模;积极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以银团贷款、融资租赁、财务顾问等方式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予以支持;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公司债、企业债等债券;建立企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领域企业上市融资推进机制,促进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

切实推动地方金融创新。支持设立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扶持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通过政府资金的介入,引导社会资金集聚,促进企业成长;逐步健全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进入退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探索开展设立银行试点,积极推进科技保险创新试点;积极创新保险业务模式,鼓励保险机构开设高科技产品质量保险,引导企业利用保险工具分散新产品产业化风险;继续支持出口融信达业务等创新性金融产品,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完善宁波市海外投融资平台等专业性融资平台,发展一批专业性融资平台,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优化资源要素保障机制

切实完善土地供应和利用机制。在可用土地指标范围内进一步加大可供利用土地的开发;积极开展滩涂围垦,增加土地供应;要盘活征而未用的土地或大幅提高征而未用的土地和闲置厂房的闲置成本,确保新增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从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强化工业用地项目审核,优先保障国家重点项目和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项目的用地需求;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建设,探索土地出让预申请制度和土地出让综合评标办法,努力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建立完善区域集约用地评价考核机制,强化工业用地产出效益考核;对低效利用的厂房、场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符合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鼓励企业经批准采取厂房加层、拆除重建等途径增加容积率、提高利用率;积极运用“增减挂钩”方法,促使零星工业项目向各类开发区(功能区)集中;研究制订土地回购政策,提高低效闲置厂房的闲置成本,防止工业用地无序交易行为。

切实保障水煤电油运供应。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调配与管理;加强对煤电油运的综合监测,密切关注煤电油运的运行态势和市场状况,提高分析的预见性;做好大唐乌沙山、北仑电厂、镇海电厂等主要火电厂和地方主要公用热电企业的电煤库存监测,切实保障供应。做好煤炭、成品油(含燃料油)等要素保障,协调成品油市场供应调度,组织推广清洁油品的生产和使用;加强煤炭、成品油的应急储备管理,进一步组织好重点物资的紧急调运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协调,确保有序供应。

(五)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推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对结构调整、基地建设、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品牌打造、企业重组等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进一步整合服务企业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逐步建立辐射全市工业企业的服务网络,形成骨干企业扶持的三级联动制度;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积极下放审批权限,探索推行行政审批全程代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坚决遏制针对企业的乱审批、乱执法、乱检查、乱罚款等现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积极推行政府社会服务承诺制度;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强化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进一步整合工业经济监测分析信息服务平台等相关资源,构建工业预警监测平台,建立并完善宁波市工业经济监测预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重点企业、行业区域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分析和预警;积极完善产业预警体系,做好重要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动态监测,切实推进预警常态化;关注贸易动态和政策,健全经济运行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切实防范工业领域潜在风险;重点研究涉及宁波出口产品的贸易技术壁垒,加强反倾销预案的调查与应对工作,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

(六)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建好平台、创造条件、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是产业发展的后备保障。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整合行业力量、加强行业间信息交流以及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完善设计研发、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检验检测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行业协会职能。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搭建企业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承接政府采购服务业务。积极引导行业自律,维护会员之间公平竞争的权利,避免无序竞争;加强与国内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与交流,获取各类行业信息,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陈述成员企业的意见,传达有关行政决定、政策法规和信息,维护成员企业的利益;开展经常性调研,摸清会员企业状况和发展意见,反映企业发展的难点、热点,提出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健全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科技研发、人才培训、典当融资、信息化服务、法律咨询、财务会计等中介机构,降低行业运营风险与成本;建立健全规范和发展中介机构的政策、法规,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加强企业、协会、中介机构之间的信息化交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提升各组织之间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效率。

(七)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能力一直是宁波产业发展的短板,而创新能力不强的首要原因是人才队伍的滞后。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特别是在创新成为产业发展关键的今天,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更加紧迫。

要加快人力要素集聚,在现行人才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关于促进高端人才集聚的政策;完善人才优先投入政策,把人才经费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人才引进和培育情况列入各县(市、区)考核目标。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积极支持企业引进紧缺型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积极培育一批适合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

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优先保障;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更加注重高层次人才的使用。积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企业采取股权、期权等方式激励集聚的高层次人才;努力创造人才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在安家落户、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其创造便利条件。

进一步加大人才服务社会中介机构的建设力度,提高人才服务中介机构的规模、功能和水平,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信息发布体系,准确、及时地向社会提供可靠实用的人才信息;积极建立“宁波人才服务联盟网”,提升宁波人才服务整体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