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思路

宁波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思路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大小企业间以协作与分层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竞争合作关系,努力培育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产业集群是宁波产业组织提升的重要内容。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在宁波大中小企业之间塑造以协作与分层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竞争合作关系。
宁波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思路_宁波在长三角发展中的地位演进及提升研究

党的十七大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局高度,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全球金融危机给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重大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波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把握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三次产业互动融合、集群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加剧等趋势,构筑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完善资源要素保障体系,促进产业的高端攀升和内涵升级,致力打造产业“高产田”,使宁波产业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和全省前列。

(一)构筑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顺应产业集群化、产业智能化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宁波资源禀赋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全力构建现代产业集群。

1.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培育都市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推进品牌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联基地带农户,加快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农业风险防范能力。严格保护耕地,进一步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2.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按照“市场主导、技术领先、重点突破、带动力强”的要求,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设计创意产业,努力形成若干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择优发展临港工业,做强做优石化、清洁能源等重点临港工业,延伸循环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加快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新型临港工业基地。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改造提升装备制造、造船、电子电器、纺织服装、模具、文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再创特色产业新优势。加快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培育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引领带动作用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实现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推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会展、电子商务及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地方金融创新,培育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大力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整合旅游资源优势,加快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开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旅游整体形象。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以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等为支撑,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和思路,抓紧做好建设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示范省核心区域的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和重要功能区块,坚持适度开发和有序保护相统一,全面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扶持发展海水健康养殖、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海洋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航运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远洋捕捞等现代海洋渔业,加快发展滨海休闲、海洋文化节庆等海洋旅游业,加强现代渔港建设,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和带动力。加强海洋科技研发,提高海洋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编制海岛海域综合开发规划,加强海岛海域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开发海岛海域资源。积极申报国家海洋博览会。

5.全力构建现代产业集群

产业组织提升是工业转型升级重要内容。构建大小企业间以协作与分层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竞争合作关系,努力培育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产业集群是宁波产业组织提升的重要内容。促进产业集群从模仿型向创新型攀升,努力培育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构成了宁波富有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组织形态。要从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审视宁波地方产业集群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充分利用现有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积极主动地融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培育大型品牌生产集团和商贸集团,从而促使其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并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产业集群。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在宁波大中小企业之间塑造以协作与分层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竞争合作关系。中小企业为了能够参与由生产商主导或购买商主导的跨国生产和流通网络,就必须基于中小企业与大公司之间的联系,构筑起能适应残酷竞争的网络组织。因此,要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一方面,大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存量调整,迅速壮大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形成真正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成为“小型巨人”或“配件明星”,从而在产业内部,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兼备的金字塔状的分工协作体系。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强化创新战略,完善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激励创新主体,培育一批善于学习模仿和创新,有自主知识成果,能构筑技术优势,善于树立品牌、争创名牌,控制把握市场的“创新型企业”,促进宁波产业通过产品升级、工艺升级,以及功能升级,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网络和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1.着力推进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

进一步加大科技合作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加强与中科院材料所、兵科院和浙江大学等的全面科技合作,鼓励高层次人才来我市挂职和创业,共建研发机构,积极吸引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我市;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提高科研院所面向企业和市场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在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水平,增强为宁波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属企业和省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宁波设立研发基地,促进我市工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2.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

充分发挥宁波科技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现有“孵化器”的作用,完善孵化设施、强化孵化功能,使其成为科技人员科技创业的重要基地。建立创新引导基金,利用宁波丰富的民间资本,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创投基金,大力发展私募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活动。

3.增强企业研发能力

鼓励企业加快工程技术中心、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园区作为创新创业集聚基地的作用,鼓励县(市)、区的重点企业在市高新技术园区设立研发中心,对研发中心引进的高级急需人才在住房安置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4.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开展技术贸易、技术培训、科技评估、信息服务、专利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中介服务工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扩散。

5.构建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知识产权的交易和使用,坚决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活动,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引导和激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规则。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保护机构建设,强化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和行政保护。加大品牌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增加品牌建设投入,从研发设计和营销推广着手,提升品牌价值。引导企业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益分配的机制,促进知识尽快转变为生产力。

(三)完善资源要素保障体系

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完善土地、资本、人才、能源和财政投入等资源要素的保障体制机制,对工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1.加快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促进土地使用权有效流转,实施“挤地发展”和“原地提升”工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率。运用市场准入标准、经济杠杆和供地政策,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集聚效应。坚持“选商引资”,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实现进口替代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项目,以最小的土地消耗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制定鼓励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激励措施,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配置工业用地,并通过集中建造标准厂房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建立市域、县域及经依法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全面实行土地集约利用考核制度。

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筹集发展资金、推进制度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资本市场推动更多企业上市,着力提升“宁波板块”竞争实力,拓宽资本市场多元融资渠道,努力培育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加快推进宁波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加大宁波银行业金融机构介入资本市场业务的力度,通过股票质押贷款、同业拆放、授信等业务,对证券机构进行资金融通,从而形成银证业务互惠互利的良性互动局面。各级各有关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要共同培育市场主体,把更多的优质企业推入资本市场;共同规范企业行为,为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把好关,共同防范和处置风险,提高资本市场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

3.建立健全创业创新人才保障机制

一是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家。扩大范围,加大力度,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实行深造培训和集中轮训相结合,通过EMBA课程、短期进修、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企业家和各类不同层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水平。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搭建平台,落实政策,大力引进以领军和拔尖人才为重点的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优化服务,着眼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培养管理、经营、工业设计等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积极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有证书”的各类创新型技能人才,有效推进企业创新团队建设。

4.推进能源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建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推进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的工作格局。实施节能监察制度,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建设,健全能耗监测体系。推动重点耗能企业健全节能工作机构,建立科学的节能管理核算体系。加大奖励力度,加强先进节能技术设备的推广、开发,大力培育节能中介服务机构。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对超出行业能耗平均水平的企业,根据不同情况,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实行电价和水价的累进加价、限期停产整改、设备强制淘汰等,加快提高能效水平。加强环境容量控制,探索企业排污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开发区(园区)和城市功能区、镇乡和县(市)、区等不同层次,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进企业之间的产业对接配套,鼓励废弃物循环利用。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推进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加强扶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5.整合财政扶持资金

一是强化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将工业技改贴息资金、园区扶持资金、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资金和创新资金等扶持资金整合为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在使用方向上逐步从扶持所有行业向扶持重点优势行业转变,从单纯扶持大企业向扶持大中小企业并举转变,从注重项目投资规模向更加注重项目的技术档次和设备先进程度转变,重点用于结构调整项目贴息,中小企业扶持,信息化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创新、节能和清洁生产、国内招商引资、结构调整软课题研究等补助,以及必要的考核奖励,使之成为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二是建立政府财政性投入资金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行政部门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评审和社会监督制度,进一步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综合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