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竞争力分析的研究思路

城市竞争力分析的研究思路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国外研究现状竞争力的概念最初是从国际比较和国际对比中演绎出来的。1978年,美国技术评估局根据白宫和参议院的要求,组织有关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开始研究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他认为一个企业获得竞争力优势的前提是研究其所在行业的竞争结构。1995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
国外研究现状_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竞争力的概念最初是从国际比较和国际对比中演绎出来的。

1978年,美国技术评估局根据白宫和参议院的要求,组织有关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开始研究美国的国际竞争力。1983年,美国总统建立了一个由30名专家组成的“关于工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开始专门研究竞争力问题。

1983年,日本通产省组成课题组对美国和日本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

欧洲国家也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工作,如英国于1983年、德国于1985年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进行研究。欧盟也于1993年公布了关于欧盟竞争力研究的总结性报告“增长、竞争力和就业:通向21世纪的挑战与出路”。该报告认为欧洲的高失业率主要原因是欧洲企业与美国和日本相比缺乏竞争力,该报告提出的对策是解除各种产业管制,进一步开放欧盟内部市场,通过内部竞争力来提高欧盟的竞争力。

日本向来对产业竞争力十分重视。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一些优势行业的产业竞争力持续不振,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复苏。为此,从政府到产业界纷纷展开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1993年3月,日本成立了由相关大臣和产业界代表组成的“产业竞争力会议”,作为首相直属机构,开始加强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性研究。从钢铁业到微电子、生物技术等重要产业均进行了深入研究,日本通产省作为产业发展的主管机关也设立了一个咨询机构即“产业技术审议会”,于2002年4月召开专门会议提出了题为《产业技术策略》的报告,对生物技术等拟重点发展的13个领域41个个别策略方案做了详细规划,力求全面提高日本的产业竞争力。2002年5月,经济产业相平沼赳夫的私人咨询机构——产业竞争力战略会议发表的《加强竞争力的6项战略》,提出:把日本建成高附加值化据点;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加强服务经济和扩大就业机会;吸引内外资本和人才;建立“东亚自由经济圈”;创建21世纪的新市场。(刘小铁,2006)

对于企业竞争力,经济界和企业界则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即认为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企业竞争力是其他两个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也是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核心。西方学者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的探讨百花齐放,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流派划分,归结为四大流派(张静秋,2006)。

一是资源学派的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及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竞争力就是那些特殊资源。二是市场结构学派的竞争力理论。以波特为代表的市场结构学派,侧重于企业外部市场结构的分析,主要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理论。他认为一个企业获得竞争力优势的前提是研究其所在行业的竞争结构。他的基本观点是,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在于如何在产业竞争环境中确定竞争战略及其如何实施。三是能力学派的竞争力理论。将资源与能力视为有关联但作用不同的两个概念。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其核心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阿儿弗雷徳、马歇尔等的理论中。四是跨国经营理论学派的竞争力理论。跨国经营理论把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与竞争优势相联系,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跨国经营理论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思想对各国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1]

况伟大(2004)提出,欧洲学者最早关注城市竞争力问题,这些学者将城市经济的增长或衰退作为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标准。P.Cheshire,G.Car-bonaro &amp,D-Hay根据城市经济的增长和衰退状况,对101座欧洲城市进行了排名。他们测度城市增长和衰退的变量包括收入、失业、移民以及商业和旅游需求。但是,上述研究的问题在于,测度城市竞争力的方法是一种间接方法,不是对城市竞争力的直接测度。在美国,C.Negrey &amp,M.B.Zichke以人口和制造业就业的变化来表示城市发展状况。他们根据不同制造业就业所占比重情况,将城市分为5类:限制工业化的城市、稳定转型的城市、创新中心、新的服务中心和新的制造业中心。J.Pollard &amp,M.Storper将美国城市分为智力资本产业中心、创新产业中心和多样化制造业中心。他们的研究结论为,创新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整个地区或城市就业增长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创新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我们就可以判断城市的就业是否增长,从而可以判断城市竞争力是否增强。最接近城市竞争力内涵的评价来自于英国的《城市研究》(1999)杂志和《城市竞争力》(2002)一书。它们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评价城市的产出;二是评价城市的竞争性资产(Competitive Assets)或经济基础。若将城市作为一个经济体,则第一种方法测度的是城市的“产出”,第二种方法测度的是城市的“投入”。I.Deas &amp,B.Giordamo提出了“资产—产出”模型。在他们的模型中,竞争性资产被分为经济、政策、自然和社会环境4类,这些竞争性资产与厂商以及城市的竞争性产出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同时,将城市的“投入”与“产出”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准确。“资产—产出”模型还增加了竞争性资产的质量因素,这使得竞争性资产的评价更加全面[2]。近几年,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主要是将经济计量分析引入到城市竞争力分析中来(况伟大,2004)。

1986年,世界经济论坛(当时叫欧洲经济论坛)发表了“关于国际竞争能力的报告”,对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从1990年起,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作为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权威机构,每年合作出版一本《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在世界各国和政府、企业、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开始各自发表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论坛发表《全球竞争力报告》,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发表《世界竞争力年鉴》。1995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国际竞争力排行榜”显示,中国的排名由上一年的第24位下跌至第31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被调查的117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连续第三年保持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领先地位,美国依然位居第二。中国排名第49位,领先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