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开发支出

研究开发支出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技术进步,位于经济增长的核心。本章在简要考察科技活动支出基础上,重点考察研究开发的层次与性质,探讨政府在不同层次研究开发活动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分析中国研究开发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并进行国际比较。最后利用现有的经验研究成果,探讨公共与私人研究开发支出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保留了科学技术支出这一独立科目也是中国政府收支科目体系与IMF科目体系的主要差异之一。

技术进步,位于经济增长的核心。

——保罗·罗默,《内生技术进步》(1990)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世界性的经济增长其实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直到18世纪中期以前,人类的经济增长是非常缓慢的,产出水平仅仅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随着知识的逐步积累和能够鼓励人们创新的经济制度的逐渐形成,工业革命爆发了,新技术和纯科学知识开始不断出现和更新,快速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大量证据表明,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而技术进步则是通过人类的科技活动来推进的。在所有的科技活动中,研究开发活动处在核心位置。本章在简要考察科技活动支出基础上,重点考察研究开发的层次与性质,探讨政府在不同层次研究开发活动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分析中国研究开发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并进行国际比较。最后利用现有的经验研究成果,探讨公共与私人研究开发支出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3.1 科学技术支出

13.1.1 科学技术活动概述

所谓科学技术活动,泛指人类在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统称为科学技术领域)中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有组织的活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科技活动可分为研究与试验开发、研究开发成果应用及相关的科技服务三类活动。

(一)研究与试验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

简称研究开发,是指人类为增加知识存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所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三类活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也可以译作研究与试验发展,或研究发展。本书中“研究开发”和“研究发展”两词混用,为同义词。)。研究开发活动处在全部科技活动的核心位置,国际上通常以研究开发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我们将在13.2节对研究开发活动的层次与性质做进一步考察。

(二)研究开发成果应用

研究开发成果应用是指为使研究开发阶段产生的成果(如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能够投入生产或实际应用,解决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工作。

(三)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是指与研究开发活动相关并有助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的活动(参见:科学技术部.科技活动定义及其分类.2007.)。

13.1.2 中国的科学技术支出

我们首先分析财政科技支出,进而考察全国科技活动支出总量及其筹资结构。

财政科技支出是指政府公共预算中用于科学技术活动的支出总量,在2007年新的政府收支科目使用之前,财政科技支出分散在不同的支出项目中,主要包括科技三项费用、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和其他科研支出。2007年开始,科学技术支出才有了独立的统计科目。需要指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并没有专门的科技支出这一科目,相应的支出被分别归入不同的职能类别中,如一般公共服务、经济事务和环境保护等。因此,保留了科学技术支出这一独立科目也是中国政府收支科目体系与IMF科目体系的主要差异之一。

中国财政科技支出虽然在总量上持续增长,但是其相对比例却表现出明显的波动趋势。

1995年以来,财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例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这可能与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有关。

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总量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的1.58%上升到2008年的3.03%,增长幅度超过90%,表明整个国家在科教兴国与自主创新战略下,对科技活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从筹资结构来看,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在科技活动总量中的比重实际上是下降的,而企业自有资金占全部科技支出的比例从1995年的32%上升到了2008年70%,这说明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活动的绝对主导力量。

那么,政府投入比例的下降是否是合理的?政府在全国科技活动中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下面,我们将围绕着科技活动的核心内容,即研究开发活动,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3.2 研究开发的层次

研究开发(R&D)是指人类为增加知识存量(包括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研究开发活动与其他科技活动的不同在于,研究开发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常常伴随着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或者新的工艺和设计。因此,研究开发活动处在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也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

13.2.1 研究开发的层次与性质

一般而言,研究开发包含三个层次的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其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合在一起,统称为科学研究。

(一)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

基础研究是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基础研究的成果反映了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其成果形式主要是科学论文和科学著作。

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和解释世界,增进人类一般知识,没有任何特定的使用目的,其研究成果具有一般性或普遍性,并以论文或著作的形式发布,其受益者是经济中所有的人。

基础研究的成果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知识,人们在获取这种知识时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竞争性。同时,由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形式主要是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和著作,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等多种途径阅读这些科学论文或著作,因此也不具有排他性。在这个意义上,基础研究成果属于或接近于纯公共产品。

(二)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应用研究是为了获取与某一特定目的或目标有关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反映了对基础研究成果应用途径的探索,是将基础理论发展为实际应用的过程,其研究成果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针对具体的领域、问题或情况,成果形式一般以科学论文、著作或发明专利为主。

应用研究同样创造了新的知识,只要是知识就具有非竞争性。但是从成果形式来看,以论文和著作形式存在的应用研究一般不具备排他性;但以发明专利等形式存在的应用研究则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发明专利属于专利拥有人,受到法律保护,其他人除非购买专利使用权,否则不能使用该项专利。因此,应用研究成果中既包括纯公共产品,又包括混合产品(排他性公共产品)。

(三)试验开发(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试验开发是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在社会科学领域,试验开发是指把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的知识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计划(包括为进行检验和评估实施示范项目)的过程。人文科学领域没有对应的试验发展活动。试验开发的成果主要反映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的能力,是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物化成果。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利、专有技术和研究报告等。

试验开发虽然没有创造新的知识,但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新的组合,其成果形式仍然与知识有关,具有非竞争性。大多数研究成果或者受到专利的保护,或者作为专有技术以不公开的形式存在,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在产品性质上属于混合产品。需要指出,试验开发中还存在一部分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以研究报告形式存在(比如一项帮助低收入家庭的计划),它是面对整个社会的,在性质上属于或接近于纯公共产品。

专栏13.1

如何区分不同层次的研究开发活动?

(1)区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主要标准是: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

基础研究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或目标主要表现在,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的实际应用前景如何并不很清楚,或者虽然确知其应用前景但并不知道达到应用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途径。应用研究的特定应用目的不外乎两类:或是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确定其可能用途,或是为达到具体的、预定的目标确定应采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径。应用研究虽然也是为了获得科学技术知识,但是,这种新知识是在开辟新的应用途径的基础上获得的,是对现有知识的扩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对应用具有直接影响。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必须经过应用研究才能发展为实际运用的形式。

(2)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的主要标准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是扩大科学技术知识,而试验开发则是开辟新的应用即为获得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新服务以及对已有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

虽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但它们的直接目的或目标却有着本质的差别。应用研究是为达到实际应用提供应用原理、技术途径和方法、原理性样机或方案,这是创造知识的过程;试验开发并不增加科学技术知识,而是利用或综合已有知识创造新的应用,与生产活动直接有关,所提供的材料、产品装置是可以复制的原型,而不是原理性样机或方案,提供的工艺、系统和服务是可以在实际中采用。

13.2.2 研究开发的生产与提供

研究开发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那么究竟谁在进行研究开发活动?又是谁在为这种活动买单?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的问题。

实践中,研究开发的生产部门,或者说执行部门,主要包括高校、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而研究开发活动的提供者,或者说研究开发的筹资来源,则主要是政府和企业。

从理论上分析,不同层次的研究开发活动需要由不同的执行部门来进行生产,并且由不同的部门为其提供资金。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一)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增进了人类的一般知识,没有任何特定目的,其成果一般以论文和著作的形式存在。在消费上,基础研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或接近于纯公共产品。显然,纯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是没有效率的,因此基础研究需要由政府来提供,或者说基础研究的筹资来源应该是政府部门。在生产上,由于基础研究没有任何特定目的,也不能转化为商业利润,很难想象由企业来主动进行基础研究,因此,基础研究的执行部门主要是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

(二)应用研究

尽管应用研究也创造了新的知识,但是应用研究具有特定的目的,针对某一具体的领域或问题,探索基础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在成果形式上以论文、著作和发明专利为主。在消费上,当应用研究成果以论文和著作形式存在时,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或接近于纯公共产品;当应用研究成果以发明专利形式存在时,它是非竞争的,但是具备了一定的排他性,属于混合产品。对于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应用研究成果而言,主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然而,那些受到发明专利保护的应用研究成果,实际上具备了一定的排他性,可以采取以私人提供为主的形式,政府给予一定补贴(Arrow(1962)和Romer(1990)对研究开发活动的外部性进行了深入讨论。Romer,paul.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S71-105;Arrow,Kenneth.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155-173.)。在生产上,由于应用研究成果具有特定的目的,探索基础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能够经过试验开发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因此应用研究活动主要在高校、政府研究机构进行,也可以在企业进行,或者采取企业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的形式进行。

(三)试验开发

试验开发有着明确的目的,其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商业利润,企业有着很强的动力去进行这些活动,因此,企业是执行试验开发的主要部门。在消费上,试验开发的成果虽然受到专利权的保护或者是不公开的,具有较强的排他性,但是其外部性仍然存在,因此政府可以给予适当补贴(或者减税)。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试验开发,其收益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营利性企业没有动力去做,其执行部分仍然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并且政府应该作为主要的资金提供者。

13.2.3 政府的责任

在研究开发活动中,政府的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资金提供者,为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研究开发活动直接提供资金,对具有混合产品性质的研究开发活动进行适当补贴。二是作为活动执行者,通过公共研究机构和公立高校直接进行一部分研究开发的生产活动,这部分研究开发活动通常是私人部门所不愿意从事的。三是作为产权保护者,通过专利法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为私人从事研究开发活动提供知识产权保护,这种保护实际上是为私人从事研究开发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专栏13.2

制度环境与西方世界的兴起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为什么大规模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现象直到18世纪才开始出现?为什么在这之前没有出现?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技术进步,又是什么因素刺激了技术创新?

诺思、托马斯(1973)通过考察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史,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在他们看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依赖于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为人们从事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那些活动(比如研究开发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激励。当人们缺乏这种激励时,人们将不愿意从事这些活动,整个社会也将处于停滞状态。因此,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要发展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这个“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公元10世纪,在西方世界中已经普遍形成了封建主义和庄园制度。经济活动围绕着庄园进行,庄园的习惯法是不成文的“宪法”,实质上为当时的无政府社会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制度协定。每个庄园都有一处堡垒作保护,四周荒野环绕。庄园之间就像一个个孤立的小村落,封建主义则为这一四分五裂的社会提供了一种稳定和秩序。随着和平和安全的恢复,庄园间的贸易逐渐扩大,相应的,在人烟稠密的定居区建起了市镇。11和12世纪贸易和商业的发展,不仅促使市镇激增,而且带来了一系列旨在减少市场不完善的制度安排。新市镇发展了自己的具有行政和保护职能的政府,并形成了一套法律来制裁争端。随着人口和贸易的不断发展,北意大利和中德意志的市镇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

然而,到了13世纪,最好的土地全占用了,劳动力过剩,新移民只能依靠贫瘠的土地,农业生产率开始下降,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农业劳动者收入不断上升。农业劳动收益递减导致人口增长超过产量增长,其直接后果是14世纪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和瘟疫,人口开始持续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循环。人口的下降扭转了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土地再次变得丰裕而劳动力不足,这一局面改变了工人的谈判实力,进而庄园制的主仆关系逐渐消失了。租约变长,农奴开始获得对其土地的专有权。到14世纪后半期人口重新开始增长时,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已经瓦解。在一些地区逐渐出现了保护所有权结构的生产性制度安排,船舶和航海技术得以改进并导致了地理大发现。因此,这一过程虽然也伴随着农产品价格上升而工资下降的现象和马尔萨斯循环的压力,但向新大陆的移民和生产率的提高缓解了农业报酬递减的趋势。

16世纪是商业扩张的时代,股份公司等旨在应付资金筹集和风险分担的制度安排被创立并推广开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与最优军事规模的扩大,为了提高效率庄园必须扩大为一个共同体,这就导致了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些变化为所有权的演进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进而促进了土地所有制、自由劳动力、保护私有财产、专利法和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到18世纪初,西方世界已经形成了私人收益率相当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制度环境,刺激人们去从事生产性活动特别是研究开发活动。这些变化很快就导致了一场蔓延至整个欧洲及其海外殖民地的技术革命。西方世界的长期经济增长正式拉开了序幕。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3.3 中国的研究开发支出

自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研究开发支出总量增长十分迅速,名义支出增长了12倍,研究开发的强度(占GDp的比例)也从1995年0.57%上升了1.54%。

但是从分层次的结构来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都下降了,基础研究支出的比例从1995年的5.2%下降到了2008年的4.8%,应用研究支出的比例则从26.4%下降为12.5%,这意味着科学研究支出占研究开发支出的比例从1995年的32%下降到了2008年的17%。相应的,试验开发支出的比例从68%增加到了83%。

研究开发支出规模与结构变化的背后,反映出企业已经逐渐成为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而企业的绝大多数资金都投入到试验开发活动中,因此试验开发支出在研究开发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合计3073.1亿元,其中试验开发支出3028.5亿元,占比98.5%。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

2008年全国研究开发支出461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的比例只有23.6%,而企业投入的比例高达71.7%。从执行部门来看,企业执行经费共3381.7亿元,占全国研究开发支出的73.3%。因此,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执行部门来看,企业均已成为研究开发活动的绝对主力。高校执行经费为390.2亿元,仅占全国总量的8.5%,说明高校在研究开发活动中所做的贡献比较小,处在从属的地位。

13.4 研究开发支出的国际比较

2007年,全球研究开发支出总额达到1.07万亿美元,中国的研究开发支出达到48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美、日、德、法、英五国(数据来源: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中国R&D经费支出特征及国际比较.科技统计报告,2009(6).)。

虽然中国的研究开发支出位列世界第六,但研究开发的强度(即研究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并不算高,尚不足1.5%。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其研究开发强度均超过了3%。研究开发强度偏低和我国一直以来倡导的科教兴国与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除了总量水平偏低,中国研究开发支出的结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不合理性。

从筹资来源看,中国研究开发支出中的政府投入比例仅24%。在表列R&D大国中,除日本外,其余各国的政府投入比例均高于中国。中国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为落后,企业部门实力相对较弱,而政府在研究开发中承担的比例却不足1/4。相比,与中国经济发展程度较为接近的俄罗斯在研究开发中的政府投入比例超过60%。

从执行部门来看,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企业是研究开发活动的主力。但中国高校在研究开发活动中的份额很低,只有8.5%。而OECD国家的同一比例普遍超过10%,甚至有的国家达到30%,OECD各国平均为17%,两倍于中国。这说明,从国际经验来看,高校作为一个国家的学术圣地,应该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从分层次的结构来看,中国的问题也很突出。在我们能够掌握数据的表列国家里,中国的基础研究比例是最低的,还不到5%。同一比例,在法国是1/4,美国和俄罗斯是17%,韩国与日本也都超过10%。我们知道,相比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而言,基础研究没有特定的目的或目标,纯粹是为了开拓人类的一般知识,企业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因此基础研究需要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中国的基础研究支出比例如此之低,实际上反映出政府职能的缺位。政府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比例已经很低(不到1/4),而且还将大部分资金投到了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领域中。这也说明,整个国家在研究开发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浮躁之风,总想着立竿见影,而不愿意从事基础性的研究活动。政府如果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长此以往,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差距将越来越大。

针对上述问题,国务院于2005年底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这份纲要中,不仅提出了研究开发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10年达到2%、2020年达到2.5%以上的中长期目标,还提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特别是要增加政府投入的比例,调整政府投入的结构,重点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

专栏13.3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摘录)

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学和技术重新升温,为解决世界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纳米科学和技术新突破接踵而至,将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因此,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

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长,但与我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的总量和强度仍显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加科技投入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我国必须审时度势,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出发,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完成本纲要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提供必要的保障。

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国家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并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强化企业科技投入主体的地位。总之,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2%,到2020年达到2.5%以上。

2.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加强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和科学技术普及的支持。合理安排科研机构(基地)正常运转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科技基础条件经费等的比例,加大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投入力度,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

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4.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

——本文摘录自《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3.5 公共、私人研究开发支出与经济增长

在理论上,政府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将会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产生两种效应。

(一)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

互补效应是指公共研究开发支出的增长促进了私人研究开发支出的进一步增长,也可以称为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互补效应的机制是,政府投资于基础研究和一部分应用研究活动,为企业从事后续研究开发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降低了市场风险,从而带动了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投入。

(二)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替代效应是指公共研究开发支出的增长替代或挤出了私人研究开发支出。这是因为,某些研究开发领域即使政府不投入,企业也是愿意投入的,如果政府投入到这些领域中就会对企业资金产生替代效应,或者说挤出效应。

现有的经验研究表明,实践中公共研究开发支出对私人研究开发支出既存在替代效应,也存在互补效应。戴维等(David,hall和Toole,2000)综述了1966年以来的30篇研究世界各国公共与私人研究开发支出关系的实证文献,发现这些文献的结论并不一致(David,paul,Bronwyn hall and Andrew Toole.Is public R&D a Complement or Substitute for private R&D? A Review of the Econometric Evidence.Research policy,2000,29(4-5):497-529.)。从净效应(net effect)来看,有18篇文献支持两者之间存在互补效应,6篇文献支持替代效应,6篇文献认为结果是不显著或者不明确的。从数量来看,大多数文献还是倾向于互补效应。

谢兰云(2010)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和全国1991—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政府与企业研究开发支出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谢兰云.政府、企业R&D投资与经济增长:一个实证研究.商业研究,2010(6):108-113.)。结论表明中国政府研究开发支出对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具有很强的互补效应,而替代效应则基本不存在。从研究开发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政府研究开发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长期的促进作用,而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对经济增长只有短期的正向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政府主要投入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这些活动提高了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促进了人力资本积累,因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长期的推动作用。而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主要是被动的技术模仿与引进,缺乏自主创新,其研究开发活动目标的短期化导致其产生的效益也是短期性的。由于政府研究开发支出既能带动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又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长期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增加政府的科技投入(包括减税),并积极引导企业从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研究开发活动。

本章小结

1.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而技术进步则是通过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来推进的。所谓科技活动,泛指人类在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中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有组织的活动。科技活动可分为研究与试验开发、研究开发成果应用及相关的科技服务三类活动。

2.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人类为增加知识存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研究开发活动处在科技活动的核心,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三个层次。

3.根据不同层次研究开发成果的产品性质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提供方式。基础研究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应该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则适于采取混合提供的方式,其中试验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为企业。

4.1995年以来,中国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量和强度都增长较快,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结构来看,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研究开发活动的绝对主力,但政府投入比例和基础研究比例相比其他国家明显偏低。

5.对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表明,政府研究开发支出对企业支出产生了明显的互补效应,同时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而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对经济增长只有短期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更注重模仿与引进而非自主创新。因此,加强政府科技投入并鼓励企业从事自主创新活动是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

复习与思考

1.研究开发活动具有哪三个层次,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分三类不同层次的研究开发活动?

2.对于不同层次的研究开发活动,政府、高校与企业应该分别承担什么责任?

3.分析自1995年以来,中国研究开发支出总量与强度的变化趋势。

4.结合国际经验,分别从不同层次、筹资来源与执行部门三个角度分析中国研究开发支出的结构存在哪些问题?

5.公共研究开发支出的增长对私人研究开发支出具有哪些效应?

进一步阅读文献

1.Romer,paul.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S71-105.

2.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中国R&D经费支出特征及国际比较.科技统计报告,2009(6).

3.科学技术部.科技活动定义及其分类.2007.

4.Arrow,Kenneth.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155-173.

5.谢兰云.政府、企业R&D投资与经济增长:一个实证研究.商业研究,2010(6):108-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