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近些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国家出台的这些流通政策,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产品物流基础市场的发育,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开始启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开始受到更多关注。2003年1月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农业流通体系的建设,使得农产品物流变得更加令人瞩目。2004年、2005年“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务和流通方式。”国家出台的这些流通政策,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1.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人口大国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强劲推力,目前中国用于生活消费的农产品主要以鲜食鲜销形式为主,在分散的产销地之间要满足消费在不同时空上的需求,使得农产品物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物流面临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其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因其上联生产环节,下联其他流通主体,已成为我国农产品物流和质量安全信息流集中与分配的节点,成为最经济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传播的主要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大中城市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150家,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有1551家,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有830家,亿元以上专业市场有721家,从事农产品批发业务的法人单位4.2万个,从业人员70.3万,资产总额达4620.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4961亿元,70%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批发市场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载体。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加快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大力在农村地区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流通业态。另外,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建起一批规模较大、体系较为完整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如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博富集团合作筹建的深港农产品物流中心、长春粮食集团与德隆集团共建的东北亚农产品物流中心、上海全国农产品物流中心、北京绿色安全农产品物流中心、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等。这些物流中心设施齐备、体系健全,成为国内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典范,也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实证参考。不过,总体来说,我国市场体系建设离现代化物流建设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批发市场的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商物合一,现金交易”的初级物流状态应转变为高级的物流状态,现代农产品超市还未成为城市中主要的销售渠道。

2.物流运作主体呈现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经营体制、市场化程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连接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营销渠道以及包含于其中的商流、物流各方面的参与者及其功能都发生了变化。除原有的国有和集体性质的农产品物流企业,还涌现出大批个体运输户、经纪人、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组织等,产生了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储运及流通加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只是在起步阶段,其管理水平、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网络建设、物流企业的战略联盟以及专业化服务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现有市场主体呈现“小规模,大群体”的格局。

3.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得到了有效改善

近几年来,政府在交通运输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我国现代交通运输初具规模,国家公用通信网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为发展农产品物流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现代物流技术设备是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目前,我国在不断改造农产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等专用设施的基础上,已能独立设计制造出供农产品储存的自动化仓库、搬运机器人等高技术水平的物流设施,且许多现代通信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也已在农产品物流中得到应用。

4.物流标准化工作开始启动

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是农产品物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有效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系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也是中国加入WTO、提升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要求。随着农产品物流基础市场的发育,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开始启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第一,制订了一系列物流或与物流有关的标准;第二,建立了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化组织、机构;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制订,并积极采用国际物流标准;第四,积极开展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工作。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在农产品信息标准化、农产品仓储、装卸和运输等作业环节的标准配套、国内物流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农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1.对农产品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

“重生产轻流通”观念依然存在。在国外,农业生产环节投入比例是30%,产后比例高达70%,而我国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仅占1%,保险储藏比例仅为20%,加工比例不足10%。另外,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产销的行政壁垒。虽然目前一些地方开辟了农副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但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然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副产品跨地区外销障碍重重,增加了流通成本,加大了大宗农产品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造成了大量的积压和损失。

2.物流主体发育不良

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有五种形态:一是国有和集体性质流通企业,二是农业公司,三是专门为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是为农产品物流服务的专业公司,包括专业运输公司、专业包装公司等等,五是经纪人队伍。原国有和集体性质的流通企业普遍背负着历史积淀的各类包袱,从执行调拨计划转向市场竞争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缺乏竞争优势,不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农产品物流行业中退出;而农村又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产品的交易,农民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虽然农业行业协会在现阶段发展较为盛行,但因组织不健全,功能不完备,还仍然起不到行业规范和自律作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运作管理不规范,营销能力尚未得到充分体现。此外,多数农产品物流企业规模小,网络不健全,市场覆盖面狭窄,带动作用较低;而从农业生产中分工出来的农民运销队伍,因自身素质低,缺乏必要的物流知识和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而抗御风险能力差。因而,我国整体农产品物流领域运作主体的竞争能力还相当薄弱。

3.物流技术水平低

(1)存储条件差

由于农产品的时间和空间性差异,大部分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领域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储存,以调节产需和供求平衡。而当前由于我国农业仓储设施建设滞后,仓储条件和机械设备水平低,分布不合理,通用仓库多,专用仓库不足,特种仓库(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仓库等)严重短缺。据统计,我国现有粮食仓库只能满足粮食储量的65%~70%,导致简易仓库储藏和混藏、农民分散储藏,甚至露天堆放问题相当突出,致使不仅造成霉变几率大,陈化速度加快以及鼠患、虫害现象严重,储粮损失达8%~10%,高的在23%以上,而且农产品统一管理和调度难度加大。

(2)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

如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巷道堆垛起重机等装卸设备数量相当有限,大多数靠人工操作。由于农产品储运装卸设施设备水平低,导致鲜活农产品储运成本在总成本中高达60%以上,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样由于装运、接卸设施不配套,以致粮食的“四散”作业无法大范围开展;车站、码头的装卸环节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比较低,必要的散装计重设备缺乏,使“四散”流通作业还具有相当的难度。

由于运输、储藏、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技术水平低,致使我国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巨大。有关研究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蔬菜水果物流则更为典型,产品一直处于采摘后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藏链:田间采摘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一般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冷链物流还未真正建立。在果蔬生产中,80%的生鲜产品是在常温状态下进行保存、流通、初加工。据统计,常温流通果蔬损失约20%~30%。果蔬采后的腐烂损耗几乎可以满足两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另外我国粮油损失约15%、蛋15%、肉干3%,加上食品的等级间隔、运输及加工损耗,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

国外物流技术动态

国外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已经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

信息化——广泛采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射频标识技术(RF)、条形码技术等。

自动化——自动引导小车(AGV)技术、搬运机器人(Robot System)技术等。

智能化——电子识别和电子跟踪技术,智能交通与运输系统(ITS)。

集成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于一体。

当前,世界公路交通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公路交通技术研究集中于五大热点。三大趋势分别为:(1)提高通行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开展智能化运输和环保专项技术的研究;(2)以人为本,重点开展交通安全技术的研究;(3)确定经济合理的目标,促进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开发。

世界各国公路交通科技研究五大热点主要包括:(1)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实现测试自动化;(2)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促进公路建设管理现代化;(3)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达到智能化;(4)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工程质量监测和道路养护智能化;(5)智能化运输系统(ITS)广泛应用。

4.交通运力不足

(1)交通运输线路短少,总运力不足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交通还不发达,有些偏远的农村甚至没有公路,处在与世隔绝的状况,交通运输线路短且少,农用专用线配备欠缺,总运力不足,农村机动力运输量约占总运输量的20%,这样的运力结构明显不能适应农业运输的需要。

(2)农业运输专用技术装备落后

由于农产品多为鲜活易腐货物,货运量大,对运输设备要求高,需要大量的专用运输工具。但目前农产品专用工具缺乏,农产品运输技术也相对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缓慢,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农产品运输主要靠中型卡车。卡车能耗大、容量不足,并且大多是敞篷的,缺乏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致使一部分易腐货物互相挤压,造成腐烂变质,损失严重。

5.加工处理水平低

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大多需要进行整理、分级、分类、烘干、散热、消毒、防腐包装等处理,而我国这些方面的作业能力因设备陈旧、装备水平落后、加工处理能力缺乏而明显不足。以烘干为例,国家每年收购的高水分原粮,利用干燥设备仅能处理1/4,大部分原粮依靠人工晾晒,耗费大量的人工费用。由于缺乏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形式进入流通或终端消费,不少农产品的附加值收益无法获取,影响农业行业收益积累和农民收入增长。

6.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需要

信息是农业物流的神经系统,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储存、运输、加工及销售,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应及时作处理,方能应对市场变化。现阶段,大多数农产品物流企业获取信息主要依靠电话和人员外出搜集,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还是通过中介组织或电视广播,但通过这些渠道获得信息数量有限,质量亦难保证。归结起来,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信息网络不健全

物流信息网络缺乏,现有的信息网络不健全。目前大部分农业生产地区还未建起农产品信息网络系统,虽然有些地区已经有了农业信息网、交通运输网,但农资信息网和农产品加工、仓储网还处于空白。

(2)网络覆盖面不够大

已有的网络只延伸到市县一级,与乡镇和大中型企业联网的比较少见。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地区尚未实现“三通”,市场信息闭塞,缺乏先进信息设备和完备的农业信息网络,致使市场信息不能实现双向流通,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各网络之间缺少整合平台,相互之间不沟通,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3)市场信息服务缺乏

农产品市场上几乎还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仅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软件或库存管理软件信息载体。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仍然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发布少量品种、价格信息,有的市场则根本没有信息服务,不可能为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