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年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2年,上海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达4909美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表1 2002年上海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二、投资与消费需求增长态势良好,对经济推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特别是有利于提升上海城市功能的外资项目明显增多,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认定达16家。

2002年,上海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达4909美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

一是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金融、电信、物流等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54家中,有22家外资银行被其总行确定为中国境内业务的主报告行。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较快,积极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建设,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四位。旅游会展业发展势头良好。同时,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性行业增长迅速。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二是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微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精品钢等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化工区主体项目开工建设,宝钢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发挥作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6个重点发展行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4%。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年区县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三是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新建林地1.34万公顷,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4∶6,特色农产业生产和出口比重明显提高。在郊区城市化率提高的情况下,全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到6.2%,推动了郊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表1 2002年上海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二、投资与消费需求增长态势良好,对经济推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全面启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和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等一批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重大项目。年初共安排重大工程39项计74个单项,年内建成或基本建成39个项目。继续启动和推进试点城镇建设,加快新一轮旧区改造。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大型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领域吸引社会资本取得新突破,社会投资多元化的格局进一步形成。民间投资增速进一步加快。二是居民消费升级态势延续。住房消费持续活跃,汽车消费明显增加,服务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

表2 2002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项目投资情况

表3 2002年上海居民消费情况

三、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扩大开放的综合效应不断显现

一是外贸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二是利用外资总量扩大、结构优化。特别是有利于提升上海城市功能的外资项目明显增多,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认定达16家。三是对内经济合作深入开展。修订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政策的实施细则。全年新增各地来沪投资企业6427家,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有57家。进一步密切与江浙等省市的合作,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大力推动与中西部地区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加大对口支援工作的力度,全年与西部省市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达237个。

表4 2002年上海对外贸易情况

表5 2002年上海利用外资情况

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深入展开,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机制,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推动政企分开。国有资本通过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共吸纳社会资本近1300亿元。推进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市场化重组,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小企业改制步伐,积极培育和引进民营企业,促进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开展就业援助行动,继续推进“4050”工程,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全年净增11.8万个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8%。制定并试点推行小城镇社会保险办法,建立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综合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完成医保卡和社保卡的“两卡并轨”,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按照国家规定调整全市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困力度,基本实现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水平“应保尽保”。三是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巩固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手清理424项地方审批事项,制定相关监督制度;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改革发展行业协会,基本完成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脱钩改制工作,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规范化建设。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等方式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个人和企业信用采集与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成立上海市检测中心,推动质检、药检等多检合一。初步建立食用农产品流通和安全监控网络,重点开展集贸市场、加油站、一次性医疗器械市场等八项专项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

表6 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及非公经济发展情况

表7 2002年上海私营企业发展情况

五、落实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持协调发展

一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科技原创能力,完成水稻基因组第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等一批优秀成果,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8家。全年专利授权达6693件,比上年增长24.6%。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率先实现数字电视运营性试播。松江大学园区初步建成,杨浦大学城等高校园区启动建设,初中和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双语教学和教育领域信息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继续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成功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编制并实施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积极推进市级卫生事业投融资改革试点,启动建设一批现代化医院和临床医学中心。成功举办国际网球大师杯赛和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经过努力获得了2004—2010年世界一级方程式汽车锦标赛中国站举办权。制定出台人才居住证制度,人口综合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至年末,全市有8255名在上海发展创业的国内外人才获得上海居住证。二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完成“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建成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大气质量继续改善,全年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77%。加快推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以及处置固体废弃物的能力不断提高,建成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城市绿化建设大规模推进,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建公共绿地1988公顷,全线建成了长97公里、宽100米的环城绿带。全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7.6平方米。

同时,上海经济未来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点。如上海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制约已经显现;在加快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城市“软件”建设亟待加强;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创新能力的要求十分紧迫;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压力依然较大等。

(原文刊于《重庆经济年鉴·2003》,2003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