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伦理概述

经济伦理概述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经济伦理概述(一)经济伦理的出发点、定义与学科性质无论古代中国还是西方,经济伦理的思想源远流长。人类经济活动中有伦理道德问题,伦理生活中也有经济问题。经济伦理学是研究对经济行为的合理性的价值论证的科学。市场行为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因此,现代经济伦理研究首先是企业伦理问题研究,即寻求建构一套与企业经济行为密切关联的伦理准则体系。

一、经济伦理概述

(一)经济伦理的出发点、定义与学科性质

无论古代中国还是西方,经济伦理的思想源远流长。人类经济活动中有伦理道德问题,伦理生活中也有经济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伦理问题,那么经济伦理指的是规范经济学对经济制度和平等、效率等经济范畴以及个人消费等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经济伦理指的是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道德前提和背景条件,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应该与不应该问题,它也涉及经济制度、经济秩序的合理性,经济主体的伦理关系性状以及经济范畴的价值判断。经济伦理学作为学科来说,一方面是符合伦理学的经济理论和伦理制度及规则的经济学的,另一方面与经济的伦理学也是相符的,正如政治经济学一样,这门学科具有双重含义。

关于研究的出发点,有学者认为,我国现代经济伦理以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其宗旨是为改革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也有学者认为,应当加强学理层面的形而上的思考和批判,从感性事实出发容易滑向经验主义和机会主义,当前我们缺乏的不是批判的武器而是武器的批判,在没有对传统的伦理价值原则进行梳理之前,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价值尺度来辨明今天面临的一些是非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实证的问题研究和思辨的理性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既要关注应用问题,也要关注元理论问题。回避丰富的改革实践或忽视学科自身的理论进步的趋向,都是失之偏颇的,只有运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来提出和解决问题才有出路。

关于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义,国内外研究大致有以下观点:(1)经济伦理学是关于经济制度伦理和经济行为伦理的学说。(2)经济伦理学是经济活动中的伦理精神、气质和看法的理论化形态,或者说是从道德角度对经济活动的根本看法。(3)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直接产生于人们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的科学。(4)经济伦理学是研究对经济行为的合理性的价值论证的科学。(5)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该不应该行为规定的学问。(6)经济伦理学是一门经济实践的道德科学,它以研究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经济行为的伦理正当性等问题为对象。(7)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8)市场行为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因此,现代经济伦理研究首先是企业伦理问题研究,即寻求建构一套与企业经济行为密切关联的伦理准则体系。(9)也有学者认为,经济伦理属于伦理学范畴,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系统进行道德认定,具有相应的知识性、规范性和批判性,而企业伦理仅仅是它的一个分支。另外,从西方经济伦理的学术渊源来看,它主要是研究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契合,研究经济人在伦理规范约束下的理性选择偏好。早在休谟那里,就蕴涵着对经济伦理的思考。他从人性的角度,对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解析,力图恢复道德原则在维系经济正义中的原始地位。而斯密则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实现了“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理论契合。(10)还有学者从制度的视角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合理的制度结构和伦理道德体系,把经济伦理看成政府和市场主体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制度约束的重要方面。指出,健全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使社会稳定和经济富有活力的粘合剂,伦理道德是社会经济规范发展最本质的支配力。

中国人民大学的许启贤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一,伦理问题总是和经济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理解经济伦理时,一定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经济和伦理的内在统一,切忌仅从伦理的或经济的单一的角度去理解经济伦理。第二,把经济和伦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和道德的正确的途径。第三,把经济与伦理结合起来,形成进步的经济伦理思想,减少因盲目发展经济而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呼声。

以上这些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国内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认识现状。

(二)经济伦理的基本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的许启贤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宏观经济伦理、中观经济伦理和微观经济伦理。

1.宏观经济伦理

所谓宏观经济伦理,是指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国家政府根据全社会整体利益,利用政府的管理职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协调发展而提出的基本经济伦理原则与规范。

“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健康发展”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政府的经济立法和政府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干预,而且包括社会主义的宏观伦理原则,如“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等原则。“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不仅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的道德“核心”和“原则”,而且也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经济伦理“核心”和“原则”。我们国家正是高扬“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这个宏观社会伦理,才抑制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化解了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冲突,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20年来持续稳定高速地增长。

2.中观经济伦理

所谓中观经济伦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处理与其他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在处理生产营销等关系时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原则及道德规范。当然,中观经济伦理也适用于农业经济及其他虽不属于企业但和经济有关的一些行业。

3.微观经济伦理

所谓微观经济伦理,是指企业内领导和职工在处理内部人际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也包括社会上个人在处理个人与经济、金钱关系时所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规范。

企业内部的领导,如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等,在企业中居于主要地位,他们自身的品德如何,不但直接影响着广大职工的品德风貌,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企业改革和生产发展的成败。

一个企业要想真搞上去,除企业领导者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外,广大员工的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广大员工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和伦理精神中,除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外,还必须有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精益求精;遵守劳动纪律,维护生产秩序;勤俭节约,爱厂如家;学习科学技术,不断开拓进取;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

个人如何对待消费,这也是微观经济伦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我国还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及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安贫乐道是不对的,超前消费、举债消费、愚型消费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我们反对用公款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腐败消费,也反对大款低级庸俗、消极颓废的无度消费。

许启贤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使经济伦理研究进一步深化:

第一,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伦理。

许启贤认为,不论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伦理,学术界思想理论准备是很不充分的。

第二,研究市场经济的经济伦理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应该及时地关心和研究由于利益的差别和格局的变动给人们的经济伦理观念所带来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以个人利益作为动力的一种经济,是要求最大限度来发挥个人的能动性的一种经济。同时,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和目的来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强调为社会、为国家、为集体、为人民的思想,实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为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如何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始终是社会主义经济伦理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必须给予解决的问题。经济伦理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利益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

第三,与各方面协作,共同研究经济伦理问题。

经济伦理问题涉及伦理学,也涉及经济学;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行政领导部门有关,又和各企业集团有关。他们对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各有优势。因此,把各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从社会宏观的经济伦理,到企业中观的经济伦理,再到个人微观的经济伦理,在认真调查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共同分析研究,一定会使经济伦理的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和研究成果。

(三)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

1.经济伦理原则的重要意义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最终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和决定性突破。这一转折和突破不仅具有深远的经济和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包括伦理意义在内的深远的文化意义。这种深远的伦理意义的表现之一就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经济伦理学的兴起。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革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为了举国一致地完成这一伟业,首先,需要充分揭示它的伦理基础,证明它的道德正当性;其次,也突出了确定包括经济伦理原则在内的各种经济规范的重要性。从而,为回应这一包括两大基本任务的挑战,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学,特别是确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基本制度的要求、又能普遍地内化为广大公民道德信念的经济伦理基本原则,是历史的召唤,也是当代哲学伦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这可以说是经济伦理原则重要意义的社会实践背景。

另外,从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构成发展和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也突出了确立经济伦理基本原则问题的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济伦理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伦理精神或伦理气质,指人们从道德上对经济活动的根本性看法;而经济伦理学则是这种精神、气质和看法的理论化形态,是从道德上对经济活动的理论化理解、评价和规范。作为一种精神气质或意识形态,经济伦理产生于经济实践又作用于经济实践:正确的经济伦理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错误的经济伦理则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伦理学运用了描述的、理论的和规范的三种方法。运用描述方法的即描述性的经济伦理学,它运用经验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手段,描写性地研究经济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为人们确定正确的经济伦理原则开阔视野、深化认识。运用理论方法的即理论性的经济伦理学,它主要运用哲学、理论社会学的成果研究最基本的经济伦理问题,从本体论的角度确立经济伦理学的可能性和基本模式。运用规范方法的即规范性的经济伦理学,它根据论者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信念,论证善的和正确的经济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对涉及经济伦理规范的典型事例作出评判,使人们能正确选择宏观制度和体制、中观企业、微观个人的经济目标。在整个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可以说规范性的经济伦理学是原本性的、有实质内容的经济伦理学,是当代经济伦理学的主体。

2.经济伦理原则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就包括经济伦理在内的我国整个伦理学指导思想的确立而言,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激烈争论”到“基本一致”的过程。

所谓“激烈争论”是指:“文革”结束初期,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长期肆虐,由于原有社会体制的弊端的充分暴露,我国社会中一度出现了以“感伤主义”和“定向迷失”为特征的伦理信念危机。现代集体主义伦理学由于其沉重的历史包袱,一下子无法回答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它对广大公民的影响力也随之降低了。从而,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两种重要的伦理思潮:强调民主、自由、个性的伦理学主体性思潮,突出个人经济利益的功利主义思潮,并形成了伦理学中的集体主义、主体性和功利主义思潮之间的激烈争论和相互激荡。

所谓“基本一致”是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邓小平理论逐渐被普遍接受为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政治目标,而且也揭示了它的伦理目标,成为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的出发点。换句话说,经济伦理学兴起过程中的所谓从“激烈争论”到“基本一致”,实际上指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党和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就能够集中广大公民的利益和意志,确立和倡导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经济伦理原则系统,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这就是说,在经济建设和经济道德生活的实际领域,必须坚决地按照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行事。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述也适用于经济伦理的活动领域。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有可靠的政治保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等理论,都是当前经济活动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得到有效的贯彻。而20年来我国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全面进步已从实践上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正确性。

但是,在建构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的理论研究领域时,则应保持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经济伦理思想之间的适当张力关系。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表明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思想之间有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经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到邓小平理论,除了根本上的一致之外,由于民族和时代的特点,这四个阶段的思想毕竟也有某些不同的地方。对于某些不同的思想观念,不能采取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做法,或者用马克思的某些观念否定邓小平的某些观念,或者用邓小平的某些观念否定马克思的某些观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我们当下按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行事的时候,要以完整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作为背景,在完成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自己的共产主义观念对当下经济行动的理想范导作用。

3.经济伦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陈泽环提出了当代经济伦理学的四项基本原则:注重生产力发展、肯定公民经济行为的物质利益动机的经济效益原则;达到共同富裕、倡导服务奉献的社会公正原则;建立与自然伙伴关系、实现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平衡原则;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理想的文化原则。

在这一研究成果中,占核心地位的就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目标、心理动力、社会目标、生态目标和理想目标的经济伦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4.经济伦理原则的实现领域

所谓经济伦理原则的主要实现领域,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发展生产力的经济效益原则、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原则、保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原则和个性发展的文化原则,不仅或为基础、或为主导、或为扩展、或为升华,相反相济、相辅相成,构成我国当代市场经济伦理的完整规范系统,而且这一规范系统还有其发挥社会功能的各自相对主要的实现领域。

陈泽环认为,在我国当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经济效益原则只能作为基础性的伦理原则而起作用,在它的基础上,还需要起主导作用的伦理原则,即社会公正原则。

这里所说的社会公正原则,作为一种社会伦理精神,它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后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伦理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它仍然是我国社会必须大力弘扬的主导伦理;但是与前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相比,它的作用范围和社会功能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公正原则要发挥其保障共同富裕的功能,就不能取消、否定经济效益原则;而只能在发挥它积极作用的同时,通过社会公正原则对它的限制和引导,使这两种伦理原则相辅相济,相辅相成。而社会公正原则要发挥这一限制和引导的功能,只能主要通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我国政治生活领域来实现。

虽然,作为经济效益原则与社会公正原则的综合和升华的一种经济伦理理想,它在当代社会中的生成是全方位的,即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领域中的进步,都在创造着实现文化原则的现实基础,但是,就其核心要素“自由个性”对现实生活的理想范导作用而言,它的影响主要是文化性的。当然,这里的“文化”概念主要指其作为人的发展的最终成果,即“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927页)。从而,这里考察文化伦理的主要实现领域,实际上就是考察当代社会文化结构的伦理精神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一般说来,就我国当代社会文化结构的伦理精神而言,大众消费文化对应的是经济效益原则,国家政治文化主要对应于社会公正原则,“精英”高雅文化则逐步指向个性发展的文化原则,这三种文化之间具有一种辩证关系,构成了一个适应我国当代生活的相对和谐完整的文化生活体系。而正是在这一文化生活三维结构的良性互动中,特别是在新时代成熟的高雅文化的生成中,文化生活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反作用,不仅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达到,而且创造着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个性”理想的现实途径。

5.经济伦理原则的运行条件

从理论上讲,社会的经济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日益受经济观点决定的现象表明,经济伦理学必须结合整个社会生活条件探讨经济生活,并由此确立经济行为的道德动机和规范关系。从现实来说,道德对经济的规范功能依然存在,只是它处于一种新的客观条件之中。因此,为充分发挥道德对经济的规范功能,就必须确定一种新型的经济伦理学模式——“渗透”模式。

所谓经济伦理学的“渗透”模式,是指要确立经济和道德之间的新的形式关系:既不是自然经济的道德对经济的单向压抑,也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道德为经济的单向辩护,而是要实现经济和道德之间的双向互动、相互渗透,使经济和道德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济、相辅相成,成为一个辩证的螺旋式的向上发展过程。具体来说,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学的渗透模式肯定社会经济化的历史合理性,承认经济领域的相对自律,不能简单地对经济生活进行道德的压抑,使经济生活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当然,对社会经济化过程的肯定,虽然是充分的,但不应是无限制的,而应该由道德加以引导。这就是说,道德并不是在经济之外简单地指令经济,而是在经济之中并通过经济而发挥自己的规范和引导作用。道德不能取消现代经济的相对自律地位,但能够通过政治、法律、教化等手段,渗透到经济体制和人们的经济行为中去。

从经济伦理原则的运行战略的角度来看,经济伦理学“渗透模式”也可被称之为“分化基础上的整合”的战略。即在充分肯定经济子系统和道德子系统在社会系统中各有其特殊功能、任务和价值定向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这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经济子系统的效益原则导致人们道德观念的相应更新;而道德子系统的公正原则又规范着经济活动的有序运行:不仅诉诸经济行为者的个人“良心”,更注重向社会体制运作的转换。在强有力的政治控制和共同的社会理想的前提下,实现我国经济分化基础上的道德整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应该正确处理好诸如形式伦理和实质伦理、社会伦理和个人伦理、市民伦理和公民伦理、企业伦理和政府伦理等的关系。

(四)经济伦理:现代经济之魂

罗能生(湖南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认为:经济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般说来,经济伦理包括三个层次和四个环节。三个层次是指:微观经济伦理(个体经济道德)、中观经济伦理(企业等经济组织的伦理)和宏观经济伦理(经济体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的伦理);四个环节是指:生产伦理、交换伦理、分配伦理、消费伦理。在微观个体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人力资本,在中观企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无形资产,在宏观社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社会资本。经济伦理在降低交易费用、创造合作效益中具有重要作用。

伦理道德在降低交易费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它通过确立一套行为准则和伦理约束机制,降低了人们在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而减少每次去处理相互关系时获取信息、进行选择的成本。(2)它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遏制和克服“搭便车”、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等消极行为倾向,减少交易中谈判费用和合约执行、监督成本,以及违约的风险成本。就企业内部而言,有效的企业伦理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3)它可以服务于其他制度安排,降低有关政策、法律的实施成本。总之,经济伦理的健全程度与交易成本呈反比例关系,一个社会经济伦理越健全,交易成本就越低,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经济伦理越缺乏,交易成本就越高,经济效率就越低。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伦理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现代经济之魂。

(五)经济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及文化体系的革新

杨岚(天津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提出下列观点:

1.经济伦理对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础的革新

从总体上来讲,经济伦理有以下几个特点,使其对整个传统道德体系形成强烈冲击,形成现代道德体系建构的出发点。

首先,经济伦理是以承认人性(尤其是人性的自然性向度)、尊重人权、重视人的价值和主体性为前提的,这与现代性一致,集中表现在对人的欲望和需求的肯定,需求是生产的动力,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断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这一价值取向使现代道德观与抑制人性、将欲望视为洪水猛兽、以清心寡欲为道德修养的第一要务的传统道德体系严格划分开来。

其次,经济伦理以功利论为基础,注重行为结果的效果和效率,追求个体的幸福和社会正义;而传统伦理往往以道义论为基础,而传统道义论又以抽象人性观念为基础,注重动机的合理性,往往将义利分离甚至对立,这样,崇高的道德往往与个人利益的牺牲联系在一起,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也往往抹杀个体权益,这与以保护个体利益为前提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

第三,经济伦理是现代道德的典型形式,突出了道德的具体性、应用性、平民性、普及性和实践性。传统道德体系建构在抽象的心性论基础上,以宗教伦理(升华)、政治伦理(强制)、家庭伦理(普遍)的形式表达出来,是调节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有重要地位,而现代道德体系中立化倾向明显,其作用也逐步淡化,主要是自省自律,突出了在法律底线之上的个体道德选择的自由性,不以自己的情感态度左右和干涉他人的事务,也成为现代道德的重要内涵,同时伦理道德的影响范围又在扩展,不仅调节人际关系,也增加了科技伦理、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等新内涵,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传统道德突出“礼”,“故学致乎礼而止矣,夫是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而“礼”的内核便是维护等级制,传统伦理是君明臣忠民顺之德,道德规范的等级性严明,为专制统治服务,而现代道德是基于陌生人之间平等自由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事缘核心的伦理替代了血缘核心的伦理成为人际关系的准则,个体能力替代了既定身份成为人在现实社会发展的起点,道德观念体系因之发生根本改变。经济伦理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明确划分,亲兄弟明算账,私德公德分明,打破了传统道德体系以亲情原则推扩公共行为规范,以私人道德修养来维系社会伦理的封闭循环圈。传统的管理模式以传统人际关系(私人关系为核心)为基础,社会关系也往往以亲情形式出现而纳入等级外围,而现代社会组织形式是以现代人际关系(公共关系为核心)为基础的,亲情关系也渗透社会化内涵,社会规范替代了血缘伦理成为行为的观念支撑,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行为准则分离甚至背离。传统道德推崇圣贤之德,而经济伦理是百姓公德,平等互利是其核心原则。现代道德不再执著于“圣人”“完人”的高线目标,而是踏踏实实地建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底线伦理和新型家庭成员关系的新规范,这些具体的观念和行为变化不再只是思想文化界的空洞喧嚣,而成为百姓时刻亲历的心理冲突和行动范式,因而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内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第四,传统道德理想的实现途径是通过个体道德修养逐步外化形成德治社会,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种逻辑下,个体道德是道德社会形成的前提,而个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无私”,圣人的最高境界是“无知无欲无功无名”,这样个体权益的自觉放弃、牺牲和转让成为社会成员的美德标准,个体性的压抑是社会和谐的必要代价,从而形成静定保守的社会僵局。而现代道德体系是以个体利益合理合法地实现为前提的,只要不影响他人利益,个体可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理想社会是以更好地保障个体自由为出发点的,制度变革是以更好实现个体权益为目标,自私自利的个体捍卫自己权益的过程便是社会正义体系形成的过程,在这种逻辑下,个体的“道德”(以放弃为路径的消极道德)反而会纵容不合理的政策和体制长期存在,而促成了不道德的社会或不合格的制度伦理。因此,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绝不是传统美德所能涵括的,传统道德的某些要素可能还会获得现代内涵而在现代社会传承下去,但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框架则必将打破,而突破口正是现代道德体系的入口:利益。经济伦理正是从利益出发的道德,它在生产观念(如不断扩展的社会化大生产观念)、流通观念(如重商意识市场观念)、分配观念(如重视机会平等而不过分强调结果平均的观念)、消费观念(如合理消费是生产动力的观念)等等方面的新建树给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根本性冲击,构成现代道德新内涵。

2.经济伦理是现代文化观念体系的重要支点

经济伦理不仅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步入现代化正轨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观念体系的重要支点。

经济伦理改变了社会发展观念,传统伦理以维持既定秩序为主要目标,把“天下大治”、“永葆太平”作为最高目的,完全沦为专制统治的精神武器,为保证一家之私天下千秋万代,在经济上崇农抑商,自觉消灭新生生产力萌芽,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抑制民间势力增长,阻挠市民社会形成,在思想上奉行一元正统观念,绞杀现代启蒙思想,最后成功地抑制了内部的否定性和反抗性,人为地延长了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宗法统治,形成社会停滞的、消极的一潭死水式的稳定,这种不惜以牺牲发展为代价来促进稳定,使中华文明在近现代这个环节落伍,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这是一部屈辱的近现代史的内因,一味谴责帝国主义侵略而不作深刻的文化自我反思,于事无补。而经济伦理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以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上持积极态度,以发展促进积极的稳定,以稳定作为发展的条件,而且不仅探索高效率发展之路径,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就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着观念基础。

经济伦理是工商文明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工业化的印记和商业化的印记,经济伦理的工业化特征使其行为的复制性、规范性较强,道德法制化的倾向明显,忽略了心性的修炼,伦理精神的内向探索减弱;经济伦理的商业化特征使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规律成为价值观体系的基础,一切“不经济的”“无市场的”“不时尚的”“低效益的”的东西都成为被排斥和淘汰的,道德行为可成为信誉资本,信用投资、信用收益使道德成为市场上的卖点,道德在“低俗”的生产领域和市场体系中找到了立足之地,尽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评言犹在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9页)但我们也不难看到,义与利统一,道德动机与效果统一,利他与利己的统一,义务与权利的统一等,这些道德理想在侧重后者的基础上开始趋近现实。经济伦理是市场经济的直接观念基础,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经济伦理的观念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丰富起来的,如契约意识、合同观念、质量意识、服务意识、顾客本位观念、营销艺术、消费心理研究、互惠互利原则、环保意识、科技人文化趋势等,都可能作为经济伦理的观念雏形。诚信是经济伦理的基准线,诚信的机制化建设是经济法规及法制化社会建设的起点,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组织、运营、扩展,市场的开发、占有、巩固、体系化等,皆与诚信的机制有关。市场经济打破了血缘、地域的界线,也淡化了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国际规则的共通性强化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促进着在多元价值观冲突中的全球伦理的形成,促进着各民族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理念的沟通和交流,这对于人类文明的和平与发展前景有重要意义。

经济伦理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先导。经济伦理不同于表面化和表演化的政治伦理,它更真实、更直接地反映了普通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规律及规则,这种真实性使道德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的真正进步成为可能,也使政治淡化了情绪化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增加了理性内涵。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经济伦理正是经济与现代政治理念之间的一个重要连接点,而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经济与政治的内在联系是被遮蔽的,尤其在道德观念中。经济伦理的产生和发展给伦理文化带来了新气象,传统道德的充满自我牺牲的悲壮情怀更多地被达成心理平衡的慈善公益事业替代,个别人的与心性修养联系的高风亮节(高线道德)让位于不断机制化的公民道德(底线伦理),从以规范思想为主转向了以规范行为为主,(行为失范而心性束缚是传统社会的特点,思想自由而行为规范是现代法制社会的特点),这样既为法制社会奠定了基础,也为人的心性自由拓展了空间。

经济伦理是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的观念基础。盲从的子民是专制统治的产物,而成长起来的独立的成熟的公民才是民主政治的主体。独立才能自主,能自主才可能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个体独立的前提是经济上的独立,经济独立的基础上才会有政治和思想上的独立。对私有财产和个人权益的维护是市场经济以及新经济伦理的基本准则,这就决定了个体本位的观念成为受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理念。经济领域中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规律驱逐了空头政治的繁文缛节,现代企业的产权机制、经营机制、管理机制、人才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启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府在逐步形成。发展成为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的阶段性标志。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是相匹配的,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阶层分化日见明显,经济利益的平衡是政治权力互相制衡的基础,因而社会民主的深度广度也在不断扩展,在经济民主、学术民主、社团民主、家庭民主、生活民主的逐步推动下,政治民主越来越具有实质性的内涵和程序化的形式,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进入正轨。

经济伦理与科学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人文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现代文化则呈现出明显的泛科学色彩。在现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而科技理性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科学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标志,技术基础成为生产力变革的主要动力,科技文化的强势使伦理道德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渐失,那个道德借宗教而神圣化、借政治而机制化的全盛时代结束了,科技理性以客观性为轴心,使以主观性为核心的道德在现代文化体系中逐步中立、淡化,伦理精神在工商文明时代是人文精神的基线,在高科技时代成为人文关怀的边界,制约着野性发展的科技,力图突破机械性文化的樊篱,在机器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力图继续保持人的主体地位。

经济伦理从经济学的人文关怀出发,归结于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它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现代意识与传统情怀、效率与公平、现实需求与终极关怀等的以某种更切近实际的方式的统一趋向,这使道德不再空泛,而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力量。经济伦理的兴盛给中国文化体系带来新气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切实推动着观念现代化的进程。

(六)加入WTO和经济伦理

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并不必然抵消传统伦理精神,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促进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市场管理、反腐败等方面的改善。因此,加入WTO,既有利于我国迎头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也能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改造提供现实的实践源泉和载体,使其获得新的创新空间。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加入WTO的直接结果是利益主体及其分层多样化、参与国际分工全方位化、金融和税收国际化,它将影响到企业管理、政府决策、科教、司法等领域,迫使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重组。因此,转型期经济伦理的建构就不得不考虑与WTO的游戏规则相契合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WTO运行机制之间建构现代经济伦理就成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我国经济伦理研究中增强全球经济伦理意识是大势所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