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港城互动的经验

港城互动的经验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港城互动的经验纵观国际上鹿特丹、新加坡、东京以及国内香港、上海、深圳等,港城互动是世界各港口城市发展的成功之道。鹿特丹港直接雇员达70多万人,港口及相关辅助产业总产值占当地城市GDP的40%。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加坡城市与港口的关系可算是最密切的了,城市依托港口才得以发展,港口是城市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充分体现了港即是城、城即是港、港城一体的特点。

一、港城互动的经验

纵观国际上鹿特丹、新加坡、东京以及国内香港、上海、深圳等,港城互动是世界各港口城市发展的成功之道。

(一)鹿特丹

鹿特丹是荷兰第二大城市,欧洲第一大港口。它位于欧洲莱茵河与玛斯河汇合处,港区水域深广,内河航船可通行无阻,外港深水码头可停泊巨型货轮和超级油轮。鹿特丹港是连接欧、美、亚、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欧洲门户”之称。2008年鹿特丹面积1193平方公里,人口102万人。200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2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078万标箱,生产总值达756亿美元。

1872年通过新水道和北海相接,作为港口城市的鹿特丹从此迅速发展起来。城市市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港区就有100多平方公里,可以说港口是鹿特丹城市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区域。鹿特丹港直接雇员达70多万人,港口及相关辅助产业总产值占当地城市GDP的40%。由此可见,鹿特丹的港城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是充分体现港城一体,港荣城兴的典范,没有港口就没有鹿特丹的今天。

1.以港口为龙头,带动城市工业高速发展

港口城市以港口发展为依托,以港口城市为载体,以港口及临近区域为中心,发展港口相关产业,展开港口城市生产力布局,带动城市各种工业高速发展。鹿特丹市是西欧的工业基地和贸易中心,拥有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临海、临江工业带,具有现代港城的多种功能。鹿特丹港发展早已进入第三代港口阶段,正向第四代、第五代发展,港口工业已经形成集储、运、销一条龙服务的完整物流链,是国际物流中心的领军者。高速发展的港口工业,为鹿特丹城市整体工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运输业到建筑业,从石油加工到食品和粮食加工,从造船到汽车组装和销售,港口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以及相配套的服务业的发展,鹿特丹市经济中一半的增加值都来自港口工业,进而使整个鹿特丹成功发展为重要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型工业城市。

img20

图2-1 鹿特丹港

2.以国际航运中心为纽带,打造港口城市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

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的港口,使得鹿特丹港成为国际航运的枢纽,同时鹿特丹市也成为欧洲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自19世纪初开始,法、德等国商人纷纷在此开设公司的分支机构,因此有“小伦敦”之称。以鹿特丹为中心,半径为500公里的范围内是西欧工业发达的区域,总人口达1.6亿人,有4万家较大公司从事工商活动。鹿特丹成为西欧经济活动的主要城市和国际商业活动的主要集会地点,也是石油转运集散的中心港之一,有世界著名的石油现货市场。此外,它还是西欧的粮食贸易中心。

3.港口城市打造完善的集疏运体系,为港口发展奠定基础

欧洲许多发达港口的后方集疏运走的都是多式联运的路子,公、铁、水集疏运体系都比较完善,不仅有发达的高速公路直达港区,还有高速铁路直达港区,有的甚至内河驳船运输也深入港区,都在尽可能减少公路集疏运的比重,大力发展铁路集疏运、内河驳船集疏运和内支线运输。只是根据各自国情,有的内河驳船运输比例高,有的铁路运输比例高,但都是综合运输,而且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都比较顺畅,运输效率比较高。鹿特丹港地处莱茵河和玛斯河的交汇口,直通大海,鹿特丹市内纵横交错的水路、公路、铁路和管道网把鹿特丹和欧洲内陆紧紧连在一起。

4.新兴经济体崛起,区域经济重点转移,港城发展面临问题和考验

对港城关系密切,城市经济的港口关联度很高,经济严重依赖外贸的鹿特丹城市而言,由于近年全球金融的风云变幻,区域经济增长重点的转移,世界贸易的频繁涨落,新兴经济体的迅猛崛起,鹿特丹港口经济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严峻的考验,由于鹿特丹城市已经形成与港口经济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使得鹿特丹城市的各项工业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虽然这只是阶段性的波动现象,经济复苏后自然会好转或恢复,但是,由此可以看出,港口城市发展过于依赖港口经济,在全球经济变化莫测,危机并不能完全消除的后危机时代是非常危险的。城市工业结构和重点的构建与选择非常重要,港口城市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自增长的长效机制和效应,走多元化工业和服务发展的道路。

(二)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因港而兴的岛国,境内自然资源缺乏,粮食的全部和蔬菜的半数均依靠进口,可以说是一个除了港口以外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优势可言的国家。但经过40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已成为世界海运中心、电子中心、炼油中心、外汇交易中心、金融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加坡港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的中心,该港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主要工业以电子电器,炼油及船舶修造为三大支柱部门,还有纺织、食品、交通设备、建筑等也较发达。2008年新加坡面积680平方公里,人口400万人,生产总值1819亿美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1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991万标箱。新加坡还是欧洲、亚洲及大洋洲的航空中心。旅游业也是主要外汇来源之一。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加坡城市与港口的关系可算是最密切的了,城市依托港口才得以发展,港口是城市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充分体现了港即是城、城即是港、港城一体的特点。

1.港口产业发展是新加坡城市发展的基础

新加坡由于城市面积较小且资源匮乏,作为港口最直接腹地与其他港城相比可以说是捉襟见肘的。但是,新加坡的港口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却特别明显。其连接大洲、大洋的独特综合区位优势,以及天然水深、便利的交通体系和宽阔的土地资源优势,同时其作为物资集散中心各项生产要素非常集中,发展临港工业、贸易的条件非常优越。因此,新加坡城市政府非常重视港口、重视临港工业的开发和发展,大力发展与港口有紧密联系并为之服务的各类港口业务、金融保险事业等,使自己独特的港口资源优势发挥出了最大的经济效益,使新加坡港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新加坡的外贸收入也成为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可见,新加坡城市的发展,得益于这些港口资源,得益于临港产业的发展。

2.港口发展带动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展

港口的快速发展和临港工业的高度发达,使新加坡城市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其物流、金融和贸易服务等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集聚效应,使新加坡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新加坡还在空运、炼油、船舶修造等方面不断积聚产业优势,又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围绕集装箱国际中转,衍生出了许多附加功能和业务,丰富和提高了新加坡作为现代意义上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由于新加坡港的业务90%以上采取水水中转的形式进行,因此,港口对城市交通纾解的压力较小,对城市干扰少,污染也小,还使得本来就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能够更大限度地服务于城市。

3.城市制造业发展促进港城进一步发展

新加坡一贯重视发展制造业,从20世纪80年代就制定了长远的经济政策,把生物科技、药剂工业和石化工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支柱。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临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港口的发展与繁荣。反过来,港口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新加坡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明显降低了制造业成本,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另外,由于新加坡港城关系密切,发展制造业可以降低城市经济对港口的依赖度,使城市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大大增强。

(三)东京

东京是日本国的首都,是亚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全球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不仅为世界流行设计产业中心,亦为世界经济最进步富裕、商业活动发达度第一位之城市,并有全球最复杂、最密集且运量最高的铁道运输系统和通勤车站群,为全球最大的都市经济体。东京面积2186平方公里,人口1269万(相当于全日本的十分之一),GDP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

东京是日本的经济中心,其主要工业有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化工、电子、皮革电机、纤维、石油、出版印刷和精密仪器等。东京金融业和商业发达,对内对外商务活动频繁,还是日本的文化教育中心。东京港靠近东京市,位于东京湾湾底、城市东南部,有两条人工疏浚航道与太平洋相通,东京港外贸主要出口货种为机电、化工、汽车、可再生材料、纸、橡胶、金属等;主要进口货种为机电、农副产品、食品、化学、纺织、轻工、日用品等。2008年东京港集装箱吞吐量为415万标箱。

700年来,东京港和东京市相互依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一起迈入了现代化。东京港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港口,东京市也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其港城关系的表现应该可以总结为港为城用、城兴港兴。

1.树立大港为大城服务的理念

2005年东京都政府制定了东京港第七个发展规划。该规划在强化港口枢纽作用,不断提高东京港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要求东京港为东京都市圈生活、生产提供优质服务。将现代物流、港城一体、环境改善、港口安全作为此轮规划建设重点。东京作为国际级的一流大城市,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城市经济自身的增长能力雄厚。东京港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和地缘上的战略优势,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拥有现代化集装箱码头、堆场和高科技港口设施的日本国际贸易的主要门户,但是,与鹿特丹和新加坡不同的是,东京城市经济中港口经济的比例要小得多,港口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也小得多,准确地说,港口只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部门之一。

2.建立港城共享的高速公路交通主干网络

东京港与城市共享交通主干网络。其中道路分为高速公路和一般道路两个层次,高速公路主要承担都市圈及以外的集疏运,一般道路主要承担东京市区集疏运。东京市高速公路以城市为核心形成了“两环六射”的布局。其中外环高速公路已覆盖到港区,四条高速公路深入到港区,从而在港区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络。

3.实施科学合理、和谐共建的港口建设及管理体制

在划定的港口范围内,东京都港湾管理局负责以港口为主,成片综合开发,不仅负责港口设施,还负责配套设施,包括道路、水电气、商业、住宅、公园、展馆、安保等,在一个较大空间范围内实现了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统一管理。政府与民间合理分工,发挥各自优势。政府职能定位于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港口商业性设施主要发挥民间积极性。

4.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打造港口旅游资源

港口充分利用城市的建筑垃圾围海造地,既保护了城市环境,又避免了开山取土和远运填料,节省了造地资金。除了港口及配套设施用地,还将大片土地用于建设海上公园和绿化,建设了港口博物馆和海洋博物馆,因而美丽、雄伟的港区已成为东京市的一个观光旅游点,每年吸引600万市民和周边城市居民来此观光旅游。

(四)香港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是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主要产业包括地产业、银行及金融服务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也是成衣、钟表、玩具、游戏、电子和某些轻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总值位列全球高位。香港面积1104平方公里,2009年人口达到700万人,生产总值达到16817亿港元,约合2166亿美元。香港港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集装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2009年香港货物吞吐量达2.7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104万标箱。

可以说,香港是因港口、贸易的发展而繁荣起来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工业,从而发展成为今天的贸易、金融、旅游等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当前的香港经济中港口所占的比例已逐渐下降,港口对城市的影响也逐渐变小,港城关系从早先的港兴城兴,转变为现在的城市自增长阶段,香港成在港口,兴在多元发展。

1.以港为名,港即是城,城即是港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自由港,香港港的角色远远超越了任何一个普通的港口。100多年来,港口一带在位置及地貌上来说都是香港的中心,是香港重要的天然资源,也是香港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香港港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之一,见证着香港的商贸、经济和旅游业的变迁,同时,在文化上,港口及周边的建设、发展影响着作为东方之珠的香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香港以港为名,港即是城。一方面,香港实行对外完全开放的自由港政策,其自由港的范围包括整个香港地区,可以说城即是港。这种最自由、最开放的自由港政策使得香港不仅在航运上为国际中心,且在金融、贸易、工业、旅游、信息、仲裁等多方面均为国际中心,城市内的商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饮食服务等行业也都很发达,成为一个综合发展的自由港城。

2.发展转口贸易,以港兴城

香港地处东亚大陆海岸中部,位于南亚与东北亚航线要冲,向东横跨太平洋可抵达美洲大陆,向西经印度洋是通往欧洲最便捷的通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由于香港地域狭小,自身天然资源匮乏,因此,对外贸易一直是经济不可忽略的一环。凭着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港阔的海港,并以高效率和可靠性吸引了大批航运、物流企业成为其长期客户,香港逐渐发展为转口贸易航运中心。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我国大陆遭遇联合国实施的禁运,导致香港作为转口港而大受打击,一度转型发展轻工业型经济。但是,随着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制造业开始北移,香港又重新定位为亚洲区的转口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香港的经济突飞猛进。

3.多元化改革扩大香港的经济基础

多元化改革即工业多元化、经济结构多元化及市场多元化三项改革计划。这些计划改变了以往集中发展单一行业的情况,多个行业如金融、贸易及房地产迅速发展,扩大了香港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我国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香港的经济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香港一直作为南中国的主要对外窗口,依仗广阔的华南地区作为其货源腹地,不仅港口吞吐量保持了二十几年的增长,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自由港,香港还一直扮演着国际中心枢纽港的角色,地区集聚效应不断提高,成为全球航运、金融中心之一,旅游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进一步吸引了各种国际工商业、金融业进驻,使香港在工业、商业、金融、转口贸易、旅游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和旅游中心,真正实现了城市多元化发展的目标。

(五)上海

上海是我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是我国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其工业主要以轻纺、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工业为主,其他还有汽车、航空、航天等。上海也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中心,全球第二大期货市场中心,全球最大的黄金现货交易中心。2010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6.53亿吨,居世界第一;2010年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达2906万标箱,已超越新加坡而居世界第一。2010年上海生产总值达到15046.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40.3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777.31亿美元。在2010年社科院发布的《2009—2010年度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上海仅次于香港,位于台北之前,三个城市共同进入全球前50强。上海创造和打破了多项中国之最、世界之最。今日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img21

图2-2 上海洋山港

1.港口为城市发展初动力,城市工业为港口发展后盾,港兴城兴、港城互动

自古以来,上海就是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1853年起,上海就超过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19世纪70年代后,上海港成为中国的航运中心,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聚集区。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港已经成为远东航运中心,是世界上重要的港口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港在上海市政府和交通部支持下,港口吞吐能力不断扩大,对上海市的建设和长江流域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其自然条件优越,腹地经济发达,集疏渠道畅通。上海港依江临海,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为后盾,经济腹地广阔。上海工业发达,外贸繁荣,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台湾省)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换装转口。主要经济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庆市。上海港的水陆交通便利,集疏运渠道畅通,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长江流域甚至全国,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处在世界海上航线边缘。十几年来,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上海港口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第一。港口发展完善了港口的产业集聚功能和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功能,培育发展了上海中心城区的金融、保险、船代、货代、咨询评估、工商、法律、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了新兴产业形成,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形成“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港城互动”的良好城市规划架构,使上海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联系更深、更广,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增长点和亮点,使上海成为集运输、贸易、商业、物流、工业和服务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2.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和洋山港区的开发建设为港口和城市发展带来新动力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上海港已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主枢纽港,并跻身于世界大港之列。199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决策。这既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上海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加速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城市的关键性举措之一。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洋山保税港区同时启用。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开港、保税港区封关启用,既适应了集装箱船只趋向大型化、深水化发展的要求,也大大提升了航运基础设施的能级,有利于促进目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产业布局和综合性政策环境,为中外投资者提供更加宽松和广阔的投资发展机会,扭转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港口竞争的政策劣势,对显著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聚辐射和国际中转功能,具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它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加快确立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推进我国由航运大国迈向航运强国,创造了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为上海港口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3.港口发展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战略要求

作为东方大港大城、世界大港大城,上海的发展是现代化、多元化、全面型的,从总量上看,港口对上海的影响有限,城市自增长能力强劲;从港城关系发展的阶段去看,上海港应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功能部门之一,港为城用。但是,上海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港作为区域和国家航运体系的领军者,国家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战略的重心,上海的发展很重要,上海港的发展也很重要。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上海港口与城市的关系就显得与众不同,与世界上其他大港大城相比,无论从地位上还是效应上,港口对城市而言仍是重中之重。当前,从数字上看,上海港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实际上,上海港口发展还不到位,功能开发还不足,阶段性差距仍然较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任务还很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显示和暴露出许多结构上、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但同时也说明上海港发展的潜力巨大,可做的文章还很多,上海港口的发展任重道远。上海因港而名、因港而兴,也将继续以港口、航运为主题之一,创造世纪辉煌。

(六)深圳

深圳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与香港山水相连,是中国口岸最多和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以出口外向型经济为主,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港口是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的门户。深圳港的建设与深圳经济特区同步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成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枢纽港和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在推动各行业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扩大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短短的30年里,无论是深圳的港口发展水平,还是城市进步速度,都令人钦佩,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2010年深圳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2.2亿吨、2250万标箱。2010年深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达到9510.91亿元和1106.82亿元。相比国内其他的港口和港口城市,由于深圳港及深圳经济特区享有着我国独有的经济特区政策、体制和机制,因此无论在港口建设和经营上,还是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上都有着鲜明的深圳特色。同时,深圳港城关系的发展也在具有典型性的基础上,显示出较鲜明的深圳特色。可以说,深圳这个城市是因特区而名,因特区而兴的,而非港口,但其港口发展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角度去看都是名列前茅的,深圳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深圳港的发展。

1.港口建设发展外资比例高,市场化运作效果好

在港口发展初期,深圳就确立了利用外资、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运作的港口建设与发展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港口企业建设、发展港口的积极性,企业充分理解和实现了“自筹资金、自我建设、自主经营、自找货源、自负盈亏”的建设经营模式,推动了深圳港跨越式发展。近30年来,深圳累计投资475亿元建设港口航道设施,其中外资(主要是港资)占了70%以上。外资的引入不但解决了深圳建设国际现代化港口所需的大量资金,而且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和人才,使企业按国际惯例运作,加速了深圳港口向国际化、规模化、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步伐,港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港口竞争力持续提升,港口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港口城市重视港口管控,政策支持力度大

为实施“以港强市”的发展战略,推动深圳港向强港的转变,在充分动员市场力量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港口业的同时,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对港口业的调控、管理和协调,并实施有效的港航发展支持政策。深圳不但重视港口硬件的建设,也十分重视港口软环境的建设,大力提高港口综合服务水平,加强港口营商环境的建设,加大对港航产业的财政资助力度。深圳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特别是集、疏、运道路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步形成了港口、公路、铁路、机场客货运联成一体的综合运输体系,扩大了深圳港经济腹地、提升了港口的集聚力和辐射力、确立了深圳港在珠三角港口群中的核心地位。深圳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优势条件,加强与香港港口的合作,通过两地港口的优势互补,推动深圳港发展、壮大并走向国际化,与香港一起共同打造国际航运中心。

3.港口快速发展,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贡献大

深圳是新兴的金融城市,具有良好的金融和信息服务体系,高科技基地。信息产业非常发达,拥有一大批从事港口、航运服务的优秀人才,良好的港口建设、管理体制,确保了深圳港快速跨越式发展。深圳港在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对深圳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已成为深圳市的一个重要基础产业。深圳港作为国家确定的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广泛服务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省内外其他地区,为这些地方的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圳港不仅为深圳,而且为广东省、华南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国际集装箱中转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圳港的发展为深圳市、广东省乃至全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已经成为深圳市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标志。

4.城市多元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港口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此同时深圳城市也一直在努力建设一个能有力支持经济发展、有机配套产业结构、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的金融体系,并积极培育和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构建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为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当前,无论在金融业、证券业、保险业、投资业还是对内对外贸易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深圳已经成为了我国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港口城市。

5.港口发展遭遇瓶颈,金融危机考验城市

随着深圳港的快速发展,港口总体通过能力不够、后方陆域严重不足、港口集疏运系统不畅、港口功能开发不够、港口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相邻港口竞争激烈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制约深圳港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使外向依存度较高的深圳港和深圳总体经济遭遇了严峻考验。因此,无论是对港口还是深圳城市而言,都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政策、体制、经营管理等多方面考虑港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港口通过能力,进一步加大港口功能开发,进一步加强港城功能定位研究,理顺港城空间布局关系、产业配套联动关系、基础要素配置构建关系等就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

总之,通过以上对各港口及港口城市发展历程及特点的归纳,可以看出,港口作为优势资源对港口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港口城市由于区位、资源、政策、管理、历史发展的不同对港口的依赖程度不同,港城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也有所不同。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港口发展要以城市为载体,以政策、管理、体制、法律、交通、科技、人才、服务等为支撑。(2)依托港口发展港口城市工业是以港兴城的必由之路,对港口依赖度高、非资源性城市来说,尤其应大力发展城市工业,打造多层次、优结构、高附加的城市工业体系。(3)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自增长效应和能力明显,对港口的依赖度下降,港口成为城市功能设施的一部分,在发展方向、速度等方面需要服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总体利益。(4)城市多元化发展是后危机时代港口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