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港城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港城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港城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无论是需求和供给,还是投入和产出,港口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是必然的,也是港口与城市发展和融合所必需的。人口聚集和市场是城市的基本特征。港口城市是城市的特定的表现形式,具有港口和城市的双重内涵。港口的增长极效应,是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城市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变化趋势,可用输出基础理论来预测。

一、港城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无论是需求和供给,还是投入和产出,港口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是必然的,也是港口与城市发展和融合所必需的。

(一)港城互动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港口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货物装卸和转运功能。后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流通的扩大,港口所在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商业集散地即所谓的商埠,港口也发展成为商港。随着港口的商业的发展,运输业的发展,商品流通的便捷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并促进了临港工业的蓬勃兴起。现在,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港口功能的不断完善,港口的含义进一步丰富。港口已成为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具有交通运输、工业、仓储、物流商贸、旅游、信息、科技等多功能的综合作用。

在中国古代,“城”的基本功能就是防守,《墨子·七患》中说:“城者,所以自守也。”“市”则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从原始的物物交换,到货币出现后的商品买卖,商品交换日益繁荣。而在“城”内或者“城”的附近设“市”以后,城市便产生了。人口聚集和市场是城市的基本特征。

由此可见,城市与港口都与市场密切相关。城市是商品交易的中心,而港口则是商品流通的枢纽。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商品流通日益频繁,港口必然成为商品的交易中心,即港口必然发展为城市,成为港口城市。港口城市是城市的特定的表现形式,具有港口和城市的双重内涵。港口城市是港口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港口本身具有的区位优势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港口和城市功能的差异导致这两个活动中心存在冲突,这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和相互影响上。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土地、能源、人力等资源日趋紧张,而港口的发展也需要城市提供大量的资源,导致港口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冲突;另一方面,港口的发展必然给城市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负面影响,给城市的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随着港口功能的转换,社会经济的发展,港口城市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使得城市与港口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港口的竞争能力不仅依赖其内部功能,而且也日益依赖于相关城市的经济效率,包括城港的共同发展政策,港口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因此,港口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不受另一方影响而单独发展。因此,统筹规划港口与城市的定位于发展战略,强化资源的配置与整合,双方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是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港口的发展能够带动城市的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并为城市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速便捷的通道;另一方面,城市也为港口提供土地、交通、信息、人力等各种资源和服务,为港口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市场相互依存和多式联运占优势的情况下,港口与城市两大系统之间的互动更具有必然性。港口与城市如果能够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在文化、经济和空间的明确框架下协同合作,充分发挥港口城市的资源优势,以港兴城,以城促港,必会促进港口与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港城互动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1.从产出角度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港口的增长极效应,是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城市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变化趋势,可用输出基础理论来预测。根据输出基础理论,经济可分为两个部门,即输出基础部门和自给性部门。输出基础部门包括所有的区域外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而自给性部门包括所有的区域内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假定自给性部门不具备自我增长的能力,但随着外部需求的扩张而扩张。区域的经济增长主要由该区域的输出产业来决定。

假定Y表示总产出,Yc表示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Yz表示自给性部门的产出,则

Y=Yz+Yc

根据假设,自给性部门随着外部需求的扩张而扩张,则:

Yc=k(a+bY)

其中,a为常数,0<b<1为边际系数,k为两个部门的协同系数,0≤k≤1,表示自给性部门与输出基础部门之间的系统性,k=0表示二者完全不协同,k=1表示而这完全协同。k值主要取决于两个部门的产业结构,并受产业规模、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以上两式可得:

即:

img23

根据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总产出和自给性部门的产出均随着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增大而增大,并同时达到最大值。

(2)总产出和自给性部门的产出增长速度随着边际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且产出增加。

(3)总产出和自给性部门的产出增长速度随着协同系数德增大而增大,且产出增加。

由以上分析可知,总产出的总量和增速取决于边际系数和协同系数。实际上,边际系数与协同系数并不完全独立,协同系数高,则意味着自给性部门与输出基础部门之间具有较高的互补性,则同样的总产出下,输出基础部门对自给性部门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边际系数就越高,反之亦是如此。

因此,对于港口城市来说,一方面,水运这一得天独厚的运输方式,使得它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具有内陆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大大增加了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进而带动了自给性部门的产出;另一方面,港口与城市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使得港口与城市相辅相成,能够提升港口与城市的协同水平,进而实现双赢,带动港口与城市经济的共同繁荣。

2.从供需角度

城市的总产出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均衡点)的位置。根据经济学的理论,需求的增加将带动供给的增加,进而引起总产出的增长。而供给的增加也会导致价格的下降,进而引起需求的增加,最终的结果也是导致总产出的增长。显然,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需求与供给总是在不断地调整以寻求平衡的过程中。而导致市场不断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另外还有城市人口增加而带来的需求增加等。

因此,总产出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经济系统中的集聚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益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进而引起供给能力的增长。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资源总是趋向于最优配置,即资源总是流向使其增值效率最高的地方,现出的结果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显然,由于港口城市资源流通的便捷性,使得港口城市具有资源集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的集聚推动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使城市实现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而第二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产业又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港口城市的信息和技术优势又能够提升各个企业的竞争能力,降低产品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因此,相比内陆城市,港口城市对周围地区更具有集聚效应,所有这些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得企业和人口大量移入港口城市,从而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生产率提高,并最终导致供给曲线右移引起供给能力的增加,从而引起港口城市经济的增长,同时城市经济的增长、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港口的发展,实现了资源、人口、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也充分体现了港口与城市经济的互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