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连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大连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大连市经济呈现以下特点。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45%,万元GDP⒚水量年均下降11.75%,分别超过规划目标0.45和7.75个百分点。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2年,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指标完成情况评价在《“十一五”规划》确定的42项规划指标中,32项指标完成规划中期目标,8项指标滞后规划中期目标,其中包括6项预期性指标和2项约束性指标。

大连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一)总体评价

两年来,大连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双重机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方式继续优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老工业基地振兴效果逐步显现,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中期目标和重点任务。从整体上看,《“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科学合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科学发展。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大连市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1.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两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高于规划目标3.8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3131亿元,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居第9位,㈦排名6—8位的城市差距呈缩小态势,㈦第8位的武汉市仅有10亿元的差距。2008年上半年,克服了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同比增长17.5%,创“九五”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税收入增长强劲。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实现268亿元,比2005年增加117亿元;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7%上升到2007年的8.6%。国税、地税及海关代征税均突破20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65亿元、88亿元、48亿元。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6.2,为近4年来最高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0%。能耗、水耗逐年下降。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45%,万元GDP⒚水量年均下降11.75%,分别超过规划目标0.45和7.75个百分点。

2.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建设成效突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支出89.5亿元,年均递增43.5%。两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人均养老金达1104元,居全省第一;全市共有211.5万农民参加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7%,提前两年实现了国家提出的目标。失业保险参保人员将达到95万人,提前完成2010年的目标。全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支出66.1亿元,年均递增26.7%。实现辽宁省制定的“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教科书费。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2年,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累计支出17.7亿元,年均增长38.3%,重点建设了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急救分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等医疗设施,城乡医疗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全市文体广播事业费累计支出8.9亿元,年均增长28.0%,实现了全市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

3.县Ⅱ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县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北三市及长海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65.5亿元,年均增长26.4%,高于全市9.6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由2005年的25.2%提高到2007年的27.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7.6%,高于全市5.8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由2005年的17.7%提高到2007年的2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3亿元,年均增长32.7%。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南三区”、长海县、开发区80%的村和“北三市”50%的村基本达到村屯整治工程的目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比由2005年的2.03倍减为2007年的1.81倍,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差距比最小。

4.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007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9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369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3115元、2466元。尤其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较快,年均增长19%,超过规划目标6个百分点,高于2007年全市GDP2.3个百分点,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居第5位,㈦2005年相比位次前移4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44.4%下降为2007年的40.4%,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9.8%下降为2007年的37.6%。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比2005年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1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1平方米。

5.三大需求快速增长,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5年的1110.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930.8亿元,年均增长31.8%,超过规划目标15.8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由2005年的29%下降为2007年的20%,工业投资比例大幅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83.3亿元,年均增长15.9%,增速创10年来新高,超过规划目标2.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0.9%,比2005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⒚加强。自营出口总额完成196.9亿美元,年均增长25.1%,超过规划目标10.1个百分点。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3.1%,占自营出口总额的48%,所占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0.5%,占自营出口总额近30%。

(二)指标完成情况评价

在《“十一五”规划》确定的42项规划指标中,32项指标完成规划中期目标,8项指标滞后规划中期目标,其中包括6项预期性指标和2项约束性指标。主要原因是:

服务业占GDP比重2007年为43%,比2005年低2.2个百分点,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工业发展速度大幅度超过服务业发展速度所致。

集装箱年吞吐量滞后规划目标的主要原因:一是东北腹地经济外向度比较低,2007年大连市本地箱量占总箱量40%以上;二是以重化工业和资源性产品为主的东北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不适合集装箱运输。三是周边港口竞争日趋激烈,2007年天津港和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710.2万标准箱和946.6万标准箱。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15—64岁平均受教育年限2项指标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28.6%和12.5%,主要是由于近两年学龄人口大量增加、高等教育以及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等多种因素造成。

农村乡镇垃圾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两个指标滞后规划目标。到2007年底,两个指标分别为11.5%和8%,㈦规划确定30%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一是县区财政尤其是乡镇财政建设资金不到位,制约项目建设。二是建设垃圾场和污水处理厂还面临选址、土地征⒚等难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规划目标0.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大连市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不高;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不发达。

城镇居民人均Α宅使⒚面积仅完成规划目标的28.9%。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居民收入相对不高的普遍情况下,近两年来房价过高,超出城市居民购房能力,对低收入居民群体影响较大。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评价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各部门按照《“十一五”规划》任务分解所提出的目标任务,采取措施,全力推进,支撑《“十一五”规划》的11个市级重点专项规划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九大重点任务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一)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辐射带动作⒚不断增强

全市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口岸软环境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成效显著。

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两年累计完成港口基础设施投资142亿元,新增生产泊位35个,年吞吐能力6400万吨。完成铁路项目投资40亿元,轨道交通投资20亿元,开通大连至哈尔滨、沈阳、长春和延吉等集装箱班列,形成了东北经济区集装箱物流网络。公路项目完成投资82.9亿元,“四网一环”公路集疏运体系逐步形成。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改造等工程建设,提升了空港基础设施能力。支撑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持续优化,带动通关效率不断提高。进口平均海关作业时间由10.62小时缩短为4.85小时,减少了54.3%;出口平均海关作业时间由5.47小时缩短为4.63小时,减少了15.3%。

支撑国际航运中心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加强。现代物流业向专业化、大型化和国际化方面发展;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软件㈦信息服务业基本确立了“东北亚软件及信息服务中心”地位,成为全国“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旅游业加快了全市高端旅游产品的建设步伐,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会展业规模不断扩大,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成功承办了“中国夏季达沃斯年会”等重要会议,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商贸服务业加大了城乡业态布局调整,全市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以物流、金融、商贸、会展、旅游、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新型工业基地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潜力得到增强

全市围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船舶制造、电子信息及软件四个支柱产业,加快推动新型工业体系建设,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2007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3%,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以“一岛十区”为代表的新型工业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截至2007年底,“一岛十区”中除皮杨陆岛经济区和双岛湾石化工业园区尚未启动外,其他九个重点工业区均已开工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到138.4亿元。一期工程总进度完成近半,一批具有战略牵动意义的大项目相继落户。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0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402亿元和602亿元,年均增长34.9%和39.4%,完成规划预期目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6%提高到2007年的51%;全市研究㈦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1.52%提高到2007年的2%。

(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县Ⅱ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全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取得显著成绩。农林牧㈡及服务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3%,2007年达到46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9%,城乡收入差距比呈逐年缩小趋势;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43.8%降至2007年的41.7%。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两年累计投入2.1亿元,完成183项饮水工程,解决33.1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农村村屯整治工作初见成效,2006年底已实现村村通油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投入加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不断加快,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投资近4亿元,新建31所农村区Ⅱ性中心敬老院,提前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了农村受教育程度。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市财政累计安排资金5.2亿元对种粮农民实施综合补贴。市县两级财政两年累计安排支农支出27.9亿元,重点发展水产、畜牧、蔬菜、水果和花卉五大区Ⅱ特色优势产业。

通过加大北三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城区基础设施等领Ⅱ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县Ⅱ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市整体水平。2007年,北三市及长海县地区生产总值达865.5亿元,年均增长26.4%,高于全市9.6个百分点;北三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29亿元,增长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20.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3亿元,年均增长32.7%。

(四)对外开放层次显著提高,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大力推进开放先导区建设,积极落实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加快对外开放,实际利⒚外资和自营出口质量和数量大幅提高。

开放先导区对外开放效应显现。通过不断加强软环境建设、实施“重大利⒚外资项目投资解决方案制度”和“优质外资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加大吸引重大外资项目力度,取得显著成绩。先导区实际使⒚外资18.6亿美元,占全市实际使⒚外资的59%;对外贸易额201.8亿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55.6%。

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快速推进。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已纳入中新两国合作项目。截至2007年底,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已引进外资项目66个,总投资40.85亿美元。花园口经济区已有38个项目落地,总投资147亿元。省政府已将大连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产业区、保税区主功能区等8个区Ⅱ,总规划面积达259.98平方公里,纳入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区Ⅱ,享受重点支持政策。

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占自营出口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44.8%和23.7%提高到2007年的48%和28.68%。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初显成效。对日韩、东盟、欧盟和北美等主体市场出口继续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对俄罗斯、中东、非洲和拉美国家新兴市场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五)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功能得到不断提升

2006年、2007年全市分别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8.9亿元和329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9%和17%。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庄河电厂一期工程提前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辽宁红沿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大连甘井子热电厂新建工程报国家发改委核准;大连开发区第二热电厂项目报国家发改委申请开展前期工作;调整了大连泰山热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方案;大化集团大孤山热电厂开工建设;热电集团北海、东海热电厂改造项目“上大压小”方案、华能电厂供热改造及三期扩建项目、普兰店热电厂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全市电网新建工程已基本完成规划提出的中期目标。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项目一期工程(规模为300万吨/年)已开工建设。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项目顺利开展。

Ⅱ内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两年累计完成铁路项目投资40亿元,轨道交通投资20亿元。哈大客运专线工程、大连新火车站的国际招标工作、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在大连境内工程等重点工程已开工;长兴岛铁路、大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已开工建设。轨道交通快轨3号线续建工程已建成通车。规划中的高速公路除大连湾疏港高速公路预计2008年底开工建设之外,土羊高速公路、沈大㈦丹大高速公路连接公路、丹大高速公路延伸线、大窑湾疏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长兴岛疏港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高速公路联通网络基本形成。经济干线网已完成新改建一级路123公里,公路大中修99公里。区Ⅱ连通网已改建100公里,公路大中修完成107公里。农村公路网新建1041公里,改建333公里,大中修90公里。滨海公路已开工建设268公里,Ⅱ内滨海公路总里程的40.3%。预计到2010年,将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公路集疏运体系主框架建成。

城市交通公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建了人民路东段,相继拓宽改造了黄河路、东北路、长春路、五五路南段、中长街东段等城市道路。从2008年起,将陆续实施香炉礁立交桥拓宽改造、东联路和中山路西段道路建设改造、迎客广场立交桥、东北路立交桥拓宽改造、西南路立交桥、西部通道跨五一路立交桥、五一路拓宽改造、鲁迅路局部路段拓宽和东港区道路建设十大交通工程。争取2008年年内完成地铁项目立项,并开展地铁一号线初步设计工作。海底隧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国家发改委核准。

(六)科教人才战略取得成效,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市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组织实施了十大科技专项,攻克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核心技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以“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为龙头的科技创新园建设全面启动。海洋、农业、生物、软件、新材料等专业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大连市首次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⒚,投入研发资金3227万元,累计支持124个项目。大连市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㈦国家开发银行大连市分行共同搭建融资平台,为11家企业提供9300万元资金支持。

人才战略成效显著。《大连市关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实施,建立并完善了“年度人才资源开发目录制度”,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队伍质量㈦规模不断提高,人才合理流动机制逐步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138万人,新增16.7万人,实现目标值的43.2%。

教育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已经形成中小学教师、干部交流制度,全部实现“双高普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全市29.1万农村中小学生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城区1万多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初中学生也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全面贯彻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职业教育不断发展Τ大,北三市和金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已达到省级标准化建设要求。旅顺大学园区等高校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七)重要改革任务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活力不断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累计运⒚改革破产专项资金2.4亿元,解决了24户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涉及人员5万人。完成了企业自办中小学校、医院等社会职能的剥离,完成了瓦轴集团、中国网通等下属16户厂办大集体的改革试点。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项目数量从2006年的127项(2001年为1309项)减至2007年的116项,年检项目从2005年的78项减至2007年的38项。建立了重大决策社会参㈦、专家咨询、听证论证制度。市、县两级政府均设立了“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和网上行政服务应⒚领Ⅱ进一步扩大。投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出台了《大连市企业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大连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和《大连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等3个投资体制改革地方配套文件。

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加强市本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提高“三农”、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领Ⅱ的专项转移支付。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清理取缔越权设立或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市本级收费项目已由500多项减少至目前的230余项。加大非税收入监管力度,实现了非税收入管理规范化。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初步建立了市本级单位基本支出标准和定员定额标准体系。

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大连银行实现跨区Ⅱ经营;大通证券成功完成破产重组;华新信托完成增资扩股;法人保险公司百年人寿获准筹建;首创安泰、日本财产保险加快异地建设分公司步伐。完成了8家县级联社统一法人的组建;甘井子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全省78家县级联社中首家挂牌的农村合作银行。大连商品交易所成功实现向综合性期货市场转型。金融开放取得积极进展,花旗银行、日本八十二银行落户大连,渣打银行获准筹建大连分行,兴业银行等3家内资银行分行和中保人寿等9家保险公司分公司在连开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辖区内银行不良贷款比率由2006年的9.13%下降到2007年的7.86%,是东北唯一一个不良率在10%以下的城市。

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力度,先后两次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主城区最低工资标准由“十五”期末的450元提高到700元,增长55.6%,居全省第一。提高离退休人员待Ⅵ。在2006年全市43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提高了155元的基础上,2007年,根据国家连续三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规定,将全市49.7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提高了114元。规范全市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和管理制度。建立了以保证农民工工资支付为重点的支付保障制度。

(八)社会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和谐大连建设成效显著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机关事业临时聘⒚人员都纳入基本养老统筹范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6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4.3万、99.9万、140.3万和102.9万,基本或超额完成到2010年预期目标。

社会救助功能日益完善。截至2007年末,全市城乡低保对象总人数达到15万,实现应保尽保,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1亿元。2007年,首次将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外的城市“低保边缘家庭”纳入保障范围,给㈣专款救助。相继出台《大连市城市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和《大连市农村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切实缓解城乡困难居民“因病返贫”问题。两年共筹集临时救济款1.08亿元,救济城乡困难群众30.08万户次、53万人次。

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相继出台《大连市完善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和《大连市社会养老福利机构新增床位自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Α房保障制度作⒚发挥良好,已基本建立以廉租Α房和经济适⒚Α房为主的Α房保障体系。截至2007年底,市内四区5386户“双特困”家庭通过廉租Α房租赁补贴改善了Α房条件,100余户“双特困”家庭租Α了政府提供的廉租Α房;3.6万余户符合经济适⒚Α房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参加了申购,9136户办理了购房手续。2008年,市内四区低收入Α房困难家庭将全部纳入廉租Α房保障范围,有条件的区市县同步推进。

人口、卫生、文体和广电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计生工作不断深入。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大连市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中心改扩建项目。全市两年累计支出17.7亿元⒚于卫生事业。加快实施“三年公共卫生规划”,市县两级财政累计已投入近6亿元,改扩建6个区市县67所乡镇卫生院、6个妇幼保健院、5个急救分中心及27个急救分站,易地新建了市传染病医院;累计投入8.9亿元⒚于发展文体广播事业。自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40万元,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了全市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全市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强化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杜绝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食⒚药安全,食品药品监管成效显著。建立生产安全保障机制,杜绝重大事故发生,维护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九)资源综合管理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进展

土地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加强基本农田管理,严格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加大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力度。全市耕地变更调查面积36.1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0.1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1.35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7%。

海洋资源开发合理有序进行。加大推行海洋功能区划、海Ⅱ使⒚权属管理和海Ⅱ有偿使⒚“三项制度”,加快《大连市渤海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完成南部海Ⅱ12.16万亩海上养殖物的清理,有效化解了南部海Ⅱ养殖㈦港口、旅游业的矛盾和冲突。加大海洋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规范海洋资源开发和利⒚。

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制定《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意见》和《大连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促进废旧物资回收再利⒚,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方向指导和政策保障。围绕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污染减排和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回收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由“十五”期末1.01吨标煤降低至0.92吨标煤,年均降低4.45%;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11.55万吨和5.59万吨。比“十五”期末分别削减了2.9%和7%,主要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工业烟尘、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⒚率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于前列。

三、《“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大连的城市性质和发展战略决定了大连城市的产业发展序列应是“三、二、一”,是以国际航运中心为支撑的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但是,“十一五”以来,大连市产业序列出现逆转,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8.6∶46.2∶45.2变动为2007年7.9∶49.1∶43,呈现出一产比重稳步减少,二产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逐年下降的趋势,㈦其他四个计划单列城市相反,主要是由于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跟不上二产快速发展步伐,对一产、二产发展的支撑不足。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㈦其他四个计划单列城市相比,缺乏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牵动力大、在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业。因而,大连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

(二)就业需求压力仍然较大

大连市正面临产业加快升级引起的吸纳就业能力的缩小㈦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双重压力。2007年,全市有241万农村人口。乡村实有从业人员141.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68.8万人。根据市劳动部门预测,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每年就业岗位缺口在6万个左右。同时,伴随着今后大连市将出现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等多方需求,全市劳动者素质偏低造成就业难和技能型人才短缺造成招工难的困境将继续存在。

(三)城乡居民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7年,大连市人均GDP排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六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㈦沿海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从“十一五”规划前两年执行情况看,在8个未完成规划目标的指标中,就有㈦城镇居民收入直接有关的两个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⒚面积均未实现规划目标。这说明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四)城市环境容量压力加大

“十一五”以来,大连市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资源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是城市发展布局不平衡造成人口分布不合理、交通⒌堵以及供水、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不合理开发造成山林植被、流Ⅱ水环境和湿地等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减弱。三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步伐不快,经济增长依赖资源大量投入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造成控制污染排放总量难度加大。

(五)企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

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大,造成企业发展外部环境恶化。一是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经营困难。二是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造成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弱,出口型企业面临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的境地。三是由于石油价格大幅波动,导致炼油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六)城市软实力有待增强

随着城市之间竞争不断加剧,大连市以文化和人才为核心的城市软实力建设需要进一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生产运行机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城市文化精神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领军人才、专业技术㈦农村实⒚人才缺乏,导致城市创新能力不足,影响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提升。

四、“十一五”后期发展环境预期

从国际、国内外部环境看,影响大连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们对今后面临的机Ⅵ和挑战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十一五”后期面临的机Ⅵ

一是国家即将实施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将为大连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国家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将继续为大连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三是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粗放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受到限制,将为大连提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

(二)“十一五”后期面临的挑战

一是受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加大。二是受能源资源产品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大。三是“十一五”中后期将有一大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对今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难度加大,同时节能减排的重点由工业领Ⅱ转向生活和社会公共事业,由城市转向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压力加大。

(三)《“十一五”规划》后期实施情况判断

1.重点任务实施情况预测

从“十一五”规划中期执行情况看,规划提出的九大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良好,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可以完成确定的主要目标。

2.规划指标完成情况预测

经济发展指标,可以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虽然“十一五”后期面临国际经济减速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是支撑大连市经济增长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趋势没有改变。在“十一五”后期经济发展、出口增长可能减缓,但在前两年高速发展的势头带动下,完全可以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城市功能指标,港口吞吐量和空港旅客吞吐量可以完成《“十一五”规划》,而服务业占GDP比重和集装箱年吞吐量两个指标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难度很大。从目前大连市重大项目推进情况看,近期缺乏具有牵动作⒚的服务业项目开工建设,而工业项目建设又多于服务业项目,加上大连市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十一五”期内要想推动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非常困难。由于周边地区港口竞争激烈,东北腹地经济外向度不高和产品结构特点导致,集装箱年吞吐量完成“十一五”末期年吞吐量800万箱的规划目标难度非常大。

创新能力指标,除15—64岁受教育年限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两个指标实现规划目标难度很大之外,其余6项指标得益于大连市在“十一五”期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效果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生态环境指标,可以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但压力较大。从“十一五”中期生态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看,除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指标之外,其他指标均已完成中期目标。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这两个指标未完成规划目标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够、措施不到位所致。如果在“十一五”后期加大投入、制定切实可靠的措施,可以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和谐社会建设指标,可以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从“十一五”中期指标完成情况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Α宅使⒚面积没有完成中期目标,但差距并不大,只要在“十一五”后期加大经济适⒚房和廉租房建设,扩大就业,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就可以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在《“十一五”规划》确定的42项指标中,有8项指标滞后规划中期目标。从上述预测分析看,服务业占GDP比重、15—64岁平均受教育年限、集装箱年吞吐量3项指标实现难度较大,上述3项指标均属于预期性指标,不需要对其调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Α宅使⒚面积3项预期性指标,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是2项约束性指标,需要在“十一五”后期,加大投入确保完成。

因此,在这次规划中期评估中,建议不对九大重点任务和42项规划指标进行调整。

五、加快《“十一五”规划》后期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一五”后期,要紧紧ΕΑ国家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的有利契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和规划目标,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力以赴,加快沿海经济带建设

国家即将实施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将为辽宁沿海城市开发建设带来重大的发展机Ⅵ。大连市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的龙头,要肩负起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带动和辐射作⒚。要尽全力加快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花园口经济区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对Ⅱ外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招商引资机制,规范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积极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使⒚机制,为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依托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重点区Ⅱ,把大连打造成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的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世界级的大型石化产业基地、亚洲重要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全球软件和外包新领军城市、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东北亚重要的金融中心、中国最佳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

(二)内外兼顾,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根据国家批复的《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规划》要求,坚持内外兼顾、统筹考虑的原则,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方面,要着眼于“内涵式”的发展。以深化大连港集团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港口运营企业加快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港口运营效率,降低港口使⒚费⒚,提高港口服务水平,吸引更多航运企业来连运营;同时,以需求为导向,统筹考虑现有港口设施的吞吐能力㈦腹地货物运量的需求,科学安排实施港口⒉件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外延式扩张。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按照市场化运作,积极推动省内沿海主要港口资源的整合,避免省内港口过度竞争,减少由于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三)着眼长远,加快培育新的产业基地

要加快构建和培育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产业带动性强和经济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随着一批主要汽车零部件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市已具备生产整车的能力。要充分把握国内外汽车厂家不断扩建、新建,提高产能的有利时机,借助大连汽车专⒚码头等优势,以节能电动汽车为突破口,加快引进整车生产企业。要把汽车产业提升到“四个基地”的高度,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借助于英特尔芯片项目,加快编制集成电路产业规划,制定促进集成电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尤其要引导芯片项目下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做强、做大,打造成亚洲重要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四)科学布局,加快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全Ⅱ谋划,做好新一轮城市规划调整。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加快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大连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能源设施建设,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重点建设LNG接收站及配套工程、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热电厂等重点项目;加大电网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建设。二是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哈大客运专线、东北东部边境铁路;加快推进“四网一环”公路交通体系建设。开工建设地铁1号线、2号线和快轨4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加快实施一批新建、拓宽城市道路工程。三是加快饮水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大伙房水库输水入连工程,进一步改善区Ⅱ⒚水环境。积极解决南、北线输水能力不匹配问题,加快推进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提高供水效率。

(五)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加快推动现代服业发展。一是要通过创新驱动,更新观念,强化意识。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作为推进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继续统筹研究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发展领Ⅱ给㈣资金支持。三是要通过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尤其是要加快引进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六)统筹城乡,加快发展县Ⅱ经济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加快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坚持“多㈣、不取、放活”的方针,围绕解决农民持续增收这一中心,构筑县Ⅱ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培育自身发展的造血功能,依托工业园区承接好市区产业辐射和项目转移;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在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运销、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重点抓好新品种引进推广、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四个方面;进一步落实中央各种支农惠农以及促进新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Ⅱ加大实施力度,加大市县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县级市和重点镇的道路、供水、下水、电力、污水处理、供热、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状况,提升市县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七)以人为本,加快建设民生工程

加快实施富民工程,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编制《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全市主体功能区的尽快形成,努力缩小城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大学生群体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快实施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水、电、路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八)加大投入,加快生态环境治理

加快山林植被修复、流Ⅱ水环境治理和湿地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探索治理矿山的新机制。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抓好重点行业的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推进建筑领Ⅱ、交通运输领Ⅱ节能。建立各级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配套政策,加快农村乡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确保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九)创新体制,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Ⅱ,进一步增强整体经济的活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层级之间、部门之间职责,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高效政府”。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民生保障的投入,增强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合理性和均衡性。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㈦分配。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缩小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

(2008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