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经验与借鉴

国内经验与借鉴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国内经验与借鉴尽管国内来看,只有山东省的渔业产业竞争力高于浙江,但是其他省份如江苏、福建等在提升渔业竞争力的措施方面,有许多经验依然值得浙江借鉴。保护基本渔业水域,探索建立养殖水域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渔业水域占用赔偿制度,保护渔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 国内经验与借鉴

尽管国内来看,只有山东省的渔业产业竞争力高于浙江,但是其他省份如江苏、福建等在提升渔业竞争力的措施方面,有许多经验依然值得浙江借鉴。

一、江苏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增添渔业发展活力。一是创新渔业发展理念。由注重速度、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并重转变,由注重第一产业发展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注重生产发展向经济协调、民生和谐转变。善于运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渔业,善于利用统筹城乡的动力推动渔业,善于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渔业,发展产业强渔区,提升渔区富渔民。二是创新渔业经营机制。鼓励渔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承包、租赁、转让、参股等方式加快水面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保护渔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探索养殖使用权招拍挂的新机制。对新围垦海涂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市场化运作与企业化开发相结合,促进集约化规模经营,提高水面产出率。三是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全面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保护基本渔业水域,探索建立养殖水域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渔业水域占用赔偿制度,保护渔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建立渔业合作化机制。引导渔业企业、渔民和其他组织在养殖、加工、流通服务等多领域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并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与渔农户、基地的紧密型合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渔业科技人员创新合作形式,将更多的生产经营者吸引到合作组织中来。充分发挥渔业行业协会在桥梁纽带、行业自律、服务会员、开拓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政府管理渔业的有效补充,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五是构建渔民可持续增收的保障机制。加快构建渔民增收长效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机制、水域滩涂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渔业金融服务机制和渔业支持保护机制等。

(二)强化科技支撑

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要求,切实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现代渔业发展。一是加强渔业科技攻关。在良种培育、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水产生物技术应用、质量安全监管、防疫检疫、先进装备制造、数字化渔业等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为建设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友好型渔业提供技术储备,突破瓶颈制约。鼓励科研院所和渔业企业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示范场区结合,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建立政府支持下的科研单位研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应用的成果转化新模式。积极培育渔业科技创新主体,鼓励和支持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服务机构等创建各类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快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提高成果的转化率。三是强化渔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公益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队伍,在稳定公益性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积极发展各类社团性、企业性、民间性服务组织,加快建立以公益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社会化服务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渔业技术服务大体系。四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创新能力建设,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办法,打造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与现代渔业建设相适应的科技创新队伍、推广队伍、管理队伍和生产者队伍。

(三)强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切实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强化水域生态环境监管,推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深入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及江苏省的实施意见。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休渔禁渔制度,全面推行捕捞限额管理制度,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淘汰落后渔具渔法,长江、湖泊禁渔期延长到四个月以上,使资源小型化、低龄化的状况有明显改善。科学规划,新建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湿地自然资源保护区、濒危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常年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100万亩。二是进一步加强人工放流和鱼礁群建设。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养护机制,加大人工放流,增加了放流的种类与数量。组织好“增殖放流节”等各类重大活动,完善放流工作规范,提高放流成效。加强人工鱼礁群和海洋牧场建设,提高建设质量与效益。三是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做好涉渔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布年度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公报。实施近海和长江、湖泊水域生态环境的常年检测和监管,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整治,使江苏省近岸海域污染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长江、湖泊水域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四是大力推进渔业节能减排。落实好渔船节能减排措施,开展大水面养殖容量研究,进一步扩大池塘养殖水达标排放的试点,总结太湖流域的经验,制定《全省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争取到“十二五”期末,池塘养殖水达标排放试点由苏南扩展到苏中和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池塘面积占全省池塘养殖总面积的30%。同时,在太湖流域、里下河地区、洪泽湖周边以及沿海地区,以整体生态环境优越、产品质量标准国际化为目标,积极开展生态渔业县建设试点。

(四)强化依法管理

深入贯彻实施渔业法律法规,加强渔业的规范化管理,扎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依法兴渔。一是加强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争取将各级渔业执法队伍全面纳入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加大渔政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准军事化管理和政治保障,进一步增强执法队伍素质。健全渔业行政执法和技术体系,加强装备建设,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二是切实履行执法职能。认真开展好行政执法检查活动,加大海洋捕捞许可、船网工具控制、休渔禁渔、养殖证制度、水产苗种管理、水生动物检疫和卫生监督、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渔业安全生产、水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执法力度,维护渔业发展秩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执法管理机制,促进文明执法和依法行政。三是坚持不懈抓好渔业安全生产。继续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建立健全港监、船检和渔业安全生产等制度,切实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整治活动,消除渔业安全事故隐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全救助体系,全面实行安全监管责任制,提升事故防范、应急救援及调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遏制重大渔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全面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行政监察,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渔业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与现代渔业相适应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一是加大对渔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对高效渔业、设施渔业、现代渔业、外向渔业、远洋渔业、生物渔业、渔业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组织、水产品加工集中区、水产品市场及物流集散中心等进行扶持。二是加大对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对渔港码头、渔船标准化改造、鱼池标准化改造、渔业执法装备、渔业技术推广、水生动物防疫、渔业信息化等进行扶持。三是建立和完善渔业补贴政策和制度,加大对水产良种、“菜篮子”基地、渔业资源探捕、生态修复、海洋牧场建设、资源增殖放流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海洋、长江和湖泊禁渔期专业渔民的生活补贴制度。四是加大对渔业的信贷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鼓励渔业生产者利用多渠道融资,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支持渔业招商引资、南北合作交流等。五是建立健全渔业联合共保机制,完善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加大对渔业的保险补贴,加快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渔业保险。六是加大对渔业民生的支持力度,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统筹规划渔区、扶持渔民,让渔民共享发展成果。

(六)强化组织领导

各地将现代渔业发展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协调和大力推进,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任务明确、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制定了本地区、本单位“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明确工作要求。要加强跨区域渔业交流合作,采取“南北挂钩”、“东西合作”等形式,互通技术、互补市场、互用资源,共谋发展。二是强化目标管理。把现代渔业发展进程的工作业绩纳入各级各部门的考核指标,落实激励措施,加大督查考核,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共同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三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管理做好服务,依法解决渔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维护好公平正义和渔区社会稳定,打造和谐、安康的新渔区,有序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二、福建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着力优化渔业产业空间布局

1.构建海峡两岸渔业经济合作圈。以台湾海峡为纽带,深化闽台渔业经济合作,把福建省建成两岸渔业经济深度合作先行区,积极构建海峡两岸渔业经济圈。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机遇,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生效为契机,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在闽台渔业合作基础上,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着力先行先试,创新合作机制,争取更大突破,构筑海峡两岸渔业合作新体系,建成两岸渔业全面交流合作的重要示范基地。

2.打造沿海沿江协同发展生态渔业产业带。以沿海滩涂、海域以及江河、水库、池塘等淡水水域为依托,促进“陆海统筹、河海兼顾”协同发展,发展形成沿海、沿江流域联动协同发展的生态型现代渔业产业带。以沿海众多海湾为依托,以渔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发展碳汇渔业,科学规划利用浅海、滩涂,推广高效、生态、安全、节约的亲环境海水养殖模式,建设碳汇渔业养殖基地。加快推进水产加工业集聚,大力拓展旅游休闲渔业和观赏渔业,打造生态渔业示范区、精深加工基地、滨海休闲渔业胜地为核心的沿海碳汇渔业产业带;以闽江、九龙江等重要江河形成的大中型库区水域、湖泊、池塘等密集连片区域为重点,优化养殖品种和布局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化亲环境生态型淡水养殖和加工业,推广生态增殖和健康网箱养殖技术和模式,控制和减少投入品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利用水生植物和滤食性水生生物改善和治理水域生态环境,发展水域生态修复型水产增养殖业,打造沿江亲环境淡水渔业产业基地,促进渔业生态与生产的协调发展。

3.发展四大现代渔业产业聚集区。以渔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推进渔业产业集聚,重点建立闽南、闽中、闽东、闽西北四大现代渔业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福建省海湾自然资源丰富、江河湖泊和大中型水域丰富的优势,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建成全省四大特色现代渔业产业聚集区。

(二)着力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1.发展提升水产养殖业

积极引导、发展湾外养殖新区,开发浅海适养海域,完善湾外养殖模式,推广新型大网箱养殖技术,合理控制、科学规划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养殖容量,支持发展生态低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推动传统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1)建设一批低碳型养殖区。实施生态型海洋农牧化工程,科学规划利用水域、滩涂,推广高效、生态、安全、节约的亲环境海水养殖模式,打造沙埕湾、三都湾、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围头湾、东山湾、平潭海域、漳浦海域等10个海洋牧场。重点建设福州、宁德、泉州等十大以浮筏式消波堤为防护的大型生态养殖基地;漳州、莆田等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着力实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在沿海水产养殖相对集中区、内陆库区和陆基工厂化养殖区,重点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装备先进、技术领先、产业化水平高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

(2)发展一批优势品种养殖产业带。充分发挥地方养殖品种区位资源优势,实施“一市一品”“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条鱼”工程,加快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培育鳗鲡、大黄鱼、白对虾、罗非鱼、海带、紫菜、牡蛎、花蛤、鲍鱼等一批优势品种养殖产业带,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管理方法,提升养殖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力争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的陆基工厂化水产养殖产区,打造一批优势水产品知名品牌。

(3)改造一批标准化健康养殖池塘。以提高水产养殖标准化水平和改善养殖水域环境为目标,引导中低产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养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按照“政府引导、部门规划、群众参与、财政补助”的原则,对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通过示范带动,推动高效、生态水产养殖方式的普及推广。

2.推进捕捞业转型升级

(1)加快渔船渔机标准化改造。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双控”制度,加强渔船动态管理系统建设,规范渔船流转和登记管理,完善捕捞许可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渔船建造管理。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科学规划、政府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渔船渔机标准化改造,提升福建省渔船渔机的安全性、环保型、节能型和经济性,提高渔船渔机的现代化水平。

(2)拓展远洋渔业发展新空间。积极参与开发新的国际渔业资源,开拓远洋渔业发展新的空间,增强远洋渔业发展后劲。重点抓好南海周边国家海域、西非等传统远洋渔业海域、太平洋和印度洋岛国海域、公海海域等重点区域。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发展壮大公海大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

(3)建设远洋渔业基地。着力扶持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加大远洋渔业扶持力度,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综合开发基地,逐步建立产供销一体,内外贸贯通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企业和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

3.做强水产精深加工业

(1)培育加工产业集群。推进水产加工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大对福清龙田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海峡西岸(连江)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平潭综合实验区闽台水产品加工园区的资金扶持,力争培育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水产加工示范基地;发挥远洋捕捞产品集散地优势,加快推进海峡两岸(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宁德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马尾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完善东山水产品保税区仓库),扩展来进料加工业务,培育闽南、闽中、闽东三大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培育连江、福清、东山等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2)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民资投资水产品加工行业,支持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向加工企业延伸,扶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具有规模优势的水产品加工重点项目,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延伸水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培育发展集育苗、养殖、加工、贸易为一体的大黄鱼产业链、鳗鱼产业链、贝类产业链、藻类产业链、鱼虾养殖产业链、渔用饲料等产业链,新培育省级以上水产龙头企业40家,增强企业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3)推进区域品牌建设。鼓励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争创省部级以上品牌,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例。重点培育鲍鱼、鳗鱼、大黄鱼、紫菜等产品区域品牌,做强闽东大黄鱼、福州鱼丸、崇武鱼卷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加工品牌;加强渔业行业标准制定,鼓励企业承担和参与水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以节会、展会推动品牌建设和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力争形成一批优质、生态、安全的名牌水产品,争创一批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新增全国、省级名牌产品50个以上,省著名商标20个以上,提升水产品加工效益。

(4)支持原料基地建设。根据水产加工产业布局、企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水产养殖基地。加大池塘改造项目政策倾斜,鼓励水产加工企业建立自用原料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新增企业自建标准化养殖基地10万亩;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养殖户参与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健康养殖基地20万亩,实现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

4.搞活水产市场流通业

(1)构建市场流通体系。在水产品主产区或集散地,重点建设、完善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建立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建立以配送物流、口岸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为主要形式,辐射国内外的水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和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实现水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对接、养殖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对接。

(2)加强物流市场建设。探索新型水产品贸易方式,完善渔业产业服务体系。以冷链系统和信息系统为支撑,加强水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完善水产品供应链,提高水产品物流配送能力。培育福州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水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建成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带动装卸搬运、冷冻冷藏、加工销售、加冰加水、船舶维修等产业的发展。

(3)规范流通基地建设。鼓励水产加工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水产品出口,优化水产品市场结构。增加出口水产品备案基地的规模和品种,加大推行GAP认证和备案管理的力度,开展无公害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逐步建设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出口备案基地,扶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扩大特色优势水产品出口规模和效益。

5.培育发展多元化休闲渔业

适应城镇化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特色、示范带动”的要求,围绕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结合渔港建设、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建设,大力发展滨海港湾、休闲垂钓、观光体验、观赏渔业、展示教育等文化多元化的休闲渔业,着力培育发展都市型休闲渔业和休闲渔业示范区。通过休闲渔业发展,拓展渔业功能,保护传承和发展渔文化,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和渔民增收。

(1)打造休闲渔业发展平台。着力建设水产特产博物馆,展示渔业发展历史及相关科普知识,形成集观光、科普、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旅游基地。举办各具特色的“钓鱼节”“大黄鱼节”“开渔节”等活动,重点建设平潭、东山、西洋岛等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海洋牧场”。继续办好厦门海洋周和海峡(福州)渔业周暨渔业博览会,建设台湾海峡海洋资源博物馆,开展海洋文化交流。选择一些自然景观条件良好的无居民海岛,探索建设无居民海岛创意旅游休闲开发基地。

(2)壮大“水乡渔村”发展规模。结合中心渔港、海洋牧场建设,推出融旅游观光、垂钓、海上运动、科考科普、休闲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项目,构建滨海港湾休闲渔业、生态型休闲渔业基地。重点培育扶持100个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突出、环境优良、管理完善的“水乡渔村”,打响“渔家宴”“渔家乐”“渔家客栈”“水乡渔村”等独具特色的休闲渔业品牌,其中10个达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或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标准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适应现代旅游业、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3)培育发展观赏鱼产业。以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为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观赏鱼养殖基地,壮大观赏类休闲渔业产业规模;建设两岸观赏鱼养殖业合作试验区,借鉴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运作模式,在沿海、内陆地区建立“观赏鱼工厂化养殖示范区”,推动观赏鱼产业的发展;建设集品种培育、苗种繁殖、养殖技术、鱼病防治、水质调控、水族器材研发与生产、水族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培育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着力推进渔业合作与对外开放

1.加强闽台渔业合作

(1)加强渔业加工对接。充分利用两岸地缘优势,加快东山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平潭闽台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主动承接台湾水产品加工业转移,建立东山、马尾等水产品“仓库”,拓展来料加工业务,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引进台湾地区水产加工企业,发挥海峡(福州)渔业周暨渔业博览会等对接平台作用,学习借鉴台湾先进的水产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闽台水产品加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两岸渔业合作水平。

(2)引进优良水产品种。加快漳州、福州两个闽台水产苗种引育种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与台湾渔业界交流合作,引进台湾石斑鱼、鲻鱼、真鲷等养殖产品苗种,形成较大的养殖生产规模。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建设大宗品种和优势出口品种遗传育种中心、水产原种场和水产良种场,提高水产苗种质量和良种覆盖率。

(3)完善渔业合作机制。加强海峡两岸渔业合作,鼓励与台湾远洋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壮大远洋渔业发展规模,提升远洋捕捞业发展水平。建立两岸渔业资源环境共同保护机制,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合作,加强与台湾渔业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和生态资源调查和研究,探讨开展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和两岸休渔制度实施方式;共同建立海上搜救、渔事纠纷处理协调机制,探索设立海峡渔业救助奖励基金,保护两岸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4)扩大渔业科技交流。推动海峡两岸渔业行业协会互访,鼓励台湾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来福建省设立渔业科研、教学、培训、咨询等机构,引导两岸共同创建科学研究平台,开展渔业重点课题研究、技术研发、成果交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台湾相关院校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合作。鼓励福建省渔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赴台开展渔业合作与交流活动。

2.加强周边区域合作

(1)资源利用合作。建立周边省份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加强区域渔业资源环境情况的交流,共同探索区域水生动物疫情通报机制,共同推进周边区域渔业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与周边地区渔业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提高渔业资源养护合作水平,实现渔业可持续利用发展。

(2)品种推广合作。加强周边省份水产品优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共同建立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具有区域特色水产品种,推广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无公害养殖方式,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产品市场基地,提高水产品质量。共同建立水产品良种体系,选择若干基础设施好、技术力量强的水产良种场,引进先进的繁育技术,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3)渔业科技合作。积极开展与周边省份渔业科技合作,重视渔业科研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渔业科技攻关,在渔业资源保护、水产养殖技术、苗种繁育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水产精深加工等领域,联合周边省(区)科研力量,加大渔业发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快渔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构建渔业科研成果、项目对接、人才交流平台,提高渔业科技发展水平。

(4)水产品流通合作。着力加快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扩大市场规模,完善交易设施,引入先进交易方式,形成完善的区域市场体系。构建水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整顿和归并收费站点设置,加强陆路、水路流通管理,降低水产品运输成本,促进水产品有序流通。

(5)行业标准合作。加强周边地区渔业标准制定的合作,推行水产种苗及水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疫、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互认,建立水产种苗及水产品流通检疫互认机制,促进区域内水产品市场流通。

3.扩大渔业对外开放

(1)扩大渔业对外贸易。在保障省内水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积极扩大水产品对外贸易。根据日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水产品市场需求,实行出口产品多元化发展策略,积极调整养殖业产品结构,培育主导出口水产品,扩大大宗品种如大黄鱼、对虾、梭子蟹、海带、紫菜等出口数量,完善养殖、加工、出口产业链,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应对各类贸易壁垒的能力。

(2)加快渔业“走出去”。发挥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与贸易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着力提升渔业利用国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积极引导渔业企业从“立足国内”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并重方向转变,提升渔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变。

(四)着力构建渔业发展支撑体系

1.加强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按照优势水产品发展布局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全省现有水产原良种场(包括闽台水产引育种中心)扶持力度,重点建设大宗水产品品种、优势出口品种遗传育种中心,提高水产苗种质量和良种覆盖率。着力扶持大黄鱼、鲍鱼、紫菜、海带、牡蛎等养殖主导品种和台湾优质水产品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建设,以改造苗种繁育场生产设施为重点,结合优质养殖品种繁育与引进,建立标准化水产苗种繁育场,增强水产养殖品种选育和研究水平,提升优良水产种苗的生产能力。

2.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构建了全省、市、县及主产区、集散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加快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强化水产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包装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在全省沿海有条件的生产大县和各设区市建立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大型批发市场建立快速检测点,为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创造条件。建立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关口前移,推进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生产全程特别是养殖投入品的监管,建立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投入品安全使用、包装与标识、水产品准出和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制度,在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企业、出口原料备案养殖场、健康养殖示范场等基础条件较完善的企业,开展产地准出试点,保障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按照“预防与善后并重”原则,完善水产品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处置预案,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3.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渔业科技投入,围绕主导品种培育、水产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健康养殖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养护、渔业节水节能减排等领域,强化关键技术研发、“五有”技术推广(有机构人员,有工作场所,有试验示范基地,有信息、交通、服务手段,有经费保障)建设,提高渔业科技含量。推进渔业技术开发,组织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和技术项目推广,加快培育重大水产技术推广专项,提升技术试验示范、应用集成和再创新能力,构建包括良种繁育、养殖、加工、储运等环节的现代渔业技术开发体系。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立渔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渔业“五新”推广工作,促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开展水产新品种繁育研究,改良引进重要水产品种,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良种场和闽台引种中心,支持优质种苗推广,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强化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加工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选择条件成熟的加工企业建立水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建立以加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依托的自主创新体系,开发一批海洋生物药物、保健食品、海洋药用技术等科研成果,提升科技对渔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4.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进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建设,重点建设“百个渔港”、实施“千里岸线减灾”工程、加快完善“万艘渔船安全应急系统”,构建持续发展的渔业保障体系,提高渔港避风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渔港防灾减灾能力,形成以一类渔港为中心轴,宁德、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五市渔港集群为片区的“一轴五区”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力争渔船就近避风率达85%以上。继续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完善海洋灾害观测、监测体系、预警报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基础保障体系,提高风暴潮漫滩预警、赤潮预警、海上突发事件应急等决策系统的精确度,为防御海洋与渔业灾害提供有力的支持。完善升级渔船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完善渔业安全应急救助体系,加强渔业救助辅助队伍建设,装备渔业专业救助辅助船,组建渔业应急救援后备船队,提高渔船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落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以及与海事搜救中心、海防办外部联动应急救援机制,共同构建海上商船与渔船通信互联机制和海上搜救联动机制,协同应对海上渔业突发事件,提高搜救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加强渔业生态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制定渔业资源区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改善渔业生态环境,逐步建立具有福建省特色的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强渔业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海岸带、主要流域以及渔业生产环境整治,增加藻类、贝类和滤食性鱼类养殖,建立渔业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监管制度,为鱼虾繁育和幼体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落实渔业资源保护责任制,建立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建立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减少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海岸工程、海洋工程环境保护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力度打击电、炸、毒鱼以及非法捕捞行为,保护渔业资源。加强对赤潮等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监控,以重点养殖区域水质环境监测为重点,探索提高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能力的新途径。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区建设,抢救性保护一批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内陆渔业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水生野生动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提高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水平。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海岸带、主要流域、渔业生产环境整治,增加藻类、贝类和滤食性鱼类养殖,恢复主要产卵场、索饵场、育肥场和洄游通道的生态环境,建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区,加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监管。逐步建立渔业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把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拓宽保护资金来源,形成可持续的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机制和体系。

6.加强渔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壮大各种类型渔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加强渔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培育渔业经合组织,鼓励渔民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维护渔民利益;发挥各级水产研究机构、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优势,与渔民联办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抓好科技推广、苗种与饲料供应、病害综合防治等社会化服务,促进渔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设立渔民专业合作社,争取用5年时间在全省组建300个有一定规模、比较规范的渔民专业合作社。强化渔业安全管理,创新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推进渔业经营机制创新,鼓励渔船加入基层渔业管理组织,突出抓好乡镇、基层渔业管理组织、船东三级基层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政府扶持、市场引导作用,实行科技推广、购销供应有机结合,推进渔业信息、技术与市场服务一体化,提高渔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完善渔业产品市场网络,引导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业,提高渔业综合效益。推进政策性保险服务,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渔业政策性保险由海洋捕捞业向水产养殖业拓展,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政策性渔业保险体系,鼓励船东参加政策性渔船保险,为渔工购买责任保险,保障船员的合法权益。

三、山东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为了充分发挥渔业在海洋经济中的优势作用,山东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和品牌渔业,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涉渔资源,推进渔区工业化、渔村城镇化进程,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渔业经济发达、渔区社会繁荣、渔民富裕文明、环境健康优美的现代渔业经济区。其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如下。

(一)规划建设了四大渔业功能区

一是近海和内陆湖库自然生态渔业区。在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管理的同时,采用工程和生物技术培育修复近海和内陆渔业资源,科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渔业资源保障体系。二是优势水产品生态工程养殖产业区。以海岸线为基线,向海陆两翼拓展,突出特色,创新养殖方式、模式,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和名牌品种。三是水产品加工产业区。按照“簇群集结、规模膨胀”的思路,扩建一批以水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进一步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把我省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水产品加工基地。四是渔港经济区。以渔港为依托,科学合理选划渔港临近区域,形成以渔业经济为主体,海上运输、船舶修造、滨海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聚集、优势互补的特色经济区。

(二)组织实施了渔业六大工程

一是渔业资源修复和保护工程。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减船转产工作,到2010年,全省报废中小型机动渔船5000艘,增殖放流水产苗种20亿尾(粒)以上,建造省级人工鱼礁示范区10个;在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栖息场所,建立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场)40处,国家级濒危生物救护中心3处。二是渔业产业升级工程。加快实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抓好海参、海带、对虾、扇贝等十大优势主导品种和10个地方特色品种的健康养殖;稳步发展外海及远洋渔业,建设2~3处远洋渔业基地,发展3~4个实力强、装备水平高的远洋渔业企业,到2010年,远洋渔船达到360艘左右,产量35万吨;大力发展水产现代物流业,依托中心城市和中心渔港,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水产物流交易市场;积极拓展休闲渔业,着力培植游钓、观赏和都市渔业,提升休闲渔业档次和水平。三是渔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培育规模以上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家,组建规范化渔业中介组织100个,建设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400万亩;实施出口加工拉动和名牌带动战略,到2010年本地水产品加工出口占出口总量的50%以上,培育10个以上年产值过10亿元的渔业品牌。四是渔业科技创新工程。构建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渔业推广体系,加强渔业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展渔民技术培训,组织实施“科技入户百千万计划”,全面提高渔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五是平安渔业建设工程。加快省渔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建设3个省级渔业灾害救援中心和8个市、县级渔业救援机构,制定和完善海洋自然灾害、安全事故、涉外纠纷等应急预案,建立渔业安全长效机制和有效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六是现代渔区建设示范工程。着重抓好20个乡镇100个村的现代渔业示范点建设;大力实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7个中心渔港,8个一级渔港,配套完善渔船避风、供油供水、船用配件供应等基础设施,将渔港建设与渔区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繁荣渔区城镇经济。

(三)建立健全了渔业发展规划,为渔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山东省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工程规划》《山东省500万亩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工程规划》《山东省渔港及渔港经济区建设工程规划》《山东省渔船标准化改造工程规划》《山东省海外渔业工程规划》《山东省渔业良种工程规划》《山东省平安渔业工程规划》《莱州湾生态整理示范工程规划》《山东省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规划》《山东省渔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工程》,这十大规划涉及了渔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细致程度值得浙江借鉴。

(四)采取多种办法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2012年1月31日,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在济南举行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签订仪式。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分别与17个地市海洋与渔业局主要负责人签订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据了解,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于2011年首次与各地市签订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一年来,各地市认真落实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不断深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产品合格率达到98%,高于全国平均合格率1.2个百分点。[10]侯英民厅长指出,从现实情况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可以说将伴随渔业发展的全过程。2012年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将按照中央、省政府有关要求,继续坚持一手执法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着力消除问题和隐患;一手抓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动渔业发展方式转变,从源头上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并将重点抓好深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深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加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认证、强化监督检查和执法、强化风险监测与应急管理、加大渔业品牌推介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等七个方面的工作。侯英民厅长强调,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正视问题,迎难而上,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消除麻痹思想,克服畏难情绪,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想更多的办法、用更严的措施,深入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努力确保渔业生产安全和水产品消费安全。

四、广东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加大了支渔惠渔政策力度,创新了现代渔业投入机制

广东不断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财政支持,争取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农业投入的增幅水平。增加养殖业的资金投入,加快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升级转变。参照农牧业良种补贴办法,争取水产良种补贴专项,扩大水产良种覆盖率。严格落实国家渔用柴油补贴政策。创新现代渔业投入机制,成立休渔期困难渔民补贴基金。采取政策性奖励、财政贴息等多种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参与现代渔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渔业投入体系。

(二)推进渔业执法体系建设,增强现代渔业管理能力

广东不断加强渔业执法队伍能力和政治素质建设,推进全省新一轮渔业执法机构改革工作,提升渔业执法队伍保障能力。强化渔业执法监督和违法惩处,全面提高渔业依法行政水平。提高渔业执法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粤东、珠三角和粤西三个执法基地,建造一批大中型执法船舶及内陆渔政执法船艇。强化渔业法律制度保障,进一步落实养殖权制度,推动出台养殖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保护渔民合法权益。推动保护区“一区一法”的具体实施。加快制定出台渔港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完善无证养殖的处置办法。

(三)创新经营体制机制,提升现代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广东采用培育发展渔业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渔民”的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制订“以奖代补”政策,引导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推行“五统一分”经营模式(即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分户养殖),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减少水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四)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广东将继续加强对渔业水域、滩涂的保护,防止非法占用渔业水域和滩涂,防止渔业水域污染,切实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完善增殖放流、休渔禁渔、渔具渔法等制度,加强水生生物的资源养护。加强重要江河和海湾的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重点实施红树林、海草场种植等人工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保障渔业发展空间。

五、海南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加快科技兴渔步伐,增强渔业发展后劲

发展渔业,科技是先导,科技是实现海南省渔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加大渔业科技投入,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扶持,尽快制定全省“科技兴渔”计划,选定一批对海南省渔业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的渔业科技项目,针对渔业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设立相应的研究课题,组织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加强科技创新。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出台渔业科技人才引进办法,完善引才机制,大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人才环境。三是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做好水产技术培训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技术培训和知识讲座,全面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拓展水产养殖生产潜力和空间,提高养殖综合水平

充分挖掘水产养殖生产潜力和空间,实施大水库水面生态养殖,大力发展近海设施化养殖。充分开发淡水精养水域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利用海湾发展网箱养鱼和海藻养殖,利用沿岸陆地发展鱼类、虾蟹类、贝类等集约化养殖,保持港湾养殖业持续发展;在环岛近海发展深水网箱养殖、筏式养殖、浮绳式网箱养殖;严格限制使用野生小杂鱼投喂,加大高效、安全、环保型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倡导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渔业水域环境。依托科技进步,创新养殖模式,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健康养殖模式。

(三)调整海洋捕捞生产作业结构,发展外海捕捞业

为实现从以近海捕捞为主,向近海捕捞与外海、深海捕捞并举,逐步向外海深海捕捞为主转变,不断优化作业结构,提高捕捞经济总量,使海洋捕捞业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确保海南省海洋捕捞业稳定健康发展,一是鼓励支持渔民和企业按照“压缩小船、造大船”的原则,争取省财政扶持壮大外海捕捞作业能力渔业产业化项目资金扶持,通过更新改造渔船,改变海南省捕捞渔船结构,提高外海生产能力。二是坚持实施科技兴渔,落实实施渔船节能减排项目,减少渔船燃油消耗和废气、废油、废水排放,限制对资源造成破坏的底拖网、张网等作业方式,积极发展刺网、钓业等资源节约型作业方式,推动渔具升级换代。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渔业生产关系的变革,积极协调落实国家规定的渔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通过提升渔民组织化程度,建造外海捕捞运输补给服务船,规模化组织渔船开发西中南沙等外海渔场。四是加快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建设步伐,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寓维权于渔业开发之中。五是开展南海北部大陆架外海各种作业、南沙西南部陆架区拖网作业、南海诸岛周围海域岛礁渔业的渔业资源调查、监测与生产性试捕,开发南海深海渔场,提高渔船生产效益。六是探索“民间远洋”的新型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渔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远洋捕捞船队,开展远洋渔场勘测和渔业资源研究,“走出去”发展。

(四)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以新技术、新品种引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扶持和建立水产养殖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水产养殖协会的带动作用,提高水产养殖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制假售假、坑渔害渔行为,杜绝在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违禁药物的行为,切实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加快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及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工作,全面推行HACCP制度。四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指导渔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五是提升水产品检测水平和能力,加快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海口、三亚、儋州、琼海四个中心城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分中心、市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省海洋监测预报实验室、省水产研究所水产科研实验室、省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项目的建设。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建立重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控机制。对水产品实行“从水域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实现水产品质量的可追溯体系,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

渔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是渔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是建设现代渔业的必由之路。建设一批生产、加工、出口商品基地;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包装工艺、加工机械等方面的企业;扶持一批主导产业优势较突出、经济实力较雄厚、外向程度高、带动能力较强、辐射面较广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技术装备精良、企业管理先进、加工技术一流的优势产业集群,提高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落实国家、省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税收、信贷、科技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扶持一批外海远洋捕捞骨干企业,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改善外海远洋渔业发展中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局面。大力促进水产品流通,加大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力度,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运作,增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着力提高市场档次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商品集散、信息交流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引导企业认真执行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创立名牌产品;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快水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强化出口产品原产地认证,构建水产品对外贸易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推介和促销活动,在扩大招商引资和产品知名度的同时,促进产品销售,切实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六)加快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渔业产业发展

1.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社。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地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以“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整体提高渔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和拓展产品销售市场网络,增强渔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渔业生产的增产增收。

2.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总结、推广罗非鱼养殖协会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政府的各种扶持资金,船网工具指标、北部湾共同渔区的指标、柴油补贴等集中向合作社和协会倾斜,使入社、入会农民优先享受到政府的支持。

3.建立稳定的风险共担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与广大农民利益连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企业通过资金、物资、技术等形式对农民生产进行扶持和服务,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及时传送给农户,农民的产品企业负责收购,这样,企业有了固定的原料来源,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销路也有了可靠的保障,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七)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同时积极探索渔港建设筹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海洋与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快推进热带水产养殖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建设水产养殖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水产良种场,提高对虾、罗非鱼池塘养殖、海水鱼深水网箱养殖和贝类工厂化养殖的产业化水平。二是加快三亚崖州、万宁港北、海口沙上、临高新盈、澄迈玉苞等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及海洋博物馆项目的建设。三是全面建立海南省渔业生产安全通信保障网络、北斗卫星遥感渔场勘测保障体系。全省外海捕捞渔船全部安装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全面实现省、市、县联网的指挥控制中心,实现对海南省外海作业渔船动态监控和实时跟踪,减少或避免渔业涉外事件,满足海洋渔业综合管理、应急救援和防台救灾的需要,保障南沙渔船正常生产。四是加强渔港、渔船安全设施建设,渔政指挥和搜救系统建设等,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制订和完善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理体系,增强及时化解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在灾害发生后能最大限度减少水生生物资源和渔业生产的损失。

(八)加快法制建设,提高执法能力,维护渔业生产秩序

结合海南实际,加紧制定和完善《海南省休闲渔业管理办法》《海南省水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海南省水产苗种管理条例》《海南省渔港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丰富渔业法律法规体系,为实施依法行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要高度重视全省渔政渔监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力度整顿目前渔政渔监执法队伍自收自支的状况,积极推进渔政渔监执法队伍基本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和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二是加强对渔政渔监执法人员的在职培训,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加快建设海口渔政码头和省级渔政指挥应急平台的建设,逐步给各级渔政队伍配备执法车辆、执法船只和执法检验、取证设施,提高渔政执法应急反应能力。

加强对捕捞、养殖和水产苗种等渔业生产许可证的管理,依法实行渔船登记制度、检验制度、进出港签证制度和职务船员证书制度等。加大对渔船、渔港水域安全的监管,强化渔业监察执法监督,依法规范渔业船舶管理和渔业执法程序,确保各项法律法规能够顺利实施。保障渔业生产安全。

(九)加强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渔业资源基础调查评估,控制和压缩近海传统渔业资源捕捞强度,严格捕捞作业管理,加大力度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坚持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进一步扩大人工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增殖优质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探索建立适宜的人工增殖效果评估指标,研究提高人工增殖放流渔业资源的效果,加快渔业资源的恢复。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组织实施重点渔业海域环境容量调查评估,建立重点渔业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快完善海南省监测网络,提高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能力,加强对赤潮等灾害的预警预报、监控以及重点养殖区域水质环境的监测。

六、台湾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台湾渔业资源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全长1600余公里,此外还有小岛70余处。台湾四周有洋流流经与交会,不同的洋流带来不同的营养盐、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季节里来来去去,丰富台湾的海洋生物资源。高温、高盐的黑潮源于赤道以北的太平洋,主流流经台湾东部,一部分的分支会进入台湾海峡。台湾西部海域还有从南中国海北上的水团以及沿着中国大陆南下的沿岸流。由于这些洋流的交会,造就台湾周围海域基础生产力丰富,是鱼贝介类良好的繁殖、栖息场所,底栖、上中层洄游性鱼类及贝介类均甚丰富,形成良好渔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台湾孕育的丰富的海洋资源。目前在台湾所发现的海洋生物种类大约占全球物种的十分之一,共有海藻500种以上,螺、贝、章鱼、乌贼等软体动物约2500~3000种,螃蟹约300种,虾类约270种,鱼类2600种以上。其中,海水鱼约有2500种,淡水鱼约有230种,80余种是纯淡水鱼,140余种是生活在河海交接处的河口地带与受海水涨退潮影响的河段,因此台湾可以说是世界上鱼类的宝库。由于台湾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也造就台湾发展渔业的优势条件,使得渔业成为台湾重要的产业。

(二)台湾渔业发展现状

台湾渔业是台湾省农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渔捞养殖人数较多。1997年,台湾渔户数为12.9万户,渔民人数49.9万人;其中渔捞业渔户8.7万户,32.6万人;养殖业渔户4.2万户,17.3万人。

近年来,台湾渔业总产值超过了1000亿元新台币,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左右。台湾水产品总产量近150万吨,水产品是台湾出口农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起成为农产品第一大出口产品,水产品出口是台湾农业各类出口产品中唯一出口大于进口的产业。

台湾渔业按作业类型划分为远洋渔业、近海渔业、沿岸渔业与养殖渔业四大类。

远洋渔业是指使用50吨级以上的动力渔船,作业区域在海洋捕捞的渔业生产,主要作业分布在太平洋中南部及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以及水深100米以内的大陆架;主要捕捞方式为流刺网、大型鲔钓、大型围网、双船拖网、单船拖网等;主要鱼类包括鲔鱼、旗鱼、鱿鱼等。

近海渔业是指使用50吨位级以下的动力渔船及作业区域较近的渔业生产,主要捕捞方式包括中小型拖网、刺网、鲔延绳钓、巾着网、流网等,其中以中小型拖网最重要,其产量历年来占近海渔业产量的半数以上。

沿岸渔业主要是指使用舢板、渔筏在沿海沿岸及河流出口一带,从事水产作业的各类捕捞渔业。捕捞方式主要有刺网、定置网、旗网、延绳钓、标旗鱼、一支钓与地曳网等。主要捕捞的鱼类有旗鱼、虾类、乌鱼与鲷类等。

养殖渔业泛指商业性水产生物的养殖,主要包括咸水鱼养殖、淡水鱼养殖、海埔地养殖与稻田养殖等。按现代作业分类又可分为海面养殖(浅海养殖、箱网养殖)、内陆捕捞(河川与水库渔业)与内陆养殖(咸水鱼塘、淡水鱼塘与箱网养殖)。

(三)台湾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是远洋渔业发达。台湾远洋渔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40余年发展已经成为台湾渔业的支柱产业,拖、围、钓等多种作业方式并举,形成了较大的远洋生产规模,产量产值占台湾渔业总量的50%以上。台湾区鱿鱼公会和鲔鱼公会就拥有大型远洋渔船七八百艘,年产量七八十万吨,其鱿鱼、鲔鱼等远洋生产量居世界前列,确立了台湾在世界远洋渔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渔业组织完善。台湾渔业组织种类较多,如渔会、公会、协会、生产合作社等,有专门法律保障,有的历史悠久,如高雄区渔会有近百年历史,渔民、渔业企业、养殖户等都加入了相应的渔业组织。台湾渔业组织是政府与渔民(业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实施渔业政策的重要助手,在协调、沟通政府和渔民(业者)的关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台湾渔业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民主、自治性强、工作高效,对保障渔民(业者)权益、提高渔民(业者)知识技能、增加渔民(业者)生产效益,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科技水平较高。台湾近海沿岸渔船都是玻璃钢材质,具有重量轻、阻力小、耐腐蚀、绝热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与同类钢质、木质船相比,既经济实用又利于环保。远洋渔船则设施先进,大都配备有声纳、水平温度仪以及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大型围网、拖网等渔船还配有直升机,在渔具生产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使台湾远洋渔业成为一个高科技产业。水产加工、水产养殖等技术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四是龙头带动明显。台湾所以能跻身于世界远洋渔业先进地区行列,龙头企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丰群水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丰群水产创立于台湾远洋渔业发展初期,现已成为集远洋水产品国际贸易、海外远洋渔业基地、远洋渔业海上补给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渔业企业,为台湾第一大渔业贸易商,进入台湾服务业百强企业的第36位,大陆的许多远洋渔业企业特别是金枪鱼生产企业,在国外入渔手续办理、海上物资补给、捕捞渔获转载销售等方面都依赖于丰群水产。

五是渔业宣传到位。台湾十分注重渔业宣传,进入渔业单位如高雄区渔会、高雄市海洋局(渔业主管部门)大楼,渔船模型、鱼类图片等就会映入眼帘,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渔业气息。高雄市海洋局还在办公大楼地下一层,专门开辟集渔业教育、文化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高雄市渔业文化馆,设置远洋拖网渔业、鱿鱼渔业、鲔鱼渔业和水产加工等四个主题区,内容涵盖捕捞、养殖、加工、贸易、资源保护等方方面面,以文字图片、实物模型、音像动画、加工产品、资料手册等宣传台湾渔业文化,免费供人们参观。台湾区鱿鱼公会和鲔鱼公会还在专门用来赠送来访客人小礼品的领带和领带夹上做足渔文章,把领带夹设计成鱿鱼状,领带则以代表海洋的蓝色为基调,并配以金枪鱼图案,既表达了情谊又宣传了渔业。高雄区渔会每年七月一日举行一次渔民节,表彰奖励各类优秀渔业人员,扩大渔业影响力。

六是基础保障有力。高雄港是台湾最大的海港,也是世界著名大港,对台湾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是这么一个寸土寸金的大港,当地港务局还在高雄港区专门留出一块较大区域作为渔港使用(渔港土地、岸线等都归港务局管辖),并在渔港区建设有远洋渔船深水码头、鱼市场等配套设施。高雄商港与渔港同时并存,渔业与海运协调发展。良好的渔港等基础设施吸引了台湾远洋渔业企业几乎都集结于高雄,保障了高雄乃至台湾渔业的持续发展,保持了高雄作为台湾渔业重镇的优势地位。

【注释】

[1]《日本水产2012年3月期合并业绩概况》,http://www.boyar.cn/article/2012/06/05/433098.shtml。

[2]《2011年韩国渔业产量达325.1万吨》,http://www.askci.comnews201202/17/175040_10.shtml。

[3]《韩国拟推动韩中日民间渔业合作协议》,http://news.163.com/11/1215/17/7LB4ECQB0001124J.html。

[4]《德国研制养鱼和种植循环生产系统》,http://www.cafs.ac.cn/show.asp?ResName=newsc*order=2613。

[5]《俄罗斯重振海洋渔业》,http://www.ahnw.gov.cn/2006nwkxhtml201006/% 7B72369824‐A3F3‐4FB8‐8EFF‐AF504DEBAB85%7D.shtml。

[6]《俄罗斯渔业局捕捞水平恢复到苏联时期》,http://www.sfgc.com.cnhtmlnews-gjyy8898.html。

[7]《俄罗斯至2020年渔业产量将增长41%》,http://www.jsof.gov.cn/art/2012/2/29/art_127_95687.html。

[8]《澳大利亚农林渔业表现良好出口总值预计上涨6.2》,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846/16590137.html。

[9]《2007澳大利亚渔业经济现状报告》,http://www.liuxueban.com/yimin/yiminsh-enghuo/2009-09-14/15524.html。

[10]《山东省与17市签订2012年度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http://www.foods1.com/content/1450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