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外大河流域开发的经验借鉴

国内外大河流域开发的经验借鉴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资料来源:李文华,金陵,徐勇,等.流域开发与管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与中国乌江流域对比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河流的开发治理一般是分梯级进行的。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顺利地实现的关键之一是存在法人地位的机构,而促进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动力则是丰富而廉价的电力。清江是湖北省境内最大的一条长江支流,干流全长423km,流域面积17000km2,人口439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5%左右。

4.1.3 国内外大河流域开发的经验借鉴

1)国内外河流开发治理的一般模式

在流域综合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河流的开发治理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而河流的开发一般要综合考虑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渔业、旅游等利用任务(图4.1)。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有些河流的开发需要考虑的部门较多,有的只要考虑其中一两项。美国田纳西流域和法国罗讷河流域的开发是以水电开发为龙头,实现流域的滚动开发的[3],英国的流域开发则是以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为核心的流域综合开发。

img97

图4.1 河流开发治理的一般空间模式

资料来源:李文华,金陵,徐勇,等.流域开发与管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与中国乌江流域对比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河流的开发治理一般是分梯级进行的。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水资源,减少由于兴建水库而带来的损失,协调好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与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最小的水库淹没经济损失取得最大的国民经济效益。河流梯级开发,一般是在上游居民和耕地较少的峡谷山区建高坝大库,在下游居民和耕地较多的地区建设低坝径流电站,这样既可尽量减少淹没损失,又可使经过上游水库调节后泻下的水通过下游一系列水坝得益,而上游干支流蓄洪可同时减少下游的洪水。特大河流的支流和上游多采用梯级开发治理模式,而干流中下游的开发主要以航运、灌溉和供水等为主,治理多结合修筑防洪大堤、分洪道和河道整治等进行。在时间上,一般先建设投资条件较好、效益大的梯级,后建设投资效益低的梯级。最先开工的梯级一般本身的投资效益好,还具有较好的防洪效益,它的建成能促进其他梯级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为整个流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4]

2)国内外大河流域开发案例分析

(1)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图4.2、图4.3、图4.4)

img98

图4.2 田纳西河流域的梯级开发示意图

资料来源: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工程[EB/OL],(2003-1-16).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58078

开发治理的基本背景情况参见第1.2.1(1)节。

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始终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统一利用为基础。其经济发展的道路首先是集中力量开发流域内丰富的水资源。以田纳西河干流为重点,在干支流上建筑水坝,组成田纳西河多目标的水坝体系,从而控制洪害,疏通田纳西河航道,生产大量廉价的水电,提供丰富而稳定的水源。在此基础上,利用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就近兴建大型火电厂,形成流域内水火互济的高容量电力系统,为流域的开发提供了充足而可靠的电力;利用便利而发达的水运条件,沟通流域内外的经济联系,吸引大量的资本进入田纳西河流域;在利用当地原料的基础上,把大量的原料从外部运入田纳西河流域,在沿河两岸布置冶金化工和核工业等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

img99

图4.3 诺里斯大坝景观

资料来源:[美]弗兰姆普敦编.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1900—1999.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img100

图4.4 田纳西流域阿拉巴契亚州景观

资料来源:Edward Schell,Wilma Dykeman.Tennessee.Portland,Oregon:Graphic Arts Center Publishing Co.,2000

目前,田纳西流域内共建有53座大坝,其中30座用于发电,另有小坝6座。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水库的旅游休闲功能要求(如漂流、乘坐游艇)增加了,从1991年开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承诺把旅游休闲要求作为水库的一个调度参数。另外,在每年5~9月期间,为了灭蚊除害,TVA还对水库进行“锯齿型”水位调度,在蚊子产卵期或加大水量,或减少水量,让蚊子卵淹(干)死[5]。可见,田纳西水库体系的利用越趋人性化和细致化。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顺利地实现的关键之一是存在法人地位的机构(TVA),而促进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动力则是丰富而廉价的电力。一方面,电使全流域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从而使大量的农业人口脱离了土地,减轻了土地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高容量的电力系统几乎覆盖了整个流域,电被送到了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实现了乡村的电气化。在广大乡村就近发展,布局了农、林产品加工工业,可以使许多全脱离或半脱离土地的农民就地近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在促使田纳西河流域工业布局分散化的同时,也改变了整个流域人口的聚居模式。

(2)前苏联安加拉—叶尼塞河流域的综合开发[6]

安加拉—叶尼塞河发源于西伯利亚南部山区,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注入北冰洋,流域面积258万km2,是前苏联人烟稀少、开发程度很低的地区。这里气候严寒,位置偏远,大部分地区距苏联西部发达地区的路程在2000km以上。但是,该流域的一系列重要的有利条件,使它成为前苏联东部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图4.5)。

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就首次把利用安加拉水力资源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后经多次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其主要开发程序和内容有以下几方面:①开发水力资源,大规模兴建水电站;②利用廉价水电,发展大耗电工业;③发挥水电建筑基地作用,加快新区发展。

img101

图4.5 安加拉一叶尼塞河梯级开发示意图

资料来源:李文华,金陵,徐勇,等.流域开发与管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与中国乌江流域对比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安加拉—叶尼塞河流域以水力资源为中心的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首先是发电能力迅速增长。其次,大耗电工业产品占据了重要地位。目前,该流域建成的三大电解铝厂,不论按其生产能力还是按原铝产量,均占前苏联当时的一半。此外,纸浆、木材、煤炭、某些化工产品也占有相当比重。随着工业的发展,安加拉—叶尼塞河流域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原有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其中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伊尔库茨克成为60万~80万人口的综合性工业中心,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批新城市。如安加尔斯克,在19世纪50年代初以前,还是一片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至今已成为25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又如北极圈内的诺里尔斯克,在茫茫冰原上建成了前苏联最大的镍、铂、钴的生产基地,人口已达25万,汉泰斯克水电站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保证。

(3)清江流域的综合开发[7]

清江是湖北省境内最大的一条长江支流,干流全长423km,流域面积17000km2,人口439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5%左右。

199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通过了《清江流域规划补充纲要》,规划在清江中下游建设“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三级梯级工程。10年中,清江成功地实现了“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的目标和任务。

清江流域在开发体制方面有所创新,流域开发模式具有特色。流域开发中实行了“业主负责,建管结合”,即业主、建设、营运三位一体的措施,解决了大水电工程建设中“行政负责,建管分离”的矛盾;建立新的投资公司体制,明确“一对一”的投资主体,解决了水电资源综合开发缺乏稳定投融资渠道、资金短缺的矛盾;流域开发,滚动发展,解决了以往资源垄断性行业骨干企业建成后经济落后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所加剧的矛盾。

可以看出,“清江模式”走的是一条政府支持的国有企业实施全流域开发的道路。它是以流域滚动开发和公司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立适应流域开发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主体,以构造良性循环的资金运动链体系为动力,以实行规模化经营的科学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动态发展的公司体制。

(4)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国边境地区开发[8]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老、缅、泰毗邻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区位于四国交界带,包括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思茅地区,老挝的上寮地区,缅甸东部的景栋地区,泰国北部清莱、清迈两府。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能、矿产和生物资源,居住着语言相通、风俗相近的多个少数民族,主导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实施规划的中国边境地区位于澜沧江下游流域,这里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经济不发达。

开发项目旨在编制澜沧江下游的开发规划,为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奠定基础,并实现一些规划中的项目。该项目依据《中国21世纪议程》6A,即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与该项目有关的《中国21世纪议程》内容包括消除贫困、发展交通、自然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开发的具体行动包括:对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编制澜沧江下游的区域开发规划,为国际合作开发做好准备;建立本区域环境监测网,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实施规划和辅助决策提供支持;开始实施少数民族区域的一些脱贫计划;开始实施热带水果与经济作物种植与加工示范工程;编制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橡胶种植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工程;建立少数民族的教育与培训中心;建立国际贸易区。

通过开发,区域一些地方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际航运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效率的提高,使当地人们受益效果明显,区域中长期的受益则将依赖于对环境的保护。

3)国内外大河流域开发的经验及启示

以上选取的四个国内外大河流域开发案例,具有不同的开发背景,但其共同之处在于这些大尺度的流域开发治理同常见的小流域治理不同,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综合性要求极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是国际上公认的流域开发成功案例,其经验在于,对全流域的经济开发制定法规,建立统一的流域开发管理机构;明确流域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任务,对流域进行统一的规划;制定合理的流域开发建设的时空序;建立起适合于流域特点的经济社会结构。前苏联安加拉—叶尼塞河流域的开发,则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顺利地按照规划将流域发展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的典型案例。清江流域与乌江流域相邻,有比较相似的自然与社会背景,其开发以水电资源开发为龙头。从清江流域鄂西“老、少、边、穷”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的方针,由过去就水电站建水电站的单一骨干企业建设,向以大型水电企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流域开发的系统工程建设转变,把促进清江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清江流域综合发展的重要目标目标,对乌江流域的综合发展颇有借鉴之处。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对区域合作以及流域开发中的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考虑尤为全面、细致,对缓解乌江流域的社会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也有很大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