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经验借鉴

国内外经验借鉴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素质”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既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所关注,也深为社会用人单位所渴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自“高素质”人才培养改革启动以来,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得以突破。

(一)国内经验

国内研究可供本研究借鉴之处主要有:普通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成功举措;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化思路与举措;国内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管理体系等。在我国普通高校,实施通识或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这里第一课堂指的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阅读、文艺会演、体育活动等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②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③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④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通识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少数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如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该校在培养“通专”结合的人才上的改革很值得借鉴。该校主要从课堂学习、环境熏陶和生活体验入手,除了和应用型高校一样,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加强一般养成教育外,更强调在实际技术操作训练中贯彻做人、做事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感和有教养的公民和工作者”。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已有较好势头,也有强大的发展空间,但当前尚处于浅表层面,主要有合作办学、学生留学、教师访学、课程开设等方面。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都设有开展公共课教学的机构,名为“人文社科学院”或“公共课教学部”等,与其他二级专业学院同级,下设有教学系(部)或教研室,专业负责某一(些)课程的教学等相关工作。

(二)国外经验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课程的国际化。如宾夕法尼亚大学认为,首先要从课程入手进行国际化,因为97%的学生不可能出国,所以,国际化要求教师、学生能出访,交流,但重要的是在校园内进行的国际交流。该校文理学院,通过主修和辅修专业或结业证书方式开展国际研究项目,扩大人文学科国际化基础,吸引留学生来校做国际项目;与其他国家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学生通过俱乐部、学生期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开展国际视野的课外学术活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每年开设约600门国际方面的课程和80余种外语课。社科和人文领域约50%的博士学位论文涉及国际问题。“欧洲模块课程”和“整合式语言课程”是欧盟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措施。按照“苏格拉底项目”的要求,欧洲模块课程分为三类:成员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欧盟的法律、经济和组织结构;进行不同成员国之间的比较。而且这些课程内容的制定被要求至少有三个国家的教师参与讨论。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际教育法》以来,发达国家不仅在课程合作上采取了多种形式,而且在课程内容上空前重视和发展国际维度。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开设全球共同的社会问题课程,诸如环境、贫穷和种族歧视等;第二,开设专门的国际主题课程,如外国文化、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第三,在已有课程中增加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或采用国外教材;第四,开设与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高层次的地区研究课程,如东亚研究。

(三)案例展示

“高素质”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既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所关注,也深为社会用人单位所渴求。然而,对于时代催生的“新生儿”——高职院校,在既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又没有雄厚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依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机制,要把来源复杂而综合素质本就偏低的高职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似乎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生儿”的不断成长,办学目标与思路不断清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9年7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经共同研讨、周密论证,成立了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意见》。该意见指出:通过实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创业意识等职业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彰显学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目标。该意见的出台,拉开了学校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牵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幕。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为有效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校首先对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更新,出台更具针对性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其中就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基本原则做了明确说明,并就行动框架及思路进行了规划。培养方案的更新与完善,为学校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确定了基调。

2.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学校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三结合”的素质培养模式并得到日益强化。日常养成与集中强化相结合,即把“高素质”养成和教育工作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并集中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专门的职业素质强化教育与培训。第一、二、三课堂相结合,打造“高素质”培养的立体空间,使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密切结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素质课程显性承载与其他课程隐性渗透相结合,即对职业素质培养,主要通过素质类课程进行,同时,充分挖掘其他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二者紧密结合。

3.丰富教学形式

自“高素质”人才培养改革启动以来,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得以突破。本着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动手能力。大胆尝试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大胆尝试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开展的职业素质集训营及职业素质拓展,通过体验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4.改革课程体系

为了使素质培养有坚实的依托,学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依据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重新审视并明确各门课程在职业素质上的培养目标与任务,包括选修课与必修课;而且,素质目标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及学生课程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次,增设系列职业素质类课程,包括“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与人合作指导”“就业指导”等。第三,开展职业素质系列讲座,讲座分校级和院级,校级侧重于较为共性的职业素质,如责任、合作、诚信等,院级讲座则更多地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

5.推进教材建设

结合学校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及特点,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发素质培养类系列教材,现已初步完稿的有《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职业素质核心能力训练教程》《职业素质核心能力专业应用导引》《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养成导引》《职业素质核心能力考核认证手册》等。这些教材的编写将进一步促进学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重塑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切入点。为此,学校首先重新定位了校训——“尚德明责、笃学强能”,并向全校师生释义与宣传;其次,在校园醒目处及教学楼张贴生活字画,用极富哲理的警句告诫学生,“合作、挑战、责任、诚信”等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学生;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艺活动,如演讲、团队竞赛等,以渲染“注重素质”的校园氛围。当前,责任文化、团队精神、竞争文化等日渐成为校园主流文化。

两年来,学校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群策群力,不断探索与创新,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当前,“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已深入人心,培养思路日益清晰,教育教学改革进展顺利,师生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在课堂内外及校外的表现中,深受教师和社会好评。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上,学校能在短期内有个良好的开局,并取得一定成效,归功于学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抓好培养及改革工作的精心设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紧扣培养目标,加强文件指导。

在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全程中,“培养一批素质好、知识实、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始终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为更有效地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顺利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结合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特点及学校实际,颁发了一系列文件,以此指导各项工作。这些文件包括前面提到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以及《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工程实施意见(试行)》等。

第二,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改革投入。

为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充分挖掘、整合教育资源。课程上,除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及职业素质类课程的作用外,还鼓励教师开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并要求教师每节课有明确的素质目标,以及行之有效的达成路径;师资上,利用思政教师的辐射作用,积极培训素质类专职教师,充分挖掘学生辅导员及文科类教师的教育潜力,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辅导及讲座,以壮大素质培养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加大投入,主要包括培训专职教师、增加相关教学科研投入、开辟运动场地、添置设备设施等。

第三,积极探索研讨,勇于创新革新。

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培养工作,学校会同高职研究中心及校内外专家、研究者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深入探讨并分析了“职业素质”及其培养等诸多理论问题,而且,积极探索已成为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并受到高度关注。在整个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学校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革新,如正在实施的以模拟公司为平台促进职业素质日常养成、“金牌员工”培养目标及实施方案的提出、项目课程及体验式教学的尝试等。正是这些改革举措,有力地推动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四,科研引领工作,评价提供保障。

为进一步挖掘教育潜能,激发教师为改革献计献策,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围绕“职业素质”开展的学术研究。学校教师参与的省、市相关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已有数个,如基于“公司制”平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研究等,教师们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十余篇,如《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研究》等。这些科研成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提升了从事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学术素养与教育能力。为了准确衡量学生在培养目标上的达成情况以及各学院及教师在“高素质”培养工作中的绩效,学校于近期着手调研、论证,进行相关考核评价工作,以此规范、保障并促进素质培养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