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市企业危机干预模式与政策机制研究

宁波市企业危机干预模式与政策机制研究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市企业危机干预模式与政策机制研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全世界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中国也不例外。金融危机对宁波工业经济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相关政策。对遭遇危机的企业实施“危机干预”,取得了明显效果。

宁波市企业危机干预模式与政策机制研究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全世界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中国也不例外。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这场无烟战争中,政府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各国、各地域的政府都在为本国或本地域企业应对危机提供政策和资金等帮助,实施了基于政府视角的“危机干预”。

金融危机对宁波工业经济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相关政策。如《市发改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决策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出台了十二条政策举措。明后两年将安排800亿元政府性投资,拉动3000亿元社会投资,加快推进民生安居、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城市重点功能区、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的项目建设,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就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保障支持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拓展市场,创新要素保障服务,切实保障民生,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问题实施更直接、更有力、更见效的23条政策。率先停止了150项事业收费。对遭遇危机的企业实施“危机干预”,取得了明显效果。本项目的研究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对企业危机实施干预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宁波市工业经济“保增长、促调整”的实现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危机干预经验

新古典理论体系下产生的政府干预理论,是基于市场失灵的研究,主张减少金融管制、推动金融创新,该理论反对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直接干预。新古典理论主张积极完善市场的资源配置核心功能,尽可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长期以来新古典理论所主张的市场失灵理论,被视为界定政府干预范畴的标准。金融监管与政府危机干预是随着金融危机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早期金融危机研究发展到现代,出现了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理论;金德尔伯格对金融恐慌和危机的历史性研究,提出周期性金融危机观点;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戴蒙德和戴维格构建了银行挤兑模型;最近,出现了大量关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金融监管和危机干预的政策建议(主要是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的研究),把政府金融监管和干预的正面作用视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与以往不同的重要变化是各虚拟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异常紧密,房屋信贷机构、证券承销机构、保险机构以及跨国金融机构之间连成了复杂的链条。金融风险被复杂的定价方法和交易程序掩盖,最初的房屋信贷和消费信贷的风险似乎被大大降低了。但是,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却大大增加,因为在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市场边界已经模糊,经济虚拟化加深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寄托在宏观经济持续稳定上升,而整个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异常敏感。在美欧发达国家,这种微观层面的经济虚拟化与不均衡货币体系之间形成相互支撑,使这些国家的金融稳定和国际金融稳定变得很脆弱。国际不均衡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原因。这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不均衡发展,在一段时间里可以维持,但维持得越久,潜在的危机就会越大。当大量金融机构在虚拟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中,开始暴露风险时,它呈现的就是整个虚拟经济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总体性危机。当这种危机动摇信用体系的时候,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实际影响。金融系统性风险爆发会对信用体系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实体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有效配置资金的渠道和效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稳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金融稳定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其迫使政府必然进行全面干预,30年以来各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在不断加深。从最初对传统政策机制的讨论,发展到直接救助市场和金融机构。如美联储就创造三种新型的直接救助金融机构的手段:定期贷款拍卖、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和定期证券借贷工具。其目的:一是有效地延长给金融机构贷款的期限;二是扩大了抵押品范围(从传统的国债抵押扩展到非机构债券抵押);三是增加了流动性供给的对象(从传统商业银行扩展到一级交易商、大型投行、保险公司);四是有效降低了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获得流动性的成本。美联储推行的这三大创新的救援机制打破了美欧等国政府不对金融市场进行直接干预的“惯例”。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美欧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在不断扩大。美国政府接管两大房贷机构,随后雷曼兄弟破产。最后,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出台。最近,又在不断向危机机构追加注入流动性。

可以看出,政府的干预主要直接从金融政策与资金入手,从最近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干预经验看,放松监管标准保持金融机构流动性,以及迅速向危机机构注入流动性,使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稳定是正确选择。其政府干预的基本经验是:第一,关注金融机构资产结构构成,提高风险控制标准,金融监管部门建立统一协调和高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中介和评级机构的监管,并建立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从微观上控制好虚拟经济发展带来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第二,对不均衡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逐步进行改革,控制好全球流动性问题,建立防止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宏观机制。

二、宁波市企业危机情境与迁移

危机情境是表明危机对组织和个人冲击状况的标志。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微观运作都受到影响,形成了不同地域和行业的危机情境。只有在分析危机情境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有效的危机干预。

(一)宁波市企业面临的危机情境

2008年8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渐影响到实体经济,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由于宁波市经济外向度高、重化工业比重大、中小企业数量多,并且众多中小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所以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时间较早,并且影响的程度深、范围广。

1.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此次金融危机中,宁波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过缓。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3.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88.7亿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增加值1716.4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90.8亿元,增长16.4%。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96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196.7亿元,增长10.0%,其中工业增加值1990.5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600.0亿元,增长11.0%。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虽然2008年GDP同比增加了10.1%,但增幅却下降了4.7%,也就是说金融危机影响了4.7%的GDP增长率。企业的经济运行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值也可以看出,宁波的企业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2009年前三季度宁波市实现GDP290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增幅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上升2.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2.2亿元,增长3.4%,上升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9.3亿元,增长1.7%,回落8.8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升3.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1341.8亿元,下降0.6%,回落11.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升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90.6亿元,增长13.1%,上升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9∶51.7∶44.4,第三产业占比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

2010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有效贯彻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经济运行回暖向好态势得以延续。呈现出消费稳定增长,工业经济复苏加快,服务业贡献份额扩大,港口生产逐渐回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物价水平缓慢回升,就业形势稳定趋好的格局。但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经济上升的基础有待于进一步巩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

2.行业效益下降,工业产值增幅降低

2007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9513.6亿元,比2006年增长2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85.0亿元,增长25.5%。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0937.1亿元,仅比上年增长13.9%,增速明显降低。另外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91.8亿元,仅增长12.7%,可以说2008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速与上一年相比降低了一半。

自金融危机以来,2008年的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累计增速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并在2009年初变为负增长。这极大影响了宁波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009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271.0亿元,同比增长-1.0%;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393.8亿元、销售产值62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9.7%。从工业产销的月度走势看,经历1—2月工业产销指标的深度下行后,产销增速逐月回升,并于9、10月份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10月份分别增长8.4%和10.2%)。但是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下降10.0%,销售产值累计下降9.7%,虽然工业生产有逐月回升的趋势,但保持工业产值连续上升的压力依然很大。

2009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税、利润大幅增长和亏损大幅减少,主要受益于电力和石油加工两个行业原材料价格下降以及国家政策性增利因素的影响。若剔除这两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税下降21.4%、利润下降20.3%,亏损增加60.1%;35个行业中有23个利润下降,有15的行业亏损额增幅超过40%。究其深层次原因,宁波工业由于存在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从而导致成本消化能力较差,应对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企业必须尽快走出效益低下的运作方式。

3.出口下滑,对外贸易遭遇寒冰

宁波市经济外向度高,受金融危机国际消费市场低迷的影响较大,企业的出口销售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口订单减少。2008年46家企业(集团)出口销售总额453.2亿元,同比减少6.9%。制造业企业(集团)出口销售总额352.1亿元,同比减少9.9%,户均出口10.7亿元,同比减少1.1亿元。另外,金融危机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家对外投资的信心。企业家的投资热情与上年相比是冰火两重天,相差悬殊。2008年46家企业(集团)累计对外投资198.7亿元,同比减少38.2%,户均累计对外投资4.3亿元,同比减少2.7亿元。

2007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口岸进出口总额达111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2%。2008年全市实现口岸进出口总额1401.9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5.5%。就增长速度而言,2008年的增速降低了3.7%,对外贸易的降低与金融危机有着直接的联系。2007年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为565.0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33.9%。2008年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78.4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仅增长20.1%。增速也明显降低。

2007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3.1%。2008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1.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4%,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量微乎其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宁波市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最为严重的影响。

当前国际经济危机还在持续,虽然二季度开始,全球金融市场趋稳,发达国家经济萎缩幅度有所放缓,出现了一些经济复苏的迹象,但各主要经济体复苏主要靠刺激性政策来推动,经济下滑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失业状况仍在恶化,消费支出疲软。同时,在全球经济萎缩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趋明显,进一步加大了宁波市产品出口难度。自2008年10月开始,全市工业出口已连续13个月的月度增幅为负增长。2009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1737.2亿元,同比增长- 16.8%。2009年一、二、三季度出口增速分别为-22.1%、-20.4%和- 12.1%,10月份当月增速- 8.8%,降幅有逐步收窄的趋势,但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依然步履维艰。

4.供需难以平衡,多种矛盾凸显

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出口型企业外需锐减,导致出口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大幅减少,也制约了国内市场需求。2008年下半年以来,工业企业展开大规模的、剧烈的去库存化,一年多仍没有结束,库存增长仍然难以控制。2009年1—9月,规模以上企业不仅出口负增长,内销产值也是负增长,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8%。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累计增长率仍然为负增长。不少行业由于外部市场需求不足,企业信心仍不强,仍在限产减库。在需求不足尤其是国外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在全国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宁波市也面临相同的问题,部分资源要素过度配置到一些过热的行业,导致企业生产能力发挥严重不足。扩大内需,解决供需平衡问题刻不容缓。

另外,由于经济增速有所下降,而且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不稳固,企业对劳动力的总体需求也有所下降。2009年1—9月,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减少6.8%,净减11.9万人。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生产的逐步回暖,用工需求开始明显上升,又重新出现了“招工难”现象,劳动力资源供需矛盾有所加剧。

(二)宁波市企业的危机情境迁移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甚至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负增长,同时市场需求减弱,实体经济严重受挫,这也使得许多外贸依存度高的宁波企业走入危机情境之中。但在政府的带领下,全市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全市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许多危机情境依然存在并发生迁移变化。

1.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倒闭

受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消费市场低迷的影响,宁波市企业的出口销售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口订单减少。大部分出口企业外需锐减,致使出口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大幅收缩,进而产生连锁效应,制约了国内市场需求。2009年1—9月,规模以上企业不仅出口负增长,内销产值也下降9.3%,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8%。2008年下半年以来,工业企业展开大规模的、剧烈的去库存化,虽历时一年多但仍没有结束,库存增长仍然低迷。2008年46家企业(集团)出口销售总额453.2亿元,同比减少6.9%。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尚未见底,宁波市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各项数据表明,对宁波市外贸的负面影响还在延续;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人民币与美元保持相对稳定,新兴市场国家从货币大幅贬值中受益,也削弱了宁波市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危机的影响下,债务人履行义务能力下降,可供执行财产大幅减少,三角债、多角债纠纷状况难以解决。许多企业的产品难以出售,许多应收账款、对外投资等难以回收,导致许多企业出现时段性资金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一些现金流严重难于周转的企业最终走向破产的道路。

2.企业并购重组

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导致企业营业收入下滑、成本费用刚性支出、盈利能力下降等许多困难。此时并购重组成为许多企业的调整策略,企业的并购重组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有利于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在国际金融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企业既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实施跨国并购,也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定出台的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并购重组工作。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分析研究并购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避免因盲目扩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树立和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内部决策和审批程序,审慎开展并购重组。加强对被兼并企业的整合力度,优化调整业务流程,扩大并购重组协同效应。

3.投资积极性下降严重,企业停步不前

金融危机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家对外投资的信心。2009年1—4月工业投资完成162.8亿元,同比下降7.0%,比1—3月仍下滑7.3个百分点,是2008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08年46家宁波市大型企业累计对外投资198.7亿元,同比减少38.2%。目前,受政府投入大量增加和银行信贷资金快速增长的支撑,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且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大项目上。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3%。但受多数行业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工业企业投资意愿依然较低,对投入实体经济的信心不足,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工业投资仅增长0.7%,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贡献率为1.4%,而去年同期达27.5%。由于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工业企业投资的观望气氛越来越浓。

4.危中寻机,创新发展

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的第一年,宁波市对外经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危机的种种不利影响,许多企业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使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逐渐发展壮大。

总体判断,宁波市开放型经济有许多发展机遇。一是有利于宁波市扩大日用消费品出口。宁波市出口产品以中低档日用消费品为主,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在国际市场中高档商品滞销的情况下,有利于宁波市外贸企业扩大中低档日用消费品出口规模。二是有利于宁波市企业获得更多的国际品牌和营销资源。宁波市企业可以收购、加盟、合作等方式获得国外品牌、营销渠道等资源,以增强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宁波市开展引资、引技和引智工作。宁波市企业可借机降低采购成本,扩大适用技术装备进口,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四是有利于宁波市加快“走出去”步伐。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投资设限势必减少,给宁波市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投资创业带来了有利时机。五是有利于宁波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金融危机促使国外部分企业加快剥离非核心业务交给第三方完成,并因实力受损而纷纷裁员,以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有利于宁波市企业拓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六是有利于宁波市扩大对台经贸合作。随着两岸关系改善,宁波港对台直航,加上宁波市对台经贸基础较好,从而为宁波企业扩大对台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七是有利于宁波市外经贸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宁波市外贸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小企业为主,对能源、原材料等依赖程度深,成本消化能力弱,因石油、钢材、铜、煤炭等价格下跌和资金、设备、技术、人力等成本压力减轻,加上多项行政收费被取消或减少,有利于宁波市外经贸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八是有利于宁波市外经贸企业获得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保稳促调政策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有关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均为宁波市外贸企业减负降压、扩大业务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许多企业抓住有利因素积极应对,主动调整经营行业,以销定产,注重保市场和保利润。积极调整市场策略,努力寻求开拓市场的新方式,主动进行了产业升级,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加之政府保增长政策的深入实施和重点行业的强力拉动,宁波市许多企业的生产出现积极的变化。在生产受阻、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企业多方探索盈利渠道,积极寻求资本新的增长点,有效改善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涌现。危中寻机,创新发展,许多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蒸蒸日上,焕发生机。

(三)危机情境中宁波市企业的政策诉求

众所周知,政府的政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影响,企业非常希望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以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危机影响。在对宁波市企业危机情境认知和政策诉求分析中,采用实证调研法,了解企业对当前面临情境和政策需求的实际认识。此次调研,发放企业视角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6份,所调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有效问卷中生产型企业37家、服务型企业29家,企业管理人员62人、普通员工94人。

1.应对危机的信心支撑

调查中发现,企业员工与管理人员对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信心有所欠缺。调研发现虽然政府的政策对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起到很大帮助,但大多数企业不希望政府直接干预运营。企业目前最为担心的是资金链断裂和订单下滑,而员工最为担心的是裁减员工和下调工资。企业的种种担心反映出应对危机的信心不足,如何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避免企业资金链断裂及订单下滑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担心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多达62.58%,根据调查,担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危机背景下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当前情境下,外贸进出口疲软导致外贸企业库存难以及时消化,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部分银行为防风险出现惜贷现象,导致部分外贸企业融资更加困难;部分国家和地区交易和信用环境恶化,导致出口企业信用风险和收结汇风险加大;国内企业对大宗原材料进口需求下降,进口代理违约、信用欺诈等事件增多,将导致进口经营风险加大、资金回笼难度加大;部分外贸企业前期高价代理进口原材料或期货业务亏损,将导致成本高企,资金链难以保障;宁波市“走出去”企业境内外融资渠道依然不畅,将导致境外项目资金运作更加困难,还有一些三角债、多角债导致企业资金难以回流。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投资资金减少,投资商信心减弱,将使宁波市部分外资项目取消和延期,实际利用外资受阻;部分境外投资者为保所在国企业经营稳定,势必抽资或回流利润,将影响宁波市相关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能力;另外受人民币升值影响,加工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的引进难度增加。以上原因都增加了企业对资金链断裂的担心。

担心订单下滑的企业有20.12%,主要是外贸型企业。企业担心订单下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宁波市外向度高的经济格局更易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宁波市经济开放度高,对国际资本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深,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大,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的空前困难和挑战比内地城市更大。二是宁波市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难度增大。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全球贸易萎缩,美、欧、日等宁波市主要出口市场表现低迷,新兴市场容量有限且竞争激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惨烈。三是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等升值较快且一些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严重,将导致外贸竞争更加激烈、出口价格不断下降。综合以上原因,在危机影响下外贸型企业订单的获取将十分困难。有62.25%的企业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没有信心。宁波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经贸和投资活动的主战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地把宁波推向了危机冲击的风口浪尖,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直接经受严峻的考验。特别是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相比,宁波的遭遇尤为特殊,这种“宁波之难”事实上与宁波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

由于内外因素的彼此叠加和交互作用,使宁波市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其他同类城市更直接、更迅速、更严重,可以说宁波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和“严寒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应对危机的信心不足,势必严重影响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信心比黄金货币更重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信心迫在眉睫。

2.政府财政、货币等政策诉求

此次金融危机使大多数企业对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十分敏感,在实证调研中,企业管理者对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尤其关心。有52.38%的企业希望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原因在资金链断裂部分已经分析过),防止资金链断裂是企业在危机情境下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有22.24%的企业最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帮助企业打开销路、减少库存,这也再次反映出企业受到订单下滑的严重影响(具体原因在订单下滑部分作了详细分析)。也有部分企业希望政府出面帮助开拓新市场。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贸易萎缩,美、欧、日等宁波市主要出口市场表现低迷,产品难以销售。新兴市场容量有限且竞争激烈,加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惨烈。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导致部分销售困难的企业希望政府出面开拓新市场、寻找新销路。

在对企业目前所缴纳税率调查中,53.19%的企业认为目前所缴纳的税率合适,但也有36.27%的企业认为税率太高,目前状况下难以承受。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经营困难,利润率严重下降,企业希望政府适当减免税收,继续做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作。此时税收优惠政策便成为这部分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支持。

在被调查企业当中,近半数企业认为相关政府政策中,企业获得的最大利益是应对危机的信心。金融危机使许多企业破产倒闭,也使许多企业失去应对危机的信心,通过政府出台的相关经济政策的扶持,使企业减轻了负担,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从而使企业找回了应对危机的信心与勇气。34.55%的企业认为从相关政府政策中,企业获得的最大利益是实现优势组合。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也必须与时俱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企业必须有一套能够整合各种资源的良性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过去我们的企业以及企业的主管部门往往对企业的资源认识局限于资金、生产装备等,目前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认识到企业家、内部管理团队、品牌、营销网络等无形资源更是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也由传统的单纯竞争理念转化为“双赢”、“共赢”的合作竞争理念。政府协助各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更合理地配置现有资源,从而提高了应对危机的能力。

在危机背景下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是各企业永远翘首期待的事情。在银行对企业贷款要求条件调查中发现89.89%的企业认为贷款要求条件苛刻,因此政府需考虑进一步加强对私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适当减少贷款利率、降低金融部门的贷款要求条件,从而帮助解决私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人民币升值会对51.97%的企业有较大程度的影响,由于宁波市经济外向度高、出口型企业比重大,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外贸竞争更加激烈、出口价格不断下降,外贸订单将会更难获取,因此,维持汇率稳定,保持人民币不升值也是企业的政策诉求之一。另外,76.29%的企业希望在金融危机情境下,政府能提高出口退税率,帮助企业加强竞争优势,增加出口量。

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不足,企业产品销量锐减,开拓新市场、寻找新销路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调查中,67.21%的企业非常希望政府能够加大交易博览会的召开次数与规模,帮助企业寻找新的订单。另外,56.79%的企业认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市场法律环境,完善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使各类市场主体真正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类产权权益。完善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保障合同自由和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完善预算、税收、金融和投资等法律法规,规范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保持一个良好的市场法律环境是大多数企业的愿望所在。

3.宏观干预,微观整合诉求

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企业希望自身变革重组、加强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能提供有效的支持。

加强金融监管,建立企业联合危机预警机制。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参与竞争、创新发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企业危机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收集、分析、传递和利用信息的管理过程”。信息是金融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各企业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不同。政府可以协助建立企业联合危机预警机制,专门进行危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使企业尽早预料危机来临的时间及危害程度,从而使各企业尽早做出准备,减少危机的影响程度。金融方面,希望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稳定汇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信息是管理决策的前提,尤其在面临危急情况时,及时的、质量高的信息显得至关重要。面对金融危机,很多企业都加快建立企业危机信息保障系统,争取尽快走出危机的影响。信息网络是沟通与交流的支撑平台,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网络化,使任何一个地区的危机都可以扩散到全球。企业也都意识到加快建立企业危机信息保障系统的必要性。通过企业的危机信息保障系统,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在危机情境中作出更为满意的决策。

支持和促进各企业、各单位相互合作,不断进行自我创新。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企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企业希望政府起牵头作用,使企业间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减少重复研发费用的浪费,更合理地配置现有资源。协助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加深合作,从而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在这一合作过程中,需要政府充当诚信的中介人角色,通过政府行为的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搭建多类型展销平台等,为不同的企业合作提供新途径。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方式,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创新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产品、创新营销策略、创新管理方式,使企业顶住了危机的压力,逆风而上,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而且,许多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变革组织结构,加强控制力度,使企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面对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许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对人们生活新的标准和要求。各企业都加快结构调整,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快现有设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加大设备更新力度,努力提升企业装备水平。二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产品研发力度,研发市场需求附加值高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产品的利润率。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追求最大的市场占有率是每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危机形势下,许多企业都在更新营销理念,强化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机制,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大力开拓市场。国内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各企业都抢抓机遇,着力拓展国内市场。另外,许多企业也都相互合作,共渡难关。也有一些企业联合起来直接到海外自建、收购、合作专业的营销网络,巩固已有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全力保护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宁波企业危机干预模式

地域经济状况、受金融危机冲击程度、企业面临的危机情境以及政府对危机的总体定位决定了实施“危机干预”的具体模式。

(一)宁波市企业危机干预目标

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宁波市政府实施“危机干预”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实证,本次调研发放政府视角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2份,主要是市经委、市工商局、市发改委、外经贸局、市交通局、海关、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处级领导21人、工作人员81人,得出政府“危机干预”的总体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的一般思路。

调研发现,面对金融危机政府部门最担心企业发生的事情是出现连锁债务危机和群体性暴力事件,这两者所占比例多达82.34%。连锁债务危机可能导致许多企业资金运转困难,严重者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倒闭。群体性暴力事件是影响最为恶劣的行为,这与当今和谐社会背道而驰,不仅破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而且会危及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因此,政府部门希望尽快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维持企业正常运转,避免连锁债务危机和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发生。对于企业是否大量倒闭和产品质量下降的担心程度相对上述两种状况而言还是较低的,这也体现出政府部门着眼宏观、维护稳定的大局观。

对于政府实施危机干预方式的调查显示:针对企业设专项救助基金得到最多人的支持(39.87%),出台新的税收、金融等政策也是许多人赞同的方式(26.77%),面对金融危机,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资金的周转问题,因此许多人认为通过设立专项救助基金,出台新的税收、金融等政策可以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化解资金周转的困难。还有一些危机干预方式被认可,比如干部下企业、搭建产销平台、企业国有化、加大政府采购等。另一方面,政府直接注资企业的方式得到近80%相关部门的赞成,这种方式同专项救助基金一样,同样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

为进一步增强服务企业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常态性,建立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切实降低企业创业创新成本,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利用门户网站为企业提供服务成为一种有效方式(调查显示90.27%的相关部门在用门户网站),政府也推出了“8718”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8718”企业服务平台的评价中认为效果很好的占40.70%,而没听说过的占30.53%,并且仅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人认为效果不明显。这说明“8718”公共服务平台需要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企业得到帮助。

调查显示,71.86%的政府部门出台了应对金融危机相关政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他暂未出台政策的也正在准备中。另外在调查人员中有53.62%的人认为在当前环境下,政府部门的首要工作是进行危机干预,36.10%的人认为工作重点是保持稳定,都说明了出台应对危机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危机出台应对政策必须科学合理,不能盲目。在危机影响下,许多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企业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措施,同样对宁波相关政府部门的调查中有71.03%的人认为应该对当地企业实施保护。由此推断,适当地针对企业的保护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直接干预企业运营的“计划经济”做法遭到62.17%政府相关人员的反对,在针对企业的调查中也显示79.01%的企业不赞同政府对企业直接干预运营,“政企分开”、“市场经济”还是受绝大多数人赞成的。因此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避免直接干预的方式。

金融危机背景下,联合应对成为一种趋势。由政府各职能部门联合成立干预金融危机的专门机构和加强国内区域间的经济协作受到绝大多数政府部门的青睐。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之间可以借鉴经验,共同商议解决问题,还可以实行区域间的经济协作,彼此对对方的企业实行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合作关系。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多样化发展,可以多途径发展,寻找更多出路,共同走出危机。

上面提到过,政府实施危机干预的最好方式中设专项救助基金得到了最多人的支持(39.87%),但当涉及是否应该由财政和金融部门设立干预危机专项基金时,却有68.99%的相关部门不同意此种做法,看上去的确有些矛盾,这可能与政府财政预算有关。因此,由政府成立专项基金还有许多困难要解决。另外,在实施危机干预时是否可以借用民间资本这一问题有59.35%的人表示赞成。可以看出,借用民间资本也是一种拓宽融资渠道的可选择方式。但是金融危机之下民间投资持续低迷。据测算,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投资比重同比降低了2个百分点,并且占经济主导地位的工业投资增速缓慢,前三季度仅增长0.7%,远远低于22.3%的全社会投资平均水平。对历来民间投资相当活跃的宁波来说,这部分投资下滑使得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受到严峻挑战。因此,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势在必行。

“对本市企业走出金融危机的寒冬有信心吗?”针对这一问题,有82.90%的政府相关人员表示信心十足。而针对企业所做调查中62.25%的企业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没有信心,可以看出政府与企业看法的差距很大。应对危机的信心不足会严重影响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因此政府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企业更多地了解政府帮助企业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增强信心,使其相信寒冬即将远离,春天不再遥远。

(二)宁波市企业危机干预模式构建

1.“危机干预”模式评述

(1)“全权接收”模式

“全权接收”模式,是指企业经营陷入危机以后,由政府动用行政手段出面对企业进行直接干预,如直接接盘、直接入市购买股票等。在国内,行政干预依旧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企业危机处置方式。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政府全权负责,具体采取重组抑或兼并的形式,都是政府决定,企业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政府的直接介入,可以挽救经营困难的企业,避免其破产。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涉及企业为国有独资,行政干预可能较易操作,但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危机干预尺度如何把握,还需要更进一步探讨。

(2)“资金注入”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政府向那些陷入经营危机的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其走出困境。这种模式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向银行提供保证金,进一步提高银行兼市场的流动性。这样的话,金融部门以及私有部门将会拥有足够的资金借给私有部门,同时也可以确保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贷款。另一种是直接向企业注入资金,利用政府资金来进行有效的生产运作。这一模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得到了普遍的利用。如中国、荷兰、美国等都投入资金刺激市场经济,应对金融危机。资金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对刺激市场经济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另一方面的隐患,如果这些资金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或许会进一步加深市场的疲软状态。所以,政府在制订资金计划时一定要谨小慎微,以免反其道而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3)“间接辅助”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政府对于处于危机的企业,不实行直接干预,而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如银行降息、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免费的人员培训等等。这一模式最主要的还是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来克服困难,政府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针对企业所需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恢复正常生产。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地引导企业走出困境。

(4)“企业合作”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政府作为中介,鼓励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对于处于危机的企业,政府可以出台一些相关政策,鼓励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特别是鼓励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帮助。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形式,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帮助。针对这种形式,除了企业之间的努力外,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彼此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危机走出困境。

(5)“政府合作”模式

这是跨区域的合作,也是电子政务服务的一种体现。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之间可以借鉴经验,提前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可以实行异地企业的合作,彼此对对方的企业实行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合作关系。

2.宁波市企业危机干预现有政策及效果

针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宁波市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加快推进8718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关于制定重点骨干企业风险处置预案的建议》以及《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2009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增长6.6%,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5.6和2.0个百分点。虽然这个数字与全国、全省相比还不算高,但应当看到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面对宁波尤为艰难的发展困局,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科学把握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全面落实保增促调惠民战略,动员全市上下攻坚克难谋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因此,全市取得6.6%的增长来之不易、臻为可贵。现在审视宁波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轨迹,基本上可以用“逐步回升、持续复苏、整体向好”来概括。这样的成绩来自党委政府、各类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市委、市政府见机早、行动快、措施实,坚持把保稳促调放在首位,扎实推进政企银和社会各界联动,深化改革开放,组织开展会战攻坚和创新服务“两个年”活动,针对性地破解“宁波之难”,为推动经济回稳和复苏奠定了坚实基础。

比如,实施“重大项目会战攻坚”扩投资,前三季度全市共推进2138个限额以上新开工项目,总投资额达1312亿元,增长22.6%,其中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五路四桥”即将收尾、象山港顺利推进和梅山保税港区全面开发等,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

完善城乡商贸设施促消费,加强城区商业与农村的对接融合,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汽车下乡工程”、“2009消费接力加温行动”以及广泛开展贸易节庆系列活动等举措,有效释放了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了消费活力;加快产业结构创新抓转型,充分利用倒逼机制,先后对建设全国物流节点城市、重点产业稳定提升、中小企业要素服务等工作作出了部署,同时狠抓科技创新不放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科技平台,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强活力,制定实施扩权强镇建城、卫星城市建设等一批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集中改建,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改革等事关民生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增和谐,创新就业政策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廉租住房扩面、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民生住房保障,大力推进旧城改造,营造了全市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即使在财政紧张情况下,年初确定的十方面实事工程强力推进,可望如期完成。

总的看来,在市委、市政府“创新之举”作用下,全市方方面面知难而进、齐心协力,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成效,主要指标降幅同步大幅收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指标增速方面,第三季度GDP重回两位数增长,达到10.2%;工业总产值、集装箱吞吐量、进出口总额、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速分别较上半年回升了3.8、4.7、4.5和3个百分点,并且降幅呈逐月收窄趋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首次出现了正增长,预示经济复苏健康良好;消费、金融、旅游等服务业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消费增长14%、存贷款余额增长30%、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3.4%,预示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加。质量效益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连续9个月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实现利润292.2亿元,同比增长了50.7%,较上半年提高了51.3个百分点。以石油加工业为例,2009年前三季度实现利润53.8亿元,而2008年同期亏损50.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2%、8.9%,增幅均高于年初计划目标。经济结构方面,服务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已经升至44.5%,对全市GDP的贡献率高达83.9%,直接拉动GDP增长5.5个百分点,另外投资结构、企业销售结构等也出现明显优化迹象。

所有这些表明,市委、市政府围绕“保增促调”所采取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是积极有效的,这也反映了市委、市政府统筹把握发展困难局面的领导能力和创新务实惠民的工作作风;在这些发展成效中,也充分折射出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不畏难、不惧险、创新有为、勇于突破的精神风貌。对这样的良好发展局面,应当倍加珍惜和维护,进而谋求更大的突破。

3.宁波市企业危机干预模式构建依据

稳定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应对危机、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全面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财务管理理念,强化现金流管理意识,高度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努力缩短资金循环周期,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运转安全。健全企业现金流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裂。对于资金链的管理,国内各级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

(1)中央财政政策。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2009年4月9日中央财政局出台《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充分认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并购重组。三是切实加强企业金融衍生品投资管理。四是改进和加强企业对外担保业务管理。五是切实强化企业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六是着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七是积极缓解企业库存压力。八是重视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九是调整完善企业财务战略。十是注重加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十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各项财税等政策措施。十二是切实加强企业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2)浙江省政策。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强龙头企业资金链应急保障工作指导意见》,其主要目的是为合力防范和化解工业龙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重点保障工业龙头企业,发挥政府监测、协调和应急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当地工业龙头企业的运行监测,及时掌握企业资金链维系情况,主动关心当地银行业运行,做好维系企业资金链安全的相关工作。设立省级企业资金链应急保障周转资金,由省财政暂安排3亿元周转性资金。二是发挥银行信贷保障作用。合理安排信贷资金,努力改进金融服务,共同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从银企合作的长远考虑,急企业所急,主动帮助企业降低资金链风险,全力支持企业解困。三是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把保证现金流正常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增加经济效益,增强变现能力,积极回笼资金,提高企业资金运转能力。四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经贸、财政、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单位参加的龙头企业资金链应急保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解决龙头企业资金链应急保障工作。

(3)其他城市经验。厦门市为了扶持工业企业发展,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防范和化解工业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解决企业融资时的短期资金需求, 2009年2月6日印发了《厦门市工业企业资金链应急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本暂行办法所称的厦门市工业企业资金链应急保障资金(以下简称“工业应急保障资金”)是指市财政局安排设立的,专项用于向一时因资金周转不畅而不能按时还贷的工业企业提供的应急周转还贷资金,帮助企业维护银行信用,获得银行融资。二是工业应急保障资金由市财政局根据使用情况分期拨入市担保公司设立的与市财政局共管的账户,专款专用。三是工业应急保障资金委托厦门市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担保公司”)拨付、收回和管理。四是工业应急保障资金采取企业申请,贷款银行推荐,担保公司审核,市财政局和市经发局认可后划付资金的运作模式,为企业提供还贷资金,协助企业办理续贷。

4.政府救助基金模式构建

不管是从企业视角还是政府视角的实证可以看出,对企业生产发展中的资金链都非常关注,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政府危机干预的举措。美国斥资7000多亿美元救市,我国政府下发4000多亿项目拉动内需。本课题组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政府危机干预的经验基础上认为,宁波市应构建针对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政府救助基金干预模式。

政府救助基金干预模式是专门针对在金融危机中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企业,由政府提供专项运作资金,使企业能“转危为安”,并进一步实现“危中找机”的政府危机干预。

(1)基金筹措

基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财政专项专用,二是民间资本的借用,三是国有资本介入。财政专项由市财政局安排设立,专项用于向一时因资金周转不畅而不能按时还贷的工业企业提供的应急周转还贷资金,帮助企业维护银行信用,获得银行融资,帮助企业渡过危机并逐渐使其发展壮大。民间资本借用,虽然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民间资本受到一定影响,但大量从股票市场中退出的资本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引导,大量资金疯狂地投入房地产市场,宁波市2009年下半年楼市成交量与房价的走高趋势,无不说明,宁波市民间资本还有潜力可挖,需要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国有资本介入,是指相关国资委、大型国有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有资金。

(2)基金管理

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成专门委员会,管理基金的筹措、申请、使用等日常监管工作,具体基金的筹措可由财政、税务等部门负责,企业申请审查可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而具体基金使用过程则由市经委负责,从而将危机干预的分散职能进行集中,将零散的资金进行整合归并,形成全局性的危机干预。

(3)企业申报基金的条件

申请使用基金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产业优势明显,主营业务比较稳定,有较强的产销、研发能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解决财务危机后,具有良好的自主发展前景的宁波市工业企业。二是净资产质量较好,生产经营基本正常,盈利能力较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经营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社会影响,且与上下游企业和银行关联度高,易对当地经济、金融正常运行带来较大影响的企业。三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恶化是由金融危机及其相关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外部不利因素引起,并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急剧恶化而引发的危机,或因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履行担保义务,可能引发企业资金链断裂,通过一定帮扶措施或其他债务重组等途径,能够化解财务风险。四是企业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政府资金,并提供(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除外)法人代表、主要股东或经营者的个人无限责任担保;企业的资金用于做大做强主业,之前没有重大的不良信用记录。五是企业要想得到基金的资助,必须拿出具体的申报计划,包括:拿到基金后企业的具体运作计划、企业最终会达到什么样的状况,等等。另外申请企业还应提供以下资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章程(复印件);生产经营情况或业务开展情况;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年度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以及本年度月份会计报表;企业申请工业应急保障资金金额、还款承诺书、企业有权机构的决议和担保书。

(4)基金审批

政府部门收到企业的申请后,派专门的人员到企业深入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调查人员提出审核意见,政府作出最终审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政府派专门人员进行监督与指导,督促企业健康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和市政府也应不定期检查和监督企业运行情况。

四、宁波市企业危机干预政策机制

政府实施的“危机干预”并非单纯的制定新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和注入资金等,而是从意识到行动形成体系化的干预机制。

(一)监控预警机制

信息社会的危机预警是一种全员、全程的主动预警。从信息解构角度预警,可形成动静结合的预警模式和认知体系。预警主体(用户)从预警客体(企业)查寻出各种危机信息并解构它们的形式、含义和效用,从而为危机处理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将预警过程平民化、全员化和整体化。

1.语法查寻模块

是预警主体从企业的环境和运营过程中寻找危机征兆的过程。要求企业内部的专业用语在考虑保密的基础上尽可能统一。企业的发展战略定位、产品和服务类型及特色、企业文化等决定了企业会以何种形式传递信息,并显示出企业的优弱势。关键是企业是否有恰当的激励机制,将相关问题有效地暴露,让预警主体发现征兆,使用户对企业形成感觉并获得危机信息数量上的满足,为语义认知提供原材料。

2.语义认知模块

是预警主体以自身知识去审视企业的运营状况的过程。将自身知识表现形式与企业运营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建立起基于某一角度的认知框架。认知的过程就是客体语义与主体语义从不相干、交叉、重合到外包含的递进过程。不相干认知是基于自身免疫力提升的认知,关注总体的危机认知,而不是某企业的危机情境认知。交叉认知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主要针对企业危机情境及其产品和服务的认知。重合认知是企业员工所进行的认知,将自身融合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外包含认知是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股东、供应商、分销商等利益相关者的认知行为。它们已不仅仅关注危机企业,而且更关注危机扩散所引发的其他更宏观层冲击,会站在更广的战略角度审视企业危机,并采用某些强制手段要求企业认同其认知结果,并依次采取行动。

3.语用决策模块

这一层次是信息使用,是客体信息的语用表现和认知主体的语用操作,是预警主体以语义认知为基础,实施信号强度测评和危机评估并发出警报的过程。信号强度测评决定是否将征兆信息转化为危机信息。依据一是某类征兆信息出现频率,二是征兆信息出现的种类数量,三是及时的控制措施能否有效阻止这些征兆信息再次出现,四是是否有连锁反应出现。当信号超过一定程度,转化为危机信息时,就要进行危机评估并确定警报临界点。在实践中,警报临界点的确定必须考虑企业的干预成本。虽然在警报发出前也有行动,但警报一旦发出,行动将是一种在压力状态下的行动。故是否发出警报,不仅取决于信号本身维度,还取决于关联的问题性质、处理的效率等因素。

(二)重点救助机制

宁波市的财政实力与民间资本力量,完全有能力实施“政府救助基金”计划。首先,结合金融危机对宁波市企业冲击状况和企业生产运营所牵涉主要职能,从现有政府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管理委员会负责基金的管理;其次,大力盘活现有政府资金,将其作为救助基金的主要资源,并调查宁波市民间资本,将其引导投向“政府救助基金”,形成救助基金的两大源泉;再次,制定专门的基金筹措、申请、使用、返还等政策,为基金运营提供法制保障;最后,利用8718平台,整合各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功能,实施基金的电子化全程跟踪管理。

1.借助于8718平台,整合国内外危机信息

在8718平台开辟专门的企业危机管理栏目,进行企业危机信息的公布,开通专门的服务热线,进行相关资料下载,设立专门邮箱等。企业通过统一的8718平台入口,可以了解国际金融危机走势,国家、地区经济和相关行业发展状况,从而为企业正确评估自身所面临的危机情境提供信息支持。

2.整合政府政策法规

金融危机中各政府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危机都作出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因为政府与政府之间存在信息孤岛,所以很难实现信息共享。针对这一问题,8718平台可以考虑将各地级政府的有关应对企业危机的政策法规进行整合,进行分类管理,利用政务门户网站,进行信息公开。这样既可以增加企业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同时又可以使企业享有平等的知情权,有利于保障企业的权益,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及时帮助企业,助其早日走出困境。

3.全程电子化申报

在平台中实现基金申请的全程在线操作。企业通过申报入口在线填写申报表格,在线提供相关资料,对其申报审批流程可以全程观测,使企业可以根据申报的资质要求快速申报基金,并对其申报过程和结果全程控制,从而将基金的申报建立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使基金投向符合区域经济和行业调整的走势。

4.基金运营与管理的电子化跟踪,实现基金使用的全程监管

对基金申报结果,在平台上进行公示,并对这种结果从行业、企业受危机冲击状况、企业申报资质审查、企业获取基金后的使用计划等进行科学化、合理化解释。企业获得该基金后,要定期在平台发布基金使用情况,基金管理委员会不定期检查基金使用,从而实现基金的全程管理,使基金的使用能及时地体现其效益。

(三)培训教育机制

加强对企业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企业自身的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政府首先应该从意识上对企业进行教育与培训,让他们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导致许多企业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突发性事件带来的威胁,而是常常对于缓缓而来的致命威胁习而不察。企业应树立危机意识,在经营形势不佳的时候,要看到企业危机的存在;在企业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因为危机往往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树立危机意识具有以下好处:第一,使企业员工时刻提防危机的危害性,在工作中尽量避免不当行为;第二,使企业员工善于发现危机发生的征兆,将危机消灭于无形;第三,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可以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慌乱,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和扩散。

首先,政府可以请一些危机管理方面的专家定期免费向企业进行危机知识的培训,增强企业的危机意识。其次,政府建立专门的危机管理网站,使企业可以从网络上方便快捷地了解危机相关知识。再次,大众媒体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不仅使企业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还要传授他们应对危机的方法,提高他们自身危机管理的能力。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从政府到企业,到每一个市民,都应该具备基本的应对危机事件的知识和能力,当危机发生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危机管理并非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或某些职能部门的职责,而应成为企业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位员工共同面临的课题。强化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企业要做好宣传工作,使企业全体员工都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的基础上,企业要善于将这种危机意识向所有的员工灌输,使每位员工都具备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员工对危机发生的警惕性,使危机管理能够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做到防微杜渐、临危不乱。

(四)信息引导机制

金融危机出现以后,各种信息爆发式增加,加之现代通讯手段如手机、网络等,促使信息以多渠道,更快捷、更广泛地传播,不可避免的是虚假信息也容易产生、传播。恶意的虚假信息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容易引发社会的不安与恐慌。因此,政府统一、及时、准确发布危机信息,积极引导媒体报道,是处置危机的关键,是社会公众全面准确了解危机信息、增强危机意识、协助政府做好危机应对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维护稳定、有序的善后处理秩序和环境,有利于社会各界切实体会到政府的救助工作是从维护群众的利益出发,能够取得群众的理解和配合,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为进一步增强服务企业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常态性,及时准确地公布信息,利用门户网站为企业提供服务成为一种有效方式,为此政府推出了“8718”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8718”公共服务平台,公开有关危机影响的相关数据。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8718”企业服务平台的评价中认为效果很好的占40.70%,而没听说过的占30.53%,并且仅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人认为效果不明显。这说明,“8718”公共服务平台需要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企业得到帮助。

(五)金融保障机制

加大金融保障支持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拓展市场。积极贯彻“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对企业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银行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信用记录较好、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借壳上市”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企业融资渠道与规模。大力发展债券融资,支持企业利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增强金融机构对企业发展的支撑力,加强金融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开通重大项目贷款审批绿色通道。改进外汇管理与服务,优化出口退税流程,提高外汇资金使用率,促进贸易便利化。提高银行业支付清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稳妥处置金融风险,努力维护金融稳定,加大对企业的金融保障力度。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引进服务机构和大型企业发展,促进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狠抓工业转型,深入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培育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的扶持力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联盟,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回升。

同时,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加大拓市场保增长的力度,提升企业抓机遇拓市场的能力。应当狠抓市场拓展,依托“宁波周”系列行动,加快海内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重点引导企业提高中间产品的本地配套率和营销网络共享率,促进更多的企业“搭船出海”,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内外贸良性互动发展。

(六)税费优惠机制

制订资金支持计划,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取消或减少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对于经营困难的企业,政府可以从多个渠道来帮助企业,减轻企业的负担。政府可以直接出资对企业实行资金支持,也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用投资的方式来刺激市场,缓解市场的疲软,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另外,政府可以对一些企业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减税不但是保企业最重要的措施,而且对个人而言也可以增加消费。对于企业购置的大型设备、高新技术装备等适当减免税收,降低一般纳税人标准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提高中小企业的增值税起征点,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我们不用担心减税以后税收总量会减少,从长期看,减税以后税源扩大了、税基增大了,税收总量是会增加的。

对现有审批权限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逐项梳理,对于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能少则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

(七)政策执行机制

确保有效的管理政策与良好的执行力度,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的管理体制,既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政策,也离不开政府人员的良好执行力度。宁波政府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地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危机干预”政策,如“资金注入”、“全权接收”等模式。宁波政府针对企业出现的危机情境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力度,政策就落实不到位。所以,制定了有效的管理政策,宁波政府部门人员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心尽责,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保障企业的权益。这就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对政策执行者实行严格的监督。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清理和整顿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规定。政府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等将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进行公布,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并对政府进行监督和反馈。

完善政府管理体制,给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企业开展形势教育服务、落实政策举措服务、协助开拓市场服务、简化审批创新服务、强化宣传引导服务,有效解决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领导联企、部门帮企、项目带企制度,与企业同解困难、共渡难关。大力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激发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归属感,鼓励员工和企业同舟共济谋发展。司法机关要加强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动,为保增促调大局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阵地,千方百计做好各项宣传引导工作,大力宣传保增促调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企业、服务企业的良好氛围,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现有审批权限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逐项梳理,对于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能少则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危机事件高频率发生期,且发生的危机事件不断地显露出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政府和社会仍处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探索阶段,缺乏有效的措施,尚未构建完善的体系,特别是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力量开始觉醒,社会公众希望更多地参与到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我国政府虽然认识到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完全从过去“全能型”的政府管理模式中跳出来,对社会公众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将“危机干预”内容列入宁波市“十二五规划”之中,可以使社会各部门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使危机管理受到更大的重视。这样有利于促进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主笔人:罗贤春

主笔人单位:宁波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