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心理干预模式

建立心理干预模式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国外临床心理干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临床护理特点,推荐下述一套简单的心理干预程序,供临床广大护士借鉴和运用,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了解患者自身的应对方式,尽可能让每个患者主动地以最适宜的应对方式去面对问题并参与其心理干预全过程,以达成护患双方的通力合作与努力,从而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干预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当每个人面对健康丧失的时候,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调,尤其是住院患者。大量实践证明,大多数患者的心理失调都属于暂时现象,通过个体自身的调节可逐渐恢复正常;但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失调,从而延缓患者的疾病转向康复之进程,甚至造成较为严重的健康危害。基于国外临床心理干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临床护理特点,推荐下述一套简单的心理干预程序,供临床广大护士借鉴和运用,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

(一)甄别性评估,确定主要干预对象

患者入院之初,运用“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评定量表”(表3-0-1)对其进行心理状况的初步筛查,了解患者因疾病所致的心理反应程度,区分心理问题的轻重缓急,及时甄别显存或潜在心理危机的干预对象。

表3-0-1 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评定量表

(续 表)

(二)双管齐下进行心理干预

1.确定患者心理问题的原因 实施心理干预之前,首先应确定导致患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患者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等。经研究,对于住院患者有一定共性规律,患者的疾病认知度是护士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患者对病因、治疗、预后、躯体症状、功能等诸多环节的认知。患者对任何一个环节的疾病认知的偏差,都可能成为其负性情绪的导火线,也是护士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切入点。对于由社会支持、外界环境等引发的不良心境,应另行寻找有效应对措施。

2.提高患者的应对效能 在确定患者的整个心理状况,明确其主要心理问题后,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原因实施干预,并密切关注患者自身的应对方式(表3-0-2)。患者自身的应对方式在整个心理应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介导作用,关系到患者对护士所实施心理干预的认同、合作程度及效用。了解患者自身的应对方式,尽可能让每个患者主动地以最适宜的应对方式去面对问题并参与其心理干预全过程,以达成护患双方的通力合作与努力,从而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干预手段。

表3-0-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