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防卫机制的建立

心理防卫机制的建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防卫机制属于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典型地采用习惯性和潜在意识的方式,以消除或保持一个人的内心焦虑、罪恶感以及失去自尊心。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大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的。所以不算心理防卫机制所指的“否定作用”。歪曲作用无视外界事实,与否定作用有相同的性质,属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的建立_美容消费心理学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受到挫折出现困难时,有许多方式可以应付和适应。比如,采取行动直接去处理问题、消极地暂时躲避或退行改用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等。只要我们认真回想一下,就不难发现在过去诸多经历中屡有此类情况。即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心理上的措施或机制,把个体与现实的关系稍作修正,使个体较易接受心理挫折或应激,不至于引起情绪上过分痛苦和不安的自我保护方法,我们将其称为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属于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典型地采用习惯性和潜在意识的方式,以消除或保持一个人的内心焦虑、罪恶感以及失去自尊心。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大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的。每一个人在其行为发展过程中,均会逐渐学会种种防御性反应,以便在自我受到侵袭时,随时采取自动的防卫行为。心理防卫机制具有以下功能:

(1)低情绪冲突。

(2)从自身内在具有危险的冲动中保卫自己。

(3)缓和伤感经验和情绪的感受。

(4)减轻失望或失望的感受。

(5)消除个人内心态度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冲突。

(6)协助个体保持其充实感和价值观

一般来说,心理防卫机制几乎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地使用,并不算毛病,也不是消极之举,因为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时时处处都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不能一一直接去应对,有时便需要依赖心理上的机制和措施来适应。这是一正常且健康的现象。例如,有的员工近来常受人欺负,又因无法反抗而难过,遂自我解嘲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因为人在受人欺负时,自尊心受到打击,所以在心理上改变一下现实,认为别人是犬,自己是虎。老虎当然要比犬强,在心理上获得自我满足,心里也就不那么难过了。但假如把现实情况歪曲的太厉害,把自己当皇帝当成神以弥补自己的自卑感,或将别人都视为敌人,形成妄想状态,与现实完全脱离,则就变成病态了。可见,同一种心理防卫术由于其使用的范围和程度有别,便有健康和病态之分。

(一)心理防卫的机制很多,按照个人心理发育程度的成熟性可分为四类:

1.自恋心理防卫机制 包括否定、歪曲、外射诸法,它是一个人婴儿早期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能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防卫机制。

2.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包括内射、退行、幻想诸法。

3.神经症性心理防卫机制 是儿童的“自我”机能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现实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如潜抑作用、隔离作用或反向作用等。

4.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卫机制包括压抑、升华、利他、幽默等。

(二)个体受挫时常见的心理防卫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否定作用 所谓的“否定作用”,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它将已发生而令人不快或痛苦的事情完全否定,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这种防卫术能使个体从难以忍受的思想中逃避,也同样可借此逃避个体难以忍受的愿望、行为、事故,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焦虑。在美容院管理中应当注意的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员工常常会否定事实。诸如:你有时候问新来的员工:“有没有男朋友?”她会不好意思,脸红地否定:“我才没有呢!”其实她已有男友而且快订婚了,只是不好意思而有意识地否定。这种连自己也能意识到的自我否定现象,并非潜意识中的否定。所以不算心理防卫机制所指的“否定作用”。真正的否定作用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进行的,个体不但否定事实,而且真的相信没有发生,有时会达到妄想状态,便成为“精神病”症状了。有时否定的心理机制可以说是一种在心理压力保卫自己的感受,或给人多一点时间考虑与做决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为上表现上,足以妨碍人们对问题的适应,因为其机制是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

2.歪曲作用 所谓的“歪曲作用”是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需要。歪曲作用无视外界事实,与否定作用有相同的性质,属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卫机制。因歪曲作用而表现的精神病现象,以妄想或幻觉最为常见。妄想是将事实曲解,并且坚信不疑。如相信有人危害他、配偶对他不贞、夸大性地相信自己是神或皇帝等。幻觉乃是外界并无刺激,而由脑子里凭空感觉到的声音、影像或触觉等反应,它与现实脱节,严重歪曲了现实。有此现象的员工,管理人员应建议看专业的心理医生。

3.外射作用 外射作用又叫投射作用,是凭主观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实,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的心理防卫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种“外射”现象,即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

作为外射防卫机制的外射作用是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觉或想法外射到别人身上,以避免意识到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觉或想法。例如:员工和顾客发生纠纷或者管理者在落实员工之间发生责任归属问题时,员工会很自然地说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努力的掩饰自己错误的一面,其实这就是人的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某些外射行为可认为是人们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失误,是一种人人极其常用的心理防卫术,借此对于错误的行为予以饶恕与解脱。但是责怪他人成为一种习惯,总是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就会防碍我们与他人形成敌对的、难以容忍的,以及怀疑心重的态度,从而把过错外射到外界及怀疑他人而引起诸多麻烦。

4.内射作用 内射作用是一种与外射作用相反的心理防卫术。它是将外界的因素吸收到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一种心理防卫术。事实上,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往往是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表现出的心理活动。“孟母三迁”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故事。就是现在人们在搬家时,也无不先探听周围邻居各方面的情况。至于孟母为何三迁,大家又为何如此关心周围的环境,理由很简单,因为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这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就是内射作用结果。

内射作用通常是毫无选择性地、广泛地吸收外界的东西。但有时却是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我们将其称为仿同作用(identification)。“仿同”是指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倾向。当个体欲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时,就可采取仿同的心理防卫术。一般说来,仿同的动机是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有时却是由一种心理防卫机制而产生的。例如:某女自称生平最讨厌遇事大声吼叫的女人,可是自己遇到生气的事,却总是控制不住大吼大叫,而事后又每每因其失态而懊悔。经深入查询,发现她有一个非常专横的母亲和一个非常柔顺的父亲。父母之间一旦存在分歧时,只要母亲大吼一声,父亲立刻俯首称是。做女儿的生长在这种环境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认知,即遇事不分对错,只要谁的声大,谁就得胜。虽然她理智上知道大声吼叫是不好的,但是在潜意识中,却处处模仿她母亲的粗陋行为,因她觉得这才是致胜之道。这种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的现象,称之为“反感性”仿同作用。

与此相类似的现象是与恐吓者仿同,称之为“向强暴者仿同”。它是指有些人常受强者恐吓、威胁或欺负,很害怕,也很讨厌。可是因为被威胁、恐吓得没办法,结果向恐吓者模仿,自己也变成一模一样地去威胁或欺负比他弱小的人,以免除被人恐吓而害怕的心理。例如一些年龄小的美容师进店工作时遇到老美容师的歧视,结果,他们自己成了老员工后,转而又会去欺负在他后进店的新美容师以减轻或消除自己被欺负的心理。

仿同的心理防卫使用过甚或仿同了错误的模式,其行为反而变得不正常。充满矛盾的仿同,有时易导致多重性格

上述这些仿同现象,基本源自“内射作用”。因内射作用主要是婴儿早期心理机制的特点,是人格未成熟时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故内射作用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5.退行作用 它是指回复到原先幼稚行为一种心理防卫术。这种退行现象,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这种现象,各年龄阶段均可看到。事实上,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时代的表现以重温旧梦获取满足的时候。只要无伤大雅,均可用退行作用来进行心理调节。如父亲与孩子捉迷藏,像个小孩子一样趴在地上玩。这种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极其需要的。可是假如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常常退行,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应付困难,或利用自己的退行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以避免面对的现实问题或痛苦,就成了心理问题了。因为退行作用毕竟是一种逃避行为而不是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况且不成熟的行为几乎无法避免地把困难加重得愈发不可收拾。假如一个人在小时侯,遇到困难时,常发生头痛、肚子痛、手脚麻木等现象,且一头痛就可不去上学,肚子一痛就不用考试,手脚一麻父母就会特别照顾。到长大以后,遇到不能应付的困难时,就易退行,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而“产生”头痛、肚子痛等现象,以此逃避现实的困难。

6.幻想作用 这是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无法处理而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开或存在于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与希望任意想像应如何处理其心理上的困难,以得到内心的满足。它可以说是一种部分的且为思维上的退行现象。

理想化作用(Idealization)是幻想作用的表现之一。它是指对另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或能力估计过高的现象。当一个孩子对父母理想化时,便树立了一种典范且确信自己同样伟大。他自傲而安全的感受到,他的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他的母亲是最美丽动人的。理想化作用对一个人的安全感有帮助,但会酿成虚幻的自尊,因为理想化作用带有浓厚的自我陶醉色彩。

幻想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斗志旺盛等。然而,幻想作用也易形成人的情绪陷阱,因为幻想作用往往通过夸大他人的优良表现,从而宽容自己对失望和挫折的反应,形成以他人的成就来代替自己的努力实践的倾向。由于这种满足感是理想化的,而非自己努力的结果。过分使用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导致一些实际上和情绪上的困扰。

7.潜抑作用 它是指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不知不觉地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各种心理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一般而言,人们都具有将一些所不能忍受或能引起内心挣扎的念头、感情或冲动,在尚未为人察觉之前,便抑制、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倾向,以使自己不至于知道,保持心境的平稳。这些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念头、感情和冲动,虽不为人所知,却可能不知不觉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往往作出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来。换句话说,潜抑作用乃是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有目的地忘却”或“故意隐瞒”,以免心情不快或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怀疑。它与通常所谓的“自然遗忘”,即因记忆痕迹的消灭而自然忘却的情形性质不同。与压制作用也不一样,压制作用是指有意识地抑制自己认为不该有的冲动与欲望的现象。

这种潜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只是不被人注意罢了。比如说,有的员工为顾客推荐美白套装顾客感觉不好,可能说了一些中伤的言语,所以在总公司因为新项目即将上市要求给每位顾客打电话回访时,这位员工没有做回访,当你问及此问题时,员工就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不愿打电话的事实忽略而和你说一些客观的。比如说:原来我给她推荐时,她如何如何的排斥推荐,所以即使打了也没有什么效果”。这时我们的管理人员就是要疏通他们的思想,从心理的角度把他这种消极行为变为主动行为。

同其他心理防卫术一样,潜抑作用也具有二重性。就其积极方面而言,它能帮助人们控制足以引发罪恶感受的冲动与道德伦理相违背的念头,以及它能通过一种暂时的“遗忘”来保护受创伤的心灵。但潜抑作用也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8.隔离作用 这是指将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此处所讲的部分事实,乃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

例如:男女在恋爱时,不好意思直说:“我爱你”,而改为“I Love You”,其实意思一样,除去了许多肉麻的感觉,不外是利用“隔离作用”。

9.转移作用 这是指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的心理防卫术,这是人们常有的倾向,即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诸如喜爱、憎恶、愤怒等,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发泄,而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例如,有的年龄较大的顾客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她通常会把店里的美容师当成自己的子女似的对其倾诉,其实就是把自己对子女的情感转移到美容师的身上。

10.反向作用 这是指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心理防卫术。它是人们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与冲突所采用的防卫手段。人有许多原始冲动和欲望,由于是自己及社会所不容忍和不许可的,故常被压抑而潜伏到所谓的潜意识之中,不为自我所察觉。这些欲望及冲动虽然被抑制下去,但并未被改变或消除,仍然具有极大的驱动力,随时在伺机暴发。所以为防止这些冲动暴发出来,不得不加强防御。

这种矫枉过正的反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比如说,有的人内心很凶,唯恐凶性发作不可收拾,于是在外表上表现得非常温和、慈善,即所谓的“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当然,反向作用指的是本人不知不觉中使用此种心理防卫法。自己一无所知,真的相信自己是所表现的那种人,如果有人暗示他可能是别的,他就会暴跳如雷,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伪君子”、“伪善者”。

反向作用如果使用得当,不仅无害,而且可能有助于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遗憾的是反向作用往往被人过分使用,不仅不能使他们做应做之事,而且耗费了许多精力,作出违反意愿的行为。

11.抵消作用 这是指以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补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1:如一个美容师她原来的销售业绩一直名列前茅,可这几天一直没有卖货,她就会在找原因的同时认定是产品包装换了,导致自己的货卖不出去。

例2:如一个丈夫在娱乐城玩得太晚而回家很迟,他也许会为妻子带回较贵重的礼物来抵消他的愧疚之情。

12.补偿作用 这是指个体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其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的不适感,从而减轻其不适感的一种心理防卫术。

例如:美容院同事之间由于误会发生了冲突,后来知道真相后感到后悔不已,在工作和生活上经常暗暗的帮助他。感觉自己对不起他,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乃补偿作用也。但过分的补偿现象也是不可取的。可见,补偿作用可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成就动机和有效能的力量,以适应人们改正自己的缺陷。补偿作用还可以增进安全感、提高自尊心以及维护心理健康水平。但是过分的补偿则害多益少,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13.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合理化作用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一般说来,每种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可用许多理由与方法进行解释。合理化则是从个体的心理需要出发,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

人的行为常常由不同的动机而产生。一般说来,越是发于情感的,越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在各种动机当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但人类往往企图以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解释其行为,以冲淡其潜意识中因自私冲动而引起的不安。这种在一系列的动机当中,选择一部分最动听、最崇高,而且最适合“理性”的动机加以强调,企图掩盖其内心所不能接受的原因,仿佛只有这一种原因而无其他,以使自己感觉到心安理得的心理防卫机制,就是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与外射作用不同,外射作用是将自己内心无法接受的感觉、动机及行为归于别人,以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合理化作用则在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此过程中或前提之下,往往委过于人。比如,员工迟到时,他会告诉你由于天下雪,车堵的厉害所以迟到。其实迟到有很多原因,如自己起晚了、没有足够的重视等,然而,承认前面的任何一种理由,都会引起自己心中的不快,如果归咎于天气不好或堵车的原因,就心安理得了,所谓“天亡我也,非我之过”。

合理化的另外一种表现是,在追求某一种东西而得不到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得为自己找一个言之成理的“理由”,于是采取“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做法,常常将对方贬低,认为并非我追求不力,条件不够,而是“不值得”太卖力,借以安慰自己。例如,有的男性追不到某一女孩,就说:“哼!那种女孩子,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这种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现象,即称为“酸葡萄”心理。容貌平平的女人,特别相信“红颜薄命”,也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与此相反的合理化作用,称之为“甜柠檬”心理。具有“甜柠檬”心理的人,不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如果他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认为柠檬是甜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比如说,有人被偷了,就说“失财免灾”。这种知足常乐的心理防卫机制,不失为一种帮助人们接受现实的好方法。所以说,合理化作用运用得当,可以消除心理紧张、缓和心理气氛、减少攻击性冲动和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若运用过度,就会妨碍人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14.压抑作用 这种作用是指,当一个人的欲望、冲动或本能无法达到满足或表现时,有意识地去压抑、控制、想办法延期以满足其需要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基本的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换句话说,压抑作用是“自我”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执行的心理机能。例如看见顾客将自己已经心仪已久的首饰放于自己唾手可得处,一刹那间产生了想入非非的念头,可是马上想到这样的念头是不好的,应赶快压抑、打消不应有的邪念,这就是压抑作用的表现。可以说,我们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每个人的压抑作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越是成熟,有修养的人,就越能自如地使用压抑作用。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常常看到一些病人因过分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本来无可非议、正常的欲望或本能都本能地去压抑,以致无法自由行动,形成一种病态反应。一般说来,过分谨慎、严肃、呆板的强迫性性格异常者,就属于这种例子。所以,如何适当应用压抑作用来调节原始的欲望,使自己能恰如其分地应付现实环境,并符合社会价值规范,是人格完善与成熟的基本内容。

15.升华作用 这是指,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某些行动或欲望,是与社会规范不相符合的,如果直接表达出来,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而受到责罚。因而必须改头换面,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将杀人、打人的冲动,改为以骂人或仅仅是讽刺人的方式来表现。因为杀人、打人是社会所不容许的,会受到严重的处罚;但骂人或讽刺人,则显得无所谓。这样采取社会较能接受的方式,同样可以发泄自己的本来的情感,而不会引起内心的焦虑与紧张。如果将这些冲动或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使其以有利于社会和本人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无意识欲望即得到满足,这个过程就叫做升华。例如,当某人遭受爱情挫折时,他可以转向写诗、写小说、绘画、弹琴或雕塑等,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情感,这也是升华作用。升华作用能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上的安定与平衡,还能满足个人创作与成就的需要。

16.利他作用 利他作用是指,采取一种行动不仅能直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冲动,同时所表现的行为又可帮助他人、有利于他人,受到社会赞赏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一种与升华作用类似的心理防卫机制。

其实很多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因为自己喜欢美容业才选择这行业做自己的终身职业,美容这行业不仅能满足自己的留住青春的愿望,还可以为他人带来美丽,正如北京中国驻颜美容学院的文化:“美化自我,装点世界。”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员,往往也是应用利他作用的机制既满足自己,又满足他人的。

17.幽默作用 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陷于尴尬境地时,有时可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渡过难关;或者通过幽默间接表达潜意识意图,在无伤大雅的情形中,表达意见,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心理防卫术称之为幽默作用。

幽默也是一种高尚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人格发展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可以将一些原来较为困难的情况转变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渡过难关,免除尴尬。它是一种成功的适应方法。

挫折防卫机制是人本能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对于任何心理防卫方式,都不能采取脱离情境的绝对肯定或否定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