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危机干预模式

危机干预模式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雷波特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将危机干预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80年代后以危机干预为主的短期干预工作模式已普遍融入社会工作实务中。能否协助当事人妥善应对危险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之一。如何运用专业智慧协助当事人转“危”为“机”也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塑造的能力。危机介入应遵守如下原则。危机干预旨在避免危机情境导致之伤害,工作者应将重点置于危机事件上,俟危机事件过后,可依受助者之需要转为进行较中长期的协助。
危机干预模式_社会工作概论

5.危机干预模式

危机干预模式(crisis intervention)始于1943年林德门(Linderman)对于波士顿火灾难民及其遗族所作的适应研究。它以短期干预为导向,强调运用心理分析与自我心理学的概念协助危机状态中的个人和提供快速与短暂调适的专业服务。此后,开普朗(Caplan)、雷波特(Raport)和巴瑞(Parad)等进行推广,从而使该方法普遍运用于助人专业上。雷波特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将危机干预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80年代后以危机干预为主的短期干预工作模式已普遍融入社会工作实务中。

(1)基本概念

危机原指疾病转好或转坏的转点,有“难关”、“转机”和“关键”的意思,常被视为是个人面临无法解决之问题。从生活事件来看,危机是个人的困难问题或无法让人改变之情境,且无法在意识上掌控个人生活而防止危机的发生。(A)从情绪层面来看,根据雷波特和开普朗的研究,危机有一极点或突然转折点。当危机逼近此点时,紧张程度骤增而刺激了个人运用前所未有的潜力,或个人反而瘫痪了能力而不知何去何从。它强调个人危机情绪面之不平衡与懊恼,以及危机状态下解决问题或因应方式崩溃。危机也是一种转机,个人会产生求助动机,也容易由第三者介入来提供协助,让其在危急状况下重获身心平衡,渐渐恢复解决问题的能力。(B)从认知角度来看,危机来自认知归因的结果。危机状态下个人认知很重要。个人若将日常生活的期望看成危机,就会把对事情或情境的感觉或经验认知为无法忍受之困难,超出个人目前的资源和因应机制;除非危机得到缓解,否则危机可能造成个人情感、行为和认知上严重的失功能。(C)危机有时间性。危机发生后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带来更好或更坏的生活功能,解决危机要看事件的严重性、个人资源和社会支持等几个因素。

危机在中文中可分解为“危险”和“机会”两个意思。能否协助当事人妥善应对危险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之一。如何运用专业智慧协助当事人转“危”为“机”也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塑造的能力。

人们处于危机时,会表现出对目前生活适应状况的挣扎和奋斗,个人也会受到无限的威胁和挑战。如果自我功能或社会功能运作不良,个人就会崩溃、无助、焦虑甚至精神失常。在危机情境中,及时的精神支持和有效的实质服务才能使受助者渡过难关,并使之动用其潜在的心力、体力、人际关系及社会资源,来应付危机。

(2)危机标准

危机特征体现在几个方面。(A)有明显的严重情绪困扰。个人面对危机的反应有其特性。首先是急性阶段,这是混乱和动摇时期,人遇见突发危险事件后产生各种急性反应。如无助感、混乱、焦虑、震惊、愤怒、烦躁等情绪,也常有低自尊、严重忧郁等情绪反应,在行为上可能出现不一致、失序、焦躁不安、反复无常或冷静、退缩或冷漠等。(B)不能有系统地解决问题,心理严重脆弱,防卫能力降低,或可能有日常生活能力但无能力处理问题和因应事情,接受危机介入的可能性增加。人们过去认为多数危机只持续6—8周,但最近研究显示危机持续时间与突发事件之性质、个人或家庭之环境等因素有关。

在短期内,个人一定要想方设法并设法取得平衡,个体会尝试克服危机的各种方法,最后会选择某种个人认为对己对人都较好的应对方式。此时,需要额外资源来解决。危机情境具有复杂性和紧急性,对个人发展同时具有破坏和转变的机会。

(3)危机类型

危机事件相当广泛,形式众多。危机有多个类型。一是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指个人成长过程中,其生理、心理、社会发展方面必须面对的转折,如入学、成长、结婚、生子、更年期或退休等所导致的危机。二是意外危机(accidental crisis),指无法预料的危机,如受暴力伤害、致命性疾病、失业、离婚、家庭遭遇灾难和亲人意外死亡等事件引起的危机。三是自然环境危机(natural environmental crisis),指因自然灾害而触发的灾害性危机,如台风、洪水、瘟疫等。四是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 crisis),指个人面对人生问题而产生严重困扰,如:中年人突觉人生没有任何意义,离乡背井的少年不知道要去那里做什么,进而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产生危机感。

人生面临的“任务”、无法完成任务而面临的困境,大而言之都可视为一种危机。当然,其危险程度各有不同。

(4)危机干预的目标

危机干预有特定目标并需利用相应资源。其目标在于:增强个人应对问题的能力,使之比危机前的能力更强,并有能力预防类似危机的发生;使个人面对危机时至少能恢复以往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此,应该运用不同资源。工作人员应尝试回答如下问题:什么事困扰着案主?为什么他现在来求助?何时何地发生这问题?与何人有关?如何帮助?应该发掘受影响者的资源,以及对遭遇危机者具有影响力者之资源;适当运用危机情况协助危机中个人和家庭,使他们不仅有能力解决困难,也能创造性地控制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所谓“危难见真情”,“时势造英雄”似乎也与社会工作的危机干预有关。

危机介入应遵守如下原则。(A)立即。将危机在有效时间内化为转机,以降低问题对个人的伤害。(B)主动。主动、积极参与受助者的危机情境,主动对其问题进行整体评价,共同研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计划。(C)接近。越能接近发生问题的地点和人物就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必须进行家访或拜访重要他人。(D)有限目标。危机干预旨在避免危机情境导致之伤害,工作者应将重点置于危机事件上,俟危机事件过后,可依受助者之需要转为进行较中长期的协助。(E)共存。让家庭成为开放体系,越能连接危机中的相关成员间的关系就越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合力。工作人员应与受助者及其家庭共同面对危机。(F)期待。受助者往往会觉得没有希望,工作者应不断鼓励并让受助者看到希望,转绝望为希望。(G)委身。工作者不但要委身于受助者之危机情境之中,而且要不断支持并鼓励受助者,运用其社会资源,共同订定解决问题计划,使受助者自助人助,发挥潜能,共度危机。(H)问题解决。个案工作以解决导致危机的问题为主要目标,在“目标取向”与“过程取向”之间取得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