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综述

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综述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他的研究成果,说明“官产学研”的模式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同时在现实经济中也具有可行性。王英俊、丁堑认为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包括3种:政府主导型、产业牵引型及学研拉动型,并提出了“官产学研”的虚拟研发组织模式。王娟茹、潘杰义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为技术协作模式与一体化模式,并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

1.2.1 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综述

1.2.1.1 国外研究综述

(1)对动机机制的研究。Robert(1988)认为在产业界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了解和跟踪行业的先进思想及最新技术,从而认识研发的前景;寻找素质更高的研发队伍;找到某些特殊问题的解决方式;选择和使用最先进或是特殊的机械设备等。学术界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政府科研经费相对有限,同时审查较严格,而产业界可以为学术界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与政府提供的经费相比,产业界提供的经费使用比较自由,限制较少;通过产学研的合作,能够使师生接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术界的全面发展等;Senker(1998)指出,政府支持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研发具有较高的外溢性,同时取得的回报一般也较高。

(2)对合作模式的研究。Kogut(1988)在研究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将产学研合作划分为以下6种模式:一般性的研发资助、大学的工业伙伴计划、研发中心、合作研发、产学研发展联盟及创业孵化器与科学技术园区。而James et al.(1990)则认为,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划分为7种。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产学研合作关系归纳为主要的7种,按合作关系紧密度,这7种关系分别为:辅助一般研究、非正式联盟、合作联盟、合约研发、知识转移与训练计划、政府补助研发方式及合作研发中心。

(3)对细节的关注。Norman(1994)对950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产学研合作的程度越高,研发的成果就越新颖、越多,但是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利润率等指标的影响并不是很显著。Yong(2000)主要对加拿大一些比较活跃的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认为加拿大的高校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而不是驱动作用,同时提出,影响集群发展的根本因素罪域政府实验室和产业。根据他的研究成果,说明“官产学研”的模式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同时在现实经济中也具有可行性。Beaver(2002)主要关注的是产学研合作中的技术性企业,通过研究,指出近5年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活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大企业相比,产学研合作对中小企业生产力提高的影响更明显。

1.2.1.2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运行机制上,不同学者得到的研究成果各不相同。其中,傅家骥(1998)指出,产学研合作主要有3种机制,即由政府倡导企业自有合作的机制(FCS)、在政府引导下企业自主合作的机制(ECS)、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的机制(GCS)。朱桂龙、彭有福(2003)在梳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的优势、特点及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IIKM-PI-PZIZCS动力模型。张俊、李忠云(2001)主要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将其主要分为4种,分别为:信用基础型合作、契约型合作、法人型合作及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运行机制,不同的运行机制的特点也是不相同的,其中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是最佳的运行机制,能够给合作各方带来最大收益。谢开勇、赵邦友、张礼达、王晓章(2002)提出了产学研运行的动力机制、分工机制、协调机制、选择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同时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此外,也有学者提出,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合作开发的战略、研发能力、信息、合作模式、利益分配等。鲍新中、王道平(2010)从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补贴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影响,运用Rubinstein模式讨论了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收益及其分配机制。高宏伟(2011)基于创新过程的视角,探讨了创新过程演进与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的变化。黄波、孟卫东、李宇雨(2011)将利益分配方式划分为产出分享方式、固定支付方式、改进混合方式以及混合方式等,通过案例分析及数值模拟讨论如何通过优化分配方式规避产学研合作中的道德风险。

在合作模式方面,我国的学者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姜照华、李桂霞(1994)认为产学研合作模式一般包括战略联盟模式、高科技园模式及一体化模式等10种类型,他的分类比较全面。穆荣平、赵兰香(l998)提出了两种分类方法,从合作的发起者不同,产学研合作可以分为政府组织型、企业拉动型、大学与研究所推进型3种;从契约关系的角度看,产学研合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4种:技术转让型、委托开发型、联合开发型与共建实体型。石火学(2000)则将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划分为以下6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继续工程教育模式、工程研究中心模式、校内产学研结合模式、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大学科技园区模式,同时提出这6种模式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申学武(2001)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砖石模式,认为产学研合作应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逐渐实现产学研联合的最优化。作为产学研合作三方,政府、企业和高校应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具有权威性,作出相应决策,而企业应该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高校的创新成果可以得到应用。郭晓川(2001)对1987—1996年关于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18个种类的原因将阻碍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研究成果具有10种转化方式,而关于产学研发展的政策建议有24种。李龙一(2003)根据网络组织方式,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技术协作模式、契约合作模式及一体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王英俊、丁堑(2004)认为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包括3种:政府主导型、产业牵引型及学研拉动型,并提出了“官产学研”的虚拟研发组织模式。杜鹃等(2005)认为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划分为4种,即政府推动型、联建型、主建型、共建型,并对各种不同的模式进行了比较。王娟茹、潘杰义(2005)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为技术协作模式与一体化模式,并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周静珍、万玉刚等(2005)首先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合作研发的6种模式。吴思静、赵顺龙(2010)从知识流动的角度,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为知识转移型、知识共享型和知识创造型。而谢开勇、赵邦友等(2002)根据合作主体的关系、功能、构成等不同标准,将产学研合作划分为不同的种类,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较为全面,但缺点是有点凌乱。

此外,关于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如谢园园、梅姝娥、仲伟俊(2011)通过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200多家创新型企业的调研,从企业视角对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政府政策环境支持、企业产业研发(R&D)吸收能力、产学研合作程度以及行业类型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具有直接的显著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