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方法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方法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对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沿用和整合,并探索适应网络时代特征的新方法。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要借鉴和整合西方心理学的方法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积极探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因此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中国式心理分析”。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对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沿用和整合,并探索适应网络时代特征的新方法。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要借鉴和整合西方心理学的方法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积极探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1.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方法

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一般而言,中国人都会不同程度地自发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当他们还年轻的时候,为实现理想,持有入世的价值取向时,会接受儒家文化。而当他们遭遇到挫折,需要减少和摆脱精神上的痛苦以及寻求帮助时,会倾向于接受道家的原则,或成为佛教或其他宗教的追随者。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以下两种传统文化调适方法效果很好:

一是儒家重社会教化、自我修养的身心修养模式[1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以“仁”“义”“礼”为核心,涵蕴中国传统文化之精义,深切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生存模式。儒家文化基于这种宇宙观和认识论,精心构建了其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相结合的身心修养模式。这种“社会教化、自我修养”的身心修养方法的运作程序为:“博学”→“立志”→“寡欲”→“自省”→“改过”→“力行”→“乐道安仁”。通过“教化”,用“礼”和“仁”规范人们的行为,抑制人们的各种贪婪欲望、偏激情绪、不良习性,最后进入“仁”的最高境界,使人们精神境界超然自得、心理状态恬静和谐、生活态度乐观向上,从而达到养德以养身的目的。儒家的身心修养方法还强调必须遵循“中庸”的原则,中庸之道既贯穿于儒家的宇宙观和认知系统,也是其身心道德修养的准则。在心理学实践意义上,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对那些丧志者、颓废者、堕落者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患者进行认知治疗。而且对健康人,例如青年人的心理保健也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是道家认知疗法。“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原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杨德森教授领导的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组经多年研究创立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它以道家处世养生的四条原则(即“三十二字原则”)作为重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运用五个治疗程序(即A、B、C、D、E程序),对A型性格精神应激与相关疾病的患者进行认知治疗,具有对症下药的良好效果。[12]道家“顺其自然,淡泊名利”的心理保健方法的运作程序,即“顺其自然”→“绝学弃智”→“少私寡欲”→“虚静”“无为”→“忘我”“无己”→“返朴归真”。[13]最后便达到了《庄子·秋水》所指称的“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的境界,获得人性的复归,并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2.中国现代心理咨询的认知领悟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分析,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病目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由我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创。钟友彬先生所著的《中国心理分析》介绍了认知领悟疗怯。认知领悟疗法是他在学习、研究、试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的。钟友彬先生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将其与中国实际情况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设计了认知领悟疗怯。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因此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中国式心理分析”。

钟友彬先生认为,中国人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生活习惯与心理动力学的原理相近:一是相信幼年经历或遭遇对人的个性及日后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二是他们认为,可以从成年人的观念、作风和行为中看出他幼年时期受到的影响。综合上述情况,钟先生提出了认知领悟疗法的心理病理学说,认为:“‘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代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的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后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必须用儿童的态度,去对待本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由于症状都是幼年时经历的恐惧在成人身上的再现,因此症状的表现必须带有幼稚性,具有不成熟的儿童式的心理表现。

认知领悟疗法的治疗原理,是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使求治者真正认识到症状的意义,以得到领悟,症状即可消失。求治者在接受治疗前,对他们病态行为的幼稚性和幼年儿童的行为模式概不自知,通过医生的解释、分析、互相讨论并联系他们自己深入思考后,才真正认识到病态行为的幼稚性,领悟到它是儿童期留下的痕迹,是成年人不应再保持的幼年心理行为模式,最后随情感和行为的改变,症状也就自然消失。

认知领悟疗法的适应症是强迫症、恐怖症和某些的性变态如露阴癖、窥阴癖、挨擦癖和异装癖等。

3.西方主要心理学方法

一是人本主义的当事人中心疗法。该疗法是罗杰斯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个别谈话治疗,一般用于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患者;二是通过“交朋友”小组进行小团体治疗,主要解决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该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什么是这种适宜的气氛呢?罗杰斯认为,主要有三条,即真诚、无条件关怀和通情的理解。为什么这种气氛有利于来访者的转变呢?罗杰斯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在受到肯定和珍视的情况下能对自己采取一种更关心的态度。这种自我关注有可能更准确地倾听自身内在体验的流露,从而达到自我理解和珍视,他的自我体验也就更加和谐一致了。这种体验与医生的态度是相应的,医患双方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交流是有效地促进来访者转变和成长的因素。当事人中心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的区别在于:第一,主辅关系不同。患者是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主宰,心理医生应把自己当作改变对方的工具,心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作风和态度是激发患者治疗的积极性、促进患者人格改变的关键因素。第二,强调对患者治疗潜能的内引。行为疗法重视外控,人本治疗强调内引。第三,强调对患者内心世界的理解。第四,强调良好的医患关系。心理医生的态度和良好的治疗气氛是使患者积极改变自我的重要条件。

二是认知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受人的认知所支配,某些个人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在错误前提下对现实曲解的结果。咨询、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改变来访者原来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其行为。运用认知疗法重建新的认知结构,主要是改变思维方法,很难一下子改变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理性情绪疗法(简称RET法)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治疗理论和方法,创始人是心理治疗家艾利斯。该疗法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它同时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由此也称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通过与来访者的交谈,弄清引起他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是什么,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第二步,明确告诉来访者他的哪些信念是不合理的,指出这些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使他认识到目前的消极心理状态的根源就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而不是早期经验的影响。第三步,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与来访者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使他认清白己原有信念的不合理之处,在认识上发生变化之后,才会甘愿放弃原有的不合理信念。第四步,从来访者现有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取代过去那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用理性观念代替非理性观念,以免使自己成为不合理信念的受害者。第五步,布置认知家庭作业,以巩固疗效。理性情绪疗法采用的方法较为多样化。在它的治疗方法中,既有认知情绪治疗,同时也吸收了行为学派的一些技巧。

三是行为主义心理治疗。也称行为矫正,它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认识是:异常行为与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后天培养而获得的。人的心理问题既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失。行为治疗主要关心当前的行为问题,而不像精神分析那样着重于分析潜意识的冲突,追溯幼年期的致病根源,重视情感宣泄或启发顿悟,而是强调通过学习、训练提高病人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控制情绪、调整行为及内脏生理活动来矫正异常行为,治愈疾病。行为治疗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系统脱敏疗法。其原理是对抗条件反射。具体方法是治疗者和患者共同设计出一个对恐惧对象的由轻到重的分级表,建立焦虑层次,然后在患者情绪放松的状态下逐渐训练。二是满灌疗法。也称“暴露疗法”“冲击疗法”“决速脱敏疗法”。这一治疗方法与系统脱敏法的相同点在于都是鼓励求治者去接触自己敏感的对象,在接触中实现脱敏。不同之处是系统脱敏对敏感对象的接触是由轻到重,逐步升级,而满灌疗法正好与之相反,是将敏感对象充分暴露在患者面前,给他一个强烈的冲击,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中快速脱敏。三是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反射疗法”。这是一种应用具有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矫正和消除某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多用于戒酒、戒烟、性变态以及青少年不良习惯的矫正。四是松弛疗法。即放松训练。松弛疗法就是通过全身的肌肉放松,来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主要有肌肉松弛法、深呼吸练习操、凝神法、意念集中法等。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如角色扮演、自表训练、决断训练、社会技能训练等。

4.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的心理调适与修养方法

一是疏导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就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同时引导、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疏,就是疏通,放手让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讲出来,经过观察和研究,做出引导的决策。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中的宣泄。导,就是引导。就是在疏通的基础上对正确的意见和思想观点,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和支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于错误的意见和思想观点,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以理服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中的领悟。疏通与引导的关系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疏通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引导的必要准备;引导是疏通的必然继续,是疏通的目的所在。没有疏通,就难以进行正确的引导;没有引导,疏通就失去存在的价值。疏导教育的主要方法有分导、利导、引导。

二是思想修养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自我教育进行。自我教育就是通过反省、反思、自我思想改造等自我修养途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理性思考水平,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途径增强自身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我教育法有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之分,在实践中大多表现为个体自我教育方式。个体自我教育中的自我修养法特别适合进行心理调适与心理保健。自我修养法通常表现为自我反省、自我反思、自我改造几种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少方法,如说理教育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激励的方法、社会实践的方法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心理调适与心理保健。[14]

5.网上自我调节的方法

网上自我调节的方法主要有宣泄、升华、脱敏、奖惩和认知等。[15]

一是宣泄。又称心理呕吐。即找一个对象进行淋漓尽致的倾诉,把心里的苦一吐为快,只要能把心里的不快说出来就能达到一定的调适目的。网络的隐匿性可以打消倾吐者怕别人知道自己心里隐秘的疑虑。网上漫无边际的聊天,就是网上宣泄的最好办法。网上虽适宜宣泄,但是无指导的宣泄缺少控制,负效应太大。因此,这种网上宣泄应在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这对调节焦虑、压力、抑郁效果良好而又不会出现副作用。

二是升华。升华是替代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调节因挫折引发的心理不适具有良好作用。在个人需要受阻、动机不能满足而遭遇挫折的情况下,尽快树立一个新的目标,使受挫后的压抑心理转为向符合社会规范、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不良的心理反应得到升华,这是心理调适的一种最为积极的形式。网上心理咨询中,指导者可以帮助网民对受阻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抛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确立全新的切合实际的努力方向。

三是奖惩。将欲戒除的目标和行为与某种愉快的奖励和不愉快的惩罚联系起来结合进行,用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对抗原来形成的条件反射以取代原来的不良行为。这种方法对消退一些不良行为如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心猿意马、缺乏学习兴趣等较为有效。运用奖惩法使网民在网上通过和心理咨询指导者交谈把兴趣转移到学习方面来,通过激励,把网上产生的学习兴趣再转化到现实学习中去。

四是认知。这是一种心灵反省和探求正确认识的思维过程。当事人认真分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不正确,弄清楚错在什么地方、由什么引起,继而形成新的正确认识,用新认识去代替自己的旧认识。这对调整人际关系,解决学习动机不足、环境适应不良和消费攀比等都有较好效果。

6.网上自我教育的方法

在德育过程中应当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培养网民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禁约、自我训练、自我检查等方面的能力。网络给网民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同时也对自我教育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在网上开展直接的教育活动,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导网民掌握网上自我教育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网上自我教育主要有以下方法:[16]

反思比较法。通过反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一种传统的自我教育的方法。而这种反省往往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或者将自己的现在与历史进行纵向比较,或者拿自己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言语行为等方面的比较,发现距离,为弥补差距而在具体行为上要求自身改变。网民们在网上与人交往,很容易发生与他人的横向比较,他人在网上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透露出的品性,促使自己去反思自己的网上言行。反思的结果可能是趋同,也可能是趋异。不管是趋同还是趋异,都是自主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过程。

自我想象法。从自我教育的角度来说,想象的内容之一就是在一定理想人格的指向上,对自己人格的期望和希望,这种期望和希望有时是非常具体的、可实现的,有时是非常抽象的,甚至是梦幻似的。在网络上,网民们可以通过扮演各种形象来实现自己的期望,以弥补自己在现实中的各种缺憾。或者不由自主地想象网络上的交往对象,想象中的美好形象也引导现实中的自身形象不断完善。另外,许多网民通过设计主页,将自己美好的一面在网上展示给人看,这是提升自己形象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情感体验法。网络上的交流表面上是人机对话,实际上是人人对话,人人对话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情感的体验。以真心换真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网络上也是非常普遍的美好情感体验。用真诚待人,却被别人欺骗,也有不少例证。各种情感体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们在网上的品德行为,这是一个自然的选择过程,是自我不断实践的结果。自我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手段往往无法影响这一过程,当然也难以产生自我情感教育的效果。

学习自助法。网民们还可通过单独的教育网站、心理网站或校园网进行自助指导,利用网络了解一些思想道德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信息、问题积极变化的方向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案。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网络上的自助指导是一项更为方便快捷、更有利于保护隐私且免费的服务,它将成为网民们网上自我教育的新途径。

【注释】

[1]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1-267.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征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95.

[4]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

[5]曾琴.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挑战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6]陈聚.加强网络时代大学有利于的心理健康教育[U].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4).

[7]李坚.医学心理学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探讨[J].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2000(3).

[8]孙景仙,安永勇.网络犯罪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5.

[9]详见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提升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317-323.

[10]姜巧玲,胡凯.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概况及展望[J].学术探索,2011(12).

[1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36.

[12]杨德林.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与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3]胡凯,肖水源.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老庄哲学身心修养模式的发展[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14]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4-61.

[15]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144-145.

[16]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145-1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