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市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金融市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实,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是金融产业的四大支柱,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下位概念。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波及全球,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巨幅下挫,创下“9·11”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这篇新闻报道用一个形象的类比对美联储的职能、风险等进行了报道,全文语气很活泼轻松,没有板着脸孔说话。

其实,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是金融产业的四大支柱,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下位概念。当然,它们也有些区别。由于证券市场规模庞大,所以许多论著将证券作为一个单独的分类,而将银行作为金融市场,这就好比狭义和广义的金融概念。银行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财经新闻报道对银行的一举一动自然要非常关注。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和结构的平衡,特将金融类市场单独论述。

一、华尔街和美联储

提到金融市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华尔街。这条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全长只有0.33英里,宽仅11米,然而却牵动着全世界的经济脉搏。美国摩根财阀、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财团等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处都集中于此。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华尔街至今仍是几个主要交易所的总部,如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期货交易所等。“华尔街”一词现已超越这条街道本身,成为全球金融业的代名词,它包括整个美国经济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波及全球,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巨幅下挫,创下“9·11”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有人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风暴”、“金融海啸”来形容这场危机。至今,这场华尔街的金融风暴仍在影响着全世界的经济走势。因此,作为一名财经新闻记者,应该密切关注华尔街的金融动态。

同样对世界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是美联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Fed)负责履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责,为美国最高货币政策主管机关,负责保管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商业银行贷款及发行联邦储备券。这个系统是根据《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于1913年成立的,主要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等组成。但是究竟谁拥有美联储,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话题,尤斯塔斯甚至还为此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最终写成了《美联储的秘密》一书予以披露。不过,美联储与美国银行机构的关系确实不同寻常。由于美国政府没有发币权,而只有发债权,然后用国债到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那里做抵押,才能通过美联储及商业银行系统发行货币,所以美联储的地位非常重要。下面的一篇报道有助于我们对美联储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美联储——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

中国经济网哥本哈根1月28日讯(记者 关晋勇)有这么一家对冲基金,它的杠杆比高达55比1,这意味着它拥有1块钱资产就敢借入55块去投资。它的投资风格很激进,借入隔夜资金投入长期政府债券,大量持有麻烦缠身的资产抵押债券(MBS)头寸,还勇于向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最近,它甚至看好那些向欧洲金融机构贷款的银行,并敢于从事美元和欧元的货币互换交易。

这家对冲基金在2011年回报给了投资人——美国财政部——793亿美元。这家对冲基金的名字叫美联储。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约翰·寇驰润认为,从货币主义观点看,美联储实行对冲基金式的操作无可非议。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就认为,中央银行干预货币市场时类似对冲基金的交易员,当它通过交易盈利时,可以保持资产的稳定。如果这家央行可以低买高卖,就可以熨平波动、维持价格,以此来保卫货币。

弗里德曼的观点有先决条件:临时短期可行,却非长久之计。

寇驰润说,任何一个交易员都知道,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美联储的操作同样面临风险。当长期利率上升时,美联储这么操作就会在长期债券上赔钱;当经济下行时,承担信用风险的美联储就会出现损失。但是,在美国现行制度下,借钱的利率美联储说了算,没人规定它的购买上限,几乎没有机构去监管它。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从2008年底的1万亿美元快速上涨到了如今的3万亿美元。

时代变了。过去,美国财政部负责印钞,美联储负责发钞,美联储持有短期政府债务或者高等级的私人债务,把获得的利润交给美国财政部,那时,美联储不承担信用风险,不会为财政部带来损失。

寇驰润说,当美联储把自己当做一家对冲基金来运营时,风险快速增加,而这个风险要由全美国人民来承担。现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是3万亿美元,如果它损失一半资产,也就是1.5万亿美元(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一家对冲基金胆敢照抄美联储的投资风格,损失一半资产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这个数字相当于一年的美国联邦赤字额,相当于美国GDP的10%,也相当于美国总债务的10%。

寇驰润说,如果这么大的损失真的发生了,美联储不会破产,美国也不会因此出现超级通货膨胀,只需要美国财政部发国债、给美联储重新注入资本金就可以了。当然,美国政府要向老百姓加税来还债。

弗里德曼曾经说过,“货币太重要了,不能完全交给中央银行来管!”如果伯南克是个负责任的中央银行家,是不是该给美联储来个压力测试?

这篇新闻报道用一个形象的类比对美联储的职能、风险等进行了报道,全文语气很活泼轻松,没有板着脸孔说话。更重要的是,这篇新闻通过这种报道方式让一个严肃的机构变得通俗起来,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联储究竟是怎么运作的,从而很好地揭示了美联储的运作手段、与政府的关系,美联储存在的风险及风险责任由谁承担等问题。

二、银行体系

1979年10月,按照邓小平提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要求,我国银行业迈入改革开放的历史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4年,我国对这种“大一统”银行体制进行改革,于1979年恢复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1984年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这一时期,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也先后恢复成立,专业化银行体系初步确立。

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要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从此,国有专业银行开始步入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历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决策层对金融风险的高度认识。在此背景下,1997年11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从1997年至2002年重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化解金融风险,经国家批准,1998年由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所筹资金补充四家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至2001年,四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首次实现“双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2002年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走上转变为国有控股上市商业银行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路。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股改工作逐步展开,并先后完成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发行上市的过程。其中,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于2005年率先在香港上市;2006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又分别在香港、上海两地成功上市,开创了我国银行业“A股+H股”上市模式之先河;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又先后顺利回归A股市场,为“公开发行上市”这一股份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画上了圆满句号。

如今,中国工商银行更是以超过8.9万亿元人民币的客户存款余额傲视全球,即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仍然实现税后利润1112亿元,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商业银行。[2]

伴随着60年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也不断推陈出新,从简单的存、贷、汇业务,到现在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发生重大转变,金融超市功能开始逐步显现。开到了家门口的银行已经成为千家万户的“贴身管家”,加上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服务的飞速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现代银行的便捷服务。

目前,我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银行体系。我国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管。中国银行业协会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是中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中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外资银行

银行体系的改革、银行存贷款政策、银行与金融创新,无疑都是当前财经新闻报道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当下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银行的相关信息不仅是财经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财经新闻报道应将二者紧密结合,以宏观视野关注金融市场,以金融市场的变化分析宏观经济走向。

三、利率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利率的调整是央行最为直接的调控手段,对于调控经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如2011年2月、4月、7月一年内连续三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在稳步推进。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1998年、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同年,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2012年6月8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三年半来首次降息。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而此前,所有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是央行统一规定的统一水平。有分析认为,这实质上是以渐进的方式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举措比降息更为重要,影响更为深远。这次宣布扩大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虽然没有完全放开上下限管制,但朝着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有利于银行、企业、市场逐步适应利率市场化。[3]

四、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Deposit reserve),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所谓“存款准备金率”,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规避银行贷款风险,按银行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的存款,存入央行不用于发放贷款。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比例越高,银行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如,20%的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在吸收100元存款之后,要上交20元给央行,剩下的80元可用于放贷。

上调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都面临着各方的论说,也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调控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原因、意义和影响等都是深为媒体和专家所关注的。如自2012年5月18日起,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2012年以来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上次下调准备金率是在2月24日。同时,这也是自2011年11月30日中国央行宣布近三年来首次“降准”之后,中国央行连续第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这一轮的调整,有人认为,对股市是利好,但抑制通胀存隐忧;有人认为,楼市很可能在本次流动性释放后,成交量再次缓慢增加,但是因为投资依然被遏制,所以价格将依然平稳,楼市大跌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有人认为,央行的这个决策有问题,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本意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是却又可能导致大量资金流向股市、楼市和投机炒作领域。由于金融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存在多种可能性,因此,财经新闻工作者应该强化自身素质,进行深入扎实的调查,作出客观公正的分析。

五、汇率

二战末期,美英两国为了避免重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各自为政的覆辙而设计了一套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内容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点:其一,主要货币(包括英镑、日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瑞士法郎等)均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其二,美元与黄金以35美元/盎司的价格自由兑换。鉴于美国的强大经济地位和美元与黄金之间自由兑换的承诺,各国均愿意接受黄金和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然而,20世纪90年代,美国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持续贬值,欧洲国家相继发生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终止黄金与美元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从此浮动汇率制度成为国际间货币兑换的机制。

汇率的高低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汇率下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汇率对物价的影响:汇率下降会引起国内价格总水平的提高,汇率提高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从短期来看,汇率贬值,资本流出,汇率升值,有利于资本流入。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外币购买力提高,商品和劳务低廉。因此,对于汇率的报道,也就是对于国民经济的报道。由于汇率涉及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该注意到国内外的不同情况,切忌一刀切。如下面有关“人民币升值”的财经新闻报道,在报道角度、写作方式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人民币的潘多拉魔盒?

陈旭敏

这绝不是虚惊一场。

1∶7.9982元,中国官方周一公布的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一举将市场1∶8的心理防线击破,虽然周二该汇率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即时交易中,最后仍收于8.0030元。

众所周知,1∶8,美元兑人民币的这个汇率水平,一直被市场视为短期心理防线,这个“马其诺防线”一旦击破,哪怕是蜻蜓点水,美元兑人民币的向上空间,也会激发市场得陇望蜀的遐想。

当然,几乎地球人都知道,人民币将继续升值,这并没有什么悬念。但是“潘多拉魔盒”启开后,里面装着什么?通货紧缩、经济萧条,还是资产价格先扬后抑?日本“失去的十年”已证明,以上兼而有之。

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破八之后,将升往何处,这或许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潘多拉魔盒”打开后的政经后果。

国际保护主义日益抬头、全球央行升息箭在弦上、人民币升值兵临城下,逐渐恶化的国际贸易环境,使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政策可选择的工具已不多。如果中国想改变这种授人以柄、严重外部依赖的经济格局,如果中国想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当前的经济政策重心就必须转向国内。否则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经济后果将远高于国内经济政策改革的成本。

经常项目和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特征,中国也不例外,也正是这种“双顺差”,成为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原动力,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高于以往,就是这种“双顺差”近年来高歌猛进的结果。

从国民经济账户来看,这种“双顺差”归根结底是国内需求不足,而中国想彻底改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双顺差”格局,而不是一味堵住热钱,减少出口。

很显然,在目前经济已经偏热的情况下,中国启动国内需求,加大投资的空间已捉襟见肘,唯一可以拉动内需的引擎就是消费,且是民间消费。但是遗憾的是,无论中国政府三令五申,还是动真格,民间消费仍是不愠不火,我行我素,中国屡创新高的居民储蓄就是明证。

节俭从来就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有钱不花,也不全是这种美德所赐,天价药费、子女教育、养老保险,这些未来的隐忧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的消费,尤其是目前开花的房价,正在透支中国年轻一代的未来消费。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中国经济想要继续高速、健康、稳定地发展,就要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内居民之间作出选择。

国内储蓄过剩、外资长驱直入,这也是造成人民币升值、国内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必须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中国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各个行业;另一方面,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尤其是一些对外资开放而对内资禁足的行业,以及一些优惠税制,从而使外资挤出内资的现象彻底得到改变。

目前美元贬值正在路上、中国顺差还在持续,人民币继续升值也势在必行。但是,对于经济政策而言,“攘外还是先安内”?中国必须尽快作出抉择,否则等着人民币的,绝不仅是简单的破“8”,而是“潘多拉”魔盒内的“魔鬼”。

(《金融时报》2006年5月17日)

在世界经济复苏脆弱之时,美元持续贬值导致的国际汇率市场波动引发全球关注。而人民币的升值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无疑,人民币过快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同时将会影响国内就业和稳定。《人民币的“潘多拉魔盒”?》对人民币升值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其重点则是人民币升值会产生哪些问题,国家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当然,这则新闻言论没有大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和外来投资的影响,而是立足国际国内的现实情况,针对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国内投资空间不大、国内需求不足、国民储蓄过剩等情况,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和应该采取的措施,提出应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等,显示出较强的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