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介融合时代的科学理性原则

媒介融合时代的科学理性原则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媒介融合带来的问题,需要在新闻传播中坚持科学理性原则,即向公众提供诚实的、科学的、完整的、准确的相关信息。卫生部在巨大的负面舆论压力之下封存了甲肝疫苗,停止了甲肝疫苗接种。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业如何坚持科学理性原则,具体有下列几点建议。

媒介融合时代的科学理性原则

李希光(1)

近几年,我每次跟公共健康领域的专家开会的时候,有专家的开场白总讲对不起各位,“我的发言水平也就是大众传媒的水平”。作为一名媒体的研究者和新闻的教育者,我一直在思考,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科学的媒体,在这些专家眼里却是在传播一种偏见,甚至是一种情绪。不少人以一种近乎于不屑的眼光在看待新闻传播界,这是值得新闻学界与业界反思的。

一、关于媒介融合的几点思考

第一:必须强调的是新闻传播中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原则。面对媒介融合带来的问题,需要在新闻传播中坚持科学理性原则,即向公众提供诚实的、科学的、完整的、准确的相关信息。新兴网络媒体以Web2. 0为标志,它是自由的,它跟传统媒体之间很容易产生联动效应。我们常常讲“网络推手”,即经人蓄意谋划的网络帖子或微博都有可能激发某些网民的愤怒。比如“圣元奶粉事件”,业内不少人分析背后有“黑手”操作,有恶性商业竞争的嫌疑,但该事件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问题是,要真正做到新闻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不容易。不少科学家希望媒体登载其完整的观点,包括全部科学事实、统计数据和量化分析。但是,强调科学,强调统计数据,强调量化,强调准确,可能会忽视广大网民的诉求。可以借助某一网络平台的博客或微博试验一下,如果发表的是愤怒的言论则点击率会相对较高,反之,实验数据和理性的分析点击率会极低。

第二:记者是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过去,媒体是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一个桥梁;今天,媒体不再是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桥梁。究其原因,记者和科学家的叙事手法不一样:记者的叙事手法主要是为了迎合大众的情绪,更多是用故事取代科学事实。由于媒体掌控着话语权,在科学传播方面存在的不准确、不科学会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力。“安徽泗县甲肝疫苗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时经相关媒体报道,舆论普遍认为这个小女孩是被疫苗害死的,但是经调查证明此报道有误,疫苗本身没有问题。这一虚假性报道是如何发生的呢?在媒体的煽情渲染性报道下,形成巨大的舆论之势,大部分科学家不敢站出来说话了。中国科学院毛江森院士作出科学的回应后,遭到媒体的集体性批判。《中国青年报》刊载评论——“疫苗觉悟问题院士为谁担保”;而《新京报》的评论题目是“精英的自负和大众的反自负”;网易转载评论——“毛江森你不是院士,你是禽兽不如的人渣”……最后再也没有专家敢站出来从科学的角度发表观点了。卫生部在巨大的负面舆论压力之下封存了甲肝疫苗,停止了甲肝疫苗接种。可是,第二年甲肝疫情在广东、广西部分中小学爆发。

二、媒介融合下应如何进行新闻报道

记者面对问题疫苗事件时,报道框架是什么?首先应该采访谁?准备向采访对象提出什么问题?这些决定着新闻报道的视角和框架。以2010年的山西疫苗突发事件为例,当时有报道“近百名儿童注射乙肝疫苗后或死或残”,这种表述不准确,很容易激发群众愤怒。类似报道还忽略了一个正面事实,就是疫苗对于公共健康的重要性,对于老百姓的重要性。几个孩子在接种疫苗几个月后死亡,不能简单地从时间顺序上推论疫苗就是元凶。

为什么人类需要接种疫苗?设想一下,有了癌症疫苗,人们就不怕得癌症了。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癌症疫苗是乙肝疫苗肝癌在中国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在中国有1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国家计划免疫规定在24小时内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这可以大大降低乙肝和肝癌的患病率。

还有一个例子,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中国将在2012年彻底消灭麻疹,中国政府计划2010年有1亿儿童接种麻疹疫苗,由于各种疫苗相关性报道,卫生部相关计划出台后遭到了网上舆论的一片抵制声。最后,卫生部部长陈竺不得不亲自约见网民中的舆论领袖,详细解释到,中国每个孩子在1岁之内要接种疫苗15种,使得我国从1977年到现在,大大降低了中国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由于媒体对基本公共健康问题的不关注,甚至不具备相关健康知识,从而导致了误导性报道,使得民众对于疫苗的信任度急剧下滑。

因此,报道类似公共健康事件时,记者必须坚持科学理性的原则。大家至少应该明白什么是一般反应,什么是异常反应,什么叫眩晕反应,什么叫疫苗质量事故,什么叫实施差错事故,什么叫偶合症,以及什么叫偶合反应。否则,非理性的感性报道最后反倒会害了人民群众。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业如何坚持科学理性原则,具体有下列几点建议。首先,要怀疑一切,在网上引起公众关注的话题需谨慎。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4.2亿之多,而且网络的舆论好坏难分,避免一起不必要的争论。第二,要用不同的尺度来怀疑。假如这个话是一个患者亲友说的,或一个没受过专业医学训练的记者写的,你可以用严格的专业素养来怀疑。如果他是医学院的教授或院士,你也可以怀疑,但这时候你必须首先承认他的权威。第三,不能犯事实性错误,最重要的是,不可以有意隐瞒重要事实。不要走向“敌营”获取信息。有没有勇气怀疑你自己的“正确观点”,特别是当你的正确观点跟网上多数人观点一致的时候。敢于怀疑多数人的意见,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不根据一种观点做判断,在新闻报道中要做到核实、核实、再核实。同时,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了解新媒体的操作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手段进行传播。

在新闻写作报道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该信息是否至少有两个引用源,引用源是否可靠,是否被恰当引用?在报道中所了解到的个案数量多少,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有充分的数据表明,证据与结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调查者只发现了统计相关性或时间关联,推论是否恰当,是否存在其他无法解释的疑问或与其相左的证据?结论是否是阶段性的,研究工作是否仍在进行中?该领域其他几位专家如何评价该研究和发现。观点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否受了其他媒体的影响?怎么在表述上科学?报道中的标题、图片等使用是否合适,等等。

对于如何才能正确发布公共健康信息的问题,我的建议是:积极把握科学原则、平衡原则及独立原则,以及坚持公正报道原则。

科学的原则包括以下四点:第一,新闻记者必须恰当地展示计划免疫科学和统计信息。第二,所有事实必须经过全面的核实,并且使用可靠来源对其进行解释和确认。第三,要小心对待那些可能会挑战现有科学假设的调查研究。第四,如对事实不能肯定,必须通过专家来帮助与确认科学的原则性。

平衡原则主要体现在某些公共健康事件可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因素。记者在报道写作过程中,在不淡化实际问题严重性的情况下,尽可能突出事件的积极意义。给事件各方以说话的权利,即包括当事者家属、相关专家及主管部门。

独立原则是记者要站在各种利益团体的政治议程、经济议程及医学议程之外,对自己的报道负责。记者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勇气,充分应用自己的知识及既往经验,消除误解、抵抗成见,引领舆论向符合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

公正原则要求新闻的公正性报道因为立场的不同而见仁见智,记者和读者对公正性的看法有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读者期望记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能采取一种专业化操作方式,能从公众的利益和视角架构新闻,而不是从记者个人的偏好出发。由于个人对每个新闻事件的感知是有差异的,再加上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上的差异,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但是新闻报道应当尽量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和公正。新闻不公正性包括:事实的不准确、不完整、不全面、不深入、没有解释、没有背景、没有语境。此外,还有新闻的事先策划、拒绝报道某件新闻、拒绝更正失实报道、记者采访报道过程的傲慢无礼、报道传言、报道谎言、不核实事实、无信源报道、匿名信源、煽情、渲染暴力、侵犯隐私,等等。

美国“自由论坛”发表的《公正新闻学》一书中指出报纸常常出现的九大不公正现象:一、把事实搞错;二、拒绝认错;三、拒绝透露新闻源;四、雇用了无知、浅薄或不合格的记者;五、喜欢墙倒众人推、以攻击弱者为乐;六、集中报道负面新闻;七、缺乏多元的、多样化的报道和言论;八、把编辑记者个人的意见掺杂在新闻报道中;九、不愿承认新闻并不是每天都发生。后来,美国自由论坛主席Charle L.Overby提出了“新闻公正性”公式:A+B+C+D+E=F,即准确+平衡+全面+客观+伦理=公正。这些具体表述都是对公正性原则的最好表述。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科学理性报道要从新闻院系抓起

新闻界的专家认为,在面临各种利益强大压力的今天,新闻学教育应该把对新闻媒体质量的评估、公众的关注点和提高新闻记者与公众的水平变成当代新闻学教育的课程。比如,公众目前对新闻媒体的主要关注点有:新闻报道的公信度、信誉度、可靠性、准确性、公正性以及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新闻报道中的阴暗面过多,如煽情、暴力、丑闻、耸人听闻的报道和明星逸事,等等,这些与现实生活显然是不成比例的;某些记者不讲求职业道德,在采访中采用欺诈行为或隐瞒真实身份,等等。对于这些基本问题,是未来记者们在新闻传播学院读书时就应该解决的、最基本的新闻价值观和伦理道德问题。正如美国一位专家指出,新闻学教育计划的核心是“培养一种有社会责任感、见多识广的和富有批评精神的智慧”。(2)曾做过40年记者的波士顿大学新闻系主任比尔・凯特说,新闻的基本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伦理道德观、新闻的公平和公正原则应该被列为新闻传播院校的核心课程。新闻学的核心价值包括:真实性、可信性、准确性、完整性、全面性、公正性、平衡性、言论多元性、为公众服务性、避免个人利益冲突、不惧怕权威、不煽动仇恨、不传播谣言、无人高于法律之上等。新闻的核心价值和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从业的基础。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今天的新媒体技术很快就成为明天的旧媒体,然而新闻学的基本价值观、批评精神、新闻采访报道技能与知识却永远不会过时。

【注释】

(1)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Stephen Reese.The p rogressive potential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 f Press/Politics,Fall 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