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激励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激励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激励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学生处苏伟 药学院张文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旨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实现最优的工作绩效。而激励艺术正是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中的一种。因此,分析激励发生原理,研究激励运用艺术,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不顾具体情形,不讲究语言艺术,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禁忌。

浅谈激励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学生处 苏 伟 药学院 张文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旨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实现最优的工作绩效。由于工作对象是具有感情的人,这一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讲究艺术。而激励艺术正是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中的一种。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工作能力和激励水平,当人的工作能力一定时,其工作绩效的大小取决于激励水平的高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艺术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激励发生原理,研究激励运用艺术,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理解激励的内涵

激励的内涵比较丰富。在汉语中,它主要是指激发、鼓励、刺激、劝勉和斥责。

在西方,激励是一个通用名词,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西方心理学认为:激励是对行为的触发、方向、强度和行为持久性的直接影响,它还涉及“需要、需求、紧张、不安和期待,在行为的背后有一种趋向行为的推力或拉力”。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激励与行为密切相关,即通过激励手段,使预期行为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低频出现到高频出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激励是指教育者在追求某些预期教育目标时的愿意程度,是教育者调动教育对象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含激发动机、挖掘潜能、鼓动行为和形成动力。激励是一种功能性行为,能够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使其最终获取高于“正常”的综合成绩。激励也不是万能的,也有自身的功能范围,在某些环境下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可能出现伤及自身的情况。比如某些激励过度行为不但达不到既定目的,而且导致逆向行为产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运用激励艺术至关重要。欲正确使用这一艺术就需要了解激励的发生原理和过程,它是激励艺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二、激励发生的原理

1.情绪、情感是行为的动力因素,激励通过情绪唤起激发动机

情绪、情感是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同时,情绪、情感是人类行为的活力因素和催化因素,其对于激励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利珀认为,情绪能组织、维持和指导人类行为,是一种具有动机功能的积极力量。心理学家汤姆金斯也认为,情感是一种能激活、唤醒或放大内驱力,可能演化为行为的动力。他认为情感是最基本的动机系统。

激励最直接的功能之一就是情绪唤起。激励提供的刺激可能使人的认知活动出现不一致或不确定现象,此时会激活大脑并促使其与特定情绪整合,进而引发特定行为。激励行为唤起的最主要的情绪是人们对于预期行为或活动的兴趣、期待,以及对预期行为或活动的亲和感与激情。能够引起情绪的因素有很多,既可以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也可以是外界的刺激。正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孟昭兰教授所说:“情绪的每一次发生,都兼容生理和心理、本能和习得、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交叠。”人们情绪的复杂性预示着激励行为或活动的复杂性。

2.意志是行为的控制因素,激励通过强化意志促成行为

意志的力量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宋代诗人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意志是组织一个人的自我的能力,由此可以产生朝向某一方向或某一目标的运动。”意志推动或约束行为的发生,是行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调控因素。

意志对行为的调控作用表现为由内向外即行为的外化,表现为意志对人的行为的支配或调节作用。意志在行为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总体上来说,人的行为过程分为前决定动机阶段、前行动动机阶段、行动动机阶段和后行动动机阶段四个阶段,意志主要在前行动动机阶段和行动动机阶段发挥作用。

激励可以影响人的行为选择、维持和效率。在行为发生过程中,除激发动机之外,还担负着改变人的意志状态、控制人的行为的任务。激励行为能够改变人们意志的质量与强度。意志的质量是指意志性质、个体品格和价值;意志的强度是指意志的持久性和坚韧度。

3.潜能是行为的资源因素,激励通过挖掘潜能提升行为价值

所谓潜能,是指人的现实活动能力的潜伏状态,一般包括生理潜能、智力潜能和情商潜能。奥托说:“人的历史就是发挥潜能的历史。”激励主要是通过唤醒潜能,使潜能结构系统解构而活化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方式主要有:①打破消极的习惯平衡。激励借助一定的信息刺激、动摇固有的平衡状态,使人开阔思路、调整行为模式,进而挖掘自身潜能,到达一种新的境界。②激励行为通过对自我心像的更新达到激发个体潜能的目的。自我心像是一种自我蓝图。个体的自我心像与其智慧、才能、情感、意志、品格、行为等成正比。适当的激励可以检查、设定、修复、实现自我心像。③激励可以改变人的态度。激励通过端正人的态度,对认知行为、情感行为、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开发个体潜能。④激励行为还可以激发出个体的兴趣。激励的过程就是超越的过程,将使行为变得更有价值。

三、激励艺术的运用原则

1.尊重人、信任人

尊重人、信任人是人本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激励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认为,被人重视是人类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渴望。“渴望”一词肯定了尊重人、信任人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希望自身品德、才能、付出、个人风度等能给世人留下美好印象,与此同时,人们为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不辞辛劳甚至废寝忘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尊重人、信任人放在第一位,试着去了解和理解别人,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遭受挫折、缺乏信心的学生,他们比常人更敏感,自尊心更强,更需要鼓励和尊重。教育者要善于用自己真实的内心、诚挚的鼓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在双方心灵之间搭建一座情感桥梁,进而给他们送去鼓舞和力量。

2.激励语言要适当

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进行。不顾具体情形,不讲究语言艺术,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禁忌。激励语言更是如此。要做到语言适当,最基本的要求是指合时切境,即语言激励要因人而宜,具有针对性。具体包括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和因时而宜,要看清对象、注意场合和把握时机。

因人而宜,是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相应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一般而言,人们对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与其性别、思想水平和性格特征等密切相关。比如教育者批评和教育学生时,对于性格外向型的可直截了当,对性格内向的点到即可。对男生,教师的语言可平铺直入;对女生,有时则要迂回曲折。

因地而宜,指教育者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要受特定场合的影响和制约。总结以往的经验,不难发现语言环境和气氛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效果。对于犯下严重错误的学生,教育者要选择在相对封闭的场所批评与引导,让学生明白问题的严重性,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知错就改。切忌在众多人面前对学生一顿臭骂,使学生颜面扫地,破罐破摔,致使问题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因时而宜,就是教育者在激励学生时要善于捕捉最佳时机。比如当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激励语言重点要放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上;在处于某种困境时,教育者语言要以改变学生意志状态为基础,表现出关心与信心。

3.及时激励

所谓及时激励,就是教育者在运用激励手段实施教育时,及时把握时机。比如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要及时表扬,迟到的激励不如没有激励。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取得的成绩、作出的贡献、专业知识水平、业务技能上的提高给予客观、真实、及时的评价、认定和表扬。如果自己的成绩得到别人及时的认定和公正的评价,就会干劲十足,继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反之,可能会产生受挫感,心情抑郁。认识、看准、捕捉激励时机是利用好激励艺术的前提。

4.适度激励

适度激励就是指激励要讲究分寸,要避免出现功亏一篑和过犹不及的状况。某些时候会出现诸如以下情况:尽管我们激励的时机和方法都正确,但是由于激励程度把握不够或过头,造成激励整体效果不理想。如学生经过辛苦努力取得了一项科技发明,学校就要授予学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的称号,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果缺少其中一项,虽然本人并不计较,但可能会在周围学生中产生负面效应。此外,如果激励程度过了头,也可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只有对激励程度把握恰当,才能有效、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预期的激励作用。

四、激励艺术运用的程序

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激励方式的多样性,进而使得我们对激励艺术的运用应该不断变化、不断创新。但尽管激励艺术不断变化,在实际运用程序的把握上仍然有章可循。

1.准确识别对象的需要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准确了解、识别学生的内心需要,必须准确掌握学生在大学期间生活、学习的一般规律。这里讲的需要是指由于个体在某一阶段感觉某一方面存在匮乏和不足,由此产生的某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需要可以是心理性的(如认可的需要)、生理性的(如水、空气或食物的需要)或社会性的(如友谊的需要)。人的行为活动是一个不断追求满足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每一个年级阶段的需要虽不尽相同,但仍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在大学初期主要是适应新环境、找寻目标的需要等;到了大学中期则是交友和为目标而奋斗的需要;到了大学后期,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需要等则上升为主要内容。每一种需要的来临都会伴随情绪的变化,教育者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只有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才能取得工作实效。

2.善于把握时机,将需要转化为现实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激励艺术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付诸实际行动,产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因此,在掌握了对象的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找准时机,采取有效的激励方式促使对象产生积极的行为。

(1)选取重要时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能敏锐地抓住时机,巧妙地运用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学生在情感和处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当这些境况出现时,就为我们激励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契机。这些学生普遍会经历、遭遇的境况如下:第一,进入一个新环境。学生从熟悉的中学环境进入陌生的高校环境,会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猛然放松,很容易丧失方向。这时,教育者就要向学生灌输新环境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大学生活有大致的总体规划。第二,处于某种困境。处于困境中的人容易意志消沉,对生活失去信心,并且渴望被理解和得到帮助。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能及时表示关切、理解,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学生排忧解难,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对过错有悔悟。青年学生容易冲动,在冲动时难免会犯错误,待冲动过后即会后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切忌全盘否定某个学生。第四,在物质或精神方面获得某种满足。人在物质或精神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将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激发出来,挖掘学生新的潜能,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

(2)灵活运用激励方式。学生需要的满足是通过多种激励方式实现的。就内容而言无非有两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要求激励随之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细化。一般来说,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评判激励(如奖励与惩罚)、关怀激励、逆反激励、危机激励、民主激励等。比如针对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运用危机激励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思想态度,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技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3.注重激励效果的反馈

激励需要做到持续性,需要不断延续,不能出现典型树一个、倒一个这样的情况,这就需要健全激励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激励学生,更要注重激励效果的反馈,做到追踪激励。激励是有目标指向的,而目标是力求使个体达到的特定结果。当一个阶段的目标实现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采取方式了解效果,弄清事情发展的进度,及时帮助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更高的目标或激励其保持当前成绩。例如,我们在榜样激励中,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切切实实地选取典型,且对于获得荣誉的典型人物要追踪激励,保持典型的真实性和持久性,真正发挥榜样的示范性作用。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激励艺术时,既要遵循激励艺术的运用原则,也要依照科学的程序,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增强激励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唯有如此,才能使这一方式在现实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哈洛德·孔茨.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2]E卡斯特,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休谟.人类理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奥托.人的潜能[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8.

[7]D赫尔雷格尔,J W斯洛克姆,等.组织行为学:上册[M].俞文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