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充分发挥校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校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多样,手段各异,而高校校报则通过新闻工作的特殊规律来发挥作用。“高校校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充分发挥校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梅海兵

(武汉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多样,手段各异,而高校校报则通过新闻工作的特殊规律来发挥作用。从1895年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创刊算起,中国高校校报已走过百余年。目前,全国高校校报已超过1000家,校报已从内部报纸发展成为高校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递文明的重要使命。

2005年6月15日,教育部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高校校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汉科技大学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国家教育的方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投身科教兴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特别是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报》在办报过程中,及时解读重大理论,用先进的思想指导人;贴近生活,贴近教职工,用身边的典型鼓舞人;立足校园,反映教育,探索教育改革与发展,用新闻影响教育;用深度报道解读校园热点,解读多彩人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在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一、传递最新信息,以丰富性提高校报关注度

高校校报的主要受众是在校大学生,办报者必须了解大学生,针对大学生的特殊要求和期望,满足他们的需要,把校报办到大学生心中,才能指导大学生,发挥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达到办报育人的目的。鉴于校报出版周期较长,其时效性受到影响,校报扬长避短,在“深”字上下工夫,力争向读者传递与新闻网不一样的信息,以丰富性提高读者对报纸的关注度。

整合新闻,丰富报纸信息量。校报消息来自于新闻网,由于出版周期长,很多消息读者都已经看过,“炒剩饭”意义不大。为此,在出报纸的过程中,校报编辑重点是做三件事:一是精简常规的会议报到,把领导讲话重点放在新闻网,报纸从新闻的角度对消息进行再加工,把领导想说的、读者关心的传递出去就可以了,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二是对各个学院同类型的活动消息,站在全校的角度进行综合整合,既有高度也增加了信息量,各二级单位的宣传要求也有所照顾。三是对一些新闻性强的消息,集中编辑部的力量,从标题、导语、配图、版面、版式等方面进行深加工,这样的稿子往往都是学生喜欢看,并且能够获奖的好消息。

配发评论,重大新闻有声音。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在组织舆论、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新闻评论起着其他传播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武汉科技大学报》非常注重对这一重要手段的运用,在迅速反映新闻事实的同时,做到重大新闻、热点新闻有编辑部的声音,以升华读者的认识。第431期校报编辑了一组稿子《糊涂爹爹迷路,热心学生寻亲联动四方》《幸运学生失物,陌生大叔招领辗转千里》,编辑部专门配发评论“好心!好报!”,第五期解读专刊重点关注年轻大学生,编辑部撰写评论“江山自有后来人——为‘90后’一辩”,学校坚持26年送学生到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编辑部又撰写评论“珍惜这笔精神财富”……

二、创新宣传形式,以可读性增强校报吸引力

报纸引导作用的产生,是基于读者对报纸报道内容的阅读之上的,如果新闻无法吸引读者注意力,其舆论引导作用就无从谈起。对于高校校报来说,要想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校报就必须加强报纸的贴近性,要做到贴近,关键在于发挥好校报“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办报理念,选择好新闻报道的角度和报道形式,使校园新闻吸引师生眼球。

版面创新,大标题大照片吸引眼球。一张“好看的报纸”是由好看的报纸版面组成的,而好看的版面又离不开好看的版式设计。版式在报纸版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武汉科技大学报》在研究了近十年国内外报纸版面风格的发展情况后,从2004年开始,大胆采取三列分割式,追求整齐简洁之美。这样的版式,重点突出,美观大方,便于编辑排版,方便读者阅读。改版后的校报受到师生员工的欢迎,也得到媒体同行的好评。同时加大标题和图片的分量,大胆采用大标题、大图片,标题和图片的功能也从过去简单的一种新闻形式、一种版面美化手段,上升为争取读者注意力、提高报道现场感和可读性的一个亮点,成为吸引读者的一大要素。

内容创新,在深度、广度上吸引读者。校报除了按时正常出报外,还经常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专刊、专版,加大宣传力度。2006年3月,校报组织学生记者到湖北阳新贫困地区开展节约调查,让学生记者在深入生活中感受,在实情实景中感动,在新闻作品中倾诉。回校后,又对食堂大学生的浪费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拍摄大学生浪费的图片800多张。将贫困地区的贫穷和大学生浪费加以对比,以“粒粒谁辛苦”为题出专刊一期,展览一期,并在青山校区和黄家湖校区同时展出,在师生中反响强烈。校报还创办《解读专刊》。对一些具有新闻意义、宣传意义、教育意义的话题,做立体的全方位报道。“妈妈讲师”“有多少事可以重来”“一个母亲的责任”“误入传销之后”……受到校内外新闻专业人士和全校师生的“好评”。其中“有多少事可以得来”科技日报全文转载。

三、突出新闻策划,以深度性增强校报渗透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如何持续向广大师生传递正确的、丰富的信息,使所要宣传的方针政策、思想观念、精神行为等入脑入心,是校报实现“育人”功能的关键环节。为此,长期以来,《武汉科技大学报》从新闻策划入手,组织了一大批涉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大稿件,以报道的深度增强对读者思想认识的渗透作用。

关注细微变化,典型话题及时策划。校报不能停留在被动记录历史的层面,办一份有思想的报纸,是校报全体同仁的共同追求。早在创办初期,校报就开始进行新闻策划,把有限的新闻资源发挥到宣传效果的最优化。1996年,我们观察到大学生运动会越来越冷清这一现象,校报专门采写了“大学生运动会为何如此冷清?”,在校报首发后,《中国体育报》全文刊登,配发评论,并组织对这个现象讨论半年之久。2002年,我们观察到大学周边网吧火爆,校报组织十余名学生记者,深入学校周边网吧调查,刊发“学校网吧如此火爆,商家投资千万,大学生疯狂上网”,《楚天都市报》以消息的形式刊发,引起武汉市公安局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力量突击检查,彻底清查了学校周边的黑网吧。2009年获湖北新闻奖的文章“金钱考验品质,李春光三让助学金”就是在一个学生的记事本上发现的新闻。

站在教育高度,教育话题重点策划。2003年,校报编辑部针对在校学生患重病无钱治疗、经常组织学生募捐这种现象,组织学生记者深入采访,而且此类现象不只是高校,社会上也有很多。编辑部以《重病募捐不是良策,高校呼唤爱心基金》为题在校报刊发,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文章后来在《科技日报》全文刊出,《科学时报》《长江日报》等10余家媒体刊登,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时代发展了,高校部分教材‘赶不上趟’”在校报发表后,《中国青年报》以“高校教材离社会需求有多远”为题进行新闻综述。《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教育报》也刊出长稿“走出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窘境”,一时间反响强烈。《中国青年报》后来登载了一位读者近2000字的教育随想——“应该更新的不只是教材”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报》刊发的多篇关注教育改革的文章被中央和地方媒体转载,如《光明日报》的“困惑大学生期末考”、《中国青年报》的“武汉科大:高教管理给普教补课”、《长江日报》的“武科大试行教考分离”、《光明日报》的“武汉科大医学院如何抓好学风成为新课题”等。

四、挖掘典型报道,以贴近性增强校报感召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身边的榜样激励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武汉科技大学报》深入挖掘校园典型群体和典型人物,组织大学生记者采写了大批脍炙人口的新闻报道,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先进典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鲜活、生动的教材,真正走进大学生心灵,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注基层群体,瞄准平凡岗位上的“小人物”。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学校各基层单位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校报把视角对准基层,对准平凡岗位上的“小人物”,适时推出《关注基层》系列报道,组织专班深入采访不广为人知但在学校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群体。平民、亲和的新闻视角,引起师生共鸣,前后半年时间,共有十余篇长篇通讯相继在校报一版刊登,目光瞄准校车司机、绿化工人、清洁卫士、校史馆讲解员、印刷厂工人、校卫队等常年默默无闻地辛勤驻守在平凡岗位上,只管耕耘不问名利,甘当不起眼的“螺丝钉”。《关注基层》系列报道还原事实,加深了解,在校园里掀起一股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之风。

把握时代脉搏,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校报发掘培育校园先进典型,不求高大全,只要有闪光之处,有示范作用,即宣传表彰,体现了典型多样性特征,切合了大学生精神多元化需求。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最大的民生,在就业普遍困难的背景下,校报推出一批就业典型:“高艳春:11家面试,10家相中,凭实力谋得理想职位”“潘小新:六次被拒绝不放弃,成功签约富士康”……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校报又相继推出一批创业典型:“解砾:在校研究生‘孵’企业‘卖出’1200万”“王逸博:大三学生半年创业稳赚十万”……近年来,校报还推出了一大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典型、社团活动积极分子典型、学习成绩优异典型、特长生典型等,在校园里很好地营造了大学生典型群体示范效应。

高校校报是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校报这与社会媒体相比,更容易引起大学生关注。校报既是高校进行宣传教育的阵地,又是联系师生的桥梁;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又是教学、科研、管理等信息传播的有效工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