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革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它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信息优势丧失、某些传统方式方法失灵,话语权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系统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化及其缘起,变革和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新媒体时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项迫切任务。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征与功能
一、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
何谓话语?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诺曼·费尔克拉夫在《话语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话语是一个棘手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相互冲突和重叠的定义,它们来自各种理论的和学科的立场。在语言学中,‘话语’有时用来指口头对话的延伸部分,以便与书写‘文本’相对照。”据曼弗雷德·弗兰克在《论福柯的话语概念》中考证:“Discourse”(话语)源自拉丁语的Discursus,是表达、谈论与述说的意思。从目前来看,尽管对话语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对于话语的解读大体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言语说。此说来源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他把作为语言符号和规则的具体运用的日常话语称为言语,而话语则是连接的言语或者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一种语言使用形式。第二种是内容(形式)说。此说认为话语更重要的是其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称话语包括语言使用、思想传递和社会情景的交际三方面的内容,或者说话语就是具体的某个会话或某篇文章。第三种是互动说。此说认为话语是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互动过程的产物或者是一种交际事件或言语交际活动。尽管对话语的界定有多种说法,但其共同之处在于认可话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工具性的独立体系。
何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目前国内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定义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董世军,2007)。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施的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完成的必要手段,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三个特征,即思想承载性、主体主导性和内容契合性。
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以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并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控制式、劝导式和对话式三种形式,并逐渐从控制式和劝导式转向对话式(郭毅然,2007),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话语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邱仁富,2010)。
基于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等诸方面均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笔者在概括上述观点的基础,提出自己对话语的理解,认为话语的定义应当是: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多形式、多模态的信息传播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以达到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
我的这个定义,其内涵体现了以下三点:
第一,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已超越了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传统意义上的话语,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社会符号的语言,而在新媒体时代,话语已超越了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成为使用两种或者多种符号资源(语言、图像、空间等)完成意义建构的社会实践。语篇的含义也从传统的静态文字语篇扩展到了动态多模态语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只有适应这种变化,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建构的社会实践。
第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呈现多形式、多模态。新媒体时代,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大大改善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如互联网已经成为接收者与传播者之间一个相当重要的相互沟通工具,“点对多”、“多对多”等信息交换方式也相继出现。话语在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呈现出多形式、多模态,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唯有通过这些新的形式以及不同的模态才能得以体现。
第三,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沟通更具人性化和契合性。新媒体时代的话语具备了很大的开放性,大众从单纯的受众变成媒体的主体,具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如在网络个人博客中,个人掌握着话语权。虽然新媒体对技术有很强的依赖,但在这个时代,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快捷、方便、自由。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实现思想承载性、主体主导性和内容契合性的保证。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征
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相比较,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是有所不同的,主要有四个特征:
(一)思想开放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主要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没有话语也就没有思想。话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或者话语方式,任何一种话语方式都承载和传递着一定的思想内容;离开了这种“表达方式”,就不会有任何思想体现,无论是表达者还是接受者,都是首先通过话语方式来表达和理解语言信息的。而新媒体时代却使这种“表达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新媒体在传播时间、内容和方式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跨越千山万水,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媒体”。新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带来了海量信息,实现了“资讯无屏障”,使网络用户可以获取的信息“永不枯竭”。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必须体现极大的开放性,它应当善于借助这种“开放性”的“表达方式”来承载和传递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可以说,离开“开放性”话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教育思想既无法表达,也无所依附。
(二)主体交互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常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的主体的,所采用的控制式和劝导式话语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相适应的,表现为“实施主导性”。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播者和受众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有对等的控制权或主动权,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都是受众,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由于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主体都以相互区别的代号平等存在、平等对待、平等交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对话方式表征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民主交往关系,双方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采取自愿、自由的方式展开对话,并且这种对话不是封闭式而是开放式的,不是控制式或劝导式而是交互性的。施教者只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性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完善和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三)形式多样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比较单调,主要通过课堂、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来实现。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话语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就互联网而言,就有网络即时聊天、网络博客、播客、微博等多种形式。它们巧妙地绕开现有结构的控制,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快捷、方便、自由。新媒体所具有的多样性话语形式,不仅超越了报纸版面、电视时段、地缘等方面的限制,更突破了高校课堂、讲座、报告会等话语形式的局限,大大改善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都极大地提高了话语传播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切实掌握这种“点对多”、“多对多”等话语形式,只有这样,话语意义才能通过这些新的形式以及不同的模态得以体现。
(四)内容个体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历来强调两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及利益、需求相契合,具有相应的联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信息认识、理解的程度相契合。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要与教育对象具体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特征相适应。但是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对有个性化需求的更难以有效。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了两个革命性的变化:一是对等,即Peer to Peer。在新媒体世界,没有老幼尊卑,人们随时享受到的是对等的关系、对等的权利。由此带给我们的是思想教育主客体关系本质的变化。二是点对点,即Point to Point。过去“一令众应”的指令性话语发送在新媒体世界变成了“个性化”的问题解决,由此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是对传统的、相对粗放的工作模式的变革,是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新固有的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变革。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话语内容的变革,融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为一体,为大学生提供“点对点”的话语传播服务,尤其是针对不同需要的大学生提供个体性的服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更具契合性和实效性。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6大功能:
(一)载体功能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是指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物体或工具。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交流搭建了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话语载体。所谓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手段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连接成为一个计算机的集合体,主要是指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和局域网(Loeal Area Network)的充分互联。互联网高度整合局域网上的各种教育和科研上的资源以及整个社会的知识资源,是一个超越时空限制并且完全开放的教育和学习平台。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将图像、文本、声音与动画等物理信息以某种数字格式进行录入与存储并进行传播。那些充分共享的数字资源发展成为全社会进行教育和学习的共同拥有的知识财富。所谓智能化是指包含超媒体、人工智能、多媒体与知识库等都在内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进行统一,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使用数字资源,进而创造出一种具备智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环境。[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需要有一种纽带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纽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或者说是承载和传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物体或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运用和发挥这些话语载体功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传递给学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作用于学生。没有这些话语载体功能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系就会断裂,无法实现二者的沟通和互动,教育内容自然无法传输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就无法显现出来。
(二)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最主要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现,必须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而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导向功能更为显现。随着传播信息的扩展和传播速度的加快,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大大丰富起来,现在人们通过手机短信,除了可以发送文本信息外,还可以发送音频、视频信息。同样,通过网络,可以以在线聊天的方式以文字、信息、视频等多种形式通话、聊天;可以通过博客、BBS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通过文本、多媒体播件传递各种信息,等等。总之,各式各样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多种方式的传送,其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由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话语不再可行,取而代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话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话语营造主流话语氛围。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导向功能是时代所要求的基础功能,而其功能的体现必须借助新媒体才能实现。为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价值、目标和行为导向方面的功能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即时性的特点,将学生感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发布到网络空间,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即时性;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随意性特点,将自己在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观点,通过简单凝练而富有哲理的文字形式发布到微博空间,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网络环境中,由于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不同,大众媒体时代所遗留下的“权威性”仍将在网络新媒介中习惯性地发挥作用。当网络上出现大量不同议论、争辩激烈时,人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权威评论家的话语,希望“意见领袖”为自己答疑解惑。为此,应发挥好“意见领袖”话语的导向功能作用,加强对舆论的正面引导。“议程设置”是大众传媒所具有的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指的是传媒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中,可以通过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人们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2]在新媒体环境下,虽然信息发布者的话语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影响力因舆论主体公众化、舆论内容多元化而大打折扣,但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话语仍然存在,如果巧妙运用,同样能够发挥好其话语的导向功能作用。
(三)互动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新媒体时代,网络改变了人际沟通的模式,使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网络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结合起来,给人们的沟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是一种心理与科技结合的渐进革命。在网络人际沟通中,个人以局部参与互动,实际上是个人自我认同的互动,但参与者共同组成的社会,支撑着互动的进行,个人甚至有时也援引在真实世界中的身份来推动这一互动过程。网络所有的多媒体特性都隐含了互动的功能。过去的人际传播是“点对点”的“对话式”双向传播,大众传播“点对面”的“独自式”单向传播。新媒体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第三种传播形式——电子“交互式”的网络传播。这种话语的传播形式既综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又不是两者简单的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种全新的沟通互动功能的创造和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是广义上的信息传播和通信过程,它同样也是一种特殊的远程信息传播或通信、一种情感传播的过程,[3]其话语的互动功能主要表现在: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信息,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观念和技能等远程地传送给教育对象,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实时地进行双向话语交流活动。同时,也有助于发话者在话语互动的过程中,能够立足话语接受者的实际,结合接受者自身特点,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从接受视角出发,合理满足话语接受者的话语需求,优化表达语境,准确表达教育信息,及时提取反馈信息,从而使接受者在话语的互动中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并通过内化、外化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品德行为。因此,可以说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具有的互动功能,是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文化传播,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人的语言和情感的融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网络双向互动行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主体不仅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教育者往往同时又是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往往又是教育者,是他们双方共同的行为和作用,促成了话语传播的进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两个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
(四)渗透功能
所谓渗透功能指的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采用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渗透到受教育者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渗透功能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种教育形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渗透功能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1.利用校园网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利用高校校园网这一途径可以使学生获得对各种新闻、观点和主题进行自主表达意见和评论的便利条件,即使这种自由评述是在虚拟的背景下进行的,而且有别于实际生活当中的自由对话,然而它与具有无形特征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有吻合之处,会对大学生的话语造成不同程度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所以在大学生面对众多话语选择的同时,高校传媒的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方式应当更加潜移默化、令人难以觉察。高校传媒利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改变大学生的观念、思想和舆论,功能发挥的方式更具有隐蔽性,在渗透中可以实现教育功能。
2.借助新媒体的隐匿性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新媒体技术的匿名性、隐蔽性等特点,使网友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社会角色得到屏蔽,网络在线的每一个人,只用符号就可以实现畅所欲言。新媒体技术的这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去除了先入为主的交往恐惧,可以使人在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交流认识和思想,这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获得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解答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并针对他们的各种问题及时准确地加以引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渗透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通过互动互助的论坛、交友、电子邮箱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对学校的发展、管理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话语的碰撞中充分发挥出新媒体“渗透式”隐形教育的功能,这样无形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比面对面的交谈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有效。
3.把握新媒体的广泛性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新媒体具有覆盖无限空间的功能。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谈心,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教育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地和时间等因素,覆盖面比较有限。新媒体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得以进一步的发挥,更具有广泛性和影响力。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渗透功能的拓展,渗透到组织规范制定和管理过程之中,可以让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角度不知不觉的展开,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将会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和塑造作用。同时,由于这种渗透功能有意识的将思想教育话语渗透到人们各种活动之中,可以使过去与思想教育无关的部门、单位、人员和活动领域,成为思想教育的载体,进而形成多种社会因素和多方面人员参与的教育合力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有限性局面。
(五)规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规范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实现的目的功能。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规范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话语的传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等进行规范,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政治道德意识提升到社会所要求的水平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离不开话语“权力”,而“权力”的运作必须进入特定的话语并且受特定的话语控制才能发挥其力量,没有话语,“权力”就缺少运行的重要载体。同样,任何话语的形成及其实践“权力”运作的结果,也是“权力”运作的方式,“权力”能够让一部分话语成为主流话语,而让另一部分话语隐匿消解。毋庸讳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具有这种“权力”,而这种“权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需和必要的,并且它的规范功能就是依靠这种“权力”而实现的。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有时具有不同步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滞后于社会发展,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难以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使得其话语权力受到一定影响,规范功能不能得到充分体现。鉴于此,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规范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应牢牢掌握三个方面“权力”:
1.掌握话语“以快制快”的主动权
近年来,国际国内,大事频繁出现,对这些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新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抓住问题实质,及时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例如通过网上开辟“时势论坛”,第一时间向广大师生“即时播放”信息,引导大家的思想评论,以形成良好讨论氛围,提高师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尤其当不良风气在师生中刚露头时,就充分估计到可能带来的后果,及时弘扬新风尚,倡导新风范;当消极的东西只是表现为一般言行时,就意识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可能带来危害,从而掌握话语主动权,把工作做在前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掌握网络话语的“把关”主动权
网络话语的“把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为“时机把关”。当热点话语发生时,应迅速做出反应,给予合理解释,可以有效扼制问题话语的产生;引导显舆论的困难程度远大于潜舆论,当潜显转换时,对初露端倪的热点话语给予有效引导,可以把握话语引导的主动权,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制止有害话语的传播。二为“内容把关”。始终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导的根本任务和重要内容突出出来,精心设置话语内容,调控大学生话语导向。三为“网络把关人把关”。高校网络把关人既包括宏观上的网络主管机关和网络管理机构,也包括实践中的网络管理者和论坛版主等。网络主管机关和网络管理机构主要从法理的角度指定“把关”规则,实施宏观把关;网站则对信息的选择“把关”,用各种网络技术或编辑手段来体现自己的意图,使受众获得的信息总是在把关人设置的框架中,论坛版主则通过删改、关注主题等特殊权力对论坛内容“把关”。
3.牢牢掌握第一时间的话语的主动权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往往话语传播的快慢都可能给不良话语留下传播空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网上第一时间与网络亲密接触,有针对性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使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贴近社会的实际,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际,更加贴近高校的实际,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六)评价功能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评价功能,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传播、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既是对他者的评价,又包括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的评价即自我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的评价实际上就是话语的自我评价。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正效果评价
所谓正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传播、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积极效果,也即是有效结果。其表征:一是描述有效,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快捷传播的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准确、恰当、及时地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是传播有效,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描述有效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又包括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即传播的双向度)适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到大学生中间去。三是灌输有效,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运用新媒体交往引入的特点,使灌输更加充满人文关怀和时代特征,即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交往引入,在交往的过程中达到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目的,使有形的内容通过无形的方式实现灌输目标。
2.零效果评价
所谓零效果评价就是没有效果,它介于正效果评价和负效果评价之间。主要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传播、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失效。具体而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描述、传播、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难以取得任何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存在失去意义,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去存在的依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滞后,这个滞后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滞后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描述和传播。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滞后于时代发展,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难以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有效沟通。
3.负效果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果评价还存在另外一种状况,即负效果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负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传播、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产生的消极效果或者是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负效果是与正效果相背离的,是对正效果的一种消解和阻滞。它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已经异化,即异化成为自身的对立面,从而导致随着自身的演变而不断消解自身的恶果。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负效果,在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不会形成,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就有可能发生。
总之,要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评价功能,不管是正效果、零效果,还是负效果,都要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重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正效果评价,而要使其实现,就必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体系;同时,要从负效果评价中汲取教训,从而更好地推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转移现象与成因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新空间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基于地缘、职缘的交往范围,以点对点交往的形式来实现的,由于受话语传播局限性的影响,无论是话语传播的空间,还是话语传播的效果,都很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高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拓展已成为迫切需要。
首先,网络世界、虚拟现实、虚拟空间、虚拟社会、虚拟世界等一系列的交往模式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网络世界、虚拟世界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具体来说,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独立空间。网络语境的无中心性、情境性等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独立空间,使他们能够自主地浏览网页,选择信息,而不再被单一的信息渠道或价值观所束缚,也不再被任何话语权威所控制,他们可以通过对不同价值取向的比较,发现其中的善恶、优劣,培养独立的人格。[5]另一方面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拓展了教育范围。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突破了以往点对点交往的局限性,超越了基于地缘、职缘的交往范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播,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为方便且范围更大的教育机会。
其次,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注入新的动力。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关注不够,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导致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真空的现象。新媒体具有即时、简明、快捷、时代性强等特征,许多网络的话语形式、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宏观领域已经无法满足虚拟世界的需要,这就迫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微观领域拓展,这个机遇虽然不是极为主动的,但是确实是个难得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微观领域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形成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宏观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算不上是真正完美的话语体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微观领域拓展才刚刚开始,大有可为,机不可失。
(二)新媒体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流互动的新范式
近年来,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展开了深入研究,一些研究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话语,是主体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攸关者)沟通、说服、意义表达、意愿培养等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而言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教师、政工师、辅导员等教师群体)对大学生的沟通、说服、意义表达、意愿培养等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内心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6]在当代中国,广大教师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以敏锐的社会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动态、社会思潮、国际局势、全球性的各种浪潮等。他们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等各个领域的话语资源,尤其是全球性的社会思潮、浪潮的话语资源,使得主体在交往、沟通中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但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交流范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不仅形式比较单一,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难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新媒体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交流范式,它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间的“面对面”直接交流,演变为新媒体语境所提供的虚拟的间接式的交流模式,隐去了每个人先天赋予的各种自然条件和后天形成的社会地位差别,传统社会对固定群体的身份认同不复存在,提供给每个人以平等的机会。这种交流范式,有利于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教育者进一步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有利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简言之,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话语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他们的交流与互动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新媒体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
要求
从总体上来说,高校大学生的心灵和谐,是实现全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碰到的一个新课题。一方面,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不断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的内心的和谐。在诸多和谐中,心灵和谐是人与人关系和谐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来自网络的各种信息会对人的心灵和谐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而负面影响往往会有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则是促进大学生心灵和谐的重要沟通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通过新媒体的途径和方式,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大学生的内心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他们的心理机制进行干预、对心灵世界的混乱秩序进行梳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化解其内心的矛盾。通过对大学生的良性机制、心灵机制、情感机制的干预和友善对话,使得他们的内心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这也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微观拓展提供了舞台。
(四)新媒体提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全球化话语接轨的新机遇
与全球化话语展开对话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国际化发展的必然取向。从理论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理论与全球化话语理论一样同属于一般性的话语理论范畴,具有一般性话语理论的共同的特征、属性和价值取向。[7]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全球化话语在理论层面上具有某些共同性、相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全球化话语可以在一定的环境和场合下相互沟通、相互吸收,而不是完全相排斥。而全球化话语是一个涉及全球性的话语理论,内涵极为丰富,其边界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的视域,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的空间、机遇和契机。从实践上来说,由于受到全球化话语的冲击,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滞后性,导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话语失语、话语失效等现象。在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网络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离不开新媒体,只有借助新媒体技术,去获取更多、更加丰富的世界各民族文化话语资源,才能够不断拓展自身的话语理论,搭建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全球化话语接轨的平台,从而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
(五)新媒体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更新的新自觉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者习惯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或者对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难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已经或者正在失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空间也不断遭到挤压。此外,一些已经涉足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工作者,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基本定位在宏观领域,对微观领域涉足不多,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微观领域中的解释退隐,或者解释力较匮乏,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逐渐失去吸引力和战斗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迫切需要进行理论反思,在反思中逐渐实现理论更新的新自觉。“全球视野”、“世界思维”是新媒体时代话语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当把握新媒体时代话语的新特点,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更新,以此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创造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深入一个新的微观世界,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转移现象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面临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来自话语权转移,概括起来存在如下转移现象:
(一)新媒体“海量共享”特性,解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和信息优势
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就是信息的传播者,有稳定可靠的信息来源,掌握着学生不曾了解抑或无法得知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其话语权的主体地位受到制度的确认和学生的尊重。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以及所呈现出的“海量共享”特性,极大地拓展了受众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和渠道,教育者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甚至是教育者所不曾掌握的信息,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教育活动的自由权、信息选择的自决权、价值认同的自主权、信息反馈的主动权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话语体系”被解构后,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的平等互动、自由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只是给学生提供选择和引导。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临同样的信息环境,因而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地位相对减弱,这无疑对教育者原先独有的话语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适应这种新情况并采取相应对策,势必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话语权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信息传播无屏障”特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调控力和引导力
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及各项校园活动来了解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是建立在一定控制力的基础上,他们可以运用管理手段对来自这些渠道的信息进行过滤,尽量抹去不良信息。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能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对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具有较好的可控性。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传播无屏障”特性,任何观点、思想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的接收和传播,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源的限制和对信息的过滤变得力不从心,随着作为“把关人”的话语调控力的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也将无从谈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力是其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若引导力下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话语权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本来,网络的多元化使多种思想和文化并存,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引导力。然而,大学生对信息选择空间越来越大,极有可能拒绝自己不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信息。新媒体中充斥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大学生“灌输”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激烈交锋,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混乱。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不成熟的分辨能力,往往会增加其选择和接受错误思想观念的几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力如果削弱,则其话语权也会遇到不可避免的冲击。
(三)新媒体“全天候即时互动”特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的吸引力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单向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成为信息的“存储器”。教育者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路径,手段单一、方法简单、形式一律,而忽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其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被演绎成知识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因而缺乏对人性提升的作用。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固定时段的课堂教学或者有限数量、有限形式的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而言,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全天候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发布平台。任何学生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以新媒体终端接入互联网,都可以自由获取资讯、应用服务、与别人分享观点。新媒体这种“全天候即时互动”的特性凸显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乏力。从数量上看,有限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难以企及新媒体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形式上看,新媒体天然的即时互动特征更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加强了互动的频率,扩展了互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调动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他们不再满足于单方面的接受灌输,更青睐于以新媒体作为沟通的手段平等地与教育者交流,从而使教育者不再有依靠角色权威控制思想教育话语的优势。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及时转变居高临下的角色和传统的教育方式。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尴尬,其话语权显得苍白无力、其话语模式失去吸引力已成为一种必然。[8]
(四)新媒体“个性鲜活”特性,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上有着语境的严肃性、话语的规范性、语词的固定性、叙事的宏大性等特点,教育语言缺乏个性、审美特征和生活化。教育者习惯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而大学生对于缺乏新鲜话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不高,内心往往萌发出对教育者的排斥和反感。新媒体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个性化。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的应用,使所有普通人拥有了轻松、随意表达个性的渠道和平台。鲜活的个性特征、丰富的精神需求、各异的态度观点在新媒体环境下自由绽放。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遭遇传播瓶颈。一方面,一些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往往不如大学生,因而对于流行于大学生群体中富有“个性鲜活”特性的网络语言难以适应,或者不以为然,更不能主动利用网络语言在网上和大学生交流。另一方面,网络话语的迅速更新使教育者的信息很难进入大学生所熟悉的文化语境,甚至可能与他们所认同的网络语言和文化心理产生激烈冲突。这样,教育者的工作便陷入了信息不对称、交流不畅通的困境。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有效的了解并利用网络语言,必然造成其话语权某种程度的旁落,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
(五)新媒体“碎片化”特性,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组织方式更新
“碎片化”是近年来社会学领域的一个关注焦点,也成为新媒体下信息生产、传播的典型特征。表现为:一方面,人们应用新媒体的时间越来越零碎,高频率、短时间成为使用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的常态;另一方面,人们对信息的关注与需求越来越发散,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被分割为志趣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部落”。在“小众部落”的圈子中,人们更容易找到有着共同话语的伙伴,关注相似的热点话语。新媒体“碎片化”特征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组织方式亟待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进入大学生的新媒体世界,成为“圈内好友”、“粉丝”,才有可能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的即时状态、观点态度、利益关切,进而为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奠定基础。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转移成因
当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缺失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从话语传播形式上来说:滞后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要求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没有完全突破原有的形式,尤其是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主体依然是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等等,甚至从教材上呈现的文本到教师课堂讲授的语言都是用以上对下的姿态来传达党和国家对受教者的要求和规定的。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话语传播形式传统交往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话语的传播和获得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各种信息、组织和人员可以自由地进出,人们的思想可以得以自由驰骋,没有任何人可以永远是话语的拥有者、话语规则的制定者,新媒体中的人际交往呈现多元性,话语传播形式呈现无中心性和多变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话语的传播者,也都是话语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受教育者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于自我和与他人关系的重新认识和评价,更大程度上具备了改变自我的从属地位的现状,力图获得更多的话语权。[9]他们期望在交往中更多地被以平等的眼光和平等的话语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受众将被重新定义。但在实践中,由于传统的影响,一部分人仍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视为是一种“传—受”关系,把教育者单纯视为一个话语传播者,而把学生单纯视为一个被动的话语接受者。这样实际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了一种简单的“传—受”过程,是一种由外向内施加影响的过程,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平等主体和自我建构,完全剥夺了学生作为平等参与主体的权利和机会。由于话语传播形式远远滞后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这样就容易导致话语失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产生话语断裂的现象。
(二)从话语传播内容上来说:疏离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影响并且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虚拟空间”或“虚拟世界”。在观念变化、人际变化和现实社会感知变化上,虚拟空间已经介入到人们常态生活之中,而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互动性不断增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信息传递与现实行动间的时间差急剧缩短。今天,新媒体的触角已经伸到了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信息在网上的流通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媒体技术带给了大学生较之传统社会更为丰富的生活资讯,带来了巨大的便捷,不管是任何地方的信息,都可以使用网络以最快的速度获得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新媒体技术帮助大学生更为快捷地掌握了生活技能和对各种难点问题的分解,新媒体已深深地扎根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然而,反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播的现状,长期以来疏离了生活世界,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存在过度理想化倾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意规避现实生活中有争议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存在过度封闭化倾向,导致了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现实价值冲突面前无所适从,引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质疑。尽管多年来我们一再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我们的高校教学是从“理论世界”出发来观照生活世界而不是相反,所以很难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播入脑、入心。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内容与生活世界的高度隔离,不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学校对大学生生活世界中的公共话题不掌握话语权或者缺乏有效介入,致使受教育者陷入了面对课程文本无言可说,面对有话可言的现实生活却又无处可发的“失语”困境。
(三)从话语传播视域上来说:主客体之间话语共识域缺乏
新媒体时代,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时难以适应话语传播的新视域,往往出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集体失语的状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识域的缺乏,即共同话语的缺失,使话语传播层面出现多种现象,其中受教育者对这类话语兴趣不大、冷漠,以致抵触,教育者就会感到无奈,甚至对自身职业价值产生怀疑。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者话语权虚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话语权形同虚设。他们不能表达真实的自己,只能做政府与社会的代言人,往往用极其刻板、封闭的教学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严厉、高压的手段控制着受教育者的言行,完全成为受教育者心目中的“他者”而非可以交心的朋友,从而消解了受教育者的表达欲望与探索批判精神。教育者的话语依附着行政的强势话语体系,成了行政话语运用和实现的工具。教育者的言说必须围绕制度性话语,他们的声音被纳入了行政的“话语场”内,代言人的角色决定了他们必须努力去追随行政话语,将自己的话语自觉地隐藏或限制在制度许可的界限内。教育者只能在仔细地揣摩行政话语的意图后发出与自己的生活世界隔离的话语,从而陷入失语的境地,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他者”,使自己由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在场者”变成“缺席者”。[10]教育者的话语权在这样的场域中被虚化乃至消解。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受教育者话语权弱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正当的话语权得不到保障,被无情地边缘化。在课堂上表达权被随意中止,话语空间受到特定的话语情境、特定的话语内容、特定的话语方式的限制。因此,受教育者欲说不能的尴尬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受教育者最终处于失语和缺席状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陷入了“无我”言说的境地。
(四)从话语传播手段上来说:理性话语结构失衡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民主交往关系,但由于工具理性的扩张与宰制,造成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性话语结构失衡。所谓工具理性,是指人们排除价值判断或立足价值中立,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能力,或是为达到一个明确的目的考虑和使用一切最有效的手段所体现的特质。工具理性所造成的理性话语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撇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单一化,将思想政治教育本真存在的“主一主”关系介入“主一客”关系,导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异化为权威服从关系。二是由于理性话语内在结构的失衡,使得作为独立人格的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和自身道德行为进行理解、表达、解释和反思的权限受到漠视,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的垄断和受教育者话语权的缺失。
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习惯沿用传统教育环境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工具理性控制模式,而没有注意到随着新媒体的深入发展,学生的交往话语与从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话语相比,网络语言与传统的交往话语有着较大的不同,这种自由、开放的网络语言其实本质上是当代大学生探索自我、追求真理的内在需求的一种外显反映,大学生们已经习惯于在新媒体语境中对话、思考、寻求自我精神的提升,但是,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这一特点,甚至有的教育者故步自封,无视学生的这一需求,刻意回避了新媒体带来的这一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如果放任工具理性的无限扩张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其结果势必在教育双方之间形成理解差异,不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无法彰显,而且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成为一种必然。
(五)从话语传播趋势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话语权受到解构威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推进,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浪潮,让我们迅速进入到一个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语境。过去那种在社会相对封闭条件下形成的一元化意识形态控制的主文化“话语优势”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解构,以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社会主文化“价值失范”的现实问题。这早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对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有着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和求变求新的心理特征,但同时又存在着实践经验欠缺和思想意识不成熟的社会属性,这就难免会使一些大学生对外来、异质文化的“话语”、“风格”和“趣味”盲目追随和效仿,并转而对社会主义文化主导话语的怀疑、抵触和否定,从而造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话语权的解构。[11]这种主导话语权的解构威胁,主要指向三个方面:
1.主导话语的权威受到挑战
近年来社会中尤其是网上流行的对传统的、经典的、权威的话语或本文的任意拆解和“恶搞”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些大学生对主导话语权威的一种反叛和挑战。从行为层面看,这种反叛性又多表现为以一种符号化象征显现出德国学者沃尔夫·林德内尔所称的“风格化反抗”。发型、服饰、流行语、网络语言、音乐、舞蹈、用品以至“另类”行为等象征符号,不仅成为大学生获得身份认同的标志,而且透露出一种个性、独立、反叛、挑战权威等文化意蕴。进入这种文化氛围的受教育者,也就容易在这一文化“集体无意识反抗”的作用下产生对主导话语权威的拒斥或反抗心态.使教育中的沟通出现心理上的隔阂。
2.主导话语的价值受到消解
从高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话语的价值或意义,就在于体现社会主文化的意志和期望,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做人”或“为人”的规范。这在教育中是通过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和道德观等“观”的建构及其规范行为的培养而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一主导话语所传输的内容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文化要求的“规范(正确、约定)的规则”或“游戏规则”。需要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主导话语价值的消解,大众传媒实际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迎合了青年文化的反叛性,并围绕这些文化特性制造时尚,促使青年文化走向世俗化甚至庸俗化;容忍甚至宣扬这一文化的反叛性中隐藏着的相对主义价值取向,致使在青年文化中逐渐形成一种无原则的宽容、滑头、世故、玩世不恭和游戏人生等“处世哲学”,并渗入大众文化中演变为“潜规则”,加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话语价值的消解。
3.主导话语的教化方式受到抗拒
基于文化传播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传承(文化的代际传播)的教化方式。文化传承要借助媒介,媒介传播又形成媒介文化。古代的前喻文化是建立在言语符号和印刷符号媒介之上的,它使成人对资讯有着垄断权,长辈教化晚辈就理所当然了;近、现代的并喻、后喻文化是建立在电子符号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基础上的,它使信息在全社会、全球共享,青年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绕过”成人权威,自主接受文化传承。电子媒介在传播中也自然形成了一个“隐性教育”环境。正是在由电子媒介和网络建构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中,青年学生能够凭着观念和技术等优势迅速介入成人社会并逐步成为文化变革和创新的主体,从而在文化创造中获得成人社会的认同与新的权威,使文化传承出现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方式。因此,尽管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在这种复杂的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自主社会化必然会遇到种种问题,但更应看到的是青年文化形成的双向式、参与式和主动式的新社会化方式必须得到尊重,并努力去改变主导话语权落后的教化方式,在教育中建立一种新的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方式的话语模式。否则,就必然会遇到青年文化的抗拒。而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一话语传播中实际上还存在着上述那种传统落后的教化方式。
(六)从话语传播者自身上来说:应用新媒体技术能力欠缺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呈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的态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对着新媒体资源自由性的信息环境和舆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无政治敏感,没有必要的新媒体操作能力和控制能力,就无法占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若不能利用网络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控制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就无法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和利用信息。而这些都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缺乏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和能力,再加上教育者往往受到年龄、精力与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在信息占有上甚至不及教育对象,以至于限制了自身话语的威信,已经无法真正独占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面临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能主动适应,而不能回避。否则,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之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大打折扣,进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重塑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塑的基本原则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重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所谓政治性原则,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塑要把握政治性,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要把握一定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而这些都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来表达、描述和建构。在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原则。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话语的政治性呢?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立场。任何一种思想政治理论都包含有特定的立场,即理论本身反映“谁”的价值和主张,体现“谁”的利益和追求,为“谁”服务。新媒体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主张五花八门。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大学生如果立场不坚定,就容易眼花缭乱,陷入理论迷茫。因此高校师生要提高鉴别力、判断力,应对来自网络媒介的干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立场;其次在主导思想和话语内容选择方面,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此外还要强化制度性资源话语。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要更多地依靠法律、制度、政策来保障。通过制度化的规范管理,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在长期遵循某种规章制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蕴含在其中的思想观念,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环境,具有能动地感受、选择、判断、内化和践行的能力。[12]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的关系有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塑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网络自主话语权。
(三)人本性原则
所谓人本性原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新媒体背景下受教育者话语权的获取是对教育者话语霸权的一种消解,因此应采取平等、自由的对话式话语,使双方既阐明和叙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见,站在对方的立场展开置换式思考和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突出服务性话语,从注重教育管理转向教育管理和服务并重,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困难,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解决实际困难中,用实际行动来感动人、说服人、教育人、引导人。教育者要积极营造融洽的话语言说场景,真诚地尊重、关爱和激励学生,将积极的情感因素融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去,从而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实现双方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四)现实性原则
所谓现实性原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贴近实际,服务现实,服务生活,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落脚点。贴近现实,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时代性要求,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贴近现实,从现实出发,才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服务现实,在服务现实的过程中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效果。服务生活,贴近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存的根基,也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实性原则的深层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增加对学生生活的体验与认识。话语内容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归纳提炼和抽象形成通俗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从而将学术性话语体系向生活性、形象性的话语系统还原,使大学生能在这种话语的熏陶中获得更多的对生活的真正感悟。
(五)创新性原则
所谓创新性原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坚持时代性,能够超越传统话语的束缚,不断创造适合时代需要的新话语。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提出了创新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充满生机和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其内容应该包含有目的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只有带有创新性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最大功效。
(六)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以开放性为基本取向,在话语传播方面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形成开放的体系。新媒体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要把握时代脉搏,密切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变化,善于从网络话语中汲取新话语,从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同时,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全球性视野,立足于全人类的立场,树立全球意识,着眼现在,远观未来,积极吸纳和借鉴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融合,创新与我国国情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同时比较同一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探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深入挖掘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要素。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开放性的必然要求。
(七)价值性原则
所谓价值性原则,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体现一定时期的价值导向。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当前社会各种思潮比较感兴趣,然而,他们又对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难以把握,很难看清楚各种思潮的真面目,容易产生价值混乱。因此,话语创新必须考虑一定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导向性。
(八)有效性原则
所谓有效性原则,在这里包含两种含义:一是话语专业化。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其他话语要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毕竟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话语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能用其他学科话语体系来代替。二是话语时代性。大学生是一定时期的特殊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体现时代性,符合大学生接受心态和接受方式。如80后、90后之间的话语形式、心理接受方式往往有差别,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把握大学生的话语接受方式等。
(九)统一性原则
所谓统一性原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体系内部话语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应尽量做到协调、统一,减少重复、交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中,只有做到内部一致的话语体系,才能表达统一的内在思想。如果在话语的运用上破坏了统一性原则,什么时髦用什么,表面上看可能很新鲜,也颇能迷惑一些人,但实质上往往会造成话语传播上的混乱和矛盾,很难发挥话语对人的正确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属性话语的运用中所发现的新话语,即新话语主词、话语观点或新题材提炼的有应用价值的话语,尽管与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不完全相符,甚至从现象上看是矛盾对立的,但是,伴随着思想认识的不断统一,这些话语可运用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原则加以论证,从而得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科学辩证地把握好统一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在话语传播中较为自如地进行边缘属性与非常规属性话语运用方法的构建。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塑的路径选择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重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重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路径:
(一)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平等对话意识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状,需要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平等对话意识:
1.建立新型的平等主体交往关系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高校传统教育环境下教育者的教育权威,使传统的教师权威模式受到极大挑战,教育者的话语不再具有唯一性,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逐渐通过新媒体掌握了话语的主导权。网络语言的形成,也在客观上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消除身份、地位的差异,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由传授型的对话关系转变为互动型的对话关系。这一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大学生能够获取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和自身道德行为的解释权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才能消除身份、地位的差异,敞开心扉进行真诚交流。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能真正成为联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双方的桥梁,教育者才能从一个控制者、支配者转变为一个真诚的对话者。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网络话语权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理解并认同大学生的网络话语权,允许他们把不同的思想通过新媒体表达出来;要积极疏通、引导,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反对和批评不正确的观点,引导大学生理性运用话语权,避免话语权的滥用。
3.转变话语方式,从控制式和劝导式转向对话式
应采取平等、自由的对话式话语,使双方既阐明和叙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见,站在对方的立场展开置换式思考和沟通,这种对话不是封闭式而是开放式的,双方都能敞开各自心扉进行真诚交流,相互之间更易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共识。在双方的对话中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既要对交往的内容真实性、规范正确性和情感真诚性进行反思,也要对自身权威进行反思,在反思基础上认真听取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自身道德行为和生命意义的理解与解释,依靠合乎若干有效声称的论据,通过对话与讨论,为受教育者提供可资信服的理由,引导、促进他们的自我觉悟与反思,使之意识到自身与社会要求的不适应,并且愉悦地接受、积极地超越这种不适应。
(二)关注生活维度,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回归
1.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回归生活世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向学生,面向学生生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的,不可能游离于学生生活世界之外,不可能在生活世界之外构筑一套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深深根植于生活世界之中。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满足社会的即时需要,这种思想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容易造成一种追求近期效果的短期行为。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深深地根植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要勇于和善于介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放弃高高在上的一贯做法,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在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中了解和把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并从他们生活世界的实际出发,研究和选择适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
2.要在价值取向上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维度
其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能仅仅从政治需要的角度出发,还要从张扬人在生活世界中的主体性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过去的宏大叙事中解放开来,真正回到个体生活世界,首先是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重建,尊重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其次才会考虑政治的需要。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价值起点,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应真正尊重个体的生命体验,承认人性的复杂和多元,同时善于从鲜活生动的、富有生命意义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提炼出真正能够烛照人性,提升人的境界的元素。[13]其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沉沦和妥协,而应该是一种建基在对日常生活世界有深刻了解、理性反思基础上的有条件的超越。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即既要对生活世界保持谦恭的态度,尊重生活世界的生命体验,又要穿越生活世界的迷雾,对生活世界保持一种审慎的反思态度,一种有所超越的理性态度。
3.要在话语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世界
一要善于转化语言,把党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历史文献等等类型的语言转化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话语,这样既把握住了正确的政治教育方向,又能使大学生乐于接受。二要善于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提炼新话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地生活化、现实化,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重要内容。三要从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中汲取新话语。教育者可以大胆借鉴网络中的一些健康、有益的、流行的话语形式和内容,丰富其话语体系。四要关涉受教育者当下的虚拟化生存。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生活世界的内涵,成为受教育者个体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并对其产生着不容忽视的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为虚拟化生存的规范化提供思想道德文化的支撑,以符合网络特点的网络文本的形式,恰当而生动地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代表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使受教育者在虚拟环境下通过网络文本的选择与解读接受规范传递与价值引导。
(三)借鉴网络话语,积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
积极拓展话语资源,整合有利因素,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话语优势,是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此:
1.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辐射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代表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以符合新媒体特点的网络文本的形式予以恰当而生动的展现;将人类丰富的精神成果,诸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宗教和哲学的思想和观点,科学理论和艺术作品以及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多地转化成网上可点击的内容。只有丰富了网上的信息,才能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辐射空间,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通过文本的选择与解读以及交流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规范传递与价值引导。
2.要善于从网络话语中汲取新话语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方式,给大学生无限的诱惑和想象的空间。网络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战线,从现实走向虚拟、从宏观走向微观等。网络话语的生成,既是网民的话语沟通和表达形式,又是网民虚拟现实的生活方式。[1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摒弃对网络话语的轻视、漠视心理,了解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话语。要大胆借鉴网络中的一些健康、有益、良性的话语,借鉴一些符合大学生群体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这样才能与大学生网民更好地对话与沟通。
3.要密切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时代脉动和网络文化发展趋势,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审美取向,分析他们的观赏心理,采用大学生常用的话语修辞手法,采撷和创造出更多表现时代和事物特征的新鲜话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的再创造。
(四)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主动服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
1.要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话语的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者应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和兴趣爱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并把这些融进话语当中。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及时关注和化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遇到的困惑和困难,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教育者的温情与关爱,营造温馨舒适的话语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真正认同教育者的话语理念,进而内化于心,形成独立的道德人格。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网上开设心理知识宣传栏、心理咨询室、心理门诊室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网上倾听学生的倾诉与情绪宣泄,尊重其感受与体验,引导其主动分析面临的困境,共同探求心理困惑的诱发根源,挖掘大学生内在心理需求等等。通过双向交流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缓解大学生的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伴随这一过程,教育者便能赢得大学生们更多的信任,从而增强自身的感染力和话语权的影响力。
2.要营造融洽的话语言说场景,在话语内蕴上融注更加积极的情感
情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递的只是言语的表层信息,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中作用相当有限,甚至会由于情感的不当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失效或反效。比如教育者在褒奖受教育者时如果带有明显的讥讽语气或神态,话语本身再具有正当性也不会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解释就会出现障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就难以顺利展开,双方也就很难达成相互理解与共识。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营造融洽的话语言说场景,真诚地尊重、关爱和激励受教育者,将积极的情感因素融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去,从而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实现双方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顺利进行提供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3.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服务育人”理念的确立。这一理念的确立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知识和爱的统一,由“传达信息—宣传教育”向“传达信息—推销自我”的转变;教育者才能放下架子,真正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进行思考和表达,大学生才能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感受到教育者真诚的关爱与帮助。这种饱含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增进受教育者对生命意义与生活价值的理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才会有威信。
(五)倡导立体化引导,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管理水平
1.充分发挥多种媒体之间的协同作战,以形成话语引导的合力
校园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的权威性、受众的广泛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面对新媒体环境,我们应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实行立体化的引导,可以推动校园话语共识的形成,而且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由于传统媒体对网络话语进行选择、过滤,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促进话语共识的形成。这种多种媒体之间的协同作战、立体化引导策略,可以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导的合力效应。
2.建立网上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保证话语传播的正确方向。其次,采用“疏堵结合,引导为主”的方针,来引导话语传播。“疏”,即把握动态,实施网上疏导,澄清错误言论,及时公布正面信息。“导”,即主动出击,因势利导。要主动出击,批驳反面声音,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与核心价值体系。再次,要探索多种途径努力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话语功能,在加强监控、有效预防的同时,依法查处利用网络传播有害信息的当事人,不断推进网络道德建设。第四,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使用网络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网络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第五,在高校建立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队伍,用富有教育性、感染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话语传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正面影响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网络言行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第六,要高度重视网上评论工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反应灵敏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评论员要主动介入校园BBS和校外网站的交互式栏目,采取“宜早不宜迟、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激”的策略和“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冷静处理”的要求,[15]主动导帖、积极跟帖、适时结帖,以普通网民、平等方式参与网络讨论,挤压有害信息的传播空间。要建立网络管理和网络评论人员学习、培训、考核机制,加强提升其政治理论水平修养,使其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加强培训其对网络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使其能够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生动形象,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培养其应变能力,使其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3.积极建设服务大学生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
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主题网站等,是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载体,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遵守网络法规和社会道德,正确使用网络载体,共同维护网络载体。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出科技含量高、使用便捷性强和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绿色网络载体。
4.营造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
要对于网络话语的存在形态,如发跟帖、论坛、博客、视频等的管理,倡导网络文明公约,安装合格的过滤软件,防止不良信息对青年学生的伤害,建设有利于青年学生的上网场所。要制定规范和标准,推出促进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绿色网络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竞赛活动,发现并积极举荐各类青年网络人才,培养更多的绿色网络人才。
(六)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提高话语创新能力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塑自身素质,努力提高话语创新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能驾驭新媒体技术,熟悉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掌握受教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话语,适应受教群体的交流方式,才能敏锐地捕捉他们的生活习惯、心理动态,从而把握受教群体思维和行为上的发展变化;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网络话语这一新的沟通方式,才有可能与受教群体建立信息上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有效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传递教育信息的帮助,取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成功。
2.要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大学生网络化生活的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融入网络生活,体验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学习、娱乐方式以及他们思想、心理及行为的发展变化,真正做到与学生在同一个环境下交流。
3.要有创新意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话语创新规律,扩大语汇范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含义,以构筑一种全新的、理想的话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重建自己的有效话语。
(七)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实效性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单纯,思想意识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来信息的影响。新媒体本身只是一种传播媒介,要做到趋利避害,高校就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实效性。
1.要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舆情分析工作
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做好网络管理、网络舆情分析的工作,能够对网上的内容进行收集,制定相对应的管理措施。组建一支反应快速的“网上督查队”,可以由老师和学生骨干共同组成,对校园网进行全天候的监控和整理。比如对BBS上的讨论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捕捉和反馈,对于不符合事实和不良影响的论点及时澄清并做出正确引导;并且以适当的方式发布积极的学生关心的网络信息,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对校园网的关注度,也可以抵消消极信息对学生影响。对于网络上发布的信息要建立审查把关、管理监控的制度,对电子公告的服务信息、个人主页信息都要实行审查式的发布,包括校园网络的链接要一一检查通过,规范师生上网的安全规定和网络言行规范,真正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2.研究和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为网络筑造“防火墙”
现在网络上和市场上提供很多种网络防御和过滤软件的下载,能够防止包括特洛伊木马攻击、网页篡改、监视非法入侵的种种网络问题,还能够提供专为青少年设计的过滤保护浏览器、设定上网时间的监控软件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定的网络软件技术手段来保证校园网络的纯净。
3.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网络的安全,打击网络犯罪
我国为加强对互联网管理,也先后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或公约,如《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高校要加强全校范围内的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还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校园网络规章制度,规范校园网络的运行和管理,使得高校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上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倡导健康、积极的高校网络态度。
(八)坚持话语创新发展,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体系
当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加强理论研究
在现阶段,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影响在我国尚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新媒体建设与应用走在社会前列的高校而言,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这需要我们立足实践,针对实践发展的具体状况进行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话语鸿沟现象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之一,随着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深入,新媒体必然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更新的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研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为支撑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论和大量的教育素材进行归纳提炼,形成理性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说事话语和新话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研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以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话语系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事水平,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新媒体时代的新环境中,伴随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整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其学科内部形成了实践与研究两类整合乏力的话语。实践话语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由于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欠缺应用性的特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漠视现有研究理论的存在,甚至对现有理论存在不信任的态度,但是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工作状况予以总结归纳、互为交流,因此只能求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纯经验式的话语,这种话语非常具体、琐碎,无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研究话语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科发展时日较短,学科存在着理论奠基的任务,需要一系列的学科结构、学科范畴等思辨性的理论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学科基础,再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大部分理论工作者研究过于注重学理化的演绎和抽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特点,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界的思辨性话语占主导。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话语往往相互交织,但是话语主体却相互轻视。理论工作者认为实践工作者缺乏理论素养,从事是低水平活动;实践工作者认为理论工作者缺乏实践能力,从事是务虚活动,这使得这两种话语沟通交流缺少,整合乏力。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整合,已成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体系的当务之急。
3.加强话语系统的协调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系统要体现话语的协调性,这不仅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系统的目标。这是因为:一方面,这种协调性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话语系统在认知基础、价值取向和目的设计等方面的协调融合。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差与话语系统权力主体话语信息重叠率较低有密切联系。所以,新话语必须不断消除话语系统中双方信息传递和交汇的阻力,寻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系统融合的途径。另一方面,这种协调性要求教育话语与教育环境的协调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本体话语系统,但同时它必须受制于另一种非本体话语系统,也就是对应于本体话语系统而言的整个学术界的话语系统。任何一种话语都逃脱不了它所处时代普遍弥散的话语,即受制于特定的语境。社会的多元化必然孕育着价值、信仰与利益之间的冲突,种种冲突只有靠“协商”去解决——有关各方共同协商,以达成某一套解决争论的规则,社会秩序也借此得以维持;种种冲突可以靠协商去解决——教育主导者、社会各界和网络等亚文化思想影响者、受教育者等各方协调,形成受教育者的新思想。而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系统要实现主流话语与非主流话语的协调,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后现代话语的协调,文本话语与网络话语的协调,全球化话语与地方性、民族性话语的协调。
总之,加强话语系统的协调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系统的内容要从偏重政治意识形态,向政治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个人生活并重转变,从偏重国家话题,向公共需求与个人需求并重转变,以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全面广泛的联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语境,从而形成一套以科学的“真”为基础、以人文的“善”为内涵、以艺术的“美”为形式、以技术的“实”为手段的新话语系统。
【注释】
[1]苏璇.高校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湖南农业大学,2011.
[2]穆祥望.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导向功能研究.情报科学,2007(7):1644.
[3]韦吉锋等.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91.
[4]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上海大学,2010.
[5]吴洁,潘晴雯.网络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探析.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43.
[6]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上海大学,2010.
[7]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上海大学,2010.
[8]陈宁,周翔.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北京教育(德育),2011(10):11.
[9]邢伟荣,曹亮.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当及回归.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56.
[10]陈飞.道德教育话语权探析.现代大学教育,2009(1):84.
[11]黄禧祯.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片论.学术研究,2007(8):122.
[12]王晓宏.论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原则.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
[13]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推进的路径.探索与争鸣,2011(8):79.
[14]邱仁富.论全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150.
[15]唐秀庚.论高校增强网络宣传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