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职业的特点和功能

四、职业的特点和功能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一步说,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大多建立在职业分工、分化、分类,即职业范畴进步的基础上。因此,承认和运用职业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无职业者在此方面则大受影响。职业作为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成为个人生存和维持家庭的物质基础。

四、职业的特点和功能

(一)职业的特点

通过对职业范畴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特点:

1.基础性

职业是个人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职业给人们解决了生活的经济来源问题。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从事职业活动,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人文活动,大多建立在职业的基础上,“衣食足而知荣辱”,有了职业生活,才有其他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进一步说,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大多建立在职业分工、分化、分类,即职业范畴进步的基础上。人类有了农业,就有了农民,就能够利用自然界提供长久的生存资料;人类有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就有了工人,就能够创造品种丰富、数量巨大,甚至是无穷尽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类有了第三产业,就有了各种服务性劳动者和管理人员、科学家和艺术家等脑力劳动者,也就使得人类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2.广泛性

职业问题涉及社会的大部分成员,也涉及社会、经济、心理、教育、技术、政治、伦理等许多领域,因而它具有广泛性。就个人而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大千职业世界发生着联系。

基于职业范畴的广泛性,诸多的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各种工程技术学科、生理学与医学等,都把职业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时代性

职业的时代性有两个含义:一是职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部分新职业产生,替代一部分过时的职业;二是社会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时尚”,它表现为该社会中人们所热衷的职业。

个人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往往也反映在人们的职业取向上。例如,十年动乱期间,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受到责难;粉碎“四人帮”以后,大家都想上大学,当工程师、科学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转而注重第三产业的职业,不少青年人把从事商业经营、饭店管理当做最可心的工作,等等。

4.同一性

某一类别的职业内部,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人际关系等都是相同的或相近的。由于情境的同一,人们就会形成同一的行为模式,有共同语言,很容易被认同。同行、同事,就是指有—定类似之处的人群。

正是基于职业的同一性,才构成工会、同业工会、行会等社会组织,才有从业者的利益共同体。工会,是保障会员们的工资收入、就业机会、福利保险等共同利益的团体;著名的保险行业,早期就是由“船东”这种职业人士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认识而创造出来的。

职业的这种同一性,往往会给人们打上社会印记。例如,张三是侦探,人们会认为他精明;张三改行搞文艺,人们就认为他活泼而浪漫;张三又去当教师,人们则认为他有学问,等等。

5.差异性

不同职业之间,可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职业劳动的内容、职业的社会心理、从业者个人的行为模式等。一般来说,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必然存在分工,存在多种多样的职业。古人说世上有“三百六十行”,现代社会则有着多达几千甚至上万种职业。各类职业间大相径庭,隔行如隔山。职业的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职业者的不同社会人格,以及人在职业转换中的矛盾与困难。

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的发展,新职业不断产生,其数量要大于被淘汰的旧职业。当今社会,职业差异还在继续加大。

6.层次性

众多的社会职业,可以区分不同的层次。尽管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存在即合理”,职业间不必区分重要与否,或者说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性,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不同职业的社会评价的确存在着差别,即有“高低贵贱”方面的看法。这种职业评价的层次性,根源于不同职业的体力、脑力付出不同和工作复杂程度的不同,以及工作的轻松性、教育资格条件、在工作组织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工作的自主权、收入水平、社会声望等方面的差别。

不同职业的这些差别,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主观意愿形成。因此,承认和运用职业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社会只注重总体而忽略作为其基本要素的个人,以“服从社会需要”来抹杀职业的层次性,是违背客观实际的。当社会重视个人时,必然承认职业的层次性,承认职业存在地位高低的区别,也就应当通过给人们创造平等竞争、自由择业的机会,促进人们积极向上,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的个人功能

职业,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又是人们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人们从社会中获取各种利益的资源。它对于每一个人都极为重要。具体来说,职业对于个人有以下作用。

1.职业是人生的主要活动

职业作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进行人生实践的最主要场所,从多方面决定了个人的特征和境遇。无职业者在此方面则大受影响。

人的职业生活,使从业者进入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因职业的异同而异同,由此,职业就成为使人担任特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一定行为模式的条件。

2.职业是人们获取利益的手段

(1)职业给人们提供主要经济来源。职业作为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成为个人生存和维持家庭的物质基础。“趋利”与“避害”一样,都是生物对外部环境的必然选择,人的“趋利”更多地体现在追求高收入的职业上,这也就成为人们选择职业的主要标准。

(2)职业可以获得多种非经济利益。职业活动可以使个人获得多种非经济的利益。这种非经济的利益包括名誉、地位、权力、各种便利等,从而使个人获得心理满足,达到“乐业”的境地,也可能转化为金钱或者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

追求较高的社会地位,是许多人的人生重要目标。职业类别、职业环境和职业中的个人等级(如局长、厂长或办事员、工人),就是人的社会地位的象征。人们在职业问题上的努力和奋争,构成人们在社会地位“阶梯”中的向上流动。

3.职业是个人发挥才能的手段

人们从事的某种特定职业类别的工作,不仅要求人们要有一定的素质,还要能使人的才能得到发挥,并成为促进人们的才能和个性发展的手段。

4.职业是个人为社会贡献的途径

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就是进入一个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之中参与其活动。个人在这个体系中的活动结果,就是他(她)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三)职业的社会功能

1.职业是社会存在的内容

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不仅是人的社会身份、等级的体现,其本身也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个内容。职业分工及其结构,是社会经济制度与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通过人的职业劳动,创造出社会财富,这也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职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职业的社会运动,包括个人改善职业的向上流动、与社会经济结构相联系的职业结构变动、不同职业阶层间的矛盾冲突及解决等,构成了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此外,人们为了追求未来的“好职业”而进行人力投资、从事学习,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3.职业是社会控制的手段

职业是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安居乐业”是人们的共同愿望,衣食足而知荣辱,饥寒则起盗心。政府为公众创造职业岗位、执行促进“充分就业”的政策,从其功能的角度看,就是为了减少社会问题,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此外,政府在职业方面的种种政策、制度,也都是为了实现大大小小的各种社会目标。例如,我国十年动乱时期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在政治上是为了“改造学生的思想”;又如,政府给公务员增加工资、发给“高薪”,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养廉”;再如,各国政府控制失业率,要达到充分就业,就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