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语言沟通的特点和功能

非语言沟通的特点和功能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务人员了解了人的非语言沟通的真实性特点,在医疗实践中多观察患者,就能够掌握意志控制与实际病情、体态表现与内心真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真伪,掌握真实病情信息,为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病情资料。3.含蓄性 即非语言沟通的不确定性。6.丰富性 非语言沟通可以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和态度。1.传情达意 非语言沟通的首要功能是表达感情和情绪。

(一)非语言沟通的特点

1.组合性 在沟通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很少以某种沟通符号孤立地去表情达意,通常以组合的方式出现。尤其是身体语言,往往以一两种符号手段为主,辅以多种形态的协调配合,综合构成一簇信息,使接受信息的一方能全面译解,准确掌握传送来的密码。例如“笑逐颜开”、“愁眉苦脸”所概括的面部表情,都是以“眼语”为主体,并辅以口、唇、齿、鼻、眼、腮、眉、额(额上的皱纹)等器官的相应动作综合组成的一种沟通符号。此外,非语言符号与语言沟通行为也往往密切相关,相互增强和支持。因而在医患交往中,认识某一非语言行为时,应尽可能完整地把握相关的所有非语言信息。

2.真实性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共同承担着发出信息、传递情感的任务。然而,口头语言所传达的意识大多属于理性层面,经理性加工后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不一定能表露出一个人的真正意向,而人类的身体语言表达大多是无意识的,是思想的真实反映。人可以“口是心非”,但很难做到“身是心非”。愈是无意的体态语言,表现的情感愈真实。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没有人能保守秘密,即使他的嘴保持沉默,他的手却在喋喋不休地说着,他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渗出对他的背叛”。医务人员了解了人的非语言沟通的真实性特点,在医疗实践中多观察患者,就能够掌握意志控制与实际病情、体态表现与内心真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真伪,掌握真实病情信息,为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病情资料。

3.含蓄性 即非语言沟通的不确定性。语言沟通表达的意思清楚明白,社会规范性较强,相比之下,非语言沟通表达的意思朦胧含蓄,社会规范性差。其含蓄性表现在非语言沟通的多解性方面,在人类的体态语言中基本上没有一个表情、动作、姿势只表达一种含义,往往都具有多义性,在实际运用中容易造成曲解或误会。所以对体态语言的多义性必须予以充分重视,要尽量避免以偏概全,武断、极端地来理解体态语言。掌握非语言的含蓄性特点,对于医务人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主要是要求正确认识和辨别患者非语言的真实含义,避免在治疗活动中产生理解偏差。另外,还要求医护人员与患者交往时慎重运用体态语言,当估计会给患者造成理解歧义或不利于对方领会时要以口语表达为准。

4.民族性 非语言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受种族、地域、历史、文化、习俗习惯等影响,在表现形式和所表达的内涵上都体现出了各自的文化特色。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表达同一语义的体态语会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表达方式迥异,如见面问候,中国人习惯用握手或点头的方式来表达,而欧美人则以拥抱和接吻的方式来表达,日本用鞠躬的方式来表达,瑞典的拉普人以互相擦鼻子来表达,波利亚人边拥抱边拍打对方后背来表示问候等。另一方面则是相同的动作或体姿所表达的语义有别。如翘大拇指这一手势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是表示赞扬,在日本人表示“5”,在德国表示“1”,希腊人理解为“滚蛋”,澳大利亚人除了理解为“搭车”手势语外,还认为它带有对人侮辱的信号。因此,在医患交往中,正确认识体态语言的民族差异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减少误会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5.共同性 人类的非语言符号虽有极强的民族性,但又有一定的共性。非语言沟通的共同性体现在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无论是男性、女性,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可以用同样的体态语言表达同一种情感。如向人做恫吓或威胁的姿态,向人表示乞求或可怜的行为,向人做出欢迎或喜爱的动作,不同国家的人都能做出相近、共通的理解。又如现实生活中悲伤、痛苦常是用哭泣的形式来表达;愉快、高兴、喜悦,常用笑的形式体现,有句话说得好,“微笑无国界”。可见体态语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的人们通用的交际手段。

6.丰富性 非语言沟通可以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和态度。语言沟通用的是单一的听觉或视觉通道,但非语言沟通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通道,传递表情、动作、空间距离、服饰、体触、环境布置等信号。这种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更有利于双方准确接受信息,分析综合判断,调节互动,以便及时做出正确反应。

(二)非语言沟通的功能

1.传情达意 非语言沟通的首要功能是表达感情和情绪。如相互握手表示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父母摸摸小孩子的脑袋表示爱抚;夫妻、恋人、朋友间的拥抱表示着相互的爱恋和亲密。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由于疾病的影响或碍于某些特定的环境,医生、患者不能采用其他沟通手段时,往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表达他们的内心状况。如脑出血引起语言功能障碍时表现出要饮水、排便的表情;某患者两眼噙泪,神经质地搓着双手传递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等。

2.验证信息 指与说话内容密切相关的非语言信息,它是用动作表达语言的内容,它们常像谈话内容的一幅插图。当非语言传递的信息验证了语言信息时,沟通是最有效的。常见的类型有以下两种。

(1)辅助语言:交际中,人们运用言语行为来沟通思想、表达情感往往有词不达意或词难尽意的感觉,因此需要同时使用非语言行为来进行帮助,或弥补言语的局限,或对言辞的内容加以强调,使自己的意图得到更充分更完善的表达。如你要喊某人走到你的身边来,由于距离远或声音小,对方听不见你的声音,你只需向他招一招手,他就会明白你的意思,达到有效地信息沟通;又如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总企图通过自己的穿着打扮、目光神情、声音变化和手势动作来强化表达效果。

(2)替代语言:非语言符号不仅具有伴随性或辅助性,而且它还可以发挥独特的替代作用,即可以代替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产生预期的传播沟通效果。如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其意义就不同,小指独身,环指(无名指)订婚、结婚,中指热恋,示指求婚,这就是替代作用。在医患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替代也是屡见不鲜的。患者因担心口语对疼痛部位说得不够明确,时常用手指患处:“这儿痛”,“那儿不舒服”。同样,医务人员在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或在解答患者的疑问时,也常常运用手部动作来具体指示,以实现医患之间良好的交际与沟通。

3.调节互动 非语言沟通具有调节各方的信息传递互动方式的作用。两人谈话时,调节动作被用于维持和调节沟通的进行。与情感表达一样,调节动作常包括眼、面部及头的运动,如谈话中向对方点头则表示:“说下去,说完你想说的一切”;抬一下眉头,则让对方知道:“等你说完后,我可要对此加以评论了。”看着谈话者意味着可继续谈话,频频看表则意味着谈话该结束了等,手和手臂的运动或体位的转换也可起到调节动作的效果。简言之,调节动作可帮助交谈者控制沟通的进行。

4.显示关系 非语言行为可以反映人际关系状态。因为沟通发生在内容和关系两个方面,一个信息总是由内容含义(说的什么)和关系含义(怎么说)相结合而显示的。内容含义的显示多用语言,关系含义的显示则较多地依靠非语言信号。例如,挥拳相向表示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剑拔弩张的状态,而相互握手则表示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医生和蔼体贴的表情向患者传递了友好的相互关系,而一副生气的面孔和生硬的语调则向患者传递了冷漠和疏远的关系。医生靠近患者坐着,这种交谈方式显示双方平等的关系。总之,非语言沟通在维系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5.体现素质 非语言行为直接形成一个人的形象,它是一种造型,体现了言谈者的风度、气质、魅力和内在品格。举止文雅、仪表端庄、和颜悦色、笑容可掬、昂首阔步、从容不迫、心平气和、脚踏实地,给人的感觉是有礼貌、有修养、有教养;衣冠不整、蹑手蹑脚、破口大骂、丢三落四、冷眼旁观、装聋作哑、冷若冰霜,给人的感觉是缺乏修养、素质低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