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三维结构方法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的运用

二、三维结构方法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的运用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管理主体必须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指引学校实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程行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的办学理念,指导实践教学体系各项构建活动,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

二、三维结构方法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的运用

根据三维结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可在三个维度中实现。

(一)运用知识维掌握相关理论,确立实践教学理念

知识维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及以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研究对象的学校管理学等各种知识和技能。学校管理主体必须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指引学校实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程行动。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校全体教师学习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等以及与这些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理论。指导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活动。

1.学习系统科学理论

首先 必须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的目的性、相关性、开放性和整体性等特性。一要明确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是学校教育系统的根本目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育人功能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追求。二要明确实践教学体系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需将“统筹规划、系统建设、整体推进”的理念作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原则。三要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发展是学校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创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以及学校的社会评价度等。只有重视各种以见习、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科研能力训练、专业实习分类模块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3],实践教学体系才能与学校教育系统及外部环境保持和谐状态。四要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每一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让实践教学体系各要素与学校教育系统中的要素形成合理结构,增强系统的整体功能,以此建构起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依托、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次,运用系统整体原理和动态平衡原理指导学校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活动。系统整体原理可简单表述为:“要素—结构—功能”。运用系统整体原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各种构成因素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从各种可行的实施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方案。运用动态平衡原理研究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学校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指导学校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活动,实现动态平衡。

2.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教育科学理论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学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学习教学理论,掌握实践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为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内容、过程的改进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指导;学习课程理论,把握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联系,自觉地将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范围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为提高课程设置、设计与编制水平提供科学方法;学好学习理论,探究基于实践教学的学习规律、学习条件,把握实践教学环境与学习心理、行为经验和学习的因素关系,充分利用各种因素的积极力量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为构建实践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因此,学习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等教育科学理论,对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就显得必要了。

3.学习心理科学理论

心理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学校管理主体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科学的知识,把握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按照心理科学的原理指导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活动及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活动有序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对人的动机、需要、情感、意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心理学规律构建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过程。

4.学习管理科学理论

科学的组织管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活动及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管理科学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活动及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管理理论依据。学校管理主体必须通过对管理科学理论的学习,运用均衡发展、成本效益的管理原理,根据学校办学门类、层次、规模及所处的地区、社会环境的差异,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特殊性进行研究,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活动及管理工作提供方法:一是研究因校制宜的策略,为管理目标的科学性、管理系统构成的合理性,以及管理机构实现其职能的最佳途径和提高工作效度的方法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新思路;二是用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为建立提高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质量与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效率相联系的管理机制提供帮助;三是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建立院、系、教职工个人的三级目标管理形式与实现均衡发展的过程管理形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提供支撑,逐步形成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长效管理机制。发挥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5.学习学校管理学理论

学校管理学理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活动更具直接的指导意义。学校管理主体通过学习学校管理学,掌握学校管理的规律以及科学管理的方法,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原则、内容、过程、方法、制度、管理主体等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为构建规范的管理体系提供依据;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的条件,按照学校管理的规律指导建构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实践保障机制、优化对“人、财、物、时间、空间”及相伴随的各种特殊要素的管理,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的品质。

组织全员通过系统学习学校管理的有关理论,提高全员的理论素养,坚持 “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准则,以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符合本科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办学理念,指导实践教学体系各项构建活动,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

(二)运用逻辑维研究和制定科学决策方案

逻辑维是对实践教学体系各项构建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规划,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实施方案,是使各项具体活动围绕目标有序地展开的一系列最优决择的思维程序。逻辑维运作包括五个过程和环节:条件分析、要素选择、特色设计、模式优选和系统整合。

1.条件分析

条件是制约和影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外部因素,由实践教学体系各项构建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构成。条件分析是指学校管理主体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各项构建活动及各方面条件进行科学分析,把握有利条件,排除不利因素,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首先,分析学校内部条件,包括领导者素质;教师队伍总体水平和特点;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历史、现状及各种可以利用和支配的资源等。

其次,分析学校外部条件,包括社会发展对学校实践教学的需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的协调性;学校所在区域对学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持程度以及资源的可提供性。

2.要素选择

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目标和出发点,优选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蓝图、实践教学运行过程、环节以及学科专业的各要素进行分析,把握影响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的关键因素,构建起由多层次、多单元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包括: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实践教学制度、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教材体系、实践教学设备装备和管理系统。在要素选择过程中,要注重将特色课程与实践教学活动、校本实践教学研究和教师发展、管理和实践教学评价结合起来,为形成适合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并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创造条件。

3.特色设计

特色设计是在对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条件的分析及对关键要素把握的基础上,寻找创建凸显实践教学独特优势的过程。首先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和不同地方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及地缘文化特点等禀赋,对不同专业的实践环节及要素进行分解和整体构思,确定发展方向(特色的定位);其次,一方面对学校系统各层面,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确定最优实践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遴选独具特色的要素并嵌入各个子系统和具体环节进行整体构建,形成特色的实训系统架构。最后,通过有计划地从局部到整体、从点到面,将特色要素逐步渗透到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风范,以凸显实践教学体系整体特色。

4.模式优选

模式优选是指对构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诸模型进行比较,从而优选出基本程序或框架实施方案的过程。

模式优选没有普适性的标准,各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局限。但最基本的有三种模式:⑴跨部门、跨地区之间以进行操作实训,培养基本能力为目标的合作模式。该模式可为校内、校际、校企共建,实现联合开放、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添彩;⑵强调特色课程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注重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模式。该模式可形成具有学术、技术优势和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⑶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和教育评价,建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模式。该模式可形成多样化、开放型教学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同学校可根据办学条件、发展优势、要素构成、发展潜力等具体情况,通过模式优选,有效创建与本校目标指向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对影响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条件、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环境等要素进行研究、判别参数及分类阈值,并进行分类和评估,建立指标体系。其次,要选取最合适的要素组合模型,寻找最好的构建操作进程,给出最合理方案。即根据具体条件选取最优模式。然后,尊重客观规律,要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教学、技术、管理等各方专家的意见,依靠集体的智慧,使模式优选决策科学化、合理化。对条件好,优势独特并据推广意义的合理方案,可采用凯利优选法,组织力量进行专项研究、讨论和决策。

5.系统整合

系统整合是指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发展条件、实施方案等相关的要素进行全面调整,形成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决策过程。不同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条件、发展优势、关键要素、发展潜力等存在很多差异,这些条件或要素在动态运动中既互相促进、良性互动,也互相制约、产生内耗。对这些条件和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保持动态平衡状态,促进实践教学体系要素、发展条件、实施方案的优化组合、协调发展,不仅能满足实践教学体系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能达到系统整体均衡状态。

(1)通过统筹兼顾的原则,协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需求同“目标与方法”、“技术与经济”、“当前和长远”、“需要与可能”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用局部与整体均衡发展战略思想制定实践教学体系总体发展规划和阶段规划。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外部因素,使其转化为发展的外动力,并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方案的优化过程中实现系统的最优整合。体现战略性、纲领性、预见性、宏观性。

(2)根据不同时期学校发展的实况,调整系统整合的具体实施方案,但在制定各方面的工作计划时,要把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功能的整体协调性作为重点放在首位,使各阶段的系统整合活动围绕预定的目标不断推进。

(3)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重点投资学生受益多、覆盖面广的实验室、重要的基础实验室、技术基础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及实践实训场所,使人才智能结构能在整合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得到有效的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4)坚持整体推进的原则,运用系统论思想和系统工程方法,对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储备和短期、中期、长期内可能获得的教学资源状况(量)进行评测,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力进行综合评价,合理调整可支配的资源配置计划,在进行系统整合中,要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并兼顾一般项目发展需求,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愿景。

(三)运用时间维实施动态调控,优化构建过程

时间维是描述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全过程的方向向量,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活动中,时间维表示以实施方案为依据,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调控,逐步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的过程。时间维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计划—实施—评价—总结。

1.计划阶段

计划是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提出明确目标,规定具体任务、安排实施进程的活动,是操作维的起始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活动都是以计划为依据来安排、协调和实施的。

计划的制订要反映实践教学的现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步骤与目标。因此,学校管理主体在进行调研后,要拟订方案并实施活动的安排:一是组织力量制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战略目标和建设规划、工作计划。二是按“统筹规划”原则,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规划项目进行统筹安排,确定行动的领域、内容、任务、期限和行动的组织形式。三是按“系统建设”原则,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架构和选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方案。四是按“整体推进”原则编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度时间表,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彼此衔接,有序进行。尽量选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实施进度表。用网络图研究计划中的各个工作(任务、活动、过程)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4]通过计算找出计划中的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在不断改善网络计划的过程中,选择最优方案并付诸实践,提高效率,使计划的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2.实施阶段

实施是指学校管理主体根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计划,组织各类相关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行动及过程。实施是操作维的中心环节。

(1)建立领导管理机制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各类相关成员是由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多样化组织结构。其表现为:①学校内部相关机构,通过设置的隶属关系构建起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形成一对一的线性结构关系和一对多的树形结构关系。②在学校、学校与企事业之间,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为目标而建立在社会分工与合作关系上的开放性组织结构,形成多对多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必须建立既是多中心分散,又是权力中心的领导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建设计划等宏观调控和管理等职能;成立以CIO为组长的工作小组主持日常工作,按照总目标制定的建设计划和实施策略,推动实施方案的落实;并负责对各个环节和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及实施过程的监督工作。

(2)抓住实施工作要点

①做好规划和立项——实施工作的基础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学校发展、学科建设规划,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规划和立项项目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论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资源浪费或重复建设,这是实施工作流程的重要起始阶段。

②推行以点带面——实施工作的关键

系统的功能大于各组成要素功能之和。因此,在构建工作中加强相关部门、学校管理者、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的互动与沟通,使项目建设团队成员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关注、识别、梳理”实施工作流程阶段,大力推行以点带面的实施行动,以项目为抓手,培育“亮点”。用“亮点”工作的示范和成效,带动和辐射“面”上的工作。“关注、识别、梳理”工作流程是实施阶段提高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整体绩效的关键因素。

③注重持续改善——实施工作的灵魂

以学科为导向,加强各学科及专业之间的整合和共享。以质量为主导、实用为目的,对实施专项流程进行优化,特别是对关系到学校发展战略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增值影响最大的关键流程要重点关注,使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建设项目能按规划和方案进行。并依此在“实现流程的持续改进”过程中,[5]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3)制定配套措施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计划实施过程的动态性会带来变化,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来支持各项任务在计划规定的限期顺利完成是实施阶段的重要环节。一是制定“计划”总体目标下基于分工合作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体系,协调和引导各类相关成员的实施行动在统筹规划、方向一致的框架中整体推进。二是进行岗位与职责的制度配套,强化各类相关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并通过“信任”和“利益”来协调“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能力,提高分工合作效度。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计划实施主体的创造性、自主性、自为性的内在动力不断创造新成果[6]

3.评价阶段

评价是指以计划为依据,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督促、检查、评判,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控的活动,以保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活动在预定的轨道上有效运行。评价分为五个环节,即:成立评价组织——建立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内容与模式——开展评价活动,是实施环节的延续,是对实施状态的测定,是操作维的中间环节。

(1)成立权威评价部门,全方位地关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活动及进程,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对“实施”主体和成果的评测(师生评价与权威评价)。评价部门有协调与监督主体的功能,要做到:①确保评价过程与结果的公信度与效度。②开通实施主体通过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和创设表达意愿的环境,体现评价的广泛性。③协调关系,使权力主体和受评客体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从而形成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平衡发展的和谐局面,彰显评价民主性[7]

(2)建立评价体系,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诸要素进行综合分析,遴选易量化的指标集合,构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选用不同的指标从各个侧面反映系统运行和演变的过程,借以描述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建设发展过程与全貌。二是从“设计目标分析、策略运用、评价方法、体系结构”多方面描述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意义以及构建工作的恰当性。

(3)制定科学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从不同方面客观地反映学校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活动的要求。通过赋予不同指标的权重值和设计的分析模式和评价量规,衡量实践教学体系有机整体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为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构建工作做出准确评价提供标尺,也便于主、客体对照标准进行自主检测。[8]

(4)确定评价内容与评价模式。评价内容包括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质量、水平的所有要素。评价模式是指评价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①从“战略指导、组织协调、管理与保障”等方面,对学校管理机制、管理体系、管理系统的效度和管理主体、组织及各类相关成员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的工作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②关注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规模、结构、整体功能以及规划、实施方案和立项项目的合理性,对实施过程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质性评价。

③对实践教学体系各个项目准备情况、策略的选择、组织情况、方法与手段运用以及“亮点”和“面”的建设过程进行价值判断。采用各类相关成员参与、自评与它评相结合的互动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评价的广泛性,过程的民主性。

④关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阶段性项目结果,对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实施方案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过程中所产生的非预期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为调整决策提供依据。

关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系统性项目成果,使其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程中具有的引导性、示范性的意义。

(5)开展评价活动

评价活动是指评价机构和相关成员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模式和评价量规,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状况进行测验和判断的行动。

在实践过程中要按“一个保证、两个结合、三个步骤”开展工作:

首先,承诺“一个保证”。即保证测验的信度、效度。

其次,做好“两个结合”。即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程评价。注重评价与指导的结合,通过评价发现问题,促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

再就是,抓好“三个步骤”。即评价活动按程序和规范进行:一是搜集资料(信息),确认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可用性和时效性,并按评价体系的指标项,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编码并做出解释;二是用适当的分析模式,对所搜集到的有关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活动实施过程的描述材料和数据进行筛选、整理与分析,用评价量规对有效信息进行测验,做出判断。三是将描述性结论与数据分析结果相互印证的评价结果和正式报告提交相关部门和决策者,并向参与评价的主、客体做出解释。也可选用问卷法了解有关人员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看法和建议,以便深入地分析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情景。另外,还可采用访谈法通过与被调查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交谈方式获取有关信息,深入地了解有关人员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活动实施过程的需求。

评价活动以提高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的效度、质量、水平为目的,使其成为激发主体行动的外在动力。

4.总结阶段

总结是对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活动与获得的成果进行回顾、检查、分析、确认、研究,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寻找认识规律,确定进一步发展方向的活动。总结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活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操作维的终结环节。通过总结,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活动的结果和评价的信息资料加以具体而明确的分析,对照原定的目标、计划、质量和效果作出综合结论,找出成功的经验,肯定取得的成绩,形成新动力,并指明努力方向。

总结可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减少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根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活动与成果等资料的实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方案、方法、过程、成果和组织活动本身以及影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活动的关键因素,作出综合的结论。

第二,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活动与成果分项评定的结果进行合成或汇总,并对结果进行数量上的综合评价和文字上的综合描述,写出综合、概括性的意见和结论。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诸项活动与环节中进行比较,找出单项与总体水平上的差异,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将结论及时反馈给有关方面,发挥总结的指导作用。(1)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工作的结果,为其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2)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相互借鉴经验,以改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3)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活动的主体反馈意见,指导今后的工作。(4)保存总结和相关评价资料,维护历史真实面貌,以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档案建设的内容源泉。

第四,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注重评论性、过程性、实践性,并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透过现象寻找规律,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育管理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系统结构的方法,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最优化的整合实践。运用系统工程三维结构原理,为构建个性鲜明、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学校特色和校本发展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6]蒲善荣.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创新动力[J].社科纵横·2008(11)

[3]金微微.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2

[4]李海东.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及考核评估务实全书.北京: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5

[5]首席技术官.ERP实施过程中的流程管理.[J/OL]http://cto.icxo.com/htmlnews/2009/05/06/1379239.htm

[7]郭广雷.社会监督与政治和谐[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7)

[8]蒲善荣.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动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