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第二节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教育创新模式也应遵从这一整体性原则。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因此,生命教育必须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干预性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理念,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特点,因为生命与主体不可分割,没有无生命的主体,也没有无主体的生命。因此,主体性就不仅是一般的教育原则,更应当是我们构建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原则。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主体意识的大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在生命教育中,必然要注意主体性原则的运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要注意:1.生命教育活动中主体的互动;2.转变教育者的“主导”观念;3.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强调的是从全局的角度把握整个教育的环节和过程。生命教育创新模式也应遵从这一整体性原则。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不同层面、不同对象的内容。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对不同的生命个体、群体,我们的生命教育模式,既要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也要从生命教育的整体上、全局上进行把握,对生命教育的内容、实施等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部署。生命教育的整体性原则要着重把握:1.时间维度上注重生命教育的终身制;2.空间维度上注重生命教育的全方位发展。

(三)发展性原则

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的生命成长是不断追求人生意义,全面、均衡发展的过程。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是个体生命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基于个体内在潜能的、适合自己特点的一种个性发展。因此,生命教育必须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干预性教育。预防和干预是生命发展的重要条件(4)

(四)开放性原则

生命教育的开放性原则是指在生命教育中,教育实现生命个体之间的相互开放、生命个体内部的开放;同时,要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外界的信息、资源的交换。生命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命教育也应该是开放的。生命教育要既面向大学生生命个体实现开放,注重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要面向外界,面向现在,面向未来。只有这样,生命教育才能取得开创性的发展,真正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所以,在构建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时,坚持开放性原则就显得至关重要:

1.拓宽学生的生命视野;2.整体教育模式与时俱进;3.借鉴国内外的生命教育经验。

大学生生命教育构建的基本原则,不是互相孤立的,他们之间有着紧密而又和谐的关系。作为创新模式的构建原则,它们都反映了我们对生命教育规律的把握程度,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指南和保证(5)

二、模式设计

(一)构成要素

接受主体:即接受者,在生命教育活动中,是指接受生命教育的大学生及其群体。接受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并非都是或总是主体,只有在与一定客体的关系中通过自己的自觉能动而获得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发挥出能动的积极作用并取得支配地位的人,才会成为主体”。在实践中,接受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在于他的实践活动,因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主体的活动与活动对象的关系。在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及其群体是现实的、生动的、多样的,具有鲜明的心理接受特征。

接受主体主要指受教育者,即大学生。接受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接受活动。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由注意信息、保持信息、接受信息、心理内化、改变认知、影响行为六个环节构成。接受信息,即受教育者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选择性地接受外界的信息。接受信息后受教育者心理发生了内化行为,将自己所认同的新思想、观念同原来的观念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具有持久性。接受的信息,经过接受主体的心理内化,进而造成态度发生改变,影响到接受主体以后的外界行为。这六个环节相互影响,紧密联系,构成了接受主体的心理接受活动。

接受客体: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接受主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总是收到接受关系系统的另一级——接受客体的信息。接受客体是外部世界中那些客观存在并被设定同接受主体相关联而被纳入大学生社会生命教育活动接受系统结构,同接受主体一起发生了接受上的功能关系的生命教育信息。在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中,接受客体是由具体的接受主体根据自己的接受图式和接受能力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进行,设定以外的不是接受客体。接受客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许多构成因素、属性及规定性,因而客观上它的不同方面对接受主体的意义也不同;另一方面,面对同一接受对象,不同的接受主体根据自己的接受图式、接受能力,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意义上选择性接受客体。接受客体决定着教育内容。即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生命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谐意识教育和奉献意识教育。

接受中介:从哲学层面讲,是指事物之间借以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条件或中间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这种联系和转化只有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和条件才能实现。在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中,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作为接受活动的两极,具有一般联系的特点,在其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中介系统,我们称之为接受中介。它把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连接起来并使之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大学生生命教育得以展开。需要注意的是,接受中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教育者在接受中介中居于主导地位。课内教学活动、课外团学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坊、环境建设、网络互助平台和挫折成长教育六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接受中介的主要内容。

(二)教育目标与内容

1.大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目标

(1)能珍爱生命

这一目标要求大学生既能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能珍爱他人的生命,还包括宇宙间万物之生灵,懂得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它是一切情感、智慧、美好事物的载体。生命的可贵,始于生命溯源的源远流长;生命的可贵,始于生命诞生的艰辛;生命的可贵,体现在生命的遗传特征;生命的可贵,还在于生命探秘的永无止境。生命是人的一种生存、活着的状态。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活着是有意义的。动物为活着而活着,无理想,无追求,只有本能的满足。但人是又意识的动物,为意义而存在。生命的两重性,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命的存在,谈不上生命的意义。所以,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而且只有生命。我们反对脱离生命空谈“意义”,反对以生命的牺牲为代价,而赞叹死的光荣。

大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应做到:

第一,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以及生命的基本特征。

第二,熟知有关保持身心健康的知识,知道如何拥有强健的体魄,并懂得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第三,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如懂得在遭雷击、火灾、溺水时如何自救和他救,在野外、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如何生存等。

第四,在遭遇挫折和痛苦时,能调节不良情绪,懂得即使输掉一切,也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

大学生珍爱他们的生命应做到:像尊重自己生命一样来尊重他人的生命,不怨天尤人,不伤害他人,能与他人和谐共处。与人相处时有人道主义精神,能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爱世间万物,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懂得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践踏草坪、折摘花木、捕捉动物都是一种伤害生命的行为。

(2)能积极主动创造生命价值

与珍爱生命比起来,这是对大学生更高一点的要求。从哲学意义上讲,生命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生命存在,发展的可能性就存在,生命与发展的可能性同在。大学生不仅要珍爱生命,而且要在拥有美好生命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具体来说,生命价值是个体生命对于个体自我及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个体通过实践活动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符合马斯洛关于需要层次的基本理论。生命个体通过努力能不断地去追问生命、热爱生命,自我感到活得舒展,活得惬意,有较高的生存质量。另一方面,指个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通过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来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大学生处于求学时期,是社会的前期阶段,其生命价值主要体现为内在价值,即内在的体能、知识、技能、品德的积累。除了要做到有理想、有追求外,还应充满朝气,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坚持自强不息。

(3)能自觉提升生命价值

与积极主动创造生命价值比较起来,自觉提升生命价值乃目标中的最高层次。生命本身有着崇高的价值,生命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只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更重要的在于心灵的善良、人格的健全、灵魂的美丽。早在1886年托尔斯泰就曾这样指出:你想要所有的人都为你活着吗?你想要所有的人的爱你超过爱他们自己吗?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愿望才能得到实现。这情况就是:所有人活着都为了别人的幸福,他们爱别人都超过爱自己。那时你和所有的人都被人爱,你也就在这当中得到了你所希望的幸福(6)。其实质就是一个人活着不完全是为自己,也不完全是为物质的享受及单个人的快乐,而是为了他人,为了社会。生命的价值不久在于享受生命,享受人生,更重要的在于奉献。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质量的生命,才是提升了生命的价值(7)

2.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完整的对生命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尊重、敬畏、欣赏,并能主动维护生命的权利。

生命意识之一,珍惜生命的正面存在。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和质量的问题。不管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只要生命还存在,发展的可能性也就存在,生命与发展的可能永远共存。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给我们提供了种种机会,让我们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感受爱与恨,去体验幸福。生命是五彩缤纷的,是充满生机的。每个人的生命属于自我,也属于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因此,对生命轻言放弃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生命意识之二,欣赏生命之美好。自古以来,疾病、战争、灾难等因素都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当我们有幸能逃避苦难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活着真好!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教育大学生用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来欣赏生命,用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来感悟生命。

生命意识之三,尊重生命之个性。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每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气质和冲动等。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教育要时刻让大学生明白“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代替我!无论我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足,我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们和我有多大的不同,我都必须尊重他们,悦纳他们”。生命教育要告诉大学生要有大自然般博大的胸怀,每个人个性成长的过程,都是生命表现创造性、生动性的过程。培养个性,就是一个激发生命的过程,一个让生命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过程。生命是鲜活的,任何对个性的压抑和束缚,都是窒息生命、压抑生命。

生命意识之四,维护生命之权利。生命权是一种独立人格权。从法律意识上说,生命并不是泛指一切生物的生命,而是指自然人的生命。生命权是人格权的一部分。生命权的内容随着法律修订的完善,不断加以扩充,但其核心内容是保护自然人生命安全利益的权利,这是生命权的基本方面。至于维持生命和救济权利则是生命权的基本内容。生命权的基本内容是生命安全的维护权和有限制的生命里的支配权。

(2)忧患意识教育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的道路并不都是鲜花和掌声,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像北京的长安街那么笔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所说的忧患意识并不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忧患心绪,通常的忧患心绪只是指人们在陷入困境时心里产生的焦虑、困惑、烦恼和苦闷。而忧患意识“则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及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以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境界的心态”(8)

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要进行三方面的教育,及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和责任教育。

逆境教育。人在生命的历程中不可能没有挫折和矛盾,人生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消极对待只会让不幸的人生更加不幸。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接受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战胜苦难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苦难的积极意义,即人在苦难中更能超乎寻常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尊严和力量,并激发自己潜在的活力,唤醒个体的崇高感,激励个体的人格尊严与价值,最终把人对生命的追思和探寻引向对生命的珍爱。

死亡教育。死亡是令人害怕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乃自然规律。但人正是因为对死亡恐惧才会更加留恋、珍惜生命。而在我们的社会中,死亡是个紧急的话题,不仅世俗百姓忌讳死,名人高士也回避死亡问题。死亡教育通过对死亡的思考,还可以加深对生的理解,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生存时间的有限,体会到生的可贵、生的价值,抓紧生命的分分秒秒,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使“生”更富内涵、更添风采,提高生的质量。我国死亡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方面香港、台湾起了带头作用。在内地,死亡教育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总的来说,目前学校实施对死亡教育尚持保留态度,死亡教育尚停留在理论呼吁层面,并没有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与活动中,从大学生自杀、伤人的现象频频发生之事实,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已刻不容缓了。

责任教育。责任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必然性,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推卸”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意识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责任主体的形成。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暴力事件时有所闻,情感冷漠与心理脆弱更是德育工作者经常提及的话题。在生命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生命责任意识教育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目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困惑表现在单个方面:一是个人在为社会、为集体尽责任时,以索取回报为前提;二是将本属于个人责任内的事情视为无比高尚的行为;三是将为他人为社会尽责任归为傻瓜的选择。

(3)和谐意识教育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先生曾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以上三个和谐,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四大基本关系中,能相互适应、相互包容、感到美好与惬意。而处理好了以上四重关系,就是拥有了和谐的人生环境。生命教育就是应该创造一种广泛的和谐,即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

和谐意识之一,人与自我的和谐。一个和谐的个体生命,总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大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情感、学业、就业经济。适当的压力能促进学生学习,从而变成一种压力;但过于沉重的压力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容易形成郁闷、压抑、烦躁等不良心理,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能适度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所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传授或者提供各种调适情绪、缓解压力的方法和技巧,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的重要途径。

和谐意识之二,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一世,必须交际。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的存在是构成社会的前提。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权利和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关系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基本标志。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真诚、理解、和睦地相处,构建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谐合作、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生命教育必须开展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

和谐意识之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源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通过改造和利用自然发展自己,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人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这些观念对于我们倡导的生命教育的和谐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奉献意识教育

传统的人生价值教育给学生灌输的思想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们曾“强迫”学生根据“伟人”的价值观来欣赏生命。这种人生价值教育授予学生的知识及其在学生心中形成的价值观与现实状况形成极大的反差,以致学生不但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珍惜生命,反而在许多时候为了“生命的尊严”含恨离世。当前,应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不能再走极端了。在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的内容中,笔者提到的第三个目标是“能自觉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主要指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其中就包括要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内容。进行奉献意识的教育,要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奉献意识教育是基于“生命”基础上的教育。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知,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生理的需要、安全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满足后才会去追求人生的价值,才可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二,奉献意识教育尊重价值的多元化。既然社会利益的各个方面是动态的、多元化的,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参差不齐的,那么我们对不同对象的要求和标准也就不可能一样。在进行奉献意识教育时,要把握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9)

(三)运行路径

1.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通过课内教学活动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为其他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保障,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触及学生心灵,激活学生意愿,转变学生认知,改善学生行为,提高教学实效,努力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生命观。

2.团学活动

团学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显著而有成效的。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学生接触各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生命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开展切实有效的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给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共青团组织需要适应新形势,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团学活动,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促进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实现,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3.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坊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启发式的对学生的心灵素质进行拓展的训练,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如何交往,如何建立自信,如何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有效规划,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我们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分为三个单元,三个单元层层递进,紧密联系。第一个单元“心相约,心相通”目标是使成员之间相互认识,建立团体信任感和凝聚力;第二个单元“心探索,心溯源”旨在帮助同学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未来对人生的规划;第三个单元“心成长,心飞翔”在前两次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整个三次活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旨在促进成员放飞心灵,并以开放的姿态对自我、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探索,最终心灵得到成长,使自己的价值取向得以澄清,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并接受其他事物。

4.网络互助平台

随着社会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网络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前沿,它的突出优势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和接受。高校要进行生命教育,就要加大在教育过程中的网络利用度,并且领会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发挥的具体途径,清醒地认识两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有策略地融合两种教学方法开展优势互补教学实践。从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高度,深刻理解与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5.环境建设

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初接触的外界组织,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现代社会,教育对人们的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在学生的成长、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校园文化是一种有效精神载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高校校园文化是生命教育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动生命教育普及化,营造珍爱生命、活力青春的校园环境,对于机制的构建与运行至关重要。

6.挫折成长教育

挫折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两面性影响。如果大学生可以顺利抵抗挫折,那么挫折便具有帮助大学生成长的功能,使其将受挫的压力转化为行动的动力,使人走向成熟,最终取得成功。相反,如果学生无法抵抗挫折,或者说遭遇挫折情绪时没有被正确引导,就会对大学生的成长道路形成阻碍。因此,有学者提出要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地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建立和固化良好的心理品质,能乐观、坦然地面对自身遭遇的挫折从而为目标和愿望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