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学模式

生命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学模式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课堂静态构成要素的第五个,可称作信息。第二个因素是,生命课堂的教学操作还真的不能是固定的,不能是僵死的模式,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灵活掌握和使用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教育”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要求。发展性将是生命课堂的一大特点。

这又回到了讨论教学模式利弊的老问题上。但与适合于石家庄一中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构建相结合,再来思考这一问题时,我们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有两点需要说明。

1.我们认为,生命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学模式

因为我们是要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当互联网的终端设备iPad进入教室之后,会给课堂的结构带来巨大的冲击,引发颠覆性的变化。以前的课堂无论怎么改革,其基本结构要素都不会发生变化,从静态要素来看,课堂由四个要素构成,即教师、学生、内容、媒介,这里的媒介是指黑板、投影、教具、实验器材等。在这种要素构成条件下,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革,都只是这些要素的主次、顺序、操作方式等的变化和调整。但是,当与互联网相连接的iPad进入课堂之后,它拥有着网上所有的资源,使人类当下拥有的所有信息都与课堂打通了,这改变了教室内信息的状态,变原来的封闭在师生经验和课程内容中,为与全球相通的开放式状态,这是教师在课前无论如何预设也不可能控制和筛选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课堂静态构成要素的第五个,可称作信息。同时,由于网络关系的存在,改变了教室内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速度,也就改变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状态。可以说打乱了原有的一切关系,使得教师不得不去面对这种全新的交往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要探索新的教与学方式,并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在学校的课堂中推行和使用,如果没有统一要求的模式作为模板来供老师们操作使用,短期内很难将新的教学方式推行下去。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提出一种操作模式,在老师们理解或不理解其深刻道理的情况下,能够先操作起来,先改革了课堂,再让老师们在实践中渐渐来认识模式中各步操作的意义和目的,再来从根本上思考和理解课堂操作的价值。

2.我们不把生命课堂称作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因为一旦被称作模式,就容易给人一种固定操作顺序、必须遵守套路、不能随机变更等的感觉,也就会有教师以教学是艺术化的,教学是因人因事而灵活变化的,或拿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格言等,来拒绝接受新的教学模式,更不会自觉地在课堂中去实践。这样一定会给生命课堂的研制和实践带来影响,因为我们的计划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实践,最终确定生命课堂的具体结构和特征。第二个因素是,生命课堂的教学操作还真的不能是固定的,不能是僵死的模式,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灵活掌握和使用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教育”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要求。

一句话,在生命课堂的构建中,我们会给出课堂操作的要求和环节、步骤,但会强调其变化性,强调随着内容和学生状况的不同,其具有变化性、发展性。发展性将是生命课堂的一大特点。

【注释】

[1][美]Bruc. Joyce, Marsh. Weil, Emil. Calhoun著,邢建华等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张志公.方法·模式·程式化[J].河南教育,1981(1)

[3]甄德山.教学模式及其管理浅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4(5)

[4]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8-142

[5]柳海民.略论教学过程模式研究的意义[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4)

[6]吴也显.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试探[J].课程·教材·教法,1989:2-3

[7]李定仁等.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0

[8]天津一中化学组.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最优化初探[J].化学教学,1984(3)

[9]崔孟明.化学单元结构教学法的探索[J].化学教育,1981(增刊2)

[10]刘永舜等.初中化学“启发—讨论”式教法的探研[J].化学教育,1990(2)

[11]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74

[12]刘知新,刘志新.化学教育文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0

[13]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85

[14]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5]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2-163

[16]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1-53

[17]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1-53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01

[19]肖前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89

[20][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43

[21]李定仁等.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203

[22]李定仁等.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203

[23]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702

[24]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5

[25][美]B.乔伊斯等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

[26]钟海青.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27]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5

[28]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68

[29]同上,163。

[30]李晓文等.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3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0

[32]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

[33]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

[34]同上,18。

[35]诸葛殷同等.形式逻辑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5

[36]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92-194

[3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0

[38]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22

[39]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普及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1533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94

[41]曲伟,韩明安.当代汉语新词词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574

[42]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4

[43]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86

[44]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5

[45]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80

[46][美]Bruc. Joyce, Marsh. Weil, Emil. Calhoun著,邢建华等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49-167

[47]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48]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5

[49]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9

[50]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72,223

[5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52]田运隆.教育,点燃生命的光辉[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8-119

[53]吴晓静.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呈现现状及策略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